新譯莊子本義 (第2版)
作者 | 水渭松/ 注譯 |
---|---|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新譯莊子本義 (第2版):《莊子》一書不僅有獨特而足以醒人耳目的哲學見解,其汪洋恣肆的行文方式與恢弘瑰麗的寓言文體,也開創了中國散文史上浪漫主義之先河。本書詮釋立論 |
作者 | 水渭松/ 注譯 |
---|---|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新譯莊子本義 (第2版):《莊子》一書不僅有獨特而足以醒人耳目的哲學見解,其汪洋恣肆的行文方式與恢弘瑰麗的寓言文體,也開創了中國散文史上浪漫主義之先河。本書詮釋立論 |
內容簡介 《莊子》一書不僅有獨特而足以醒人耳目的哲學見解,其汪洋恣肆的行文方式與恢弘瑰麗的寓言文體,也開創了中國散文史上浪漫主義之先河。本書詮釋立論皆從《莊子》詞語之本義入手,於句讀錯簡之移正、觀點齟齬處之辨析,以及篇意章旨之判定等,均有獨到而完整之見解,能帶領您重新深入地認識《莊子》。
作者介紹 水渭松(注譯者)曾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墨子直解》、《新譯尸子讀本》、《新譯莊子本義》等。
產品目錄 導 讀內 篇逍遙遊第一齊物論第二養生主第三人閒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師第六應帝王第七外 篇駢拇第八馬蹄第九胠篋第十在宥第十一天地第十二天道第十三天運第十四刻意第十五繕性第十六秋水第十七至樂第十八達生第十九山木第二十田子方第二十一知北遊第二十二雜 篇庚桑楚第二十三徐無鬼第二十四則陽第二十五外物第二十六寓言第二十七讓王第二十八盜蹠第二十九說劍第三十漁父第三十一列禦寇第三十二天下第三十三
書名 / | 新譯莊子本義 (第2版) |
---|---|
作者 / | 水渭松 注譯 |
簡介 / | 新譯莊子本義 (第2版):《莊子》一書不僅有獨特而足以醒人耳目的哲學見解,其汪洋恣肆的行文方式與恢弘瑰麗的寓言文體,也開創了中國散文史上浪漫主義之先河。本書詮釋立論 |
出版社 /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479194 |
ISBN10 / | |
EAN / | 9789571479194 |
誠品26碼 / | 2682909606002 |
頁數 / | 576 |
注音版 / | 有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2*17.2*2.7 |
級別 / | N:無 |
導讀 : 導讀(節錄)
莊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繼老子之後的道家代表人物。《史記》本傳曰:「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蒙,即春秋時宋之蒙澤,漢置蒙縣,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市東北。漆園吏,當是地方小官吏。梁惠王於西元前三三五年至前三一九年在位,齊宣王於西元前三二○年至前三○二年在位,則他約生活於戰國中期。至於具體的生卒年月,因無確實的證據,故難以推定。關於他的生平事跡,人們所知亦甚少。司馬遷在其傳文之末尾曰: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峙,推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這段文字,很明顯具有傳奇色彩。《莊子》中,有不少關於莊子事跡的寓言。由於寓言意在闡發事理,其情節大多出於虛構,因北即使其中帶有英些現實的影子,也不能認為實有其事。
《莊子》一書,今所見者為晉郭象刪訂本,全書三十三篇。而《漢書‧藝文志》所載,為五十二篇。我們根據日本京都高山寺所藏郭象《莊子注》古鈔卷子本〈天下〉篇之末的郭氏後語知道,他將書中十分之三認為有背莊子「弘旨」的「諸巧雜」之作予以刪除,只裁取其通達而能完好體現作者基本恩想者三十三篇。文中所舉部分被刪或全篇被刪的篇目有〈閼弈〉、〈意修〉、〈危言〉、〈遊鳧〉、〈子胥〉等。其實,郭象不僅僅是刪訂篇目與篇文,他還對篇章作了調整。郭氏的整理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是使後人不能再窺《莊子》舊本,則是莫大的缺憾。
《莊子》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內篇〉、〈外篇〉、〈雜篇〉之分,並非郭象所為。陸?明《經典釋文》於〈齊物論〉「夫道未始有封」章釋曰:「崔雲:〈齊物〉七章,此連上章,而班固說在〈外篇〉。」《經典釋文?序錄》曰:「《漢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而於「司馬彪《(莊子)注》二十一卷五十二篇」之下,注曰:「字紹統,河內人,晉祕書監。〈內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為音三卷。」則可知班固所見已有〈內篇〉、〈外篇〉、〈雜篇》之分。那麼,為什麼要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之分。呢?一般認為,這與文章的作者有關。
《莊子》不是莊周一人之作。先秦諸子之文集,大多前有援述,後有增附,均非出自一人之手,《莊子》亦不例外。論者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所作;〈外篇〉、〈雜篇〉則為其弟子與後學所作。也有人以為,原本只有〈內篇〉和〈外篇〉,後因〈外篇〉增附之作較多,於是分出部分而成為〈雜篇〉。凡此,皆為推測而已,至今無以定論。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莊子》是莊子學派的文集,旨在闡述莊子學派的學術思想。故凡與此相悖離者,當視為別家作品之羼入。為了使讀對於莊子學派的學術思想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茲概要闡述如下:
一、論「道」。道是道家舉術思想的核心,是一個內涵豐富而複雜的概念。什麼是道呢?它是天地萬物之本源,及其體現於人生、社會與萬千世界的內在規則。道之學說,首創於老子,而莊子繼之。老子莊子生活的時代,人們迷信天地神靈,即使賢者亦在所難免。老子莊子提出道之學說,是突破這種蒙昧思想束縛的表現,儘管它帶有明顯的主玄虛色彩,但亦包含著某些合理的內涵,因而它意味著思想觀念上的一種飛躍,在我國哲學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莊子學派以為,道具有以下的性質:1.自為根本,無對立面。2.虛無(無形質)而實存,無所不在。3.具有永恆性,無有始終。4.以靜寂自處而又運行不息。5.具有純素之品性。它不可見,不可知,不可意會,不可得,不可言,亦不可默示。或以為心靈虛靜則可知道,無所假借則可得道。兩種說法,反映了莊子學派在認識上的固有矛盾。說道終不可知,則怎樣悟道?又怎會有道之人?顯然難以自圓其說。
二、論道之作用。1.生成天地萬物,並為其歸宿,故是天地萬物之本源。2.對天地萬物之存亡變化起主宰作用。其主宰是無為而任其自然,並不訴諸手段。故道亦取自然之謂。宇宙與萬物世界如何生成,何以萬變不息?此種奧祕,雖時至今日,也無法解開。莊子學派將之歸結於道,結論固然失之玄虛,然而也有其正確的方面。莊子學派的此種探索精神,確實難能可貴,顯示出其心胸與視野之無比寬廣,我們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
三、論道與人之關係。認為兩者是對立同一之關係,不僅派生人,育且現了人生與社會的內在規則,對於社會人事始終起著主宰作用,故道意味著萬能和完善;而人則處於順從的地位,必須順從道,不可以人為相擾。我們說,假若所順從者是指內在規則而言,則固所當然。可是,實際上,其目為規則者基本上是主觀意念,對此主觀意念而認為必須順從,這就是以己見強加於人的作法。
四、論世界觀。認為當從道的高度來觀察世界,道本身無對立面,故為道所派生與主宰之世界,處於對立之雙方亦無不同:1.雙方並存一體;2.對立而相互轉化;3.雙方區分之界限與標準。主張事物之辯證統一,揭示其相對性,這是正確的。而將相對性視為絕對,認為對立雙方不存在性質之差異,這就陷入了相對主義,則分明是錯誤的。
五、論心性修養。以為心性修養在於使心靈淨化,從而領悟道。為此,當使內心虛靜,依順天道自然,不為外物所擾,凡是非、得失、名利、生死、禍福、爵祿、禮義等,皆不入於心,以致淡忘自己,從而返璞歸真,與道為一,達到得道而逍遙之境。作者將此亦稱為「立德」。莊子學派認為,道具為純樸的品性,為道所派生之人其本性原本亦純樸無瑕,後因受世俗之影響,其精神已被汙染與束縛,故心性修養即在淨化心靈,解除束縛,從而反樸歸真。我們於此可見,莊子學派心性修養上,不是主張從現實出發,結合現實以完善自我,而是迴避與脫離現實,單純求內向的覺悟,這明顯是虛幻與消極的。
最佳賣點 : 《莊子》就人性、身心修養、對往古帝王及其治道之評價、天道民心、世亂之治理、社會發展等方面,都提出了獨特而足以醒人耳目的哲學見解,其汪洋恣肆的行文方式與恢宏瑰麗的寓言文體,亦開創了我國散文史上浪漫主義之先河。本書信實有據、考證嚴謹,帶領您重新且深入地認識《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