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爸爸的每個瞬間
作者 | 呂奇泰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需要爸爸的每個瞬間:「女兒長大了,不想花時間跟我在一起,有時我想到這裡都會感傷流淚。為了填補跟她們相處不來的空虛感,我養了一隻狗,叫做珊妮……」 |
作者 | 呂奇泰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需要爸爸的每個瞬間:「女兒長大了,不想花時間跟我在一起,有時我想到這裡都會感傷流淚。為了填補跟她們相處不來的空虛感,我養了一隻狗,叫做珊妮……」 |
內容簡介 「女兒長大了,不想花時間跟我在一起,有時我想到這裡都會感傷流淚。 為了填補跟她們相處不來的空虛感,我養了一隻狗,叫做珊妮……」 ──美國總統歐巴馬 看來,當爸爸比當總統更讓人苦惱啊。 有了孩子,絕大多數男人只會說:「喔,我當爸爸了!」 卻找不到「專屬於爸爸」的領域:哪些事只有爸爸能去做? 哪些場合非爸爸在場不可,否則子女很難成為獨立且人格健全的人? 爸爸最常用的缺席理由是:「我工作堆積如山」、「我沒有時間」, 最後,孩子變得更依賴媽媽,爸爸成了一座孤島, 就算有時間(你休假、你退休、你老了),也不知道怎麼對待孩子。 但是,就算沒辦法每分每秒陪在孩子身邊, 只要在「每一個最重要的瞬間」沒有缺席的話,就絕對是個好爸爸。 是哪些瞬間爸爸一定得在呢? 從國小到大學畢業,其實有些事情,只有爸爸幫得上忙: 怎麼教孩子擋酒?怎麼面對畢業後當兵的心境轉換?怎麼選擇人生方向? 其他像是:性知識、學會用錢、選校還是選系、職場潛規則…… 怎麼讓孩子自己想找你談這些? 想當稱職爸爸,不管孩子現在幾歲,正來得及。 韓國仁川大學教授呂奇泰,雖然已是兩個男孩的父親, 但是他跟其他爸爸一樣,忙於工作、疏忽家庭, 在家裡能幫得上忙的地方就是──不要妨礙媽媽。 直到大兒子五年級了,他才開始認真思考「爸爸」這個角色。 本書集結他這些年來努力當個好爸爸的嘗試、失敗, 希望明明身為父親,卻覺得自己不稱職的爸爸們, 都能從孩子口中聽到:「因為我有爸爸,我好幸福。」 ◎國小/國中,爸爸就該教導這些觀念 ‧泡溫泉也可以泡出心裡話?想和孩子打成一片,要用哪些訣竅? ‧人生格局,從學會看地圖開始。你知道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在哪裡? ‧不白給零用錢,爸爸的理財課:收入、支出、現金流是什麼? ‧性教育很害羞,爸爸講解再怎麼尷尬不自在,也比跟同學、看影片亂學好。 ‧想讓孩子未來時時想起與爸爸在一起的美好時光?試過一起籌畫旅行嗎? ◎高中階段,爸爸該協助孩子養成的好習慣 ‧洗碗是適應全球的共通語言?想要國際化,試著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共同生活。 ‧抽菸雖然是種社交,卻是該拒絕的那種,無論誰敬、誰請都一樣。 ‧進錯科系,比不會讀書更糟。 ◎大學以後,爸爸要陪孩子面對人生的種種 ‧孩子長大,憂鬱說不出口,而且怕找老師、也怕跟父母親近?爸爸要怎麼解決? ‧喝酒,不勉強才喝:傳授擋酒技巧是爸爸的責任。 ‧遊學?很多人只是浪費了一年! ‧孩子的工作志願,就算從小到大天天變也沒關係,熱情和現實怎麼平衡? 讓子女獨立,是爸爸最終的責任,就算再不捨得也要放手。 只要孩子在未來碰到需要指引的重要時刻,能想起爸爸說過的話, 就是最棒的禮物。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旺福樂團吉他手/姚小民親子圖文部落客/馬克媽媽幸福夫妻檔/岑永康、張珮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呂奇泰兩個男孩的父親、韓國《亞洲航運與物流期刊》主編、海運物流學會副會長、物流協會常務理事、仁川大學教授。以往總是站在親子交流最後一線,除了教小孩讀書寫功課之外,在家中沒有幫得上忙的地方。留學海外期間,他開始思考「爸爸」這個角色,體會到爸爸應該將自己的經驗跟智慧,傳授給孩子。他的兩個兒子就讀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全美最佳公立研究大學之一),分別攻讀生物化學與都市發展研究。■譯者簡介王薇婷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喜歡韓流文化、旅遊、美食,曾任職韓商、韓國SURE秀兒時尚雜誌國際中文版編輯。現為韓翻中專職譯者、譯稿校潤者、語言學習書作者。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成為孩子的旅伴,而非領隊 姚小民推薦序二 要成為好爸爸,現在正來得及 李任淑前言 如果爸爸能將自己知道的東西教給孩子第1章 只有爸爸可以幫得上忙的各種事情一個爸爸比一百個老師更好在有限的時間裡教孩子獨立爸爸要嚴格,卻又得慈愛──別強求一次做好第2章 國小/國中,爸爸就該教導這些觀念什麼時候「讓」孩子獨立泡溫泉,讓心裡的話題泡出來改造客廳成為幽靜的所在管理時間,一天就能活成兩天人生格局,從學會看地圖開始不白給零用錢,爸爸的理財課字跡端正,前途才更寬廣性教育很害羞,爸爸來講比亂學好一起籌畫旅行,創造悠閒的感動旅行,從遠眺「腳踏之地」開始第3章 高中階段,爸爸該協助孩子養成的好習慣看見爸爸專心投入的模樣遵守約定,是爸爸最重要的人生建議習慣寫記事本管理,從每件小事完成大事沒備份資料的痛,不要親身體驗最好學會簡單料理就是「懂得生活」原來洗碗是適應全球的共通語言愛上運動,體力一輩子都用不完沒生病,不算真健康抽菸是種社交,該拒絕的那種養成「確認」的習慣,做個使人放心的人進錯科系,比不會讀書更糟第4章 大學以後,爸爸陪孩子面對人生的種種大學讀哪間,全家條列項目比較大學生怕找老師,會比較難畢業喝酒,不勉強才喝學習是為了自己,跟考試無關入伍躲不掉,那就挑兵種遊學?很多人只是浪費了一年志願天天變,代表有熱情精打細算之下的小確幸,才算認真生活只憑勇氣的事,少做煩惱,事情也不會比較好跟父母親近,不用排日子第5章 讓子女獨立,是爸爸最終的責任跟子女分開,是爸媽的功課幾歲才該放孩子獨立?選擇所愛,成功跟著來用目標來激發熱情,機會才會來後記 在孩子需要的時刻陪伴,就是好爸爸
書名 / | 需要爸爸的每個瞬間 |
---|---|
作者 / | 呂奇泰 |
簡介 / | 需要爸爸的每個瞬間:「女兒長大了,不想花時間跟我在一起,有時我想到這裡都會感傷流淚。為了填補跟她們相處不來的空虛感,我養了一隻狗,叫做珊妮……」 |
出版社 /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612009 |
ISBN10 / | 9865612003 |
EAN / | 9789865612009 |
誠品26碼 / | 2681163688007 |
頁數 / | 208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一個爸爸比一百個老師更好
2004年,英國文化協會做了一項調查,英文中最美麗的單字,第一名是媽媽(mother),而爸爸(father)連前70名都沒擠進去。媽媽很有同理心,能自然理解孩子並給予他們安全感,所以大家都覺得這個結果理所當然。相反的,在全世界眼裡,爸爸最難以融入家庭生活。
在一般的認知中,養育子女主要由媽媽負責,爸爸則負責其他任務。有了孩子之後,很多人只會說:「喔,我當爸爸了!」卻找不到爸爸專屬的領域,甚至還會說:「我要處理的工作堆積如山」、「我沒有時間」而讓問題變得更棘手,子女好像是別人的一樣。
爸爸疏忽育兒,導致孩子變得更依賴媽媽,結果爸爸就成了一座孤島,就算有時間,也不知道怎麼對待孩子。看一下這些爸爸們的訪談資料,可能會更容易瞭解。
我不知道該做什麼、該怎麼做,要怎麼跟孩子玩還有對話比較好,我真的無法理解。我想盡力試看看好了,但是到底做不做得到呢……(李肅賢)
研究結果顯示,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子女,大概在9歲的時候就會脫離爸爸。那,若是爸爸之後有空,或者退休之後,還能順利回到子女的身邊嗎?別灰心,只要你關心,就會有時間和方法。從現在開始,找出真正讓自己成為爸爸的方法。以下的研究結果,應該多少可以給爸爸們一點安慰。
父親與子女相處,「質」重於「量」,心理方面的良好關係更重要。爸爸能夠強化子女的認知能力、性別角色的建立、社會性、成就動機。(金政洙)
如果要花時間陪小孩,就「量」而言,對爸爸並不利,但是可以在「質」發揮很強的「爸爸效應」(Effects of Father),跟孩子在心理上維持良好的夥伴關係。從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實際例子,就可以一窺好爸爸的理想與苦悶。
「大家都以為歐巴馬是因為總統事務繁忙,壓力大的關係才長了許多白頭髮,其實是因為女兒的關係!」這是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在接受美國廣播電台(ABC)採訪時所說的話。歐巴馬總統有兩名女兒,但他卻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她們。從以下的專訪可知,即使是超級強國的總統也拿青春期的女兒沒輒。
「女兒長大了,不想花很多時間跟我在一起,我有時會因此流淚。為了填補跟女兒相處不來的空虛感,我養了一隻叫做珊妮(Sunny)的狗。」
比起當總統,當爸爸更令人苦惱。
然而,如同英國詩人喬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所說:「一個爸爸比一百個老師更好。」爸爸的角色能在多個領域中,對孩子的人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教授,布拉德.威爾科克斯(Bradford Wilcox)提出了〈在孩子成長期間,如果爸爸參與教育的話,會產生什麼效果〉研究報告,他對高中畢業的男女生進行追蹤調查,結果發現,在爸爸有參與家庭教育的家庭裡,比起未參與的家庭,孩子的畢業率高出了98%。另外爸爸跟子女的關係越好,兒子做出不良行為的比率就越低,女兒意外懷孕的比率也低了許多。
爸爸的系統概念和運用邏輯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所以跟爸爸交流的孩子,掌控邏輯和理性思考的左腦會更為發達,空間知覺的能力也會很優秀。此外,不論是創造力、社會性、領導力、自尊心發展,或是維修技術、社會溝通能力,爸爸都對孩子的人生版圖與架構很有幫助。
也就是說,關於提出未來願景、教授孩子技能,爸爸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在有限的時間裡教孩子獨立
最近一項研究,針對電視廣告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中出現的爸爸形象進行分析。全數3478支廣告當中,有56支是爸爸在思考「身為爸爸可以幫助孩子什麼事」;而「像朋友一樣」的爸爸形象廣告占最多數,一共有46支(82.1%);至於展現愛與情感的爸爸,則占了10支(17.9%)。
但是爸爸以好朋友形象登場的廣告中,裡面出現的子女多數是小朋友,其中又以學齡前的兒童(7歲以前)比例最高,占了62%,國高中生以上的孩子不到2%。這代表媒體呈現的內容,集中在爸爸跟兒童玩耍,而真正重要的國中、高中、大學時期,爸爸在這些階段所扮演的角色、形象,全都看不到。
其實在孩子進學校後,像朋友一樣的爸爸反而能提供他們更多元的教育。但是我們都知道,因為上班的關係,爸爸要挪出時間非常困難,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爸爸在公司裡有需要達成的業績目標、待辦事件、常態工作和臨時交辦事務,背負了許多責任與壓力。在工作和家庭之間,他們常常不知道到底應該專注於哪一邊而苦惱。調查結果也顯示,對於子女教育所負責的比率,媽媽跟幼教老師就占了78%,可見爸爸參與的比率相當有限。
雖然現況是這樣,爸爸還是應該找出「只有爸爸能幫得上忙、能真正發揮功能」的地方。首先應該具備的一點,就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關鍵時刻,我一定要給予指引。」
英國政治家與文學家查斯特菲爾德(Philip Chesterfield)曾說:「當年輕人準備進入這世界,準備踏入這塊滿是迷宮與彎路的天地以前,曾經走過那條路的人,要先畫出簡略的地圖給他。」
就算時間不長,還是得每天跟孩子交流情感。忙碌於社會生活的爸爸,十之八九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只有在旁邊看看而已。這種與孩子斷絕交流的狀況,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等到孩子長大之後,就不會聽父親的話,把對方當作透明人。
而且,這樣的關係沒辦法一下子就改善。所以平日就算再忙碌、就算回家時孩子已經睡了,還是要進去孩子的房間看看他的臉、摸摸孩子,幫他蓋好被子─一定要付出這樣的時間。愛孩子,就不要想說等到他長大了,再一次給他所有的父愛,而是每個瞬間、每個片刻,都可以一點一滴的表達出來。爸爸必須讓孩子感受到彼此的情感能夠相通,也要時「製造」出這樣的瞬間。這是忙碌爸爸所能實踐的策略,也是給孩子最棒的禮物。
持續教導孩子,直到他能夠自己獨立生活,加上「每天與孩子交流感情的少許時間」就能達成目標。透過不斷對話,引出孩子的潛力,並給予栽培,直到孩子成為能自己解決問題的獨立個體,這是身為父親最重要的課題。爸爸的最終目的,就是幫助子女獨立,成為像爸爸一樣的個體,活出美麗的人生。
喝酒,不勉強才喝
迎新活動結束後,我接到一個令人難過的消息。當時同鄉會為了表達歡迎,強迫新生們喝酒,結果其中一名新生喝酒後想讓身體的熱氣散去,所以跑到了野外,卻因此不幸凍死,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然而這個事件發生後,同鄉會的喝酒文化仍然沒有改變。只要一有活動,大家一定會喝酒,越是熱絡酒就敬越多。不論是學弟喝的次數還是學長勸酒的次數,完全沒有改變。有的人因為喝多了而開始吵架、講話變粗魯,還有人會開始哭、或是突然提起當年勇。
類似的事到處都有,全世界的年輕人都一樣。根據統計,美國從1999年到2005年,18到23歲的年齡層之中,就有157人因為飲酒過量而死亡。甚至朋友之間喝酒打賭,結果就這樣喝出人命。
實驗證明,65公斤的健康男性在喝了一瓶燒酒、也就是7杯酒之後,精神和判斷能力就會降低;喝3瓶酒可能會呼吸困難、導致死亡。也就是說,如果在大學迎新會有人叫你一次喝下3瓶酒,簡直就是殺人未遂(如果人沒死的話)!而美國大學生盛行的喝酒文化,則是在他們21歲生日,也就是達到合法飲酒年齡那天,聳恿壽星喝下21杯酒──這種玩命遊戲多可怕啊!
比起喝酒,我們更應該享受的是對話和愉快的回憶,想想與家人一起喝一杯啤酒有多愉快,特別是到了40歲,對人生有所瞭解之後,聊天時頂多一杯麥酒或生啤酒的量,這樣也很不錯。可惜二、三十歲時不會懂。
雖然大學也差不多到了該獨立的年紀,不過99.9%的大學生出席的場合,像是迎新會、出遊、活動、學長學弟的家聚、慶祝活動、體育會等,都可能要喝酒,如果孩子對於飲酒毫無概念,就會暴露在危險中。敞開心胸跟孩子談談喝酒吧!該告訴他「喝酒的智慧」,衡量自己的酒量和身體狀況來喝。
大兒子高中畢業那一天,孩子說當天晚上跟朋友有約,而且對方說一定要喝酒。我很快的又再說了一次飲酒的正當方法和酒的危險性,才讓他去參加那個慶祝會。
還好,晚上的慶祝會結束後,孩子回家跟我聊天,我能感受到他的悠閒與快樂。他說:「有人喝得很快,甚至有兩個同學因為酒喝太快而身體不舒服,所以很早就回家了。喝酒喝得很辛苦的朋友也很多。」他則是一邊聊天、一邊以最慢的速度喝酒,在到達酒量極限前就停止。我過去所擔憂的事,終於成為讓我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