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中發現夢想: 安藤忠雄的建築原點 (新版) | 誠品線上

建築に夢をみた

作者 安藤忠雄
出版社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在建築中發現夢想: 安藤忠雄的建築原點 (新版):安藤忠雄的建築,是從旅行中得來的,因為建築描繪的是各地方人們的夢想與感動,思考這些,能讓他回到原點,回到建築為何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安藤忠雄的建築,是從旅行中得來的,因為建築描繪的是各地方人們的夢想與感動,思考這些,能讓他回到原點,回到建築為何的命題…… 安藤忠雄唯一一次在日本NHK大眾講堂系列演講結集長銷20年經典作品安藤忠雄在二十幾歲時因不滿身處的生活環境,而立志走上建築這條道路,他認為旅行可以形塑人,也能形塑建築,所以安藤以旅行來學習建築。在旅行各地的同時,安藤為順應當地自然風土氣候所產生的建築深深感動,他看到了建築的生命力──反應出人類的根本欲望,是人們靈魂的依靠,是呈現每個居民夢想的地方。因此,安藤從接觸建築以來即不斷詢問自己:「透過建築可以達到什麼?」、「建築究竟能對社會、地區有什麼樣的貢獻?」、「要如何才能讓都市擁有生命力?」。相對於提出創新具突破性的建築,安藤更在意的是建築對人的尊重、對社會的批判;比起只是玩設計風格的遊戲,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傳承、發展過去人們所留下的都市文化遺產。因而,安藤認為:建築對於其所在的環境,是有回饋義務的。對安藤而言,現代建築的創造不再只是一般意義的形式探索,而是種精神意旨。建築也不是隨著完成即停止成長的靜止物,只要在社會上人們持續利用,就是種經常變化成長的「生物」。因而,安藤希望能透過邊做邊想的實驗性精神,將有生命的建築送到社會面前。而建築對於環境的破壞與影響,也是往後建築家們必須省思的課題。本書以主題設定的方式來談論建築:建築原點的住宅、群聚而居的集合住宅、集合眾人的廣場、都市、不同領域對話的合作共鳴、創造特定場域特有的建築、培育人的場所、自重建出發、庭園世界,以及邊做邊想等。安藤先從主題的定義切入,接著帶出他親身踏察過的世界建築鉅作,所欲表達的理念與作法,最後陳述自己的實際作品,以及藉此作品所欲表達對建築的內心想望作為結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安藤忠雄(Tadao Ando)1941年9月13日生,日本大阪人。他曾是貨車司機和職業拳擊手,二十幾歲時因不滿身處的生活環境,立志走上建築這條路。他以自學的方式學習建築,走遍世界各地,體會人們在自己居住地上寄託的夢想,思考建築的意義,因而成為讓人「心」有地方可以安居的建築大師。是世界上唯一獲得普立茲克(Pritzker)、卡爾斯柏格(Carlsberg)、日本皇室世界文化獎(Praemium Imperiale)與京都獎(Kyoto)四項建築大獎的建築師。 1969年創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1976年完成位於大阪府「住吉的長屋」,並獲得日本建築學會賞。 其後陸續獲得:日本文化設計賞、芬蘭建築師協會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獎、藝術選獎文部大臣賞新人賞、美國建築師協會(AIA)榮譽會員、美國科學院和文學藝術研究所Arnold W. Brunner紀念獎、皇立英國建築師協會(RIBA)榮譽會員、日本藝術大賞、普利茲克獎、1994年度朝日賞、第7回國際設計獎、德國建築師協會名譽會員、皇立英國建築師協會皇家金獎章、第4回大阪吉瓦尼斯獎、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軍官級)、美國建築師聯盟金牌(AIA金牌)、國際建築師聯盟金牌(UIA金牌)等獎項。1997年擔任東京大學工學部教授。 代表作品眾多,有住吉長屋、六甲集合住宅 I、光之教會、本福寺水御堂、直島當代美術館、大阪府立飛鳥博物館、班尼頓藝術學校、淡路夢舞台、普立茲基金會美術館、東京美術館、城市之屋仙川、表參道之丘、坂上之雲博物館、國際兒童圖書館、JR熊本站等。許晴舒國立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碩士。從事中間調性的文字、藝術工作。譯有澁澤龍彥《夢的宇宙誌》、《漫畫圖解‧不可思議的埃及古文明》、《漫畫圖解‧不可思議的希臘神話‧歷史》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 住宅住宅,建築的原點與聚落住宅的邂逅名為「近代」的時代住宅是居住的機器近代主義的臻熟對近代建築的質疑住吉的長屋,個人建築史的起點第二章 群聚而居群聚而居,集合住宅的原點向聚落學習集合住宅,近代的都市居住形式集合住宅計畫與多樣性世界大戰後日本的集合住宅六甲集合住宅,融入周邊自然與街景的場域第三章 廣場廣場,集合眾人的場域威尼斯的光與影,聖馬可廣場與迷宮空間都市的舞台裝置都市廳堂,廣場與公共精神商店街,新式街道空間從隙縫中創造小而廣的「廣場」第四章 都市Ⅰ.二十世紀的夢想 曼哈頓,二十世紀最大的都市遺產摩天大樓的誕生,建築與技術向高處挑戰,激烈的高度競爭裝飾藝術式樣都市的戰鬥從建築到都市,現代主義與都市的公共空間第五章 都市Ⅱ.在都市中生活都市的魅力走訪巴黎十九世紀奧斯曼的巴黎重建理想都市的系譜都市不是樹狀圖歷史都市巴黎的重生,作為宣傳的都市日本的都市,大阪街道 第六章 都市Ⅲ.都市的記憶都市的記憶維也納,環狀道路的建設世紀末的維也納維也納分離派與阿道夫.魯斯新與舊的對話建築的保存與重生,巴黎的嘗試班尼頓藝術學校第七章 合奏共鳴什羅德住宅與風格派二十世紀的前衛藝術運動現代美術的登場建築的後近代建築與藝術合作共鳴的可能性,普立茲基金會美術館與直島第八章 創造場域創造獨一無二的場域,雪梨歌劇院創造與對話,廊香教堂區域主義建築的系譜與歷史、風土對話,大阪府立近飛鳥博物館與狹山池博物館 第九章 培育人的場所成長、培育二十世紀的生活革命,從工藝美術運動到包浩斯教育家葛羅培斯的足跡教育時代的來臨培育人的場域第十章 自重建出發自重建出發傾注於都市的夢想後藤新平,關東大地震後重建的推動者都市的遺產同潤會公寓,日本近代集合住宅的先驅喪失的都市記憶東歐的戰後重建以心靈重建為目標,綠色網絡、兵庫縣立新美術館第十一章 庭園庭園的世界 阿罕布拉宮,中庭的小宇宙庭園與水法式庭園,軸線幾何學式樣順應自然生存之道的京都庭園淡路夢舞臺,意識改革的場域第十二章 邊做邊想邊做邊想的華茲塔卡羅.史卡帕的建築,從局部開始思考建築的過程,數位與類比具實驗精神的大淀茶室 大淀的工作室,設計的原點

商品規格

書名 / 在建築中發現夢想: 安藤忠雄的建築原點 (新版)
作者 / 安藤忠雄
簡介 / 在建築中發現夢想: 安藤忠雄的建築原點 (新版):安藤忠雄的建築,是從旅行中得來的,因為建築描繪的是各地方人們的夢想與感動,思考這些,能讓他回到原點,回到建築為何的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0652383
ISBN10 / 9860652384
EAN / 9789860652383
誠品26碼 / 2682041397004
頁數 / 24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X1.4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我從年輕時候開始,就為了巡訪建築與都市,走遍世界各地。旅行途中,我每每訝異於不同地區人們生活的各種多樣面貌,並且深深為這些透過建築描繪出的人們的夢想所感動。也或許就是因為看到這些夢想,我才會選擇走上建築家這條路。
  在這本書裡,我列舉了過去曾邂逅過的建築、都市,從個人的角度,敘述在它們身上被寄予著何種夢想,又與現代人的生活有什麼樣的關聯。希望能藉此讓更多人知道,建築世界是多麼地豐饒與深邃。
  我舉出的許多例子中,包括了近代、二十世紀建築及都市中的各種嘗試挑戰。這些挑戰,刻畫出二十世紀技術及社會進步的輝煌成就,也可以說是時代描繪出的夢想的系譜。其中寄託了人們期待社會可以更豐富美好的希望,那些希望至今仍在我們心底迴響。但另一方面,這些挑戰也的確遺留下不少都市問題、環境破壞等負面的遺產,需要克服解決。這些成果與課題我們必須同時承接,並且橫跨到下一個世代。
  二〇〇一年九月十一日,象徵紐約的建築之一、世界貿易中心瞬間崩塌。我在本書第四章中,也提到了實現人們二十世紀夢想的現代都市紐約突然遭逢恐怖攻擊的這場悲劇。這樁恐怖攻擊事件奪去了許多人的寶貴生命,也同時奪走了對都市而言最重要的記憶;此外,這個行為也否定了形塑二十世紀世界的價值觀。事件引發的根源肇因於不同文化的對立;換句話說,這是以標榜全球化的美國為金字塔頂的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與抗拒全球化、並堅守自我的伊斯蘭世界的價值觀,相互衝突牴觸的結果。我們也能從這個事件看到,被逼進絕境的人們是如何奮力反擊。
  現在許多建築家們都在談論該如何面對遭受原爆攻擊的地點,並對此提出各種建議。但是,現在最應該做的,難道不應該是悼念毫無理由就被奪走性命的人們,並反省如何走向未來嗎?雜居在地球這個空間有限的地方,我們是不是該好好思考應如何共同生活,並學著認同彼此,一同經營一個共同體呢?生活在當下的我們背上肩負的責任實在重大。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住宅
住宅,建築的原點
我認為建築的原點正是住宅。住宅起源於人類最根本的欲望,忠實地呈現出長久居住在當地的人們的生活與氣候風土。探訪世界各地的本土性住宅時,有時也會
  遇到出人意表的展演性建築,讓我重新體驗到人類生活的複雜多樣。以現代價值觀來看,地方性住宅看起來或許是前現代又非理性。但是,我卻從那裡感受到人們蓬勃的生氣、強烈渴望定居的力量,以及活在現代的我們的居住環境中所沒有的質樸內涵。
  反過來說,現代的住宅幾乎都是以合理性、機能性為第一要務的邏輯下,被建造完成的。歸功於技術的進步、社會制度的發達,現代住宅的便利與舒適,是前現代住宅所無法比擬的。然而,也因為大家都想追求相同的舒適,結果卻造成全世界無區域差異、均一化的居住環境。
  然而,便利就真的等同於豐富多元嗎?起源於近代的現代建築,其原所描繪的夢想,難道真的是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樣,既缺乏個性、只是為了滿足經濟效益而生產的商品化住宅嗎?其實我並不這樣認為。住宅應該是人們靈魂的依靠,絕不會滿足於作為一種商品,而且本世紀誕生的幾個著名的現代住宅建築,絕對不是照本宣科、毫無批判性地被建造完成,而是肩負起未來夢想的創造者,在歷經了天人交戰後所創造出來的結晶。
  自我開始從事建築以來,「住」這個主題,一直是我所思考的重心,今後我仍將堅持這個方向不會改變。可以說,住宅正是我建築的原點。

與聚落住宅的邂逅
  旅行可以形塑人。學習建築也是一樣,建築時必須實際造訪當地、以自己的五官體驗空間,才可能有真正的領會,所以我覺得建築師必須邁開腳步。現代建築巨匠勒.科比意(Le Corbusier),也是在他二十四歲的時候,展開長達半年的旅行,看他晚年發表的旅行日記《東方遊記》(Le Voyage ďOrient),就可以知道他從旅行裡獲益良多。
  在我二十幾歲決定走建築這條路時,對當時包括我在內的日本人來說,建築就等同於西洋建築,是誕生自西歐建築文化這塊土壤的現代建築。西洋建築史大多從希臘時代開始記載,所以當我決定要親眼看看西洋建築,而決定前往歐洲的時候,首先浮出腦海的,是位於希臘雅典衛城的山丘、稱作西洋建築原點的「帕提農神廟」。
  當爬上著名的衛城山丘,站在建於山頂的基座上,看著儼然並列的列柱群時,心中油然而生的感動至今仍令我難以忘懷。湛藍的天空下,與深藍大海形成強烈對比的白色大理石、造型物,一個個從整體到細部皆貫徹著對稱之美。在那裡,我感受到從古至今存在於西洋建築根柢的秩序,以最純粹的形態呈現出來。
  帕提農神廟所代表的樣式造型之美絕非渾然天成,而是經由人的理性、堅強的意志力所累積而成。但是在希臘的旅行中,和帕提農神廟同樣吸引我、甚至對我來說更為誘人的,是同樣位於愛琴海,架構卻截然不同於帕提農所具有的清晰比例、聖托里尼島及米諾斯島的地方(Vernacular)聚落。在那裡,家家戶戶與島的陡坡疊合,如同層層鋪就在陡坡上,並且所有的房舍皆塗抹著石灰漿。上下左右自由堆疊而成的家家戶戶之間,穿梭著彎彎曲曲的通道,就像設計複雜的迷宮一般。我走在城鎮的道路上,沿途觀賞不停變化的風景,一點也不感到厭倦。
  所謂住宅,乃是生活與土地密切相關的人們使用當地現有的材料,以順應自己的生活方式親手打造而成。住宅保有當地共同體既有的形式,世界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實在是展現著豐富多樣的面貌。
  位於義大利南部普利亞省(Puglia)稱作土盧里(Trulli,無樑無柱的圓錐尖頂石屋)的民房,和米諾斯島同樣都是石灰岩質地的風土,自古以來就深受希臘文化影響,所以同樣使用石灰漿將房屋牆壁塗成白色。然而很有趣地是,土盧里的屋頂是像在頭頂上戴帽子一樣的疊砌式構造。名為阿爾貝羅貝洛(Alberobello) 的城鎮(也稱麗樹鎮), 就以保存了許多土盧里建築而聞名。在那裡,同樣形狀的土盧里屋以各種排列組合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相當不可思議的住家風景。其他像是泰國曼谷河川旁建造的水上人家;印尼漂流而居的水上人家;非洲西部尼歐佛因村的紅土屋;以游牧維生的蒙古人居住的移動式住宅蒙古包;美國普布羅印第安人(Pueblo Indian)用泥土磚建造的集合式住宅;摩洛哥泥土與石頭建造的房屋等等,例子多得不勝枚舉。環遊世界,每當邂逅了顛覆我對住宅概念的房屋時,都讓我一再感受到「光是生長的地方不同,生活中的景物就會如此殊異」的這種單純驚喜。人們透過住宅,以最直截了當的方式表明「定居」的意願,人們經年累月的奮鬥與努力化為實際的形式,令我深深感動。
  另一方面,想到生活在現代日本的我們,居住環境雖然相當便利,卻逐漸失去如地方聚落那樣,本於地方經驗而有別於其他區域的特性。我們現在的居住環境既沒有豐富的多樣性,也沒有對居住的渴望與夢想,有的只是與金錢代價等值的、提供機能的商品。若要問,是什麼讓原本扎根於區域風土特性的住宅,變成現在這樣單一化的居住環境,我們可以說,正是起因於十七世紀在西歐誕生、名為「現代」的理念。

名為「現代」的時代
  現代的根本,是以合理性、論述性闡釋世界,企圖提出符合道理秩序的精神。而現代的典型,則是象徵機能、構造與普遍性的「機械」。由於機械的誕生,人們對住宅的需求,也變成了追求一個在寢食坐臥上有效率運作的空間,因此誕生了新的獨立專用住宅的形式。這也意味著,人們順從工業化社會,發展出新的職住分離的生活形態。
  另外,現代也是民眾第一次取代少數特權階級成為主角的時代。正是因為如此,對於生活在現代創始期的建築家來說,建造獨立專用住宅是最大而且最重要的課題,必須以這種住宅形態為主軸來發展現代建築。過去只會建造如帕提農神廟那般紀念性建築的建築家,第一次著眼於住宅,將住宅當作是自己需要創造的對象。而現代建築巨匠勒.科比意在本世紀初進行的一連串活動,最能夠象徵建築家們勾勒的理想與現實交戰的軌跡。

住宅是居住的機器
  「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科比意發表的這句名言,一針見血地點出現代建築的其中一個本質,而且再也沒有比這句話更能對全世界的建築家造成影響。科比意透過住宅建築將現代建築具象化,擔負起現代建築旗手的重任。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機械是二十世紀普遍性的形象,確切地代表了時代的精神;而同時住宅又是現代建築的本質。因此,科比意身為一位現代建築家,第一個完成的豐功偉業,就是推廣鋼筋混凝土技術的柱版系統(一九一四年)概念。
  不用說,鋼筋、水泥、玻璃等現代建材及其建構方式的發展,是思考現代建築成立時的主要先決條件。而現代建材最創新的部分在於,相較於過去西洋建築一直發展以石頭的抗壓承受性為基礎的疊砌形式,鋼鐵這種可承受張力的材料進入實用階段後,實現了鋼鐵架構或是鋼筋水泥架構的新形式。在現代理所當然的平屋頂、整面牆的玻璃窗、底層架空、懸吊構造的屋頂等等,以力學的觀點來看,其實全都是因為可承受張力的鋼鐵出現,才讓這些設計得以成真。
  其實鋼筋水泥架構本身,早在科比意之前,就由奧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奠定了基本的樣式。不過,相對於佩雷只是實驗性地運用鋼筋水泥,以及作為古典主義造型感的延伸,科比意更進一步拓展了鋼筋水泥的可能性,追求嶄新的空間架構基本原理,最後抵達柱版系統的概念。
  柱版系統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藉由運用鋼筋水泥,讓牆壁完全從結構中獨立出來,也就是說,可以把建築分成骨架和皮膜來思考。對於過去以木頭作為建築架構的日本來說,這並不是什麼特殊道理;不過,對於過去以疊砌式建築為主流的西洋建築而言,把牆壁自結構中分離,改由柱子支撐架構,以及牆壁的用途變成僅限於劃分空間,亦即把柱子與牆壁這兩個要素分離,是一個革命性的大事件。事實上,就是以這個革命為契機,現代建築取得了過去所沒有的嶄新表現手法。
  科比意的作品中最能明快呈現其理念的,是一九三一年他在巴黎郊外普瓦西建造的薩伏瓦別墅(Villa Savoye)。與這個作品的完成時間相距不遠的一九二七年時,科比意將柱版系統帶來的建築新架構稱為「新建築的五項要點」(①獨立柱;②屋頂花園;③自由平面;④水平帶窗;⑤自由立面),並且加以公式化。而薩伏瓦別墅恰到好處地呈現了這五項。
  科比意所提出的現代化住宅形象,經由巧妙的宣傳而普及,特別是藉由表象的引用,帶給世界莫大的影響。不管是底層架空還是平屋頂,科比意創造的建築語言,就現在而言當然是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稀鬆平常的存在。然而,箱型的現代建築,可說是讓現代都市空間僵化貧乏的元兇,並因而成為飽受批評的對象。但是身為二十世紀代表作的薩伏瓦別墅,之所以至今仍受到高度評價,決不是因為它只是盡了教條式的功能,而是因為那裡呈現出現代人描繪的新生活夢想。薩伏瓦別墅的真髓,在於中央的斜坡。沿著斜坡往前邁進,視野也隨之緩慢展開,這連續的變化使人感受到,從底層空間到上層空間連成一個抑揚頓挫的整體空間。科比意藉由變換場景的律動來體驗建築的想法,絕對不是合理性、機能性的導向。
  薩伏瓦別墅絕對不是具備完美理論的建築,在矛盾的狀態下企圖實現自我夢想的科比意,歷經了天人交戰過的過程,以曖昧的形式隨處遺留在這棟建築物上。而這也正帶給了這棟建築包容多元詮釋的豐腴與深度。
  但是,科比意向世人展示的新發現,並非全是他個人的獨特見地。應該說,他將看似同時發生卻是逐漸形成的現代建築運動的各個成果,做總體性的消化,並以萬人能共同分享的造型手法,提出獨具個人特色的形態。端看一九二七年於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郊外舉辦的國際住宅建築展覽會,就可以知道過去各國各自發展的現代建築運動,已逐漸凝聚成跨國際、具備共通特徵的表現方式。以此時期誕生的現代民主主義與資本主義作為前提、憑恃工業技術而成立的新建築,成為日後現代建築朝國際發展的基礎。
  而之後現代建築以嶄新的「形式」奠定其地位,則歸功於一九三二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展出的「現代建築:國際展覽會」。規畫該展覽的菲利浦.強生(Philip Johnson)以及亨利.羅素.希區考克(Henry Russel Hitchcock),在他們同時出版的著作中,皆不約而同地使用國際式樣(International style)一詞頌揚新的建築形式。他們的主張略過現代建築的思想背景,單純提及式樣、形式的問題,因此搭上時代的便車向全世界傳播開來。直到一九六○年代為止,這種建築式樣持續支配著建築世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安藤忠雄唯一一次在日本NHK大眾講堂系列演講結集
長銷20年經典作品
安藤先從主題的定義切入,接著帶出他親身踏察過的世界建築鉅作,所欲表達的理念與作法,最後陳述自己的實際作品,以及藉此作品所欲表達對建築的內心想望作為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