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 不放任的教養: 不插手不責罵地守護, 孩子自主發揮, 又懂適可而止 | 誠品線上

子どもを叱る前に読む本

作者 平井信義
出版社 方言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放手, 不放任的教養: 不插手不責罵地守護, 孩子自主發揮, 又懂適可而止:教養不是「管理技巧」!請停止過多命令,不出聲地守護兒童學研究會長40年親身實踐教出自主與好情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教養不是「管理技巧」!請停止過多命令,不出聲地守護兒童學研究會長40年親身實踐教出自主與好情緒的孩子這些情況,爸媽最煩惱……孩子情緒失控,無理取鬧時,該怎麼辦?知道要有耐心,卻又破口大罵而後悔不已想讓孩子自主學習,最後依舊忍不住出手幫忙該嚴格管教,還是放手自由,哪一種比較好?◎教養不是「管理技巧」,管得越多,將來麻煩越大很多爸媽都這樣「管教」小孩——‧首先,是施以壓力的方式,最常出現的話便是:「不能這樣做!」、「我數到十,你再不做的話,就去罰站!」‧其二,將管教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跟孩子講:「你這樣會被○○罵喔!」、「你那樣會被○○笑!」或者「這麼做會被爸爸罵喔!」這種管教方式不僅讓孩子的「自發性」受到壓迫,同時也失去自我判斷力,只要少了大人的指示,就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此外,孩子還會過度在意他人評價,而不能按照自己想法行動。◎讀懂孩子各階段的行為模式,爸媽就不慌張!小孩許多不當行為,總讓父母頭痛不已!斥責怕傷了孩子自尊、情感互動;視而不見又擔心會不會變本加厲、無法收拾?平井信義為日本知名兒童學研究會長,透過40年的親身實踐與觀察,發現許多孩子「調皮搗蛋」的行為,或是看似「叛逆不聽話」的舉動都是「正常發展」。以下這些情境,爸媽們一定覺得似曾相識,究竟該如何解決呢?<煩惱一>要孩子換衣服或收拾玩具,簡直比登天還難!→可將命令式語句:「快來收玩具啊!」改為「來帶小熊先生回家睡覺囉!」此時,絕對不要因為孩子動作慢等理由而出手幫忙,假如受到太多協助可能會過度依賴大人,以後就算想自己來,也無法獨立完事。<煩惱二>再三叮嚀這樣會受傷,那樣會打翻東西,但孩子就是講不聽!→若是最後真的受傷或打翻東西,許多大人會說:「你看你看!叫你不要這樣了吧!」聽起來就像是「你活該!」更有爸媽會講:「自己做的事,自己收拾!」如此會讓孩子感到挫敗、自卑,因此絕對不能要求他們承受失敗的後果,反而要鼓勵孩子並且一同收拾殘局。<煩惱三>性情多變,上一秒開心玩耍,下一秒翻臉不認人,是任性小霸王!→即便大人立刻上前安撫,或大聲喝斥也無濟於事,反而容易讓孩子情緒更激動,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手」,在旁靜靜地看著,當他們情緒獲得疏解後,這樣的狀態便會消失。 <煩惱四>兄弟姊妹之間,總愛爭奪玩具,任何事情都可以吵,甚至出手!→假如父母過度干涉,或輕率地斷定是哪一方的過錯時,會導致被責罵的孩子視對方為眼中釘,所以大人只要在旁守護,等待可能發生危險時再出手將他們分開。這些都是「正常叛逆過程」,要是父母以命令口吻制止,他們會立刻以「不要」反擊。若又加以責罰,雖然孩子會漸漸順從,但同時也失去了「動力」。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親子部落客/米米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親職專欄作家/陳安儀彈力小龍包/龍包媽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平井信義畢業於東北大學醫學系,為日本兒童學研究會會長、醫學博士。曾任職於母子愛育會愛育研究所、御茶水女子大學教授,於一九七O年開始擔任大妻女子大學教授,並在一九九O年成為該校名譽教授。著有《自閉症兒童的保育與教育》、《教養與親子關係》、《帶大孫子的保育爺爺》、《忘記如何吵架的孩子們》、《到5歲之前的慢育方法》、《讓孩子成長的父母・扯孩子後腿的父母》、《父母應該做及不該做的事》、《激發與提升孩子能力的方法》、《提升第一個孩子能力的教養法》、《讓長男&長女不斷成長的教養法》等為數眾多的作品。■譯者簡介郭欣怡日文翻譯、口譯,現為文化大學推廣部、台北市、新北市各社大、長庚養生文化村日文講師。有許多譯作及日語學習書籍作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讀懂孩子的行為,學會放手第1章 放手不放任,媽媽輕鬆,孩子快樂成長別急著制止!調皮搗蛋是「動力」的推手調皮搗蛋,該不該管?爸媽「感同身受」,孩子特質能發揮如何教出自主與負責任的孩子?「自由」與「放任」,怎麼區分?停止過多命令!不出聲地守護培養「自發性」,能提升「社交能力」真正的「好小孩」,該是什麼樣子?教會孩子自我克制,同理心是關鍵越責罵,孩子內心越灰暗第2章 爸媽別慌張!孩子沒問題,只是成長階段行為不一樣教養,從瞭解孩子開始【二歲~二歲半的孩子】※情緒與社會性凡事皆以自我為中心,不願與他人分享;做事拖拖拉拉;能與同伴一同玩耍。※孩子的日常生活習慣能夠獨力吃飯;想要自己穿脫衣物;大小便仍須協助※運動與感覺能維持身體重心,不易跌倒;手眼協調能力已十分成熟※語言表達詞彙量急速增加,能清楚表達自身需求【二歲半~三歲的孩子】※情緒與社會性性情多變,經常改變心意;已意識到性別差異;喜歡模仿大人※孩子的日常生活習慣飲食有個人喜好,較易偏食;大致已能控制大小便※運動與感覺能隨意變換走路速度而不跌倒;繪畫及玩玩具時,已有對稱配色概念※語言表達說話流暢,能滔滔不絕地一直講;單位詞與問候語能清楚分辨【三歲~三歲半的孩子】※情緒與社會性變得穩重,哭鬧情形減少許多;對讚美及責罵較為敏感;對金錢已有初步概念※孩子的日常生活習慣能夠獨力吃飯,且不將飯菜灑出;能快速穿脫衣物第3章 不插手、不責罵地守護,你的孩子會更好調皮就得管?聽話才是「好小孩」?過多規矩限制,抹煞孩子的動力勇敢放手,別剝奪孩子「探險」自由釋放孩子「幽默天份」,動力源源不絕幽默感的教育,不可忽視自發性怎麼培養?讓孩子「盡情嬉鬧」建立歡笑家庭,孩子情緒不暴走教養,偶爾要笨一點比起培育聰明孩子,保有童心更重要停止數落,學會認同孩子優點第4章 面對孩子的叛逆、不聽話,爸媽該怎麼辦?叛逆行為,如何接招?叛逆絕非壞事,是孩子在「成長」過度干涉, 孩子易順從,卻失去動力緊抓不放,只會抹滅「挑戰的勇氣」不插手不出聲地守護,孩子學會負責任爸媽堅持「不協助」,動力的養成關鍵該嚴厲管教,還是寬容對待?認同「叛逆」,孩子懂得思考感同身受,別濫用大人權力別再命令!「體貼」能培養親子情感第5章 如何教出獨立自主又善解人意的孩子?不強制的關懷,孩子貼心又有自發性規劃好每件事,孩子學不會「做決定」「放手不放任」,孩子更加獨立自主無可挑剔的乖小孩,未來暗藏危機教養,不是「管理技巧」接受孩子真實情緒,別用管教綁住他孩子的暴力行為,來自打罵的管教「第二叛逆期」,孩子走出自我的準備第6章 「自由」與「放任」,怎麼判斷、如何拿捏?哪些該管?什麼要放手?滿足探索慾望,啟動孩子自發性令爸媽頭痛的行為,怎麼應對?給予自由不放任,你的孩子會更好別再「過度協助」,陪伴能幫孩子成長孩子,就是父母的縮影跳脫教養框架,激發孩子創造力「問題行為」,孩子內心受傷的警訊如何讓孩子學會「適可而止」?多方體驗與挑戰,建立孩子的自信陪孩子「向冒險挑戰」,失敗也不責罵成為孩子想效仿的對象大人的威嚴,有必要嗎?權力與權威,怎麼區分?兩大管教禁忌,爸媽要避免選擇權留給孩子,別再過度干涉靈感啟發體驗營,揭開孩子的真實樣貌假性獨立的孩子,將來麻煩大問題兒童,反而最積極?賦予自由,孩子才敢勇於挑戰放手信任,能培養責任感後記 什麼樣的家庭,能提升孩子動力?

商品規格

書名 / 放手, 不放任的教養: 不插手不責罵地守護, 孩子自主發揮, 又懂適可而止
作者 / 平井信義
簡介 / 放手, 不放任的教養: 不插手不責罵地守護, 孩子自主發揮, 又懂適可而止:教養不是「管理技巧」!請停止過多命令,不出聲地守護兒童學研究會長40年親身實踐教出自主與好情
出版社 / 方言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413787
ISBN10 / 9869413781
EAN / 9789869413787
誠品26碼 / 2681437764000
頁數 / 19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讀懂孩子的行為,學會放手
當各位爸媽聽到「動力」這兩個字時,腦中會浮現什麼畫面呢?通常在您的孩子做出何種行為,能感受到他們的「動力」呢?
‧動力來自於好奇心
「動力」指的是「想做某事的意願」,也可以說是一種「動機」。如果將人格以「知」、「情」、「意」做區分的話,屬於「意」之範疇。在這層意義上,「動力」不夠的人經常會被說「缺乏動機」,而最近人們更是以「三無主義」及「五無主義」來形容現今的孩子。
這裡所指的「無」,指的是無動機、無關心、無責任,更有無感動、無抵抗、無批評、無定見、無想法之批判。甚至有人認為更應該加上無能力、無學力、無教養、無道德的項目,以「十二無主義」來形容當下的年輕人更為貼切。
前面所提都和「動力」息息相關,身為母親或父親的你,在思考孩子的問題之前,必須先想想自己本身的「動力」是否足夠,因為孩子是看著父母背影成長的!
雖說「動力」其實就是一種「想做某事的動機」,但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心境反應呢?為此,我持續以十個人為實驗對象,研究了大約五、六年的時間,發現「動力」內心深處的最根本源頭為「好奇心」,也就是一般人常提及的「興趣」及「關心」。
心理學上所謂的「好奇心」,是指人類無法只坐在原地不動,而會自己主動尋求刺激、情報,希望求得一些適度緊張感與困難度的心境。潛藏於內心深處的好奇心會表現在不同面向─對孩子來說,展現好奇心的方式之一為「調皮搗蛋」(探索行為),另一個則是知性活動的引導。
‧制止「調皮搗蛋」,將抹殺孩子好奇心
然而,「好奇心」第一次會出現在出生滿一年的嬰兒身上,因此這應該是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好奇心的明顯反應則是在嬰兒學爬行、能夠移動身體開始,這時孩子將啟動所有「調皮搗蛋行為」。
對嬰兒來說,圍繞在自己身邊的所有事物都是新奇無比的奇珍異寶。因為這是他們來到世界上首次映入眼簾的東西,所以必須實際檢查這些物品的真面目。
比方說,當他們發現垃圾桶,就會想知道裡面究竟放了哪些東西,這是一種基於「好奇心」所產生的行為;接著會將垃圾桶打翻,實際看看裡面裝著什麼,甚至會把看起來能夠食用的物品放到嘴裡。因為這時正值孩子喜歡把許多東西放人口中的時期,但是他們自己會漸漸發現,不是每樣東西都能吃,當孩子知道這個道理後,便又開始將東西打翻、亂丟等,接著往感興趣的物品移動。
房間被弄得一團亂,真是十分傷腦筋—這大概是許多媽媽看到殘局後的第一個念頭!但如果在這時母親出聲制止孩子「不可以」、「不要再調皮搗蛋」,就如同摘取了他們的好奇心種子。
如果因為害怕孩子將不乾淨的東西放入嘴中,而大聲叱責甚至「啪」地一聲打下去,他們就再也不會用嘴巴嘗試這個世界的新奇事物了。因此,即便孩子打翻垃圾桶,也請安靜地在旁觀看吧!當他們知道該處無東西可嚐試時就會離開那個地方,媽媽再前去收拾殘局即可。
如果媽媽能在收拾垃圾時,一邊假裝感興趣地說:「我丟!我丟!」一邊將垃圾以玩樂的方式丟回垃圾桶,孩子可能會立刻靠過來模仿媽媽的動作,但是他們的行動與「整理物品」毫無關係,純粹因為「好玩」才做的。
接著,他們可能會不斷地將面紙從盒中抽出來—對於孩子來說,只要拉一下突出盒子上的紙張,下一張又會跑出來,這樣的動作是十分有趣的。他們恐怕會不斷地抽出面紙,直到面紙盒全空為止。
我的孩子在一、兩個月期間,大概已經抽空了約五十盒面紙。因此,我們將那些被抽出的面紙集中放在一個大塑膠袋裡,當要擤鼻子時就可抽出使用,其實這樣做也沒什麼損失。
如此「調皮搗蛋的行為」大概會持續一到兩個月,當孩子知道了這些原本感興趣的物品真面目後便會主動停止,我將這種情況稱為「畢業」,而嬰兒會自己從某行為中畢業。
就育兒原則來說,我們只要在旁邊等待孩子自動「畢業」即可,並不需要大聲地說「不行!」來責備孩子。
假如父母出聲責備的話,他們便會漸漸放棄「調皮搗蛋」,成為一個中規中矩、「好奇心」被壓抑、缺乏「動力」的小孩。考慮到這個因素,建議大家不要以「責備」處理孩子的調皮搗蛋行為。為了讓他們充滿「動力」,甚至應該讓孩子成為一個調皮搗蛋的人。

◆規劃好每件事,孩子學不會「做決定」
大部分的父母往往從早晨開始便對孩子指使一堆事情,尤其是大多數的媽媽都會這樣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尤其是在都會區生活的媽媽,她們必須帶著一、二歲的小孩到補習班或才藝教室,希望早日開發孩子的智能;或是將小孩送到知名學校,盼望他們能考上好的大學,進入大企業工作,這麼做不外乎是想替孩子創造美好人生。
但是,這樣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嗎?就我的研究結果看來,當我們以「讓某人做某事」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是一種強制性的教養方式,將會抹殺源自於孩子「自發性」的「動力」。
越聽從媽媽話的孩子,即便表面上欣然答應,看起來似乎動力十足,但其實他們的「自發性」發展已受到壓抑。
察覺自我人生課題,是「自發性」能力發展的最大關鍵,以幼小孩童為例,就是自己找出想玩的「遊戲」。因此,只要將孩子置身於大人未給任何意見的情境,便可輕易看出他們是否擁有獨立思考遊玩的能力。
到了三歲之後,當孩子進入幼稚園時,老師問大家:「想玩什麼?」他們就能依循自己的想法,找到能夠一同遊玩的人、事、物,並且投入於自己所選擇的遊戲。
但是,有的人卻還是不知道自己想玩些什麼,不是睡眼惺忪地發呆,不然就是漫無目的地走著,明明活動要開始了,卻還在做其他事情等等。這樣的小孩,表示他體內的「自發性」已經停止成長了。如同我先前所說,這類孩子通常是不太會調皮搗蛋的小朋友,因此許多父母誤以為如此才是「好孩子」。
可是,常調皮搗蛋、叛逆的小孩才是「好孩子」,而且會有如此行為是因為他們比較獨立,「自發性」不斷在成長的緣故。假如讓這樣的孩子去補習班或才藝教室,他們的第一句話大概是:「我不要!」
然而,在補習班的氛圍之下,孩子「自發性」能力的成長過程正受到壓迫。但這是爸媽以美好未來為由,「要求」小孩做的,所以當他們真的說出「我不要」的時候,大概也會立刻遭到父母責罵,或許還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可是這樣的小孩卻是一個對任何事都能擁有「動力」,「自發性」也能順利發展的人。假如你不想抹滅孩子的「動力」,就請接受他們「說不要」的心情吧!

◆陪孩子「向冒險挑戰」,失敗也不責罵
應該多給予孩子體驗的機會,小孩的內心原本便有「自發性」因子,再加上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本來就是群喜歡到處體驗的人,所以必須從這樣的「動力」出發,賦予孩子絕對的「自由」。換言之,不出聲(不干涉)、不出手協助(過度保護),才能養育出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小孩。
當然,孩子的體驗也可能產生失敗的結果,但此次失敗將會引導他們再度「挑戰」,讓自己充滿「動力」。然而,到了小學二、三年級後,「自發性」能力已順利發展的孩子,會試著挑戰所有冒險行動。
例如媽媽對孩子說:「幫我把餐具拿到廚房。」這時小孩回答「好」之後,則將餐具放在托盤上,接著模仿蕎麥麵店的店員外送時的模樣,把托盤放在肩膀上,而身為父母的你會有什麼反應呢?恐怕大家都會說「你拿好」或者「不要這樣拿」吧!
為什麼父母會這樣說呢?因為爸媽怕孩子失敗了會將餐盤打破,自己就得要花錢了。此外,父母也認為如果不出聲的話,好像無法管教到孩子。總之,許多爸媽就是會忍不住地出聲制止。
但是當我看到孩子這麼做時,絕對不會出聲遏止,因為我知道他們心裡在想什麼——小孩對於蕎麥麵店出餐的樣子感到好奇,才會想和店員做一樣的動作,這一切只是「好奇心」使然罷了。由此可知,孩子產生了一種模仿的「慾望」,而擁有這種「慾望」的小孩,他們的「自發性」能力也會持續成長。
可是,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運動能力尚未成熟時,他們就不會這麼做了;相反地,若孩子認為他能夠辦到時便會想要嘗試,也想試試媽媽在什麼時候會出聲管教,他們開始向冒險「挑戰」。
此時孩子的運動能力已經發展到某階段了,他們才敢如此模仿,這對我來說是很開心的一件事。因此,我反倒希望他們能成功地將餐盤搬到廚房,而當孩子安全抵達後,我會開心地跟他們說:「做得真好!」孩子也回應:「以後可以把事情交給我做了!」這是一種經由成功而獲得的成就感,所以我願意將事情託付給孩子。
當孩子「挑戰」冒險二、三次,漸漸找到自信後,他們就不太會做這種模仿外送員送餐的危險動作了。換句話說,孩子從這樣的危險動作中「畢業」了。
可是,說出「你拿好」的爸媽,會對無視於安全便貿然行動的小孩有所怨言,因為他們認為孩子總是不聽自己的話而感到憤怒。即使孩子成功搬運餐盤到廚房,爸媽也不會因此感到開心,還會碎碎念地說:「小孩不聽父母的話。」反而對於幫忙做事的孩子產生不滿及怨言。
假如孩子在搬運途中打翻了托盤,又把餐具打破的話,爸媽會說些什麼呢?恐怕會氣到大聲責罵吧!這時候大概許多父母會講:「你看你看!打破了吧!」這是大部份爸媽會說出口的警告,因為他們認為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才會造成此等後果,但其實話語裡涵蓋了責怪小孩的心情。
「你看!打破了吧!」聽起來的語感類似「你活該!」這時孩子也會因為失敗而感到挫折,甚至開始產生自卑感。更糟的是,有些爸媽還會故意說:「自己做的事,自己收拾!」一副不想協助的模樣,但這種話不應該從各位家長的口中說出。
在此時,「自發性」能力較發達的孩子,大概會如此回應:「媽媽自己也這樣啊!」因為小孩曾看過母親在洗碗時打破碗。當孩子這麼說時,媽媽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呢?會對小孩說些什麼?很多父母應該都會很生氣,接著把孩子扁一頓吧!因為這些爸媽還存有封建時代的想法,對自己身為父母感到十分自滿。
然而,謙虛的爸媽這時應該跟孩子分享許多失敗的經驗。當面對孩子說:「媽媽你也有出糗(失敗)的時候!」也要欣然接受,因為父母同樣有不成熟的地方。因此,接納自己的所有面向,才能蘊育出擁有真誠之心的小孩,為此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反省的能力才是。
培育自我反省的能力,是人類生存於世上的重要關鍵。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每當失敗將對別人造成困擾之時,一定會主動說出「對不起」,這樣的態度完全是出自於體內的「自發性」,與被罵了之後才說「抱歉」是全然不同的。
當孩子將餐具打破時,我會這樣說:「下次再繼續加油喔!」絕對不能要求他們承受失敗的後果。此外,這樣的嘗試還可讓小孩真正體驗外送員的動作,順便培養他們的運動協調能力,藉此增加經驗。
接著,可以和孩子一起處理破掉的餐具,同時教導清掃的正確方法—玻璃杯等必須先用報紙包裹,使用膠布將小碎片撿拾乾淨等,與孩子一同收拾殘局。如此便能讓他們從過去的失敗經驗中學習如何成功,加深孩子的自信,而這種自信對他往後的人生將是最寶貴的禮物。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