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圖解 從海洋看世界經濟: 從海上貿易、領海攻防, 到石油、天然氣、水產資源的爭奪戰, 看懂世界經濟全貌 | 誠品線上

完全図解海から見た世界経済

作者 山田吉彥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完全圖解 從海洋看世界經濟: 從海上貿易、領海攻防, 到石油、天然氣、水產資源的爭奪戰, 看懂世界經濟全貌:台灣與世界的連結就在海洋,掌握21世紀最重要的國際觀!讓你更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台灣與世界的連結就在海洋,掌握21世紀最重要的國際觀!讓你更了解經濟新聞、國際情勢的36個觀點◎分析新聞背後的數據與因果關係◎簡潔明瞭的內文重點標注◎一看就懂的圖解化數據與知識新聞背後,你了解多少?正上演激烈攻防戰的南海,實情是如何?撼動世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爭奪的真相為何?威脅世界經濟的海洋紛爭與恐怖組織也有關係?觀光郵輪會帶來令人想像不到的經濟效果?連結五大陸的海洋是最重要的交易路線!了解「海洋」就能了解「世界」地球約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自古以來人類因飄洋過海,帶動了文明交流、文化傳播、宗教傳布,進而拓展經濟往來,世界各大洲因此連結起來,海洋可說是促成全球化的重要通道。隨著陸地資源逐漸緊縮,海洋產業對國家經濟的貢獻日益顯著,海洋經濟的地位更形重要,開發海洋資源和依存海洋環境所進行的生產活動,已成為中、美、日、俄等主要國家及海島國家最重視的焦點。面對複雜混沌的世界局勢,若是從「海洋」的角度開始理解,包括:石油、礦產資源、海運、造船、漁業、海權糾紛等去理解海洋經濟的變化與數據背後的意義,其實就等於掌握全球的脈動。作者山田吉彥是日本頗富盛名的海洋專家,書中內容涵蓋政治、經濟、安全保障、新聞事件說明等面向,展現作者受到媒體歡迎的實力。雖是以海洋與經濟為主軸,讀來卻簡明易懂,並搭配清晰的圖解,提綱挈領地分析海洋經貿活動、領海爭議、海底資源開發,以及與海洋相關的經濟議題全貌。海洋經濟的真相不可不知●了解「造船」,就能了解全球的動態──中、日、韓造船量占全球90%,海運需求大增,代表經濟規模擴大。●三大海峽與二大運河掌握世界局勢──認識麻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土耳其海峽、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等海洋要衝的重要性。●南海經濟坐擁20億美元的貿易圈──成為中、美、日、東協各國在主權、石油、戰略位置必爭之地。●世界三大漁場的競逐──西北太平洋、紐芬蘭大淺灘、北海周邊海域影響全球水產資源布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山田吉彥1962年生於千葉縣。現為東海大學海洋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學習院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先進入金融機關任職,再轉至財團法人日本船舶振興會(簡稱日本財團),負責海上安全、造船技術振興、及海洋環境保護等職務,曾規劃國際海盜防制政策、企畫北韓間諜船展示、提出沖之鳥礁的有效利用方案等,為這些前所未有的海洋相關事務奔走。在過程中逐漸產生「以經濟觀點研究海洋」的念頭,並利用業餘時間,在琦玉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離開日本財團後擔任東海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活用親身體驗,以橫跨經濟、政策、外交、環保、安全保障等觀點進行海洋相關研究,為「海洋與經濟」的權威,並常應邀上電視擔任評論家。著有《海洋政治經濟學》(成山堂書店)、《日本的國境》(新潮新書)、《國境的人們──島國日本的肖像再考》(新潮選書)、《全球第四的海洋大國──日本》(講談社)、《海洋資源大國 從「海洋」振興日本》(海竜社)等書。■譯者簡介劉名揚1968年生於台北。美國紐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畢業。曾長年旅居美、日,現專職從事設計與英、日文翻譯工作。譯有《完全北野武》(紅色文化)、《GO》(麥田)、《電子之星:池袋西口公園4》(木馬)、《秋葉原@DEEP》(木馬)、《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時報出版)、《續巷說百物語》(台灣角川)、《後巷說百物語》(台灣角川)、《與小澤征爾共度的午後音樂時光》(南海出版)、《圖解資本論》(漫遊者文化)、《圖解心理學》(漫遊者文化)、《美國海豹特種部隊教你反恐逃生密技100招》(本事出版)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了解「海洋」,就能了解世界第一章 世界經濟因海洋而成立沒有海洋,人類將無法生存從數據看海洋與經濟的關聯從船舶檢證全球經濟規模的擴大了解「海運」就能了解市場國因海而富──活用海洋的國家「海洋與經濟」的規則①領海及排他性經濟海域「海洋與經濟」的規則②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制定第二章 稱霸海洋,就能稱霸世界連結世界的三大海峽與二大運河二十兆日圓的貿易圈──南海由海路擴散的華人資金史長年的海洋爭奪戰──俄羅斯 vs 歐洲航道開拓史──從哥倫布到北極航道威脅世界經濟的海洋紛爭全球海軍兵力與經濟活動第三章 海上爭霸戰──海洋資源開發撼動世界的「石油‧天然氣」的真相油價如何決定的?甲烷水合物能否取代石油?海底金山銀山爭奪戰即將爆發蘊藏在深海六千公尺處的稀有金屬沉眠於日本海底的珍貴資源第四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水產業發展全球目光聚焦「魚類」全球進口最多海產的國家──日本競爭力下滑的日本漁業。需要解決哪些課題?未來有哪些展望?漁業國際化為日本帶來了什麼?日本北海道的漁業為什麼能獲利?第五章 七大洋上的水產資源爭奪戰全球漁船競相前往「三大漁場」全球排行第一的漁業大國──中國的背後真相全球排名第二的漁業大國──印尼印度及祕魯──漁業國家的煩惱第六章 從海洋誕生的文化與財富跨越「海洋」連結世界向新加坡學習資本主義捕鯨所帶來的「財富」與「契機」開拓航路與擴大貿易的海盜源自航海的「保險」概念觀光郵輪今人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現在最需要拿出「島國根性」!【後記】人類之母──大海的魅力

商品規格

書名 / 完全圖解 從海洋看世界經濟: 從海上貿易、領海攻防, 到石油、天然氣、水產資源的爭奪戰, 看懂世界經濟全貌
作者 / 山田吉彥
簡介 / 完全圖解 從海洋看世界經濟: 從海上貿易、領海攻防, 到石油、天然氣、水產資源的爭奪戰, 看懂世界經濟全貌:台灣與世界的連結就在海洋,掌握21世紀最重要的國際觀!讓你更
出版社 /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891986
ISBN10 / 9864891987
EAN / 9789864891986
誠品26碼 / 2681512005004
頁數 / 17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

了解「海洋」,就能了解世界

二○一五年,日本制定了平和安保法制。

平和安保法制的討論重點,就是確保日本的生命線——「海上航路」。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世界情勢變得益發渾沌。想要理解錯綜複雜的背景,關鍵字就是「海洋」。

坐擁大量的石油、天然氣等海洋資源的阿拉伯半島,如今因IS(伊斯蘭國)的武裝活動、敘利亞政府與歐美各國的對立,以及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斷交等,狀況可謂一觸即發。

此外,在南海一帶,也因中國大陸挾軍事力進出本海域,造成東南亞的混亂。而美國為了確保「航海的自由」,也派遣艦隊赴南中國海牽制中國。

這些問題的背景,及各國的盤算,只要從「海洋」的觀點來看,必能讓大家恍然大悟。

本書從「海洋」的觀點檢視現代的世界局勢和經濟情勢。只要知道全球各海域的海洋資源、海運、水產等情況,便能掌握世界經濟的走向,預測全球的未來。

海洋與經濟的關係

自古以來,每逢劇烈的氣候變遷,人類便會出海尋找新天地。文明的交流、文化的傳播、宗教的傳道,以及豐富民生的經濟交流等,世界隨著這些跨越海洋的文化而成為一體。

即使如今科學如此進步,海洋對人類而言,還是不可或缺的。

沒有海運(海上運輸),世界經濟的交流,也就是貿易,就無法成立。而作為供給最穩定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魚類」的產地,海洋也保障了人類的生存。

此外,今後海洋所能供給的能源──礦物資源,更是人類進步所不可或缺的。

再者,海洋還充滿著許多尚不為人所知的魅力。例如海中尋寶,也就是尋找沈船。打撈公司或海洋調查公司,紛紛在全球各海域積極搜尋海中的沈船。

海洋是「誰的」?

二○一五年十二月,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宣布,在哥倫比亞海岸發現了約三百年前沉沒的西班牙戰艦「聖荷西號」(San Jose)。

一七○八年,運載一百萬枚金幣等金銀財寶的聖荷西號在加勒比海沉沒。據說聖荷西號上的財寶,價值可能高達一兆日圓(約三千億台幣),因此找到這艘沈船,一直是世界各國尋寶家最大的心願。

聖荷西號沉沒時,西班牙和英國正處於戰爭狀態。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五世為了籌措軍費,便從當時轄下的玻利維亞或祕魯搜刮金銀運送到西班牙,但這艘船出港不久便告沉沒。接下來,夢想找到這艘滿載寶物的沉船的尋寶者一直絡繹不絕。

近年隨著海底調查技術的進步,找到埋藏於泥沙下的沉船可能性大增,最後終於找到了這艘傳說中的船。

聖荷西號的沉沒標誌著帆船時代航海的艱難,同時也昭告著「越過海洋,縱橫天下可能獲得龐大的利益」。

而且也留給了世人一個難題:「沉睡海中的金銀財寶,應該屬於誰」。如今,聖荷西號上滿載的財寶歸屬權,就是不小的爭議。

桑托斯總統宣布:「船是在哥倫比亞海岸被發現的,船上載的是被帶離南美的財寶,因此屬於哥倫比亞政府。」但西班牙政府提出異議:「它是西班牙的軍艦,應該物歸原主。」此外,第一個發現聖荷西號的美國打撈公司也主張自己擁有所有權。



有人說,我們對海洋的認識比宇宙還少,海中還有太多謎等著大家去發掘。相信藉由調查、認識海洋,將有助於進一步活化世界經濟。

在這種情勢下,理解海洋與經濟的關聯,將成為催生新商機的契機。

期望本書在這方面能有所助益。書中內容若多少能讓讀者作為生活與經濟的參考,將是筆者最大的榮幸。



內文試閱

從數據看海洋與經濟的關聯

連結全世界的「海洋」概況

即使現代社會日益資訊化,海運依然是支撐世界經濟的骨幹。

約自八世紀時起,進出東南亞的波斯人等伊斯蘭商人在中國與阿拉伯世界之間往返經商時,除了利用陸路的絲綢之路,也開始利用海路。

「一艘阿拉伯船堪與六百頭駱駝匹敵」。

阿拉伯船(dhow)是阿拉伯沿海使用的貨運船。一艘阿拉伯船可運送需要六百頭駱駝背負的貨物,是更有效率的運輸手段,海運因此得以普及,海路也成為連結亞洲與阿拉伯世界的中心路線,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



海運的重要性

現代人類社會所需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礦物資源、穀物、汽車,或電器等貿易物資,幾乎都需要以海運輸送,因為航空貨運無法因應這麼大量的運輸。



跨越海洋,連接世界

二○一四年全球海上貨運量約為一百零五億噸。相較於一九九○年的約四十三億噸,這二十五年裡增幅超過二•四倍(詳情參照本書二十六頁)。

其中尤以貨櫃貨品(日用品等)的運輸量成長最為快速,相較於二○○○年的六•一億噸,二○一三年已經增加到了十五•三億噸。貨櫃貨品占海運整體的比例已高達十五•一%,依賴海運的物資也變得更為多樣化。

看看世界貿易排名(二○一四年),出口金額最高的是中國的二兆三千四百二十二億九千萬美元,第二是美國,第三是德國,第四則是日本的六千九百零二億零二百萬美元。

至於進口金額,第一是美國的二兆四千零九十三億八千萬美元,第二是中國,第三是德國,第四又是日本的八千一百一十八億八千二百萬美元。



沒有海洋,日本便無法立足

日本四方均為海洋所圍繞,因此九九•七%的貿易物資必須仰賴海運。(編註:台灣與日本同為島國型態,日本經驗可以借鏡。)

而日本的出口貨品排行依序為:機械類二千四百七十億美元、汽車一千四百六十八億美元、鋼鐵三百八十七億美元。至於進口貨品,則依序為:機械類一千六百零一億美元、原油一千四百五十七億美元、液化天然氣七百二十三億美元。

機械類方面,日本進口構造較單純的產品,出口構造複雜且附加價值高的產品。而且進口資源、出口產品也是一大特徵。



跨海往來的各種物資

接下來,再來看看主要貨品進出口國的排名。全球各種物資都必須越過海洋在各國之間往來。

石油出口量的排名依序是: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伊拉克;進口量排名則是:美國、中國、印度,排名第四的就是日本。前幾名的出口國就是主要產油國,這些國家的經濟幾乎可說是建立在石油上。反之,前幾名的進口國則是人口多、GDP較高,或是經濟成長搶眼的國家。國內生產及消費較多的國家,也需要較多的石油。

天然氣出口國排行依序是:俄羅斯、卡達、挪威;進口國則是:日本、德國、美國。天然氣的進出口,和石油有同樣的傾向。

小麥的出口排行則為:美國、澳洲、加拿大;進口量是:埃及、巴西、阿爾及利亞。小麥出口量大的,均為實施合理化的大規模農業的國家。至於進口量大的,則是人口眾多,但國土内多沙漠或熱帶雨林,環境條件不利於糧食生產的國家。

稻米出口量排行為:印度、越南、泰國;進口量排行則是:中國、奈及利亞、印尼。

工作機械的出口量排行為:德國、日本、義大利;進口量則是由中國占壓倒性的數量高居第一,接下來依序為:美國、德國。汽車的出口量則依序為:日本、德國、法國。



解讀貿易夥伴

現在稍稍改變視角,看看主要國家的貿易夥伴。

日本的出口對象國依序為:美國、中國、韓國。進口對象國則以數量占壓倒性的中國為最大宗,其次是美國、澳洲。(編注:台灣的出口對象依序為:中國、香港、美國、日本。進口對象則為:中國、日本、美國、韓國。)

美國的出口對象國多半為:加拿大、墨西哥兩大鄰國,接下來則依序為:中國、日本;進口對象國排行則為:中國、加拿大、墨西哥、日本。

中國的出口對象國除了香港以外,依序為:美國、日本、韓國;進口對象國排行則為:韓國、日本、台灣。

德國的出口對象國為:法國、英國、荷蘭;進口對象國則為:荷蘭、法國、比利時,以歐盟圈內的貿易為主。

貿易使全球經濟合為一體,而連結全世界的叉點則是貨船所航行的海路。

日本、美國、中國、德國的共通特徵,就是進出口對象國均為先進國家或與先進國家等值的國家,彼此呈相互依賴的關係。





連結世界的三大海峽與二大運河

認識海洋要衝(chock point)

連結全球的海上航路(sea lane)上,有幾個航海要衝:連結亞洲的麻六甲海峽、連結地中海與大西洋的直布羅陀海峽、連結黑海與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是土耳其海峽的一部分)等,都是保障海洋安全上至關重要的海峽。

此外,連結亞洲與歐洲的蘇伊士運河、連結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等規模龐大的運河,對世界經濟也有相當重要的影響。然而,這些運河也因為對世界經濟如此重要,數度成為國際紛爭的舞台。



連結亞洲與全世界的麻六甲海峽

麻六甲海峽每年約有十萬艘船舶通過,是全世界通航量最大的海峽。日本進口的石油有八○%是從這裡通過,可說是日本的生命線。但由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領海緊緊相連,因此在這裡相當容易發生侵犯鄰國主權的狀況,再加上警衛及維安活動受到限制,海盜活動相當頻繁。在海盜劫掠最為猖獗的二○○○年前後,麻六甲海峽甚至被稱為「海盜海峽」。

麻六甲海峽全長約一千公里,但可供大型船舶通過的水道寬度僅約六百公尺。而且在這道細長海峽的海底,還散布著淺灘、岩礁以及沈船,航行極為困難。事實上,也曾有大型油輪在這裡擱淺或衝撞,導致大量石油流出的意外。倘若麻六甲海峽因海難或紛爭而無法通行,大型油輪便得轉而取道印尼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巽他海峽,或印尼峇里島東方的龍目海峽。前往日本等東亞國家的大型油輪若取道這兩條迂迴航道,每艘將增加約三千萬日圓(約九百萬台幣)的成本。除了成本上的損失,中東到亞洲各國的石油供應停滯,也將在亞洲造成大規模的經濟混亂。



分隔伊斯蘭與基督教國家的兩大海峽

位於地中海的出入口、地處戰略要衝的直布羅陀海峽,被譽為「地中海的生命線」。這是每年約有八萬艘船舶通過的重要海域,但存在著幾個問題。自一七一三年烏特勒克條約簽訂以來,直布羅陀海峽的要衝英屬直布羅陀歸英國所有,但儘管如此,與西班牙之間依然有著歸屬權的問題。

直布羅陀海峽扮演著隔開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國家圍牆般的角色,經常蒙受海上恐怖行動或伊斯蘭武裝攻擊的威脅。

土耳其海峽的現況依然複雜。這道國際海峽,就分裂在土耳其主要都市伊斯坦堡市內。隨著鄂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土耳其失去了土耳其海峽的主權,後來,該海峽又依一九三六年簽訂的蒙特勒公約來管理。兩岸雖是土耳其領土,但連結黑海與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峽卻成了「完全開放自由通行」的國際海峽。土耳其海峽的特徵是雖為國際海峽,卻徵收相當於通行費的費用。土耳其海事機關以確保這道狹窄海峽所需的「航海安全、環境保護相關費用」為名目,委託民間機構向通過的船舶徵收此一費用。而通過這海個峽的,幾乎都是前蘇聯的俄羅斯、烏克蘭,或羅馬尼亞籍的船隻。

二○一五年,俄國空軍的軍機因侵犯土耳其領空遭到擊落,背後其實和俄土兩國之間關於土耳其海峽的主權問題不無關係。



全球兩大運河

蘇伊士運河由埃及政府管理,但考慮到敘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國家的情勢、IS的恐怖行動威脅等,目前的狀況相當不安定。

應國際要求,巴拿馬運河正在進行拓寬工程。其管理受美國政府的意向及巴拿馬的社會情勢影響所主導。一九八○年代,由於巴拿馬國防軍最高司令諾列加將軍與販毒組織關係密切,又意圖將政權軍事化,遭到美國的軍事介入,諾列加將軍也為美軍所監禁。巴拿馬運河實為連結全球第一強國美國與世界的重要航道。





了解「海運」,就能了解市場

認識重要性將與日俱增的「海上運輸」

在經濟日益國際化的今天,海上運輸的存在意義也與日俱增。

美國或日本等大國的經濟有復甦跡象,再加上原油價格處於低水平,情況對國際海運頗為有利。再加上FTA的普及和TPP的可能性等,貿易規模有進一步擴大的徵兆,國際海運未來的成長是可以預期的。

不過,海運業界仍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例如近年中國或巴西等新興國家的景氣有減緩的徵兆,再加上商船供給過剩所造成的運費低迷等。而伊斯蘭武裝勢力IS的動向,和伊斯蘭什葉派的伊朗與遜尼派的沙烏地阿拉伯的對立等,中東產油國家之間發展到紛爭層級的可能性與日俱增,恐有造成全球物資循環停滯的危險。

二○一四年的全球海上貨運量為約一百零五億二千九百萬噸,較前一年增加了三•五%。航空運輸雖有縮短時間的優點,但成本較高,而且無法因應能源原料、礦物資源,或穀物(糧食原料)等需要大量輸送的物資輸送。



海路運輸量倍增

一九九○年的海上運輸量是約四十三億噸,規模在過去二十四年間增加到兩倍以上。至於運送物品的內容,是占整體二六•五%的石油二十七億八千五百萬噸、鐵礦石十三億三千二百萬噸,以及石炭十二億零一百萬噸。由此可見撐起全球經濟基礎的能源原料,占了整體海運量的五○%以上。機械產品等一般貨物的運輸,也需要用到海運貨櫃。近年這類貨櫃船數量增加,船隻本身也日益大型化。

日本郵船調查組織的數據顯示,二○一五年底全球就航的貨櫃船數為五千二百四十艘,較前一年增加了一百三十七艘,估計載貨量達一千九百六十八萬九千TEU。TEU是以一個二十呎貨櫃為基準的貨櫃運輸單位,一萬TEU便代表運送一萬個二十呎貨櫃的能力。

從二○一四年的定期貨櫃航運動向可以看出,「航向北美‧北美出航」及「航向歐洲‧歐洲出航」的航班有增加傾向。從亞洲前往北美的航線(東航)因美國國內個人消費及住宅投資增加等原因,該年貨運量創下一千三百八十四萬七千TEU的當時最高紀錄,較前一年增加將近六%。至於歐洲航線,則是從中國前往歐洲的航班(西航)也同樣達到破紀錄的一千二百七十七萬二千TEU,增加約八•八%。

目前的問題是:從亞洲前往北美、從亞洲前往歐洲的運載量,是從北美前往亞洲、從歐洲前往亞洲的二倍,有太多空貨櫃被留在北美和歐洲。因此,有時甚至得運送空貨櫃到亞洲,以解決亞洲貨櫃不足的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避免過分競爭、維持有效率的營運,並提供良好運輸服務,多家企業攜手創立聯營企業(consortium),海上主要貨櫃航線的定期航班,便透過這聯營企業共同營運。

聯營企業的業務範圍原本僅侷限於北美航道的載貨空間讓渡等業務,但隨著對象區域和業務合作的範圍擴大,逐漸發展成以全球規模提供複合式運輸服務的企業聯盟(alliance)。

海運界有跳出企業框架,進行跨地域、跨國合作的趨勢。若不如此,企業恐怕難以在迅速資訊化、全球化的海運界繼續生存。





由海路擴散的華人資金史

了解海洋與中國的歷史背景,便能了解今日情勢



目前全球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口約有十四億人。其中有十二億是居住在中國大陸及台灣的中國人和台灣人,其餘二億則是持中國籍僑居海外的華僑,和持其他國籍定居海外的華人。

日本也有橫濱的中華街、神戶的南京町,近年還有許多華僑及華人以池袋等地為中心定居日本。而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華僑及華人在經濟活動上也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經過漫長的歲月,中國人已經能夠在氣候、文化迥異的遠方國度營生。



中國的海外移民史

中國人移民海外的第一個契機是朱元璋,也就是後來的明太祖,在一三六八年推翻蒙古人統治的元朝,建立了以漢人為中心的明朝。接下來,明太祖便著手開始以中華思想為中心建構世界秩序。自翌年起,東亞及東南亞各國紛紛開始派遣使節赴明朝朝貢。這些國家的使節獻上貢品,明朝便會贈以價值高於貢品數倍的禮物回禮。

明朝一方面推行增加朝貢國的策略,一方面又以阻止反明太祖勢力與海盜集團倭寇合作為名目,於一三七一年頒布「禁海令」,禁止百姓的海上貿易及未經批准的遠洋航海。不僅嚴懲非法入境及走私者,也嚴禁建造大型船舶。影響所及,許多原本居住在中國沿海的廣東及福建靠貿易維生的百姓,選擇了移居東南亞。

明太祖祭出海禁政策的目的,一是由政府獨占海外貿易的利益以維持國家財政,二是限制外來文化或人口流入以強化國家統治。此一政策也為豐臣秀吉所參考,後來的德川家亦承襲之,造就了日本江戶幕府的鎖國政策。

明成祖永樂年間,則在積極促使鄰國接受明朝冊封的同時,也推進王朝直轄的貿易活動;「鄭和下西洋」便是這個政策的一環。明成祖在一四○五年派遣三寶太監(宦官之長)鄭和,在二十八年間七度進行遠至東南亞、印度,甚至北非的大遠航。遠征途中,鄭和曾在蘇門答臘島支持華僑取得政權,或出手救援受鄰國壓迫的馬六甲王國等,在為明朝增加藩屬國之餘,也保障了這些國家的安全。這些遠航,就是明朝外交戰略的支柱。

不過到了一四三○年左右,明朝政爭激化,要求徹底執行海禁政策的派閥占了上風,從此明朝的船舶便不再積極出海。馬六甲王國由於對中國貿易的獲利減少,經濟從此陷入窘境。而移居海外的中國人也因與母國的連結日益稀薄,而開始在當地建構出中國風格的獨特文化。



東南亞為何許多伊斯蘭國家?

中國船舶停航後,伊斯蘭商人開始進出東南亞。他們滿載歐洲或波斯的貨物前來,再裝滿香料等物資返航。只要同為伊斯蘭教徒,伊斯蘭商人便願意配合信用貿易,也就是讓買方未經支付,便可先行留下物品販賣,翌年商旅載運另一批貨物來訪時,再收取上一批貨物的販賣所得。因此,馬六甲王國由國王帶頭皈依伊斯蘭教,整個東南亞的伊斯蘭教徒在短期內迅速增加,伊斯蘭文化就此在此地生根。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