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向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 誠品線上

多面向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作者 陳振宇
出版社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多面向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本書與坊間相關書籍的不同之處在於,雖也從理論出發,但會清楚地勾勒出理論與實務的連結,並以較多的篇幅採具體的示例做教學法的探討。本書將認知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與坊間相關書籍的不同之處在於,雖也從理論出發,但會清楚地勾勒出理論與實務的連結,並以較多的篇幅採具體的示例做教學法的探討。本書將認知科學對人類認知、學習、語言的瞭解導入到探討第二語言的習得,同時加入作者個人的研究心得,預期將對國內華語教學及第二語言教學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實務提供重要的貢獻。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振宇陳振宇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學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心理學系博士專長領域:語言與思考、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對外華語教學研究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本書目錄 導言 第01單元 理論綜觀 第02單元 理論演變 第03單元 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的相異與相似處 第04單元 語言習得的六何問題 第05單元 語言是一套有規律、可預測的行為,也是一個可觀察分析的物體 第06單元 語言是一套通用的作業系統 第07單元 語言是一套複雜而有組織的知識 第08單元 語言是一種工具 第09單元 語言是一種動作 第10單元 語言是一種複雜而多層次的規律型態 第11單元 語言是一種認知 第12單元 語言是一種文化 第13單元 語言是一種身分 第14單元 語言是一個建構意義的系統 第15單元 總結

商品規格

書名 / 多面向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作者 / 陳振宇
簡介 / 多面向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本書與坊間相關書籍的不同之處在於,雖也從理論出發,但會清楚地勾勒出理論與實務的連結,並以較多的篇幅採具體的示例做教學法的探討。本書將認知
出版社 /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5117078
ISBN10 / 9575117077
EAN / 9789575117078
誠品26碼 / 2682185987000
頁數 / 184
開數 / 2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與坊間相關書籍的不同之處在於,雖也從理論出發,但會清楚地勾勒出理論與實務的連結,並以較多的篇幅採具體的示例做教學法的探討。本書將認知科學對人類認知、學習、語言的瞭解導入到探討第二語言的習得,同時加入作者個人的研究心得,預期將對國內華語教學及第二語言教學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實務提供重要的貢獻。

試閱文字

內文 : 臺灣是一個移民的社會,也是一個多語文化的社會,對於在這塊土地成長生活的許多讀者來說,國語是我們共同的語言,但是在日常作息中聽到、看到另一種語言,卻相當稀鬆平常。除了台語、客語、大陸各省方言、原住民族各族語及新住民各族語之外,我們從小也需要接觸英語,在很多場合裡都有英語的影子。因此,在不同程度上,我們都是雙語者或多語者。很多母語是台語的人是流利的國台語雙聲帶,有些原住民甚至是流利的三聲帶。如果把大家都必須要學習的英語算進來,那麼三聲帶的人數更多了,四聲帶也不稀奇。話雖如此,可是大家雙語的程度還是差別很大,這個差異當然主要是在母語之外的另一語言的能力上。第二語言能力的差異和國家的語言政策、教學的方式、家庭的語言規劃、個人的語言態度都有關係。在這些因素中,最受關注的是教學方式。不論是研究語言教育的學者或是從事語言教學的教師,念茲在茲的就是用什麼方法可以有效地教學;家長和學生也會自己尋找各種學習的方法來提升學習的效果。這種對如何教、如何學的關注,一直是語言教育的焦點,尤其是第二語言教學。雖然教學法是所有人長期關注討論的議題,但可惜的是,至今尚未出現令人滿意的方案,第二語言教學(除了國語之外)的成效持續低落,尤其是大家最關心的英語。近幾年來,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熱潮方興未艾,但是華語教學的成效也有相同的瓶頸。
筆者長期研究語言的認知歷程,對於語言習得的議題自然也經常思考研究。而在研讀文獻與思考的過程當中,筆者直覺地認為第二語言學習和第一語言學習必有共同處(Ervin-Tripp, 1974; MacWhinney, 2005; Winitz, 1981),但是,筆者也體認到第二語言學習的現實情況和第一語言的學習畢竟有很大的不同(Bley-Vroman, 1990),尤其是變異性很大,因此學者提出很多有關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試圖解釋第二語言習得的現象,並據以提出教學上的建議。這些理論雖不到汗牛充棟的地步,但也是琳瑯滿目,足以讓人眼花撩亂,不知所從。這些理論多著眼於回答第二語言要如何學的問題,也有一些理論關心的是為什麼第二語言比第一語言難學。然而,要回答如何和為何之前,恐怕先得思考語言是什麼。當我們學了語言,或者獲得了語言,我們到底是學到了什麼?獲得了什麼?這樣的問法是將語言想像成可以掌握的物體,物體的形貌、構造不同時,掌握它的方式就會不同。會有這樣的思考,源自於認知科學裡對動作控制與學習的瞭解。例如,我們拿握紙杯子和陶瓷杯子的方式不會相同,這是因為兩者的樣貌與構造不同的緣故。同理,當「語言是什麼」的答案不同時,「如何學習語言」的答案也會不同。這樣的問法可以讓我們先拋開第一語言學習和第二語言學習是否有本質上的差異這樣的爭議,只就語言的本質來討論,有了什麼的答案之後,再進一步思考如何和為何的答案。這種切入問題的方式不僅有助於應付語言和語言學習的多樣性,也或許能夠引導出符合學習者需求的語言習得理論以及語言教與學方案。換句話說,我們問如何習得語言之前,要先思考語言是什麼。現有的語言習得理論都有其假定的語言樣貌(陳振宇,2013)。
本書從10個面向探討語言的樣貌及其對應的語言習得理論,然後嘗試歸納整合出一個較為合乎人類生態的語言習得觀點。筆者借用Atkinson(2011)提出的名稱—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ve)取向。這個觀點對語言教學提出了新的路徑,可供教學者思考與研究新的教學方案。本書要跟讀者們介紹和討論的主要是理論的部分,雖然書中也會針對教學實務給予一些提示,但是理論仍然是重點,也偏多。考量部分讀者會是一線教師,對於理論在教學實務上的用處與價值常有疑惑,因此本書第一單元會先簡單說明理論的意義以及理論和實踐的關係。接著,第二單元會將過往文獻裡所出現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做一個摘要式的介紹(理論綜觀),並且對於這些理論觀點的演變提出一些觀察(理論演變)。理論的綜觀只是要讓讀者對既有的理論有一些印象與認識,並為本書所要提出的多面向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提供必要的背景。讀者如果想對文獻中的這些理論有比較詳細的瞭解,可以參閱參考文獻裡所列的相關書籍,也可以直接調閱第二單元裡所列舉的相關文章。理論演變的觀察是要引導讀者留意理論的發展趨勢,體認到環境的改變如何影響學者對第二語言習得的看法,提醒讀者需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變化。第二語言習得和第一語言習得相當不同,這應該是二語教學界的共識。這個共識不只是一線教師的看法,也是學術上的主流觀點。本書所要提出的多面向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有別於這個主流觀點,選擇從相反的觀點思考,嘗試論述第二語言習得和第一語言言習得在本質上應該是相似的,其中的邏輯與道理會在第三單元中說明。
第四單元是本書的一個重點,也是多面向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理論前提。這個單元帶領讀者們思考語言習得的六何問題—何人、學何、為何、何時、何地、如何,提醒讀者如何習得,答案繫於其他五何,尤其是「學何」。換句話說,二語教學界最關心且討論最多的「如何」教,其實是最後一個要問的問題。因為前面五何的答案如果不同,最後一個何的答案也會不同。語言是什麼?學語言是在學什麼?這是「學何」的問題。這個問題特別有意思,因為「語言」這個詞沒有單一的意義,我們可以從不同的面向去定義它、去發現它的不同樣貌。我們所覺知的語言面貌不同時,所採用獲取語言的方法會不同。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前提,這個觀察很重要,也是本書多面向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切入點。從第五單元開始,本書依次介紹語言的十個面向,講述每一個面向的意義、其文獻依據,以及對二語習得和第二語言教學的啟發。最後一個單元嘗試將10個語言面向所對應的語言習得方法歸納成兩大語言習得機制—認知機制和社會機制,並強調社會機制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長期被輕忽所造成的習得失衡。這個單元也提醒讀者,當代數位網路科技及社群平台的快速發展有助於啟動二語習得的社會機制,是從事二語教學的工作者未來可以投入研究開發的重點。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