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為什麼會犯錯? 找對醫生, 問對問題, 救自己一命! | 誠品線上

Get Inside Your Doctor's Head: 10 Commonsense Rules for Making Better Decisions about Medical Care

作者 Phillip K. Peterson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醫生為什麼會犯錯? 找對醫生, 問對問題, 救自己一命!:醫生不是神,醫生也可能會犯錯?!重要的是,關鍵時刻,你該如何與醫生溝通,救自己或身邊的人一命?!把握與醫生溝通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醫生不是神,醫生也可能會犯錯?! 重要的是,關鍵時刻,你該如何與醫生溝通,救自己或身邊的人一命?! 把握與醫生溝通的黃金時間,10法則教你有效溝通,當自己的救命恩人 看到醫生的時間愈來愈少,醫生要看的病人卻愈來愈多。有效率的溝通不只節省時間,還能讓醫生準確判斷、救你一命。本書由專業醫生執筆,分析醫生看病的決策流程,告訴你就診時應如何提供醫生正確資訊,以及該如何與醫生討論病情、就事論事的方法。看完本書的10個法則,不只能為自己或所愛的人做醫療決策,這黃金10法則也同樣適用於工作與日常生活呢! 「醫生知道的最多」的時代已經過去,醫病「共同決策」時代正式來臨。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考量的選項變多,加上從親友、網路等四面八方湧來的資訊……真相的揭露不再是單行道,只由醫生告訴病人訊息;以前普遍「認為醫生懂的最多,醫生的診斷、處方都是對的」的時代顯然已經過去了。 醫生是人不是神,也是會有犯錯的時候,因此很需要病人/家屬的幫忙,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完整敘述發病經過、所有症狀,跟醫生討論自己的擔憂或困擾,才能儘量確保自身獲得正確診斷,藥到病除。而醫生也必須「心存懷疑」提高警覺,才不會被既定的想法侷限,影響正確判斷。 *10法則教你有效溝通,當自己的救命恩人 當你要為自己或所愛之人做出醫療決策時,可以選擇適用的法則,幫助你在不同的情境下,跟醫生作最有效的溝通: ◎法則1 如果你不了解你正在做什麼,那就什麼都別做。 ◎法則2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有所成效,那就考慮繼續做下去。 ◎法則3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看來成效不彰,不妨試試換條路走。 ◎法則4 在不清楚為何需要侵入性療法,且沒有徵詢第二意見之前,別同意接受治療。 ◎法則5 如果你沒有任何不適症狀,醫生不會讓你更好。 ◎法則6 不要完全相信別人,尤其是只堅持既定想法的人。 ◎法則7 大多數的事情就像我們表面所看到的那樣,但有時也有例外。 ◎法則8 當你的醫生對某些疾病不夠了解時,那很可能會害死你。 ◎法則9 時間點是關鍵,而有時,時間甚至是解藥。 ◎法則10關懷與照護永遠是重要的藥方。 有原則便有例外,本書還提醒讀者,什麼時候該套用這些法則?什麼時候又該打破它們?……為醫生-病人(或家屬)之間搭起有效溝通的橋梁。 【小提醒】 本書並不是要幫你診斷你是哪種疾病,或治療你的任何不適症狀。而是在你面對醫生時,書裡的實用法則能幫助你更有效地與醫生溝通,做出更好的醫療決策。如果你已出現任何不適或症狀,還是需要諮詢專業醫生。 王明鉅(台大醫學院教授,前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 任爸. 任明廷(藝人Selina任家萱的父親) 張峰義(三軍總醫院感染科教授)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台大醫學院教授、前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王明鉅 藝人Selina任家萱的父親/任爸. 任明廷 三軍總醫院感染科教授/張峰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感染症專家,任教於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美國感染症醫學會會員。由於許多威脅大眾健康的傳染病與動物有關,所以他也是明大公共衛生研究院以及獸醫系的教授。除了教學,他也是明大附設醫學中心以及漢寧郡醫學中心的內科主治醫師。彼德森一生研究人類免疫系統如何對抗傳染原,以及免疫系統又如何誘發感染性疾病。一輩子行醫使他了解醫病關係最重要的事是有效溝通。他寫《醫生為什麼會犯錯?找對醫生,問對問題,救自己一命!》,用意在教病人了解醫生是如何做出醫囑,病人又該如何與醫生就事論事,在當前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時代,本書協助民眾建立能力,為自己或所愛的人作醫療決策。政大英語系、政大新聞所畢業。《康健雜誌》資深記者。著有《肌戒毒—14天不洗臉的真正醫學美容》、《輕甜食—零罪惡感的手作點心》等書。王威勝醫師[學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士[經歷]內科專科醫師感染症專科醫師台東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內科暨感染科主治醫師台北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內科暨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台北馬偕紀念醫院一般醫學內科示範中心主任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十大法則運用策略 法則一 如果你不了解你正在做什麼,那就什麼都別做。 法則二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有所成效,那就考慮繼續做下去。 法則三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看來成效不彰,不妨試試換條路走。 法則四 在不清楚為何需要侵入性療法,且沒有徵詢第二意見之前,別同意接受治療。 法則五 如果你沒有任何不適症狀,醫生不會讓你狀況更好。 法則六 不要完全相信別人,尤其是只堅持既定想法的人。 法則七 大多數的事情就像我們表面所看到的那樣,但有時也有例外。 法則八 當你的醫生對某些疾病不夠了解,很可能會害死你。 法則九 時間點是關鍵,而有時,時間甚至是解藥。 法則十 關懷與照護永遠是重要的藥方。 後記 參與治療決策的藝術 十大法則重點總復習 謝誌 附錄──收錄本書中各章節所討論到的疾病資訊

商品規格

書名 / 醫生為什麼會犯錯? 找對醫生, 問對問題, 救自己一命!
作者 / Phillip K. Peterson
簡介 / 醫生為什麼會犯錯? 找對醫生, 問對問題, 救自己一命!:醫生不是神,醫生也可能會犯錯?!重要的是,關鍵時刻,你該如何與醫生溝通,救自己或身邊的人一命?!把握與醫生溝通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388633
ISBN10 / 9570388633
EAN / 9789570388633
誠品26碼 / 2681183072008
頁數 / 16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後記】參與治療決策的藝術

醫術是一種藝術,但建基於科學證據。
──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西元1849~1919)

在這本書裡,你已經了解醫生是如何下診斷的,病人對自身症狀的描述、病人的生理徵象、各種檢測數據等都是醫生判斷、決策的線索。

我也透過我臨床碰到的有感染或其他疾病的各種病人案例,告訴你們內科醫療的十大法則該如何應用。但事實上,不限於內科,你應將這些法則靈活運用至各種你遇到的醫療狀況。

最重要的是,讀完這本書你應該已經明白,常識才是引導醫療決策的基石。

此外,書裡也揭露醫病關係的關鍵就是好的溝通,特別是在現在共同決策的年代。現代醫療已經成為雙向道,你的醫生需要你的幫忙;所以,幫你自己,也幫醫生的忙,挺身掌控整個醫療決策過程。你可以問問題,可以表達你的想法,跟醫生討論你的擔憂或困擾。

在這本書裡不斷出現的一個概念就是,個別病人間的差異。從來不會有兩個病人擁有完全一樣的症狀及徵象。同樣地,不同的病人對醫療的期望有所不同,也因此溝通方式會有所不同。

醫生們都希望病人能有更多的動力與動機參與醫療決策過程,畢竟那是關乎病人自身的健康。但是病人要能參與其中,醫生也必須對病人目前的醫療狀況提供足夠的科學實證,甚至包括預後會如何;只是這中間有許多眉角,醫生要解釋到什麼程度、在什麼時間點提出、溝通技巧如何,有時還得視病人能接受的程度與意願,特別是重症病人或末期病人。

真相的揭露不再是單行道,只准醫生告訴病人資訊,醫生也應給予病人一個隱私的環境,讓病人願意吐露他們的感受或疑問。醫療決策必須將病人的情緒狀態、社會支持系統、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都納入考量。這也是為什麼病人需要一個基層醫療醫生,他長期照顧病患,了解他們的想法,並在適當時機也認識並接觸到他們的至親好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西元前551~479)

本書還有一個重複出現的主題就是,醫生都會犯錯。通常,犯錯都是因為知識不足;回頭來看才曉得問題何在。這幾年的醫學已有長足的進展,甚至有許多驚人的新發現,我們做醫生的不應低估我們的極限。

但弔詭的是,當我對疾病的問題了解愈多,我所知似乎愈少。我所敬重的多數醫生也都有這樣的感慨。當我們臨床接觸愈多病人,便益發了解到,許多病人是承受不明原因的痛苦;這在醫學上有個特有名詞叫「原因不明疾病(idiopathic disorders)」。而且我們也體認到,即使有許多疾病我們熟知其原因,例如傳染病的致病因子,但我們的認知及處置可能還是不盡理想。只有一件事是所有醫生都確知的,就是我們必須以誠實且熱心的態度照顧每位病人。

內科醫學之父奧斯勒醫生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就深知這道理。醫術是一種植基於科學實證的藝術。一名醫生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愈深,他的醫術也相對愈好。

近幾年,醫療逐漸被視為一種共同參與的藝術;愈來愈強調雙向溝通,由病人與醫生共同決策。為了醫療的精進,病人通常會被徵召參與臨床試驗,許多病人甚至支持提高研究經費;這些努力都成為醫學進步的推手,不管在科學知識或醫療品質層面,也有助改善醫生對病人的照護品質。
如何找對醫生,問對問題,救自己一命?

菲利浦‧彼德森夫婦與友人的越南、泰國度假即將結束,在從曼谷搭機回美國的前夕,菲利浦在飯店櫃檯突然開始打冷顫,不斷向櫃檯要毛毯往身上裹,嚴重到太太以為他在痙攣。

菲利浦本身就是感染專科醫師,這時候他的腦中頓時列出各種在熱帶國家會導致發燒的各種感染疾病,驚訝地發現,除了發燒和劇烈冷顫,他並沒有出現像是頭痛、肌肉痠痛、噁心、嘔吐、腹瀉、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其他症狀。

於是他打電話向飯店的駐診醫師諮詢,沒想到那位醫師卻只簡短回答:「這是感冒。」很顯然這樣的診斷是錯誤的,只好再打電話給同在泰國的感染科同儕,討論瘧疾、傷寒或登革熱等各種疾病的可能性。但出發旅行之前,菲利浦曾上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網站查詢到泰國、越南旅行的注意事項,其中並沒有提到必須注意瘧疾,所以他並沒有事前吃藥預防。

這時候,他想到了自己整理的「內科醫療十大法則」中的法則六:「不要完全相信別人,尤其是只堅持既定想法的人。」

於是菲利浦躺在床上邊打冷顫、邊開始回溯自己的病史。想起10年的感恩節早上,他也曾發生過類似的狀況──當時他吃了幾顆南瓜子,同樣發生發燒、嚴重顫抖,卻沒有任何其他症狀,持續3小時之後就恢復正常的往事。這時他也想起,搭機前往曼谷時,飛機上的點心正是南瓜子!果然,2個小時候他就退燒了。從此之後,他小心翼翼地避開南瓜子。

*醫生、病人都需要「心存懷疑」
這正是《醫生為什麼會犯錯?》這本書作者、任教於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彼德森醫師的親身經歷。他的案例明白指出,「心存懷疑」至為重要。在照顧病人時,醫生需要懷疑自己的判斷;而作為病人,如果覺得醫生的建議不太合理,也應該要抱持懷疑。

*誠實才能救你一命
信任是醫病關係最重要的基石。第一要務,醫生必須信任病人。這也是為什麼病人必須正確、詳細地告知醫生病況及擔憂,不要因為擔心是壞結果(例如癌症)就隱瞞或省略一些細節;或是當你跟醫生提到飲酒習慣時,不要故意講少一點;抽菸習慣也是。同樣的,務必向醫生坦承你有不安全的性行為,或是在服用禁藥。如果你不坦承,你可能會誤導醫生做出錯誤的判斷。誠實才能救你一命。

*相信醫生,也要信任常識
「相信你的醫生」是不可或缺的。你必須相信,任何照顧你的醫生都是經過良好的醫學訓練,跟得上新進展、新趨勢,而且他們會做任何必要的處置,以維持或重新恢復你的健康。但是你怎麼能確定,你能相信醫生的建議?這時你應該讓「常識」引領你。如果醫生的建議不符合你的認知,那麼或許那就是不合理的。

你可以跟醫生解釋,為什麼你覺得不合理,並且向他尋求解答。問他為什麼做這番處置。如果你還是覺得不合理,不如尋求第二意見。事實是,一般都會建議你,如果你真的不相信你的醫生,那就換一個吧。

有原則便有例外,彼德森醫師還提醒讀者,什麼時候該套用這些法則?什麼時候又該打破它們?以法則六為例,如果你有一個你信任的醫生,他的建議你也覺得很合理,那麼就可以打破法則六。這同樣適用網路上具權威性、可靠的資訊來源。

認為「醫生知道的最多」的時代已經過去,醫病「共同決策」時代正式來臨。

當你要為自己或所愛之人做出醫療決策時,可以參考《醫生為什麼會犯錯?》裡的法則,幫助你在不同的情境下,跟醫生作最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