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門徒力: 未來教會的增長關鍵 | 誠品線上

青少年門徒力: 未來教會的增長關鍵

作者 莊舒華
出版社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商品描述 青少年門徒力: 未來教會的增長關鍵:大家都同意,青少年代表了希望和未來,但青少年事工一直也是教會裡最讓人煩惱的一環。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發現,青少年工作的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大家都同意,青少年代表了希望和未來,但青少年事工一直也是教會裡最讓人煩惱的一環。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發現,青少年工作的關鍵,在於更整全的門徒概念,只有扎實、合乎聖經的門徒訓練,才有可能讓教會的青少年工作再升級。本書作者莊舒華傳道融合與其所屬的青春飛翔團隊多年牧養與研發經驗,提出「以教會為本」的青少年門訓藍圖: ⋄同步連結成人關懷與親職門訓,防堵流失; ⋄組織同工跨部服事,推動團契無間隙轉銜; ⋄裝備青少年牧者,引導青少年面對成長難關; ⋄分享各地教會小成本外展事工中的偉大創意: ⌑上學途中,原民少年在福音車上靈修、唱詩歌。 ⌑教會清潔變工讀機會,發薪時刻同步關懷懇談。 ⌑結伴造訪社區圖書館,借書、閱讀、分享交流。歡迎貴教會,加入青少年門徒培訓大業!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莊舒華 莊舒華現任南京東路禮拜堂傳道、中華福音神學院青少研訓中心主任,青春飛翔青少年全人成長協進會秘書長。曾任校園團契飛颺事工組同工,在海外華人移民教會、牧養海外1.5代信徒與PK團契,回到台灣參與青春飛翔團隊,配搭中部鄉鎮教會及大型都會教會的青少年事工,目前正著手參與社區型小教會的研發;期間並在神學院任教青少年事工相關課程,曾任教的神學院包括華神,浸神、中台、台灣正道、基隆門訓、高雄聖光,以及海外培訓。在各種生活經驗與身分的轉換裡,不斷投入多元與非典型傳道的冒險旅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1 青少年牧養的最務實書寫/ 莊信德 P001推薦序2 願你得著安慰與激勵/蔡壹亘 P007前言 失敗中的看見 P009第一章 認真面對教會現況 P021(青春飛翔加油站/走在群體的隊伍中)第二章 找到福音的著力點 P041 (青春飛翔加油站/前進甲子園~KANO之我見我思)第三章 把人引到基督的面前 P065 (青春飛翔加油站/癱子和抬他的朋友們)第四章 Z世代需要的門訓 P083 (青春飛翔加油站/走在以馬忤斯的路上)第五章 建造循環不息的門徒生態 P107(青春飛翔加油站/先聽上帝的話再行動)第六章 別讓青少契變教會孤島 P131 (青春飛翔加油站/等候我的上帝變他們的上帝)第七章 父母,第一道流失防守線 P147(青春飛翔加油站/在上帝的禾場流淚歡呼)第八章 只要「有人」就夠了? P163(青春飛翔加油站/再思整全的青少年牧養)第九章 別忘記主任牧師 P179(青春飛翔加油站/上帝的孩子)第十章 原住民教會的困境與挑戰 P193(青春飛翔加油站/我禱告)結語 讓我們結伴同行 P209附註 P214附錄1 教會現況檢測表 P222附錄2 華神青少年事工選修課程 P224附錄3 推薦書目 P228

商品規格

書名 / 青少年門徒力: 未來教會的增長關鍵
作者 / 莊舒華
簡介 / 青少年門徒力: 未來教會的增長關鍵:大家都同意,青少年代表了希望和未來,但青少年事工一直也是教會裡最讓人煩惱的一環。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發現,青少年工作的關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ISBN13 / 9789861988672
ISBN10 / 986198867X
EAN / 9789861988672
誠品26碼 / 2682064876005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4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未來教會最關鍵的超前部署:讓Z世代青少年成為給力門徒!
#第一手堂會訪查報告 #全在地教會經驗分享
#劃時代青少事工定義 #最務實門徒訓練SOP

試閱文字

導讀 : 前言
在失敗中看見

為什麼要再寫一本青少年事工的書呢?我想,是因為我們需要能從教會端思考青少年工作的聲音,而不僅僅是從機構或神學端發出的呼喊。
過去在校園飛颺國中事工組服事七年多的時間裡,因為營會有好些都是與教會合作,在開設青少年輔導課程時,也接觸了一些教會輔導,站在機構端的我,有時實在不明白教會為什麼可以這麼「沒效率」、牧長怎麼可以什麼都「沒看見」、為什麼輔導來參加訓練時,想的都是有沒有教材可以提供使用。在與教會時不時的互動過程中,我的腦袋裡總是浮現許多難以明白的疑惑。
面對教會牧長對於青少年事工的無感、輔導想要改變的無力,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若要傳遞青少年工作的負擔(請注意,不是「教會」青少年工作,而是青少年工作),我需要有一個能夠站上講台的資格,不是只是事工報告,而是信息的傳講。這個「失敗中的看見」,讓我終於願意從一個平信徒同工轉向全職傳道的事奉。當我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時,上帝再次讓我思考,神學生都是未來的牧長,他們需要有人站在神學教育現場,幫助他們看見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我後來在上帝的帶領下,繼續往神學碩士、教牧博士的領域深造,成為一個在神學教育現場的工作者。

穿越不同文化地域
另一方面,預備進入神學院受造就之前,我曾經跟鼓勵我去北美正道神學院念書的林國亮牧師提起,我是對青少年工作有負擔的人,所以我希望自己不會跟台灣的青少年斷線。為此,林牧師協助我在當地的華人教會中尋找可以實習的機會,而洛杉磯台福基督教會就成為我後來三年多在北美參與的教會,那裡有聚集台灣與中國大陸青少年的華語團契。至此,才開啟了我真正進入教會、貼近教會青少年事工的生涯。
在海外參與教會青少年牧養的那幾年,因為在現場的緣故,我終於深切體會到教會輔導的窘境,也看見了不同世代與文化處境下教會治理、牧養的衝突與無力景況。回到台灣後,我待過次都會區裡會友多為中下階層的中小型教會、也配搭過教會內只有兩個青少年的草創型教會,後來再到大台北的大型都會型教會。每個教會的同工與牧養經驗,都刺激著我思考如何在那些遭遇的困境與失敗中找到出口。
十多年前,在台灣教會青少年工作長久耕耘且頗有心得的駱玫玲傳道(下文簡稱駱姐),出版了她由教牧博士論文改寫的《牧養主的Young:青少年事工的重塑》,在她的著作裡,娓娓道來在教會青少年事工裡各樣洞悉與經驗分享。這應當是華人教會文字工作中,罕見不以聚會教材為內容的出版品。
待我也進入神學院教授青少年事工相關課程一段時間之後,某次課堂上,我在介紹課程相關教科與參考書籍時,突發感慨地對學生說,關於青少年事工的本土華人出版品實在太少,我們所擁有的都是教材而非理論,除了駱姐的書之外,我沒有再看過類似的出版品。然而,面對世代快速的變遷,縱使是引進外國的作品,若不經翻譯與轉化,仍很難被教會青少年工作者吸收與使用,實在需要有人投身其中,幫助我們有更新的思考與行動。

分享面對失敗的學習
放眼台灣境內的神學院,似乎也只有我所配搭的青春飛翔團隊(目前團隊成員還有林芳治長老與姚妙焉傳道),教導教會青少年事工的相關課程;在教導之外,我們也親身投入教會進行長期的配搭與研發。想寫點東西出版的這念頭在我心裡很久了,但始終沒有實踐。直到有次在華福會上聽到曾金發牧師的分享,上帝要他留在隱藏中二十年,我的心好像也是如此而安靜許久。
而且,每次當我有應當寫作出版的念頭時,林芳治長老就挑戰我們:「你們有做出成功的範模嗎?若沒有,憑什麼要其他人買書跟著你一起行動?」這個挑戰一直緊緊跟隨著我。直到某一天,我再次經歷了一場牧養上的失敗。那場失敗讓我產生一股恐懼與對自我的懷疑:一個在事工上如此失敗的我,如何站在講台上告訴別人怎麼做青少年事工?不要說是寫作出版了,就連站在講台上教導,都讓當時的我覺得力不能勝,而且對上帝、對人都充滿怒氣,無法躲避的失敗讓我感到挫折不已。
然而,就在那段時間,上帝再次提醒了我,現在還不是結局啊!不要把現在眼見的失敗,當成是不能改變的定局,因為上帝還在工作,終點還沒有來到。就是這樣的提醒,我找到了讓自己重新有勇氣站上講台的理由:我不是要教大家如何成功,而是分享如何面對失敗。我自嘲,一個所謂成功老練的輔導,往往是由好些牧養的失敗培養出來的。
身處神學教育現場有助於我提供不同的經驗分享。除了在華神每學期固定的開課之外,在浸神、門訓、中台、正道、聖光等神學院也曾開過課程。我們的團隊,在這些課程裡與來自不同教會實習或牧養的神學生和輔導相遇。在我們分享牧養的經驗與思考時,他們帶來了更多的共鳴與需要。不是教會的成功使我們連結,而是我們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牧養裡的「失敗」,在面對失敗的時候,有人因此受傷退場,但有更多人期待能在失敗中找到可以突破的可能性。因為大家都不完美,而且大家成功與失敗的地方都不一樣,在那樣的經驗分享裡,我們經歷了一場「團契」,在別人的失敗中得到安慰,在別人的成功中找到可能,並知道上帝一直都在其中工作,沒有停
止。
如同前面提到的駱姐,對於好些人來說,她把新竹勝利堂的青少年牧養事工建造得有聲有色、成果斐然,理當是屬於牧會勝利組。但我始終記得她在書籍的一開頭,最先陳明的卻是自己是一個「失敗」的牧者。若一個事工規模有成的資深牧者都這樣分享自己,我想更多時候,失敗大概是在這個領域裡委身耕耘的人都有且常有的體會與掙扎。

以教會為本的思考
二○一九年五月,青春飛翔團隊與華神青少年研訓中心合辦了一場「造就不將就」的教會青少年事工研討會。在預備研討會之前,我們先去香港參訪研討會講員葉松茂博士所委身的教會,實際參與葉博士如何依照他的理念,進行教會中的青少年工作;也與香港G-Power 青少年事工聯盟的青年牧者一同分享教會經驗。
同時,我們也透過網路做了一個小規模的教會問卷,並實地走訪分布在全台各地、不同規模與宗派的十間教會牧長,聽他們分享開展教會青少年工作的個中甘苦與未來前景。那段時間對我來說,像上了一門非常扎實且多元的青少年事工博士班課程。可惜受限於研討會時間與主題,很多豐富的經驗未能在當時提供給教會作為參考。
二○一九年下半年,我到南部的神學院授課,面對的是一群幾乎沒有受過相關訓練的神學生。在每週上課前的午餐時間,我邀請他們以小組方式一同用餐,在當中認識他們的背景與教會實習狀況。並且,透過課程後半段的堂會事工分析,我們一起分享與思考教會可以檢視與突破的方向。那時有學生回饋說,他以前參訪教會時,從來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地方可以觀察跟思考。對我來說也是如此,那次分享中談到面對原住民教會的困境,更是讓我一再思想有什麼其他的可能性與作法嗎?
謝謝疫情,讓許多事都慢了下來,回顧這些教過的課堂、經手的報告、拜訪過的教會、接觸過的學生、事奉生涯裡曾經的跌倒,甚至是仍然在面對的掙扎,總覺得好像該再做些什麼了。
所以,寫這本書,不是要告訴大家一個成功的模範,而是想跟你們分享那些我曾失敗的地方,因為那些失敗幫助我反思:「啊!原來以教會為本的青少年工作缺少了這一塊啊!」
不想寫難以咀嚼的教科書,我想談簡單的原則、說溫暖的故事,然後跟大家講講,在青少年事工這條路上,不見得都要大卡司、大製作,有些教會在不完美的缺乏中,仍然有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本書寫作架構
在這本書的一開始,我們將先面對的是教會的現況探討。如同使用地圖前,需要先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地圖才能發揮功用。教會青少年工作的發展有其歷史與地域的背景,從大環境的鳥瞰到己身教會的微觀,透過幾間教會的數據分析經驗,讓我們也一同來檢視自己教會現在的光景。
從第二章開始,我們將一步步進入教會青少年工作的現場。少子化的危機、高齡化的趨勢、現今教育環境,以及社會對教會敵視的挑戰,不
論身處都市或鄉鎮,我們都得面對教會中擴大的「斷層」。福音工作怎麼做才能帶來果效?從開頭的外展活動到銜接進入教會的策略,都需要有計畫的運作。第三章所要分享的,就是要讓教會外的福音對象不只能夠進得來,還要留得住。這個過程需要耐心的等候與時間,但只要持續不間斷的努力,放棄想要立即見效、倍增等急功近利的心態,就有可能收成一片生生不息。
第四章,我們會先談到世代差異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傳福音之後,經常被忽略的門徒帶領。過去教會多半集中力量在傳福音,輕忽第一代基督徒信主後的門訓,又往往以為信二代(又稱第二代基督徒)本就是信徒而缺乏信仰的跟進與確認,這都是造成青少年成人後,容易隨風俗飄蕩而成為信仰游離者的原因。
如何培育青少年在「離家」之前可以有信仰根基,也有好的生命建造,是我們需要好好規畫的重點。
第五章的主體,是由我的教牧博士論文所改寫的篇章,這章的文字密度會比較高,可能也是最不好消化的一章,但卻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在這章裡,我會用 3STORY® 生命故事佈道法的概念,更多談到如何運用這樣的理念培育後現代處境下的新世代門徒,特別是講述上帝的故事時的觀念運用。
第六章之後,要回到教會整體事工的結構之中,討論「青少年事工」在教會的角色與定位。過去教會按著分齡牧養的觀念,容易造成教會事工各管各的的局面,彼此之間都是獨立不相連。長久下來,對於青少年工作所帶來的影響著實弊多於利。對於青少年父母的聯繫,也是教會容易忽略的一環,但兒少成長的關鍵繫於家庭,眾所皆知。如果忽略父母或與父母拉扯,原本就困難的兒少工作將會更加險峻,所以第七章要談的,是父母事工對於整體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與策略。
從本書的開始走到第七章,你大概會開始疑惑,一個只憑熱心或年輕就被教會賦予青少年輔導職分的弟兄姊妹,如何能承擔這樣的挑戰?我們會在第八章討論這件長期被教會視為「理所當然」的保母思維,對於青少年事工的發展帶來怎樣的虧損!教會又應該如何修補此一破口,才能再造大衛倒塌的帳幕。
既然是討論教會中的青少年工作,就不能忽略教會的主責高層,不論是主任牧師、當家長老、執事會主席等,這些屬於嬰兒潮或X世代前期的高層往往掌握教會資源與行政決策權,但面對年輕的牧者免不了有世代認知的隔閡或衝突,
如何建立彼此的互信與合作,讓最燒錢又耗費人力的青少年工作可以得到支持,是青少年工作者必須努力的方向。
最後來到原住民教會這一章。這章寫作的起源,是訪談教會與原住民神學生之後的小小回饋。對於原住民教會,我個人的經驗非常有限。但原住民教會的困境,與其說是原住民特有的,不如說是原住民教會比我們更早面對跨文化與世代信仰培育的挑戰。藉著思考原住民教會的文化與處境,或許也會讓我們對於未來的門訓牧養,一同得著益處。
在每個章節的最後,都附上幾間教會在該領域努力的故事。這些教會分散在台灣各地,有千人、也有百人不到的教會,有位處大都會地區,也有位在鄉鎮或部落的教會。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看見橫跨幾個宗派與不同世代的牧者,都在上帝所安置的地方,為著上帝國的福音,還有下一個世代的歸主擺上自己。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與困擾,書中教會都是化名,名字雖然改過,故事卻是真實。希望他們的故事,也能給予閱讀此書的你一些刺激與鼓勵。

為下個世代點燈照路
此外,在書中的篇章段落裡,也穿插了過去我在臉書上抒發的心情與感想。放置這些文章的目的,就好比是在帶領青少年行進的朝聖旅途當中,一個又一個、小小的休息充電之地;希望當時觸動我反思的這些心情,也能夠給你「吾道不孤」的支持。休息一下,喝杯熱茶或喝碗熱湯,
然後,擦乾眼淚再出發。(嗯,即使現在的我偶爾重讀它們,還是難免熱淚盈眶。)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很多。除了青春飛翔團隊同工長年的耕耘現場,也要謝謝在問卷訪談期間,專案助理黃喻鈴姐妹協助我聯繫訪談教會牧者,又陪伴我在一星期的時間內,跑完所有訪談的教會,並在訪談後完成錄音稿的文字整理,許多在教會故事的分享有賴她的紀錄方能快速成形。還有在華神、聖光神學院教授青少年事工課程時,神學生們在課堂的分享,以及他們對自己教會現況的分析報告,讓我有機會可以更全面地看見現今台灣教會的現況與需要,這也是促成這本書的重要動力。
同時,因這本書累積了多年來青春飛翔團隊在現場的經驗與研發,還有在教學過程中涉獵的許多書籍資料,若在文章中有缺漏或誤植的出處,這一定是作者自身不周的問題,還請在主裡見諒。
最後,這本書的出版倘若能帶給眾教會,特別是中小型教會,在面對新世代的困境時,能夠得到一些可思考、可執行的方向,在上帝安置教會的所在,為下個世代點亮黑暗中的光,實為我與我們團隊最深的期盼。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八章 只要「有人」就夠了?
(青春飛翔加油站/再思整全的青少年牧養)

二○一九年,香港進行了五年一度的教會普查,在「堂會青少年事工值得關注的課題」此一大項調查中,超過七成五的堂會表示「青少年信徒流失」的課題值得關注,其次是輔導不足,以及青少年信仰質素等問題。如果與二○一四年的普查結果相比,信徒流失、信仰質素、堂會缺乏青少年、輔導培訓不足與傳道更換率高等問題,都變得更加嚴重。這反映了什麼現象?特別在二○一九年的調查結果裡,青少年信徒流失的前三項原因,除眾所熟知的「學業壓力」之外,還有「堂會牧養支援不足」與「未能回應青少年需要」。這又反映了哪些問題?
香港資深青少年工作者蔡元雲醫師在反思香港教會普查狀況時,提出了幾個面向的討論,特別提到「青少年輔導培訓不足」與「缺乏青少年輔導」是教會內部兩個困境。為什麼沒有青少年輔導?因為青少年輔導大多是由年紀在二十五歲到四十四歲之間的人擔任,但這個年齡層也是目前大量流失的一群。並且,神學院教育缺乏這一塊的裝備,自然無法幫助傳道者面對現今青少年工作的挑戰。

青少年輔導需要裝備
這不是只有香港教會才有的困境。台灣長老教會總會也曾針對長老會的青少年現況做過調查,依照一九八五年至二○○五年團契聚會人數的統計結果,長老會青少年信徒的下降率甚至高過全國青少年人口下降率的三倍。如果應當成為青少年輔導的信徒都從教會流失了,那麼教會需要青少年輔導時,我們會不會覺得「只要有人願意」出來服事,補上這個缺就好了?
然而,正如蔡元雲醫師所提問的,光是有「人」但沒有受足夠的裝備,就能挽回青少年信徒的流失嗎?或者更為保守一點來說,可以「維持」青少年不要流失嗎?長老總會的研究報告認為,教會與牧者應當以「投資」的眼光看待青少年,不能只要求青少年參與事奉,卻忽略訓練與裝備的重要,並且教會要體認和回應世代的轉變,從「保護性思維」轉為「追求全人發展」,
帶領青少年在面對各種人生需求時,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並經歷信仰為生命帶來的答案。這樣的牧養需求,必定不是只要有心參與服事就可以滿足的。香港教會普查堂會教牧同工過去三年曾經進修的科目,終於在二○一四年放入了「青少年事工」的選項,而且調查結果發現,教牧同工進修「青少年事工」的比率,占了全部進修項目的24.8%,4 到了二○一九年更增加為35.8%。這說明了面對現今青少年牧養的困境,身在其位的牧者深刻感受到,需要更多的裝備與訓練,才足以應付各樣挑戰。
然而,可惜的是,在台灣神學院的養成環境裡,青少年事工的內容大多被歸入「基督教教育概論」此必修科目中,頂多再加一門「青少年事工」作為選修。在神學院必修科目眾多的情況下,修習「青少年事工」這門課的人數相對不多。神學院在教育部立案之後,青少年事工裝備訓練的情況會更加不利,因為教育部對師資的學歷要求,反倒會成為邀請具備豐富現場經驗的牧者或資深青少年工作者的限制;而學歷符合教職要求的實踐課程師資,是否擁有大量且足夠的現場落地經驗,也是未知的挑戰。

規畫整全的牧養藍圖
在神學教育環境之外,台灣不乏相關事工機構推出的各式各樣訓練,但大多是站在機構的角度來提供產品,焦點仍在服事的方法、技巧或教案,欠缺以教會為本的青少年事工整體規畫。華神青少年研訓中心之前曾就信二代的流失進行調查,發現青少年輔導與青少年父母自認無法幫助青少年信仰成長的原因,前三項都是相同的:缺乏計畫、相關訓練及目標,6 這就反映了對青少年工作沒有整體策略思維與牧養架構的影響。
大多數委身在教會現場的青少年工作者或決策者,都有參與過學校團契的背景。對他們來說,他們並沒有「學」過如何帶領教會團契,而是「模仿」之前帶領他們的輔導所做的事。過去他們的輔導怎麼帶領團契、安排聚會、教導陪伴等,就成為他們在毫無頭緒、不知如何開始或進行時所抓住的幫助。然而,學校團契跟教會團契是不同性質的群體:不管是參與學生的學習能力、追求信仰成長的動力、聚會活動的時間地點、團契的週期性、與父母的連結等,都不盡相同。若教會青少年工作者始終是用學校團契的思維模式來運作教會團契,必然會面對意料中的挫折與困境。
此外,教會同時也會尋求機構的幫助,透過各個機構所提供的青少年事工相關產品,或是課程訓練、教案材料、各樣營會,藉此來組裝自己的青少年事工,特別是聚會的安排與進行。然而,「以機構為本」的青少年事工和「以教會為本」依然有其差異(見表八)。機構有專門特定的對象與定位,主要目標是以其專業性協助教會拓展視野、提供資源,但機構不若教會需要考量整體性,教會的組成不只是青少年,還有其他群體,每個事工在教會運作時,都應考慮到教會整體的運作。若教會在使用機構資源時,忽略了本身的特質與限制,就有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應有的效果。
尤其Z世代的青少年跟Y世代又是截然不同的群體,越來越無法用過去的思維與方式來回應牧養Z世代的挑戰。借鏡香港教會時隔五年調查一次的教會普查報告,我們看見信二代的流失問題並沒有減緩。若我們仍然認為只要有「人」服事就夠了,Z世代的信仰流失將會比我們所預知的更加險峻,因為他們在學者眼中,已被預測為歷史上「最不敬虔的一代」。

專心專業缺一不可
身為教會的青少年工作者,需要具備「二專」的能力,也就是「專」注於上帝與「專」業能力。
畢德生牧師(Eugene Peterson)在《建造生命的牧養真諦》(Working the Angles)一書開頭即指出,現今有許多牧師已經逐漸離開「生命牧養」的呼召,隨從世界的方式,走向「開店」式的教會經營。面對這樣的教會光景,他提出了三
項重要的基本牧養行動:禱告、讀經與給予屬靈指導。所謂的「禱告」,就是讓自己專注在上帝面前的行為;「讀經」,則是認識上帝對以色列所說的話和在基督裡的作為。「屬靈指導」,則是在某時某刻針對出現在眼前的某人,留意上帝在他身上所做的工作。讀經與禱告都是個人隱密處的操練,如此牧養行動所挑戰的,就是輔導本身內在的屬靈生命。沒有上帝話語的餵養與塑造,沒有禱告的等候、尋求與守望,就無法按照上帝的心意,指引他人的生命成長,反而容易陷入憑藉個人血氣與聰明、「瞎子領瞎子」的狀態。
所以,「專注於上帝」,代表青少年工作者需要建立自身與上帝的親密關係,並且在帶領青少年時,專注於上帝在他們身上的工作,能夠引導青少年看見上帝的心意,並帶領他們願意順服及跟隨。
在這個位分上,青少年輔導所需的,除了自己與上帝之間關係的建立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須培養輔導的能力。青少年的靈性與全人的成長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青少年的屬靈旅程不能與其成長旅程分開來看待。透過認識青少年各階段的身心發展,從他們自身的需要來餵養他們的生命,是青少年輔導在建造門徒時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
需要提醒的是,近年社會環境趨勢的變化,造成青少年普遍在生理發展上早熟,心理與靈性的發展上卻晚熟的現象。同一個年齡層的青少年,很可能各自的身心靈發展都處於不同的階段;所以每個人的靈性發展並非都符合一定的規律或固定不變,青少年輔導需要按照對青少年個體的認識來做調整。在帶領青少年成為門徒的過程中,青少年輔導需要時常協助青少年面對生活現場的各樣問題,或家庭衝突、或人際張力、或是生涯規畫的疑惑、或是信仰的掙扎反思等,好讓青少年能夠繼續往下一個成長目標邁進。

有眼界才有輔導力
站在教會端思考,青少年傳道與青少年輔導兩者都需要做陪伴、引導、教導的工作,也就是必須具備與學生同行的能力,要能提供基本的聆聽與同理陪伴。再者,隨著服事年資,更需要積累教導青少年的適切能力,不論在聚會查經、專題討論,或者教會聚會以外的個人生活與工作各方面,都要能帶出讓青少年清楚明白、合乎信仰的教導。
在面對青少年工作的挑戰時,教會也時常有個迷思,認為可以向神學院申請神學生來實習,把所有青少年的牧養規畫與執行都交給這個每年一換、或是週末才有時間思考牧養工作的神學生。試問,若您身為父母,會放心把孩子的教育交給每年不斷替換的學校教師嗎?更不用說,這位老師明顯的強項是「很年輕」,至於有沒有受過相關訓練還不知道。至於在教會長大的青少年,面對來來去去的神學生,又如何願意坦誠敞開自己,與他們建立生命關係?神學生又如何能在課業繁重的壓力下,還有心力思考牧養規畫?他們光是能夠設計、帶領每週的聚會,就已經感謝讚美主了;更何況他們對實習教會過去和未來的認識,可能比對青少年的了解還要少,如何能夠要求他們在短期內就發現問題、設計解決方法,並有能力執行?
不僅是神學生,包括傳道者,都必須面對教會對其身分、規範與影響的要求和期待。身為一個傳道者,除了牧養與教導的能力,更要有面對青少年整體牧養工作的策畫力,有察看全局的高度,並且能以持續性推動的眼光來規畫整個青少年工作的重點與走向,使現有事工不致因滿足現況而停滯不前,反倒能心意更新而變化地站在真理的基礎上,回應時代的挑戰。青少年工作者要站在教會治理的高度來看待青少年事工與其他事工的整體協調與互動;要能針對輔導團隊的經營,決定邀請新人加入的策略;能夠做出培育與提升輔導群能力的計畫並切實執行;面對青少年群體的特質改變有洞察力、能夠發現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法;還要能與青少年父母進行良好的互動溝通等。凡此種種需要,真的不是有「人」就夠了。

華神青少年研訓中心/相關課程
中華福音神學院在二○○五年邀請了曾在校園團契服事多年的資深同工林芳治傳道擔任「青少年研訓中心」主任,並將過往於華神推廣部開設的課程納入校本部課程的規畫中,讓神學生可以修習相關課程,並作為校本部學分。過去十幾年間,陸續開設不同課程,協助有心投入青少年事工的神學生利用在校期間進行裝備,建立對事工清楚完整的架構與理念。這些課程也對校友開放,讓已經在牧會現場的校友可以回校接受裝備。
二○二○年課程系統更新,規畫為期三年修習六門學科的課程,目標是針對Z世代兒童與青少年及Y世代父母的牧養,提供整體認識及門訓研發,期待能更貼近牧養現場的需要(詳細課程請見附錄二)。

華神青少年研訓中心/學習資源
Y世代的傳道者,與過去的世代有許多特質上的差異。教會往往忽略了這些差異,以過往世代傳道人的表現,作為對Y世代的期待與要求,不但帶來不必要的傷害與折損,無形中還破壞了世代間的互動、溝通與信任。
由神學生自發成立的學生工作資源小組,歷經幾屆運作之後,成為由青少年研訓中心「督導」的校內社團。研訓中心同工在陪伴一段時間之後,針對小組運作的現象與期待,與當時的學資同工商量後,將學習資源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舉辦學資專題演講,作為對外分享理念、經驗的場域,提供給對該次主題有興趣的神學生,並徵得講員同意後,錄製影音檔存放於Youtube 頻道,提供教會牧者或輔導觀看。第二部分,則是經營學資團契,主要性質為封閉型的小組聚會,提供有心委身青少年工作的神學生進行各種面向的討論與分享,幫助他們在神學院就讀期間,預備自己成為傳道人,降低進入教會現場的衝擊。

華神青少年研訓中心/教牧團契
神學院畢業後的教會事奉,才是真正的考驗。青研中心與青春飛翔團隊共同規畫成立跨教會宗派的教牧團契,藉由定期聚會,分享牧養現場的問題,共同研發解決方式,彼此代禱,互相支持。教牧團契裡有資深牧者,也有年輕傳道,盼望藉由這樣的連結,可以陪伴牧者在教會現場邊學邊做,共同提升牧養新世代的能力。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