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殺戮 | 誠品線上

天安門殺戮

作者 天安門殺戮編輯組
出版社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天安門殺戮:◎首次匯集來自媒體、攝影和繪畫天安門學運的藝術家所提供的經典圖像集結成冊。◎大開本、全彩色印刷,真實還原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歷史現場。◎視角尖銳,由專業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首次匯集來自媒體、攝影和繪畫天安門學運的藝術家所提供的經典圖像集結成冊。◎大開本、全彩色印刷,真實還原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歷史現場。◎視角尖銳,由專業媒體工作者協力企劃彙編,以記實報導觀點創造省思空間。「這是中國元老派鎮壓自己最光輝最優秀的青年:一場殘忍屠殺的展示,以血腥的方式暴露其特具的權威危機,這種危機不僅衝擊了當今浩瀚不安的文明,而且影響到整個共產主義世界。」~1989年6月5日,英國《每日郵報》6月3日晚上,從西長安街向天安門廣場強行開進的軍隊在清除示威者設置的路障。鄧小平與一幫中共政治元老發動宮廷政變,並驅使軍隊強行挺進天安門廣場整肅學運,真實動機是為了順利篡奪趙紫陽黨總書記的職權,在軍事政變中奪權,來捍衛共產紅色江山不倒。和平請願的學生譴責腐敗、價物膨脹和缺乏自由,但基於宮廷鬥爭和軍事政變,在全世界的注視下,以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己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對手無寸鐵的平民與學生發動了戰爭!6月4日早上,十幾萬解放軍出動裝甲車、重機槍等作戰武器,開始對天安門廣場上的抗議人民發動了大規模的屠殺!軍隊在一個擁有一千萬人口的城市射出可以擊穿敵人坦克和盔甲的達姆彈,當它們穿過受害人時,會撕毀其五臟六腑,如果人群密集,這種子彈可以穿過十個人的軀體,但是軍隊不斷向人群開槍。坦克非常沉重,開過的地方,馬路上的瀝青就會留下輾痕,當它輾過人體時,剩下的只是一片血肉模糊,坦克履帶下的屍塊就被拖行,然後從路面上刮下來。北京天安門廣場和整個中國的曙光霎時黑暗!自由中國的夢,瞬間幻滅! 本書匯集美國《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新聞周刊》、英國《每日郵報》、法國《巴黎競賽》、香港《明報月刊》、《蘋果日報》等的報導,及眾多知名攝影師冒著生命危險拍攝的畫面,展示和平請願學生的一腔赤誠的愛國之心和清白無辜,及中共交替使用宮廷政變和軍事政變維繫政權的邪惡和嚴重的軍事犯罪。天安門殺戮是永遠存在的事實,人們必須不斷回望如此大規模的殘暴軍事犯罪,一遍又一遍不斷講述和重新發現它,以企望世人不可忘記這個殘痛的歷史,並提醒切莫讓各種形式的軍事共產主義借屍還魂!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 www.pressstore.com.tw freereading 9789863586791.pdf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天安門殺戮》編輯組齊氏文化基金會2008年3月,為紀念父親齊尊周逝世十週年,女兒齊家貞在澳洲註冊成立了非盈利機構「齊氏文化基金會」(The Qi’s Cultural Foundation),資金來源是父親不多的遺產、朋友小範圍的捐贈和個人的養老金。齊尊周(1912-1998),中國廣東省海南文昌人。高中畢業,進杭(州)江(西)鐵路局,決心以「鐵道運輸」為終生事業。抗戰爆發,他出生入死在鐵道線上為抗日出力,「保山搶料」因功績卓著受交通部通電嘉獎及頒發獎金。1945年5月參加全國考選,他成績優異赴美深造一年,成為「美國鐵路高級管理人員協會」會員。學成歸國,他在南京首都鐵道及公路事業上為國效勞為民服務。1949年中國易色,他身陷囹圄二十三年,釋放回家,方知妻子離世已經兩年。1985年初赴美,「七十二歲第二次出國打天下」,幫助女兒家貞等親人定居澳洲,86歲在洛杉磯逝世。齊尊周一生克勤克儉,為國為民竭盡忠誠,期盼國家民主富强,百姓幸福安康。齊氏文化基金會遵照父親齊尊周盡其一生實踐「人生的意義是給予,而不是拿取」的信念,設立「推動中國進步獎」,每年頒獎一次,獎勵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個人(或組織)以文學藝術的形式,不計個人得失不顧個人安危,為改善中國的民主、自由、人權、進步做出的積極貢獻。天安門民主運動是四十年來,共產專制鐵幕治下,中國人第一次站起來做人,不畏強暴正氣凜然發起的民意大展示、是非大攤牌、力量大檢閱、怒氣大排放、真情大暴露……的大能量行動,它排山倒海義無反顧,驚醒民眾震撼世界。這場運動無可匹敵的勇氣和超凡絕俗的意義,並不因它後來痛心疾首的慘烈失敗,以及再後來中國民主自由事業因加得減全線潰退而失色減分,時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國「解放」七十年來空前的壯舉,它名垂青史,人們沒齒不忘。許多仁人志士證人參與者普通老百姓沒有忘記,他們不敢稍停,為天安門殺戮的真相尋找證人證詞證物,設立檔案記錄民間資料收集口述歷史新聞圖片等等,儘管依然逃不過「蒼白無力」,依然逃不過「九牛一毛」,他們實實在在為天安門血案的犧牲者伸張正義,為宣布共產黨六四殺戮的罪名成立,嘔心瀝血竭盡努力。六四二十九週年之際,數位同道們計劃編輯一冊影像雜誌向天安門學運被屠殺的死難者致意。於是,齊氏文化基金會與他們同氣相求,天經地義走到了一起,共同編輯並完成了這本雜誌書出版的使命。◎節錄至《天安門殺戮》〈後記〉,齊氏文化基金會提供。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言編者的話中南海天安門殺戮(1)「反革命動亂」(2)「準備流點血」(3)「往死裡打!」(4)殺戮紀要(5)十五分鐘的驅逐(6)坦克人(7)「你現在就先去安息吧」「小天安門」(1)「告訴全世界! 告訴全世界!」(2)民主之死後天安門殺戮後記附錄(1):齊氏文化基金會「推動中國進步獎」歷屆獲獎人(組織) 名單附錄(2):六張照片講述的故事

商品規格

書名 / 天安門殺戮
作者 / 天安門殺戮編輯組
簡介 / 天安門殺戮:◎首次匯集來自媒體、攝影和繪畫天安門學運的藝術家所提供的經典圖像集結成冊。◎大開本、全彩色印刷,真實還原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歷史現場。◎視角尖銳,由專業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586791
ISBN10 / 986358679X
EAN / 9789863586791
誠品26碼 / 2681587972003
頁數 / 20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2.5X27.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天安門殺戮

學運是中共宮廷政變和軍事政變的人質



野獸政權

1989年6月4日,黎明時分,一隊坦克和裝甲車突破障礙沖進北京天安門廣場。

一名中國知識份子後來告訴美國《新聞週刊》說:「我看到兩輛坦克正在急速駛來。它們在天安門廣場的帳篷上輾來輾去,學生仍然在裡面。我親眼看見這些學生被完全輾碎,屍體像紙一樣薄。」

天安門,這個已有五百七十二年曆史的「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地,從1989年4月15日至6月4日的七週裡,將承受著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人的怒吼、眼淚、鮮血、破碎的屍體,以及中國軍事共產主義政權的坦克、裝甲車、重機槍、達姆彈以及數十萬野戰軍的殺戮。這張照片來自於官方出版的宣傳物,攝影師未知。



導火索

1989年4月15日,清晨7時53分,北京,73歲的胡耀邦逝世。

胡的死亡成為1989年天安門學運的導火索。

美國《紐約時報》在學運遭到鎮壓後分析其成因說:「不僅是對民主模糊的渴望,更重要的是深刻的經濟挫折和對社會不公平和腐敗的厭惡。」(攝影師/杜修賢)



戰鬥檄文

1989年4月15日,午夜12時。中國學生運動策源地——北京大學的三角地,兩名學生正在抄寫牆上哀悼胡耀邦與斥責鄧小平的大字報。大字報上寫著:「民主七十未全,中華四十不興,看天下盛衰,空有北大一哀!」「小平八四健在,耀邦七三先死,問政壇浮沉,何無醫療保命。」(攝影師/Anonymous)



「反革命動亂」

一陣接一陣尖利的狼嚎,從每棟樓的深處傳出,在每個角落迴響。

「人狼」們推開窗門,把雙手捲成筒,拖長嗓音,嗷嗷嗷。於是,對面樓也嗷嗷嗷回應。接著,從四面八方的樓道,稀裡嘩啦,湧出一股股人流,聚集三角地。其中還有不少「人狼」戴著眼鏡,腦門紮著白布條。沒一會兒,三角地人滿為患。有人出來指揮,有人從二十八樓拋下一條長十米、寬四米的白色橫幅,上書「中國魂」。他們隨後以「中國魂」開路,上千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沖出校園。

這是1989年4月18日午夜12時發生在北京大學的一幕場景。北京大學上千名學生列隊走出校園。九十分鐘後,中國人民大學和清華大學各有上千名學生加入這個隊伍,他們擎著火把,高呼「民主萬歲」、「自由萬歲」、「打倒官倒」等口號,向天安門廣場進發。一場震驚世界的學生民主運動由此拉開了序幕。到達廣場的學生開始靜坐示威,他們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以上的領導接見,並提出重新評價胡耀邦的是非功過、徹底否定「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及平反蒙受冤屈的知識份子、公示國家領導人和其家人的財產、允許民間辦報和言論自由、增加教育經費和提供知識份子待遇、取消示威遊行的苛刻規定、要求政府領導人就政策失誤向全國人民作出公開檢討及通過民主形式對部分領導實行改選等七點主張。一名北京大學學生說:「想把這個國家的命運都扛起來。」

此前,在胡耀邦逝世的第二天,即4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出訪回京。他在日記裡寫道:「依林同志告訴我,因為耀邦同志去世,北京有幾所大學不太平靜,一些學生張貼了小字報和大字報,在內容上有為胡耀邦鳴冤叫屈的,也有攻擊黨中央,甚至矛頭直接指向鄧小平同志的。」秘密警察開始暗中收集全國各大高等院校師生的一舉一動,而污名化學運的陰謀也在暗中籌謀。

4月18日,黨的總書記趙紫陽在會議上堅持認為,「只要學生不搞打砸搶,我們就不要管,以免激化矛盾」。但李鵬在會後專門到姚依林辦公室交換意見:「我們兩人的看法一致,認為學生正在醞釀一次新的大規模學潮。」

4月19日,趙紫陽前往鄧小平寓所,向鄧彙報了學潮情況和如何處理意見,鄧表示支持。

4月20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共中央總書記米哈伊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計劃在5 月16 日訪問中國,恢復兩國長達三十年的分裂關係。李鵬在日記裡寫道:「這次中蘇最高級會晤,已明確是在小平同志和戈巴契夫之間進行。雖然去年在一次小範圍會議上,小平同志親自定了這次中蘇高級會晤是由兩位總書記,即趙紫陽和戈巴契夫進行正式會談,小平同志和我與戈的會晤都叫會見。但最近小平同志在接待方案中作了改變,明確提出我與戈巴契夫之間為正式會談,而趙與戈巴契夫之間由會談改為會見。」

4月21日,沒有經過中央政治局、中央軍委、全國人大、國務院和黨中央研究和批准,鄧小平指令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緊急抽調第三十八軍一千五百名精銳士兵進駐中南海「保衛中央首腦機關的安全」。

4月22日,胡耀邦葬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三名學生代表跪在人民大會堂臺階上請願不被理會。

4月23日,趙紫陽出訪朝鮮前,政治局常委會對趙和鄧共同確定的處理學潮「三條原則」(強調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做好學生工作,維持社會正常秩序,堅決制止一切打砸搶不法行為)並無異議。趙紫陽後來稱,當天鄧小平告訴他,希望由他接任中央軍委主席一職。而李鵬則覺得「趙紫陽已經把這個『爛攤子』推給我了,不知居心何在」。此時,楊尚昆找到了李鵬。「尚昆同志建議我主動找小平同志請示,他也一同去。」據中國政治學家吳國光對李鵬的公開日記進行研讀後推斷,在4 月23 日晚上,李鵬似乎給了能激怒鄧的資訊,以至於鄧對學潮的溫和態度大變。「鄧小平有密令直接或間接地傳遞給李鵬;正是這個密令,認定學生運動為『旨在推翻共產黨的反革命動亂』,並確定了一系列的強硬應對方針。」

4月24日,李鵬召開常委會,聽取北京市彙報。當晚,李鵬在日記裡寫道:「(學生)不是一般的遊行,示威,是一場有計劃,有組織的,反黨,反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鬥爭。」

4月25日,鄧小平召集政治局常委們下達口頭指令,李鵬向鄧彙報。鄧將學生示威活動視為「一場有計劃」的「動亂」,「必須是快刀斬亂麻」進行解決。鄧說:「我們不要怕被人罵,不要怕人家說名譽不好,不要怕國際有反應。要避免流血,但也要準備流血。我們還有幾百萬人民解放軍,我們怕什麼?」據稱公安部還傳達了鄧的秘密命令:「用二十萬人生命,換取二十年穩定!」

4月26日,《人民日報》在社論中給學潮定性:這場學潮「其實質是要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這篇措辭嚴厲的社論,既製造了政府當局和學生之間尖銳的矛盾衝突,也加劇了趙紫陽和鄧小平與李鵬之間的嚴重分歧。

4月27日,數以萬計的北京各大高校學生自發上街遊行,抗議《人民日報》社論將學潮定為「動亂」,逾百萬民眾沿途支持,並衝破了軍警設置的攔截線。當晚,中共宣佈將與學生對話。

4月30日,鄧與其他政治老人密謀廢除趙總書記職務的風聲傳到了李鵬的耳朵。李鵬在日記中裡寫道:「我也聽到一些傳聞,說去年(1988 年)9 月開婦女大會時,在大會堂休息室,小平同志和先念同志單獨談話,議論到趙是否應下臺的問題。但小平同志說苦於無人替代,下不了決心。」

5月4日,趙紫陽會見亞洲開發銀行理事會第二十二屆年會的亞行成員代表團團長及亞行高級官員,並對國內當前局勢發表了意見:「中國不會出現大的動亂。現在最需要的是冷靜、理智、克制、秩序,在民主和法制的軌道上解決問題。」李鵬對趙說他的「話講得很好」。但李鵬在當天日記裡寫道:「我去見姚依林同志,商討當前的局勢和政府工作。依林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這場動亂是不是趙紫陽發動的,目的是打鄧倒李保趙。他還提出疑問,胡耀邦的悼念活動調子定得那樣高,是否也是趙紫陽發動的。姚依林是一位老同志,並且久在中央工作,鬥爭經驗豐富。他的兩點質疑,確實發人深省。但是,我當時並沒有明確表態支持他的觀點。」



中國驚雷

4月27日,北京二十萬至三十萬學生衝破警察封鎖線走上街頭抗議4月26日《人民日報》社論對學運的污名化。美國攝影師Forrest Anderson 拍下了這個令世界著迷的一幕,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民主的春天來了。大規模的示威活動遍佈全國二十多個城市,這既是自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最大規模的反叛遊行,也是1989年天安門學運的一個里程碑。學生高呼的口號或打出的標語不是推翻中共政權,而是要求民主和反腐敗。學運首次受到社會各階層的熱烈支持,因為學生成為了人民的代言人。

5月4日,五四運動七十周年。數以千計的北京學生再次突破警察封鎖線走上街頭示威。美國攝影師Peter Turnley拍下了數千名學生湧入天安門廣場的一幕(對頁)。北京的工人、市民、知識份子、公安、新聞記者等各界人士趕往廣場聲援。全國有三十個城市共一百三十所高校學生舉行了空前規模的大遊行。



以上內容節錄自《天安門殺戮》,《天安門殺戮》編輯組、齊氏文化基金會◎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6791.pdf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