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基隆系列 4: 來基隆築港 | 誠品線上

誰來基隆系列 4: 來基隆築港

作者 陳旻昱
出版社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誰來基隆系列 4: 來基隆築港:《來基隆築港》是「誰來基隆」系列繪本的第四冊。基隆築港是日本人統治臺灣時期的重大計畫,也奠定了基隆城市發展的樣貌。《來基隆築港》故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來基隆築港》是「誰來基隆」系列繪本的第四冊。基隆築港是日本人統治臺灣時期的重大計畫,也奠定了基隆城市發展的樣貌。《來基隆築港》故事主要參考「基隆築港歷程」相關資料及《三木義彌先生臺灣基隆懷念文圖集》架構而成。虛構一位當時在仙洞出生長大的日本築港工人,及其與在地臺灣人互動的情景,透過小人物的生活故事,重構當時仙洞地區的環境及地景樣貌,同時,透過故事大架構逐步對應到基隆築港的歷程。雖然,一個短短的故事,無法呈現日治時期基隆的全貌及築港的整體,但透過故事可想像當時基隆築港過程中部份的歷史情境。感謝基隆在地插畫家徐荷淨,透過她的筆觸讓充滿日式風情的基隆躍然紙上。 《來基隆築港》是以基隆歷史為背景的繪本故事,是「誰來基隆」系列繪本之一,也是「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的一塊小拼圖。希望能藉此讓讀者對基隆有多一分的認識,也多一份愛。 基隆市文化局長 陳靜萍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旻昱、徐荷淨文字作者/陳旻昱筆名玉米辰,從事故事創作,嘗試以繪本、立體書及動畫等形式呈現。曾獲金鼎獎、金點設計獎、金蝶獎榮譽獎、數位內容最佳產品獎等。插畫作者/徐荷淨從小在基隆長大,繪製時發現許多每天會經過的景點,是很有趣的體驗!也對這個城市更加了解與喜愛。喜歡寫手帳和文具,著有《人生接軌手帳書:給每一天都很認真的自己》。徐荷淨插畫作者/徐荷淨 從小在基隆長大,繪製時發現許多每天會經過的景點,是很有趣的體驗!也對這個城市更加了解與喜愛。喜歡寫手帳和文具,著有《人生接軌手帳書:給每一天都很認真的自己》。

商品規格

書名 / 誰來基隆系列 4: 來基隆築港
作者 / 陳旻昱
簡介 / 誰來基隆系列 4: 來基隆築港:《來基隆築港》是「誰來基隆」系列繪本的第四冊。基隆築港是日本人統治臺灣時期的重大計畫,也奠定了基隆城市發展的樣貌。《來基隆築港》故事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417116
ISBN10 / 9865417111
EAN / 9789865417116
誠品26碼 / 2681936908004
頁數 / 38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5X25X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誰來基隆?日本人統治臺灣期間,
興闢基隆港,並實施市街改正計畫,建構基隆市發展的雛形。
當時來了許多日本築港工人,他們在基隆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基隆市長 林右昌

2016年,基隆市啟動「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以全市為格局開展這個計畫,以城市為尺度的布局讓基隆從縣市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文化部高度肯定。

基隆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希望以文化治理來帶動城市再生。基隆是臺灣的國門,是與世界緊密連結的重要通道,累積了許多時代關於土地與人民的記憶。透過這個結合各種專業的跨部會大計畫,讓我們了解,幾千年前這塊土地的人們,是如何過日子?歷史是如何發展?隨著時間推移,誰來過基隆?又為何而來?人們留下什麼?帶走什麼?對現在的我們來說,過去的發展與變化,又產生了什麼影響?

「誰來基隆」這一套系列繪本,以圖畫與文字,描寫在不同歷史時空下,關於人與這片土地的故事。繪本以「巴賽人」、「西班牙人」、「法國人」、「日本人」、「漢人」五種人為故事主軸,以史料為基礎,透過揣摩與想像,建構當時可能發生的故事,讓讀者更貼近這片土地,期待因著了解過去,才能知道自己是誰,也才知道未來要往哪裡去。

試閱文字

內文 : 《來基隆築港》導讀
陳凱雯
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

《來基隆築港》述說一個日治時期在基隆可能發生的故事,以一個日本的築港職工家庭視角,推想當時的基隆。

改變基隆的築港工程
基隆築港工程,是日本在臺殖民時期重要的交通建設之一。其目的除了作為殖民母國與殖民地的連結樞紐,也肩負著帶動臺灣物產出口、經濟發展、財政獨立等考量。隨著基隆港地位日益重要,基隆築港工程不停地擴建、改良,最終成為日治時期臺灣的第一大港。
對基隆地方發展而言,配合築港工程的都市計畫改造,將原本傳統衛生不佳的市街改造成近代化都市樣貌。現今基隆市區的地盤整建、街道規劃、運河排水等設施,多半是建立在日治時期打下的基礎上。
除了整治港口南岸的舊市街聚落,原本只是泥灘的東岸也經過填海造陸,成為一片新生地,更是日治時期的新街區,官衙會社、日式商店林立,有「基隆銀座」之稱。

誰來築港
這些築港工程的推行,得力於一批從日本遠道而來的專業技術者。這些築港技術工程人員,面對才剛起步的近代築港技術,以及基隆港灣現地的種種困難,在陌生的殖民地一展長才。
港口西岸的仙洞地區,就是當初築港機關的所在地,並以這裡為中心形成築港基地,現今所遺留的築港官舍群,以及山腰上的「築港殉職者紀念碑」,就是他們在此地生活、努力工作的佐證。本書即是以這批日籍工作者之子為主角,藉由主人翁在基隆的成長故事,串起築港工程在基隆發展的歷史脈絡。
然而,奉獻於築港工程的並非只有日本人,築港期間的基層勞動力,多數仍出自當時的臺灣人。在日治時期留下來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許多臺灣人辛勤工作的身影。本書以主人翁與臺籍兒時玩伴在不打不相識的情況下,成為好朋友,藉此導引出過去臺灣勞工在基隆築港中常被忽視的貢獻。

築港與殖民統治
築港工程畢竟是對舊港灣、市街的大規模破壞與再建設,勢必會改變、影響到居民們的傳統生活型態。本書描繪的臺籍漁工家庭,因築港而被迫搬遷,點出了當時在築港工程中對於人民生活的衝擊,以及殖民政府統治下,對於政策不得不屈從的面向。曾長期生活在仙洞地區、參與築港工作的日人三木義彌,在回憶錄中也反省過去日本人對臺灣人的歧視與不友善。這其實才是日本時代多數臺灣人飽受差別待遇的真實面貌。本書的臺日友好情節,是為了故事情節的編排,並不能代表當時的普遍情況。
當日本戰敗,日本人被迫歸鄉,留給基隆的不只有近代化的築港與都市建設,還有許多對於殖民的複雜歷史記憶。在戰後長期的威權政治下,對於殖民歷史的掩蓋與破壞,讓我們選擇性忘卻了這段對基隆歷史非常重要的過程。
本書在每頁的故事插圖中,盡可能將現今已經消失的重要地標,如郵便局、火車站等,適時地重現。除了見證那段歷史外,也給閱讀此書的大、小朋友們,重新認識基隆舊風貌的機會。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