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利利的歌聲: 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家庭教會
作者 | 徐頌贊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國加利利的歌聲: 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家庭教會:在中國教會廣為傳唱的迦南詩歌,緣起於呂小敏的個人靈歌。自1989年以來,迦南詩歌傳播到家庭教會、五大宣教團隊、三自會、 |
作者 | 徐頌贊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國加利利的歌聲: 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家庭教會:在中國教會廣為傳唱的迦南詩歌,緣起於呂小敏的個人靈歌。自1989年以來,迦南詩歌傳播到家庭教會、五大宣教團隊、三自會、 |
內容簡介 在中國教會廣為傳唱的迦南詩歌,緣起於呂小敏的個人靈歌。自1989年以來,迦南詩歌傳播到家庭教會、五大宣教團隊、三自會、城市新興家庭教會、天主教會,甚至海外華人教會,業已成為華人基督教最知名的本土象徵之一。本書旨在分析迦南詩歌的宗教經驗和教會認同,以揭示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基督教的互動發展。
作者介紹 徐頌贊徐頌贊中國大陸青年學者、作家。 1993 年生於浙江寧波,2017 年獲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碩士學位,台灣神學院2017年度「馬偕研究學員」,著有文化隨筆《時尚宗教學》(三民書局)。曾在《台灣宗教研究》、《景風》、《文化中國》、《中國時報》、《世界日報》、《台灣教會公報》、ChinaSource等發表文章,在《澎拜新聞》開設專欄。曾獲得「中國少年作家盃」全國一等獎,政治大學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優秀陸生獎。曾在台灣宗教學會、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會、台灣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美國普度大學等發表學術論文或公共演講。
產品目錄 目次 自序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緣起:敢有歌吟動地哀 1 第二節 界定「迦南詩歌」 3 一、範圍與版本 3 二、主題分類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迦南詩歌的既有研究 7 一、總論 7 二、分論 10 三、小結 14 第四節 反思與提問 15 第五節 研究進路 16 一、詩與宗教的詮釋互動 16 二、文本、田野與史料的互相參照 19 第六節 正文概況 20 第二章 迦南詩歌的生成 23 第一節 呂小敏的詩歌傳記 24 一、「主啊,我算什麼」 24 二、進入方城團隊 27 三、牢房裡的歌聲 29 四、「你從遠方知道我」 30 五、「響遍整個寰球」 32 第二節 「 中國的加利利」:河南家庭教會與宣教團隊的演變 35 一、河南家庭教會的興起 35 二、走出鄉土:宣教團隊與遊方傳道人 42 第三節 唱詩的演變:從鄉村靈歌到迦南詩歌 49 一、1970 年代的靈歌與殉道歌 49 二、1980 年代的歌本 51 三、「老調」與「新歌」:三類詩歌的比較 53 第四節 本章小結 64 第三章 迦南詩歌的宗教經驗 67 第一節 鄉土的福音 68 一、在鄉土中國 68 二、出鄉土,入迦南 72 三、鄉土的轉化理路 75 第二節 家國的福音 83 一、家的敘事:「家庭教會」的內在理路 83 二、國的敘事:國族福音的生成路徑 94 三、家國福音及其張力 104 第三節 性別的福音 109 一、自我與他者 110 二、神聖建構 113 三、信仰實踐:離開家母,尋找天父 117 第四節 身體的福音 120 一、身體經驗及其動員 120 二、身體的兩種轉化 124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30 第四章 唱迦南詩歌與社群認同 133 第一節 唱或不唱:五類基督教社群的比較 134 一、五大宣教團隊及其福音派家庭教會 134 二、城市新興改革宗教會 136 三、中國大陸境外華人福音派群體 139 四、本土宗派 145 五、三自會的分歧 146 第二節 認同的疊合與差異 148 第三節 迦南詩歌的餘韻 149 第五章 從迦南詩歌聆聽當代中國基督教 153 第一節 全書總結 153 第二節 反思與展望 156 附錄一:呂小敏訪談稿 159 附錄二:迦南詩歌經典選錄 179 後記 宗教是什麼:來自中國教會的迴響 189 參考文獻 197 表次 表 1-1:迦南詩歌的主題分類 6 表 2-1:迦南詩歌中「傳道人」主題分類 45 圖次 圖 2-1:鄉村靈歌、迦南詩歌與傳統聖詩之比較 62
書名 / | 中國加利利的歌聲: 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家庭教會 |
---|---|
作者 / | 徐頌贊 |
簡介 / | 中國加利利的歌聲: 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家庭教會:在中國教會廣為傳唱的迦南詩歌,緣起於呂小敏的個人靈歌。自1989年以來,迦南詩歌傳播到家庭教會、五大宣教團隊、三自會、 |
出版社 /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6131561 |
ISBN10 / | 9866131564 |
EAN / | 9789866131561 |
誠品26碼 / | 2681869704001 |
頁數 / | 240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敢有歌吟動地哀
2008 年,四川地震後,逾300 間獨立的家庭教會自主發起「中國基督徒愛心行動」。1 當中國各地湧來50 萬基督徒志願者(其中80% 來自家庭教會)時,2 他們面對陌生的彼此、複雜的宗派背景,不約而同地以「會不會唱迦南詩歌」,來辨別「是否主內家人」。3 此足可見在中國基督教宗派發育、傳統各異,且缺乏統一的信仰告白、組織關係之時,迦南詩歌成為聯繫中國基督徒的紐帶,甚至建構中國教會共同體的介質。
迦南詩歌是千百萬中國家庭教會基督徒的受難之歌、信心之歌和盼望之歌。在中國基督教裡扮演獨特角色的迦南詩歌,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從家庭教會傳到三自教會,甚至天主教會4 ,為各宗派所共享,又從河南鄉村傳到海外華人教會。「凡有華人教會的地方,就有迦南詩歌」,迦南詩歌業已成為華人基督徒社群的象徵,甚至當代中國基督教的隱喻。
迦南詩歌的作者呂小敏,是當代中國家庭教會的傳道人和讚美詩創作者,她在初中輟學後,便在家務農。1989 年底,呂小敏成為基督徒,經歷「聖靈感動」,詞曲陸續而出,逾1800首,統稱「迦南詩歌」5 ,她也因此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的芬妮‧克羅斯比 (Fanny Crosby)」6 。呂小敏成長於河南鄉村,其所創作的讚美詩文辭樸素,偏重抒情,頗具地方色彩。此可展現一位鄉土中國的女性農民基督徒,在鄉土文化、國族認同、普世宣教、女性身體等方面的宗教經驗。
其次,作為家庭教會的重要宣教士和代言人,呂小敏親歷河南、安徽一帶的鄉村教會復興,以及家庭教會宣教團隊的發育。自1990 年代至今逐漸生成的迦南詩歌,本身即可作為當代中國基督教的「詩史」。迦南詩歌的孕育和演變,歷經了1990 年代中原鄉村大復興、家庭教會宣教團隊的興起與擴散、當代海外華人教會的興起、當代中國福音運動和靈恩運動等,進而能夠反映近三十年來家庭教會乃至中國基督教的演變。
再者,在迦南詩歌從個人靈歌轉變為華人教會經典讚美詩的過程中,「唱迦南詩歌」本身成為一種獨特的信仰告白與歌聲認同。從對迦南詩歌抱持的接受、拒絕或猶豫的態度,可展現福音派、改革宗或靈恩派、三自教會或家庭教會等的認同差異與相通之處,頗能反映當代中國基督教的多元圖景。
總而言之,迦南詩歌頗可作為當代中國基督教研究的典型案例,以生動展現當代中國基督教的生成過程。
註:
1 參見「中國基督徒愛心行動」發起人黃磊牧師,以及成都秋雨之福教會王怡牧師的回憶。黃磊,〈主愛在中國的美好見證〉,《大使命(雙月刊)》2014 年第110 期:14。又可參見:王怡,〈屬靈復興與世俗化:對中國家庭教會的一個評價〉,http://www.liutongsu.net/test1/?p=1506,瀏覽日期:2017 年4 月12 日。
2 根據中國社科院劉澎先生的估算,劉澎,〈正確認識和處理家庭教會問題〉,http://www.aisixiang.com/data/24119.html,瀏覽日期:2017 年5 月10 日。
3 根據當事人王怡牧師的回憶,2017 年4 月13 日筆者訪問。
4 關於迦南詩歌在天主教會中的傳播,甚少研究提及。在筆者有限的田野調查中,發現四川天主教神哲學院出版的歌本就有8 首迦南詩歌,分別是271〈有一條路〉(對應迦南詩歌第2 首,簡稱為「迦2」,下同)、272〈同路人〉(迦40)被編入「召喚」一欄、357〈最知心的朋友〉(迦34)被編入「信靠」一欄、502〈火熱的心〉(迦66)、503〈拉著你的手〉(迦10)、524〈這裡有神的同在〉(迦129)、525〈回首再回首〉(迦219)、526〈我今天為你祝福〉(迦704)均被編入「增補歌曲」一欄中。總體來看,選入的迦南詩歌以強調個人與主情深、以及宣教動員等主題的為多。參見《愛的旋律:信友歌集》(郫縣:四川天主教神哲學院,2009)。
5 經呂小敏確認,截止2017 年12 月17 日,迦南詩歌已經唱到第1831 首。
6 芬妮‧克羅斯比(Fanny Crosby, 1820-1915) 是美國盲人讚美詩作家,一生創作了 8000 多首讚美詩,很多詩歌廣為傳唱,比如〈求主使我近十架〉(Near the Cross)、〈榮耀歸於父神〉(To God be the Glory)、〈有福的確據,基督屬我〉(Blessed Assurance)等。此說法參見Emily R. Brink, “Glimpses of Recent Chinese Hymnody, Including a Review of the 2006 Edition of Hymns of Universal Praise”, The Hymn 59 (2008):15。
最佳賣點 : 本書旨在分析迦南詩歌的宗教經驗和教會認同,以揭示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基督教的互動發展。
自序 : 自序
人,為何歌唱呢?與其說,這是一個宗教學的問題,不如說是關乎人的存在事件。在唱詩中,人們慢慢進入另一種存在狀態。正是「另一種」,在不斷地吸引著我,去凝視和沉思。在學術的幫助下,我得以重新理解曾經忽略的細節,比如迦南詩歌。這樣的益處,當然並不限於學術。
這本論著的完成,得益於蔡彥仁教授的啟發。在2016 年的一次晚餐中,我們不經意間聊到了迦南詩歌,他越聽越有興趣,並用堅定的眼神告訴我,對迦南詩歌的系統研究一定會成為一座富礦,從中能汲取諸多寶藏。在我寫出初稿後,蔡老師更是一頁頁批註,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當然,他也親自與我一起前往河南進行田野調查,融入到當地的基督徒中間,一起唱詩讚美,感受詩歌與信仰群體的互動。2019 年,蔡老師離開了人世,他對學術和信仰的熱忱、投入和深切的反思,依然激勵著我前行。
這本論著的前身是我的碩士論文,在2017 年12 月順利口試通過,除了蔡老師,還有兩位審查委員—中央大學王成勉教授、輔仁大學徐玫玲教授,他們的意見也讓我收穫頗豐。
謝謝台灣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和林鴻信教授提供「馬偕研究學員」的訪學機會,助我在台神圖書館蒐集資料。謝謝中原大學吳昶興教授幫助出版本書。在田野調查中,河南方城團隊、信陽合一教會、呂小敏以及南陽福音堂的接待令我感銘。
最後,我必須感謝我的家人,他們寬容並支持一個年輕人長期沉浸在思想文化事業之中,悠遊於讀書研究和田野調查。謝謝我的各路好友,與你們的討論和碰撞,一直滋養我。
無論如何,這是我23 到24 歲寫成的「少作」,仍有諸多不足之處,歡迎各方的批評和建議。
因為這座島嶼的接納,我得以安靜思考寫作。我盼望,終有一天,生活在東亞大陸上的弟兄姐妹、父老鄉親,都能自由而無懼地開懷歌唱!
徐頌贊
2019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