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國文 (第2版)
作者 |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
---|---|
出版社 | 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興國文 (第2版):這本國文教材,是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的教師群,依其教學心得及專業素養,以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學閱讀、欣賞與寫作的能力為目標所編撰而成的。書名訂為 |
作者 |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
---|---|
出版社 | 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興國文 (第2版):這本國文教材,是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的教師群,依其教學心得及專業素養,以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學閱讀、欣賞與寫作的能力為目標所編撰而成的。書名訂為 |
內容簡介 這本國文教材,是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的教師群,依其教學心得及專業素養,以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學閱讀、欣賞與寫作的能力為目標所編撰而成的。書名訂為「中興國文」,除了表示是由中興大學國文教師所編以外,也寓含將日益受到國人冷落的「中國文學」中興起來的壯志。新文京非常榮幸獲得中興大學中文系的青睞與信任,2012年出版了「中興國文」的第一版,今年在中文系老師們的努力下,在第一版【我的辯證】、【生命空間】、【人間情緣】、【社會關懷】四大主題之外,增加了【壯志飛颺】、【人生驛站】,成為六大主題,共30課的中興國文第二版。【我的辯證】選文主旨是引導讀者體會到「存在」不僅僅是個人自己實體的存在,也是自己與他人、社群甚至歷史文化的對話;【生命空間】選文則從「空間」著手,認識人類的生存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以及人生的無限性;【人間情緣】以人與自己、他人、社會之間的人際網絡為軸線,開發對人世情愛的體認;【壯志飛颺】的焦點則在於激勵青春無敵的讀者們思考如何開發壯志情懷;【社會關懷】的重點在啟發讀者瞭解到人不僅是個體的存有,而是與群體休戚相關,進而走出自我、關懷社會;【人生驛站】的則聚焦於如何看待生離死別,面對人生「向死而生」的課題。全書藉由這六大主題的選文及導讀,對讀者及學生進行「生命的人文教育」,這也是中興大學中文系對國文課程所強調的主要關懷。每課課文均有「選文理由」、「題解」、「作者簡介」、「本文」、「鑒賞」、「問題討論」、「延伸閱讀」和「作文寫作」等項。「選文理由」說明選取本文所欲傳達的意義;「題解」說明本文出處及旨趣;「作者簡介」介紹作者生平、作品風格及文學地位;「鑒賞」解析本文思想、情感、章法、藝術特色;「問題討論」使同學對於該文有更深刻的思考方向,提高同學思考的深度;「延伸閱讀」提供同學相關之文本,提升同學思考的廣度;「作文寫作」引導同學拓展寫作的主題,使其作文素材更加多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
產品目錄 第一單元 我的辯證一、臺靜農〈始經喪亂〉二、魯迅〈魯迅自傳〉三、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四、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五、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第二單元 生命空間一、劉克襄〈隨鳥走天涯〉二、余光中〈埔里甘蔗〉三、方力行〈海洋與臺灣〉四、詩經〈七月〉五、莊子〈逍遙遊〉第三單元 人間情緣一、林文月〈說童年〉二、韓良露〈潤餅的故事〉三、蘇軾〈僧圓澤傳〉四、湯顯祖〈冥誓〉五、蔣渭水〈臨床講義〉第四單元 壯志飛颺一、范曄〈班超傳〉二、李白〈少年行〉三、楊牧〈壯遊〉四、謝旺霖〈轉山‧行路難〉五、江才健〈少年健雄〉第五單元 社會關懷一、黃春明〈放生〉二、廖嘉展〈月亮的小孩〉三、楊逵〈送報伕〉四、陳克華〈告別秀姑巒溪〉五、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第六單元 人生驛站一、莊子《莊子‧至樂》選二、曹雪芹〈紅樓夢‧葬花詞〉三、廖玉蕙《為什麼你不問我為什麼》選四、林清玄〈人骨念珠〉五、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書名 / | 中興國文 (第2版) |
---|---|
作者 / |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
簡介 / | 中興國文 (第2版):這本國文教材,是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的教師群,依其教學心得及專業素養,以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學閱讀、欣賞與寫作的能力為目標所編撰而成的。書名訂為 |
出版社 / | 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2368244 |
ISBN10 / | 9862368241 |
EAN / | 9789862368244 |
誠品26碼 / | 2680813348001 |
頁數 / | 420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人生有很多的偶然與必然,書寫就是記錄人世遇合偶然與必然的方式之一,而閱讀則是另一種品賞與體會。在夜闌人靜或舞塵散盡時,與作者或自我對話,開啟心靈遙契,是最美的文學饗宴。展開閱讀與進行寫作,無寧是一種見證與介入,見證自己存在的方式,也是介入、體會文學心靈的方式。本書結合閱讀與寫作,是生命的體認與成長,也是自我與他人溝通的渠道。
本書以「生命教育」作為主軸,開發大家對生命的體證,全書分作六個單元,由小而大、由近而遠、由己而眾、由親而疏,次第開展。
第一單元:我的辯證
主要是從中興大學的教育現場,讓讀者體會存在的意義。「存在」不僅僅是一種個己實體的存在,也是自己與他人、社群甚至歷史文化的對話。從臺靜農〈始經喪亂〉生平遭逢,鉤聯到中興大學臺靜農文學院碑的題字,使中興大學的現場與歷史作連結,體會校園「孔學要旨」及「獸魂碑」的意義。〈魯迅自傳〉嘗試透過他者的自傳,重新省視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並與現在進行有效連結。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嘗試透過原住民對歷史文化的省思,契會族群存在的價值。司馬遷〈太史公自序〉透過司馬遷青年壯遊,理解史官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文化慧命。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則透過大自然的永恆與人世傷別來對勘遊子思婦的離愁,觀照人生不可避免的感傷與離思。
第二單元:生命空間
主要從「空間」著手,劉克襄〈隨鳥走天涯〉體會環保意識的重要,進而愛護、維護生養我們的大地。余光中〈埔里甘蔗〉以新詩抒寫臺灣豐饒物產,並興發美的聯想。方力行〈海洋與臺灣〉則從不同的思維,開啟新的視野,讓讀者審視作為島國的臺灣,應如何重視海洋與人之間的關係。詩經〈七月〉透過古代農業節氣更迭,來體會人類的生存與大自然息息相關。莊子〈逍遙遊〉透過大鵬巨鯤喻示人生的無限性。
第三單元:人間情緣
以人與自己、他人、社會之間的人際網絡為軸線,開發對人世情愛的體認。林文月〈說童年〉啟發對童年的記憶與重視;韓良露〈潤餅的故事〉說的是唇齒間飲食的記憶,鉤連生命成長的過程,人與族群乃至於歷史文化間的牽繫。蘇軾〈僧圓澤傳〉談的是友朋之間三生因緣,佛家講輪迴,前世今生,情意綿長,永不斷絕。湯顯祖〈冥誓〉談人世愛情,幽冥兩隔,卻因為真情而能起死回生。蔣渭水〈臨床講義〉講的是家國之愛,在日治時代,人如何面對異族?如何醫治腐朽的病體?如果,被殖民是一種主體的病痛,應如何醫治呢?整體而言,從認識自己的童年,再擴大到人與友朋與異性愛戀,乃至於家國之愛,是作者們要呈現的主軸線。
第四單元:壯志飛颺
青春有夢,青春無敵。如何開發壯志情懷,是本單元的焦點。范曄〈班超傳〉透過班超投筆從戎,導引大家如何面對時局的需求與個人對生命的體認,期能開展不同的風標。李白〈少年行〉透過四首詩來說明青春年少該如何把握當下,是立功揚名?抑是青春享樂?不同的抉擇將豁顯不同的生命氣象。楊牧〈壯遊〉是體會人與大自然之間可能存在的意義,謝旺霖〈轉山.行路難〉透過騎單車壯遊青康藏高原,來體現壯志雄飛的實踐意義。江才健〈少年健雄〉銘記科學才女吳健雄如何突破現實的制約,成為頂尖的科學家。
第五單元:社會關懷
人,不僅是個體的存有,而且與群體休戚相關。走出自我,關懷社會,是本單元的重點。黃春明〈放生〉可讓大家體認物我合一,廖嘉展〈月亮的小孩〉呈示偏見與歧視是造成人我的隔閡,若能換個角度思考,則所有的價值觀及賢愚卑賤將有所調整。楊逵〈送報伕〉談殖民者的經濟壓榨、陳克華〈告別秀姑巒溪〉談小醫生到偏遠鄉下行醫的感想與省思。〈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藉由杜甫悲憫情懷來提昇生命格局,期待大家能懷抱憂天憫人的胸襟,為社群服務。
第六單元:人生驛站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生離死別,人生難免,如何面對人生「向死而生」的課題,是一個嚴肅卻
又不得不正視的問題。莊子〈至樂〉篇豁顯死生是大自然生長消滅的過程,透過莊子喪妻鼓盆而歌體認形軀銷亡,未妨是另一種存在的方式。〈葬花詞〉則是透過林黛玉以花喻人,來感傷死生如同花開花落一樣,我們或許不必如黛玉般的傷春悲秋,但是,正視死亡卻是人不可逃避的事實。林清玄〈人骨念珠〉體認佛法與生命的堅持,慈悲可以濟度人世的苦厄。《世說新語》選〈木猶如此〉、〈王戎喪子〉、〈阮籍喪母〉諸篇,直視死亡背後的意義及存在的感傷。情之所鍾,正在我輩,正因為有情,所以才會有傷離意緒。
以上六單元選文,讓讀者重新契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何面對自我?如何臨現生命?如何處理人間情緣?如何開展社會關懷?如何揮灑青春壯志?如何直視生離死別?凡此課題,期能透過選文的引導與疏濬,帶領讀者作深刻的省思,開發更高更寬廣的視野來審視生命中的每一個課題,並且將生命中偶然與必然的人世遇合,當作人生的風景來觀照與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