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isation, Democracy and Terrorism
作者 | Hobsbawm, Eric J.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霍布斯邦看21世紀: 全球化, 民主與恐怖主義:近代史的左派史學大師 艾瑞克‧霍布斯邦21世紀初最新著作,給世界最強有力的建言。與過往學術巨作不同,霍布斯邦這本最新著作 |
作者 | Hobsbawm, Eric J.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霍布斯邦看21世紀: 全球化, 民主與恐怖主義:近代史的左派史學大師 艾瑞克‧霍布斯邦21世紀初最新著作,給世界最強有力的建言。與過往學術巨作不同,霍布斯邦這本最新著作 |
內容簡介 近代史的左派史學大師 艾瑞克‧霍布斯邦21世紀初最新著作,給世界最強有力的建言。 與過往學術巨作不同,霍布斯邦這本最新著作,收入了他近年來於世界各地演講的十篇短文,不但篇篇貼緊時事,深刻考察、分析世界潮流,更指出今日人類所面對的主要政治課題。對於意欲一窺歷史大師的豐富見地、理解世界強權消長、全球化經濟之後的民主發展,以及國際情勢脈絡者,本書是最佳選本。 本書重要說明:「歷史學家能為這項工作貢獻什麼呢?他們的主要功能,除了記住其他人已經忘記或想要忘記的事情之外,就是盡可能從當代的紀錄中後退,而以更寬廣的脈絡和更長遠的視野去觀看與理解。」 自1960年代以後,國際知名史學大師艾瑞克‧霍布斯邦秉持他的世界觀,成為少數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歐美人士。他甚至以老一輩的「革命分子」身分,關心「嬉皮世代」。 迄今為止,秉持無國界的世界主義以及平衡觀察的視野,「全球化」成為霍氏關切的議題。他以「一位站在第三個千禧年開端的歷史學家」的身分,「試圖考察、分析和理解這個世界的情況,以及今日我們所面對的主要政治課題」,即: 「戰爭與和平」在21世紀的發展;世界帝國的過去與未來;民族主義的本質和變化脈絡;自由民主的前景;政治暴力與恐怖主義。 其中最主要的觀點,也是貫徹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霍布斯邦對美國政府於九一一事件以後發動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所抱持的深刻批判立場。美國於2001年決定建立單手支撐的世界霸權,廢除行之有年的國際慣例,認為自己有權利在任何喜歡的時刻發動侵略戰爭或其他軍事行動,並真的如此行動。但武力干預真的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嗎? 整個20世紀裡,以軍事力量干預外國事務的紀錄中,即便干預者是世界超強,也沒有任何一次是成功的。不論那些強權如何吹噓他們的征服行動為受害者帶來多少好處,或白人自以為是的優越性為其他有色民族做了多好的安排。 美國從2001年開始發動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其背後根本不具備任何人道主義的考量。雖然美國很快就推翻了塔里班和海珊政權,但這兩場戰爭都沒得到勝利,而其目的當然也絕非對外宣稱的:建立西方價值的民主政權,以作為該區其他尚未民主化之社會的明燈。 自從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已成為一個眾所公認的具有威脅性的軍事強權。也許這是有史以來頭一次,大多數的國家和民族都把美國孤立為不得人心的國家。軍事力量凸顯出美國經濟的弱點,它的巨額貿易赤字如今是由亞洲投資者在撐持著,這些投資者已經快速抽手,不再把經濟利益放在支持不斷滑落的美元之上。 在世界貿易組織裡,美國再也無法與顧客談判。今年爆發的二次房貸風波,更顯示其經濟逐漸走下坡的窘境。它同時也彰顯出歐盟、日本、東亞,甚至是第三世界主要生產者所組成的集團組織的經濟影響力逐漸升起。 實際解決方案的提出,並非歷史學家分內的工作。但從過去的分析中,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脈絡,而為了所有人類的福祉,國家之間可以採行的立場,答案已呼之欲出。 簡言之,從過去到現在的角度來看,歷史少有捷徑--這亦是一位偉大歷史學家從活過上個世紀的經驗,以及對它所做的深刻反省,所分享的最寶貴的一課。
各界推薦 ■作者簡介艾瑞克.霍布斯邦出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1917)。童年在維也納度過,青少年時期在柏林度過,不論維也納或是柏林都屬於戰敗的一方。在動盪的時代裡,有人選擇法西斯,青年霍布斯邦則選擇了共產主義。從此之後,馬克斯思想成了他終身奉行的價值。一位有著獨特史觀的歷史學家,寫就了膾炙人口的大眾歷史讀物。他認為歷史的推動者不是帝王將相,而是「平凡百姓」,甚至是落草為寇的軍人和牧人,所以寫作了《原始的叛亂》、《盜匪》這樣探討平民叛亂的歷史書;他認為學術不應該為少數人服務,因此書寫了以一般大眾為對象、橫跨三世紀的系列叢書:《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極端的年代》。他的著作在一九六○年代,不論是合法流傳或非法盜版,都成了第三世界人民反對獨裁統治的思想來源,都成了憤怒青年反對傳統、亟欲推倒權威的引用辭彙。他一九三六年加入共產黨,一九四六年進入「共產黨歷史學家小組」。對他來說「黨」(Party)這個字的「P」具有大寫般的重要地位,甚至想像不出如何跟非黨員交往戀愛。但是隨著一九四八年之後冷戰的到來,自由世界這方的共產黨面臨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危機,每況愈下的是,一九五六年史達林的惡行公諸於世,許多黨員紛紛退黨,霍布斯邦卻選擇留下來。一九六○年代後霍布斯邦抱持他的世界觀,成為少數真正瞭解拉丁美洲的歐美人士。也以他老一輩的「革命分子」身分,關心「嬉皮世代」。目前,秉持無國界的世界主義以及平衡觀察的視野,「全球化」成為他關切的議題。 ■譯者簡介周全民國四十四年出生於台北市,台大歷史系畢業、德國哥丁根(Gö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譯者旅居歐美二十年,曾親歷柏林圍牆倒塌與蘇聯解體,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美國及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理,現從事撰著及歷史書籍翻譯。譯作有《白玫瑰一九四三》、《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閱讀的女人危險》(皆由左岸出版)等。譯者在俄羅斯的工作成果,可參見Discovery頻道「科學新疆界--俄國裡海水怪」節目。
作者介紹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國際知名史學大師艾瑞克‧霍布斯邦有個非常不平凡的出身和家庭。1917年霍布斯邦出生於埃及亞歷山大城的猶太中產家庭。父親是一名移居英國的俄國猶太後裔,母親則來自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中歐。1919年霍布斯邦舉家遷往維也納,在該地度過童年時光。1931年遷居柏林,在柏林度過青少年時期。不論維也納或是柏林都屬於戰敗的一方。在那動蕩的時代裡,有人選擇法西斯,青年霍布斯邦則選擇了共產主義。1933年因希特勒掌權而轉赴英國,完成中學教育,並進入劍橋大學學歷史。在校期間,霍布斯邦與威廉斯、湯普森等交往甚密;1952麥卡錫白色恐怖氣焰正盛之時,更與希爾等人創辦著名的新左史學期刊《過去與現在》。1936年霍布斯邦加入共產黨,1946年進入「共產黨歷史學家小組」。從此以後,馬克思思想成了他終身奉行的價值。雖然信奉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背景令霍氏的教職生涯進展艱辛,但卻使他與國際社會間有著更廣泛的接觸經驗及更多的研究機會,從而建立了他在國際上的崇高聲譽。1947年霍布斯邦成為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講師,1959年升任高級講師,1978年取得該校經濟及社會史教授職銜,迄至1982年退休。之後大部分時間任教於美國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是該校政治及社會史榮譽教授。霍布斯邦的研究時期以十九世紀為主,並延伸及十七、十八和二十世紀;研究的地區則從英國、歐洲,廣至拉丁美洲。除了專業領域外,霍氏也經常撰寫當代政治、社會評論,歷史學、社會學理論,以及藝術、文化批評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書名 / | 霍布斯邦看21世紀: 全球化, 民主與恐怖主義 |
---|---|
作者 / | Hobsbawm, Eric J. |
簡介 / | 霍布斯邦看21世紀: 全球化, 民主與恐怖主義:近代史的左派史學大師 艾瑞克‧霍布斯邦21世紀初最新著作,給世界最強有力的建言。與過往學術巨作不同,霍布斯邦這本最新著作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9861734415 |
ISBN10 / | 9861734414 |
EAN / | 9789861734415 |
誠品26碼 / | 2680380257003 |
頁數 / | 24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