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 如此創造: 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 | 誠品線上

感動をつくれますか?

作者 久石譲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感動, 如此創造: 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中文世界第一本,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自傳!這是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紙上音樂札記!這也是久石讓與所有創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中文世界第一本,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自傳! 這是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紙上音樂札記!這也是久石讓與所有創意人分享他的音樂夢之書,完整地集結了作曲家的生活智慧與創意美學實踐,字字珠璣,是創意者的絕對首選! 只有像久石讓有如此豐富多元的音樂創作經驗,才能把話說得如此簡短而精準,一針見血。不管是想要深入了解久石讓音樂的樂迷,或從事藝術創作工作的創意者,或者是想要進一步在生活和工作上發揮創意的一般讀者,久石讓的《感動如此創造: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肯定會帶來很大啟發。 一提起北野武和宮崎駿的電影配樂,有誰不知道久石讓的動人音樂?就像《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奏鳴曲》、《勇敢第一名》、《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四海兄弟》、《玩偶》、《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紅豬》、《魔法公主》、《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裡的音樂,觀眾永遠難忘那感動肺腑,深深烙印在內心的美妙音樂旋律。國際著名作曲家久石讓一出手,他的電影配樂必定引起全球觀眾的囑目。 是的,這就是久石讓的音樂魅力,他創作的音樂感動全世界。這種感動力甚至扣緊聽者的心弦,聞之無不激動流淚。電影完畢後,音樂依然停留在觀眾的心坎上。因為我們不會忘記,這股震撼人心的強烈感動!縱橫於中、日、韓、香港四地,久石讓不愧為「音樂大師第一人」!因此,久石讓的音樂作品,不禁讓人產生好奇,為何他能保持源源不絕的創意? 這本書,就是作曲家久石讓現身說法,第一次談論他身為作曲家與音樂創作的關係、如何捕捉創意,讓讀者通過文字更貼近他的想法和理念,看看這位專業音樂大師如何從生活細節裡得到靈感,發揮創意,進一步在琴鍵和五線譜上,實踐他的「感性」。 北野武的《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奏鳴曲》、《勇敢第一名》、《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四海兄弟》、《玩偶》,宮崎駿的《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紅豬》、《魔法公主》、《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等電影每一首知名配樂誕生的背景,也盡在本書呈現。 因為這種感動,既是創意,也是創造,來自於本身的信心。原來,感動可以如此創造!久石讓開章明義便將創造的態度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自己所思所想為主體,循著自身的價值觀與信念,追求滿足自我個人之物,藝術家即是此道中人。 另一種則是把自身界定為公司的一分子來進行創造,心心念念是需要與供給,而置身於定睛凝視找出世人當下所求為何的境地中,並自然的以商業基楚為考量,世上大多數稱為職業者可以說都是如此。身為音樂家的久石讓則將自己現在的態度界定為後者,並由此出發闡述自己如何創造出感動人心的電影配樂。 第一、二章最直接而實際的條列許多客觀重點,給與從事創造的職業人士很大的幫助。他以自身為例告訴讀者,作曲需要理論的思考與感性的火花,而成為理論思考的基礎者正是自身的知識與經驗等的累積,所謂的感性事實上有95%便是由此而來。 有了這樣堅實的基礎,也才有可能總是達到一定的水準,而無關乎心情好不好地如期完成工作提出成果。也從解析感性的本質出發,作者更簡單清楚解說如何培養感受力、直覺力,並跳脫事物的既定框架,以拓寬廣度磨練知性,從而提升創意與創造力。 第三、四章則是久石讓以自身從事電影配樂的實際經驗,現身說法創作的過程,舉凡他與導演的認識與合作互動、角色配樂的發想、創作的步驟、電影作品中音樂與影像的整體平衡考量、電影與音樂所反映導演與作曲家的內在世界甚至是國情,乃至他對自我音樂曲風的轉變、新的挑戰與自我期許,點點滴滴,都能讓讀者對他有更親近的認識。 最後兩章則帶著他對傳統文化傳承以及人文的深層關懷,並從他在韓國得獎前後所感受到的亞洲氣流,泛談中日韓與台灣各地的電影工業及著作權意識等問題。全書論述簡潔且易懂易讀。 久石讓精采語錄:所謂的一流,即每一次都能夠發揮高水準的能力。作曲家如同馬拉松選手一樣,若要跑完長距離的賽程,就不能亂了步調。關於創作這件事,重點在於感性。身為一名創作者,抱持的態度是能不斷提出新構想,並且靠自己進行創作。作曲需要的是符合邏輯的思考,以及乍然閃現的靈感。符合邏輯的思考,依據腦中所累積的知識、經驗等等。曾經學過什麼、體驗過什麼,才能逐漸構成創作的血肉,這些都存在於邏輯思考的根本之中。誕生而出的作品要勝過人腦思考出的「好」,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順利掌握住那道閃現的靈感,做出來的曲子必定會成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久石讓1950年12月6日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日本國立音樂大學作曲科畢業。曾五度榮獲日本影藝學院最佳電影原著音樂獎,堪稱日本電影配樂的第一人。創作初期久石讓從現代音樂路線出發。1982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INFORMATION》,確立自己不受音樂類型局限的獨特風格。1984年,他為宮崎駿執導的動畫電影《風之谷》配樂,感動無數心靈;之後相繼為多部賣座動畫電影配樂,寫下許多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歌曲。代表作品有宮崎駿的《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紅豬》、《魔法公主》、《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等電影配樂,首首都讓人難以忘懷。他也曾為北野武導演的《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奏鳴曲》、《勇敢第一名》、《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四海兄弟》、《玩偶》等多部賣座電影擔任過電影配樂,名符其實是日本電影配樂界首屈一指的音樂大師。1998年久石讓應邀擔任長野身障奧運綜合演出的音樂總監,2001年親自擔綱執導的電影處女作《四重奏》上映。近年來的配樂作品多見於中、韓兩國電影。2005年他以韓國最高票房紀錄電影《歡迎來到東莫村》一片獲得第四屆大韓民國電影大賞最佳音樂獎,成為首位榮獲該獎項的日本人。同年,他也為香港導演劉鎮偉的電影《情癲大聖》配樂。2006年久石讓與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合作,為電影《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配樂,榮獲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2007年久石讓再度與韓國觀眾結緣,為韓國電視連續劇、由裴勇俊主演的《太王四神記》,擔任音樂監製。2008年台灣感動上映的日本電影《心動奇蹟》(改編自桑原真二、大野一興的暢銷小說《山古志村的瑪莉和3隻小狗》),依然由作曲家久石讓擔任配樂工作,以富有大量感情的音樂,點綴這部真人真事改編、一個關於堅強生命的動人故事。無疑的,今後久石讓仍會持續在世界音樂舞台上綻放耀眼的光芒。 ■譯者簡介何啟宏輔仁大學日文系、翻譯學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由譯者及日文講師。譯有《惡女是這樣誕生的》。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1章 與「感性」面對面創造的態度何謂從事創造?不能流於情緒的起伏培養心的步調從生活調整做起並沒有存心討誰歡心而作曲子「說到久石先生,還真認真呢!」感性的心第一印象是重要的點子在無意識中乍現?超越頭腦所思考的美好的事物信心變化的瞬間抓住空氣的瞬間決斷的要點第2章 鍛鍊直覺力靠量而非靠質來拓展自己意想不到的啟示磨練感受力美好的音樂連譜紙都漂亮「不好意思」的自我限制看到杯子可以說花瓶嗎?另一個自己=第三者的腦袋最初的印象絕對正確──我的「三明治理論」直覺力招來幸運召喚直覺的連結失敗的原因一定在自己身上能夠拓寬廣度才能磨練知性第3章 影像與音樂共存真實感的某種手法虛幻中的真實黑澤電影中所見的高檔電影音樂喚起想像力的音樂以整體協調考慮構成《霍爾的移動城堡》──以一首主題曲貫穿以主題著手?還是以人物著手?世界觀決定最初的五分協同合作可以拓展自我的可能性專業的一分子,專業的自負導演的生理節奏節奏反映國情?作品的「人格」以音樂家的觀點所作的「四重奏」體驗導演後才了解的事電影是戲劇大樹第4章 音樂的不可思議音樂是記憶的開關戲劇和音樂互相扶持古典音樂為什麼創作了那麼多?輪迴漩渦中的自己輕音樂用韻律控制了世界新的挑戰作曲風格的變遷做為表現活動的鋼琴與指揮「你是世界第一」商品戰略vs.作家滿足直覺開發的優缺點第一個聽眾是自己本身第5章 日本人與創意傳統樂器是神祕高人從亞洲一分子的立基點出發縈繞著世界唯一的五弦琵琶不善創意策劃的日本人把傳統傳承給後世的再生術重排的口令一下,一起向右看齊提升實質的勞動率所謂「作音樂」「你想要傳達什麼」比做得高明巧妙還重要「道」是日本人的本質具有的如果想要讓小孩上進再也不要有無表情的小孩養成自己的生產力第6章 解讀時代之風來自亞洲之風「惡霸」美國韓國電影界熱力所及混沌的亞洲力量以亞洲做主題一個人的陷阱身為活在現代的作曲家不枯竭的創造泉源

商品規格

書名 / 感動, 如此創造: 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
作者 / 久石譲
簡介 / 感動, 如此創造: 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中文世界第一本,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自傳!這是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紙上音樂札記!這也是久石讓與所有創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1733807
ISBN10 / 9861733809
EAN / 9789861733807
誠品26碼 / 2680337916007
頁數 / 17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久石老師真是位中規中矩的人啊」

從事創作或藝術表現的人,其特立獨行之處會被視為是有個性,即使與一般人的感覺稍有出入,還是能夠被接受。
「看吧,那個人是位藝術家,所以……」
身為社會的一份子,即使某些部分稍微脫離常規,衝著這句話,大家還是可以認同。


有次我在錄某個廣播節目時,邀請到養老孟司教授上節目。在該節目中,我也負責主持的工作。那天我與養老教授聊到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話題:「許多畫家的個性都很古怪,但這是有原因的。」


根據養老教授所說,在任何時空座標軸中所創造的作品,全都具備著邏輯性的構造。這是什麼意思呢?舉例來說,語言如果只有「A」一個字母,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把字母連接起來,像是「ABCDE」或「APPLE」,才會產生意義。書的內容也是按照文字、詞語、章句,以及文章脈絡等因素連貫而成。


音樂也是如此。如果只有「Do」一個單音,並不具備任何意義。如果不是像「Do Mi So」這樣將單音連貫一起,就無法構成音樂。

電影也是靠著連貫一幕幕的影像畫面而產生意義。
換句話說,無論是音樂、文學,或是電影等等,只要是在時間流逝下產生的作品,就都具備邏輯性的結構。


相較之下,繪畫作品呈現出的內容,在看到的那一剎那就能理解。繪畫具備瞬間表現世界的力量。由於不需透過時間流逝來呈現內容,相對地在理解時所直接訴諸的點乃是感覺,而非邏輯性的結構。因此,畫家無論是思考或行動,往往強調的是感性部分。


經過養老教授這麼一提,好像真是如此。即使脫離常規,也要生活得無拘無束、離經叛道,這種人多半從事美術相關工作,例如把自己耳朵割掉的梵谷等人。話雖如此,在音樂家之中,也有一說是華格納曾罹患過神經性梅毒,這則傳聞是否屬實就不得而知了。


養老教授對我表示:「所以大部分音樂家的思考都有著邏輯性,而久石老師也真的是位中規中矩的人啊!」養老教授說這句話時,是因為看到我當主持人時,能夠確實按照時間進行節目的緣故嗎?這點我並不清楚。不過,由話中的前後關係判斷,我認為當時養老教授的這句話是對我的一種讚美。

不過,對於從事創作的人而言,「中規中矩」這個字眼有時也會變成一把恐怖的利刃。
假設委託作曲的電影導演,要聽我作好的曲子時,我對他說:「這次作品的主題就用這首曲子,您覺得如何?」
導演如果對我說「很中規中矩!」我會不由自主感到惶恐。這句話的意思就等於是:「沒有爆點,缺乏創意啊!」
中規中矩其實是一體的兩面。

感性的含意

「關於創作這件事,重點在於感性。」然而,所謂的感性究竟是什麼呢?
日本人單純憑著模糊不清的印象,似乎將「感性」一詞想得過於重要。即使不清楚這個詞的內涵為何,卻認為無論如何就是要重視,並將其擺在崇高的位置上加以膜拜。結果反而讓人誤以為日本人從頭到尾都不懂這個詞的實際內涵。


冷靜地分析、整理「感性」一詞涵蓋的內容,得出的結果當然也包含個人所具備的感覺。不過可以想見,更重要的是感覺所依據的基礎,其實是每個人本身過去所累積的點滴。


身為一名創作者,抱持的態度是能不斷提出新構想,並且靠自己進行創作。但是,我在創作樂曲時,事實上是靠著我過去的經驗、知識,至今為止接觸過、聽過的音樂,以及身為一名作曲家,在這一路走來所學到的方法和思考過的事情,創作出的樂曲就是源於這些過去的累積。自己體內有著這些不同類型、一路培養出來的基礎,因此我才能從事創作活動。

如果我過去不曾學過古典音樂,或是沒有受到極簡音樂的影響,創作出來的音樂形式大概會和現在截然不同。
「創作是感性的行為,是創作者的心智活動。」對於創作者而言,如此大言不慚的主張的確比較體面。可惜光憑個人的感覺,想從無到有完成所有創作,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所以說,我創作時所依據的並非意義模糊不清的感性。
作曲需要的是符合邏輯的思考,以及乍然閃現的靈感。
符合邏輯的思考,依據腦中所累積的知識、經驗等等。曾經學過什麼、體驗過什麼,才能逐漸構成創作的血肉,這些都存在於邏輯思考的根本之中。

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感性不就是這些東西嗎?
換句話說,依據這種邏輯去思考,無論何時應該都能創作出符合一定水準的作品。只要確實地完成工作,就能取得相對的成果,無關乎情緒好壞。


不過,即便如此,也不見得就能創作、作曲。關鍵因素在於剩下的5%。這部分指的就是創作者的感覺,即乍然閃現的靈感。這是創作者賦予作品原創性的特有部分,宛如調味料一般。這才是「創造力的關鍵」。


我認為創作的核心還是在於直覺。如果往這個方向發展,似乎可以做出什麼有趣的作品,這就是直覺引導而出的想法。是否能讓作品變得更棒,或是更具創意,直覺的敏銳與否乃是關鍵所在。


更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將直覺磨練得更為敏銳的其實也是過去的經驗。所謂的創作,並無法清楚區分哪一部分具邏輯性、哪一部分是個人的感覺。創作是要結合體內所有的東西,在此混沌狀態中去面對的課題。


如果欠缺邏輯或是理性,就無法創作出讓人接受的作品;但即使完全經過思考整理過,也無法做出觸動人心的音樂。遇到無法藉由理性思考的部分,創作者會感到苦惱、煩悶,然後抱著全力以赴的決心,希望可以創作出些什麼東西。這時候,要摒除在意識中的主觀看法,例如,親力親為、預設的既定方向等人為想法。若能達到這個境界,我想就能創造出感動人心的音樂。


如前所述,我認為邏輯性與感性的直覺比重分配為95%與5%。不過,隨著所處的情況不同,我對於此比重分配也會產生變化。


如果覺得自己學得不夠,就必須要多看、多聽、多吸收不同的東西,累積經驗知識。深刻感受到這一點時,邏輯性的比重就會增加,我想「大概99%左右都會是累積的經驗所發揮的效果。」


另一方面,當自己進入作曲模式而感到苦惱時,內心的想法是:「靠著累積的經驗來創作,就完全不會感到痛苦。這時候重要的就是直覺啊!」因此,兩者的比重分配隨時都在產生變化。

如果能夠順利掌握核心,創作出來的作品就會具有說服力。
事實上,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才能抓住靈感或是直覺啟示之類的東西?這問題困擾著任何一個人。我也可說是每天都為此而苦惱。

重要的第一印象


接到某部電影、或某支廣告的配樂工作,我會事先讀過腳本。與導演討論時,我也會詢問導演想藉由影像呈現的想法是什麼。在這個階段,我非常重視自己感受到的第一印象。

雖然只是最初的印象,但有時候腦中會突然浮現音樂旋律,有時候則只是抓到一點感覺而已。
廣告配樂工作得到的第一印象大多與音樂沒有直接關係,有時候是浮現在眼前的一幅清楚圖像,例如,「這則廣告猶如銳角一樣,帶有尖銳的感覺」、「有種圓順柔和的印象,以色彩來比喻,就像是粉彩淡色系般的感覺。」


這種最初的印象不能任其流逝,因此我會在資料的背面做筆記。在閱讀腳本的過程中,如果腦中浮現出旋律,我就會趕緊在腳本背面畫五線譜記錄下來。


然而,就算是想到了旋律,也不能原封不動地拿來套用。從這段旋律得出某個概念,再延伸思考必須做出何種作品,採用什麼樣的節奏進行,或是應該使用哪一種樂器。實際在作曲時,最初浮現的印象往往出乎意料地有用。


花費時間進行摸索的過程中,有時會愈來愈清楚應該要做出什麼樣的作品,有時則是漸漸覺得自己像是走入了迷宮。若迷失了方向,我會重新回想剛開始的印象。有時也會發現自己原先鑽牛角尖而沒有看到的東西。這份工作要求的是什麼?對這份工作最初的印象為何?重新回想這些是最好的方法。

好玩的是,最早想到的旋律早就忘得一乾二淨,但就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中,往往又重新拾回最初的印象。令人意外地,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站在創作者的立場而言,所謂的第一印象,就是由「想做出好作品」的想法而衍生出的多餘觀念還未影響創作者,因此創作者能用最直接的方式,原封不動地呈現自己的感受。我認為這是好的呈現方式。
歌德也曾說過:「感覺不會騙人。騙人的乃是判斷。」

好的想法會在無意識中閃現?

根據我過去的經驗,稍縱即逝的靈感似乎大多出現在無意識的時候。
雖然說是無意識的時候,但並非完全沒有在思考,而是苦思要做出怎樣的作品而將身心完全投入其中,不斷將自己逼到極限的過程。即在潛意識中隨時都在思考創作的狀況下,好的想法突然間就浮現出來。這個過程並沒有固定的公式可循。何時出現、如何出現、浮現的又是何種靈感,均隨著不同的情況而改變。


舉例來說,創作《龍貓》(宮崎駿導演,一九八八)的配樂〈散步〉這首曲子時,副歌的旋律就是我在浴室泡澡時想到的。


靈感有時在沖澡時突然浮現,有時則在吃飯、鑽進被窩打算要睡覺、上廁所、在健身房游泳、和朋友喝酒,或是坐在回家路上的計程車時。


換句話說,相對於全心思考某件事情,無意識做著日常生活的行動時,好的想法反而更容易突然湧現。比起一直執著地在胡亂探索,無意識出現的靈感反而更加理想。


腦中設想要寫出某種類型的樂曲時,這個階段才剛開始而已。作曲的本質是要更深入無意識的世界,在一片混沌中探尋自己也未曾想過的自我。如果一心想創作的念頭很強烈,我想這還只是停留在用頭腦構思的階段。

我記下每次浮現的靈感,接著帶到錄音室譜成具體的樂曲。有時已經寫到一半才會發現:「咦!這個想法似乎不是我所要的。」
譜寫樂曲的過程中,似乎愈來愈肯定湧現的靈感應該可行,因此會感到非常高興、興奮,這是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