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受傷的童年: 別再等待父母認錯, 主動停止世代循環的傷害 | 誠品線上

Forgiving Our Fathers and Mothers

作者 Leslie Leyland Fields/ Jill Hubbard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走出受傷的童年: 別再等待父母認錯, 主動停止世代循環的傷害:✦人氣諮詢心理師許皓宜、蘇絢慧療癒推薦✦即使父母的愛有缺憾,你依然可以活出完整美好的自己。你不一定能改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人氣諮詢心理師 許皓宜、蘇絢慧 療癒推薦✦ 即使父母的愛有缺憾, 你依然可以活出完整美好的自己。 你不一定能改變父母的想法,或是要求父母認錯, 但你可以把他們帶來的痛苦與影響從身上卸下來,走向療癒與重生。 別讓與父母的心結絆住了你,也讓你的孩子受到缺愛的傷害, 讓傷痛與失望的循環到此為止! 每個被父母傷害過的人,可能都說過這樣的話:「是不是我不夠好,所以爸媽不愛我?」、「在這個家裡,我好像是多餘的。」有些人選擇把家庭的傷痛表現在外,於是逐漸長成一個「難搞」的人;有些人則是把痛苦內化,表面上看起來沒事,其實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童年的創傷不會消失,在長大之後依舊影響我們,讓我們總是質疑自己、無法與他人建立正向關係,甚至可能蔓延到下一代。本書帶領我們去看見自己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幫助那個受了委屈卻從來沒機會開口的孩子,說出實情,放他自由。 本書還將探索以下的問題: ‧為什麼要去理解父母?那能夠帶來什麼? ‧如果是根本不值得原諒的父母,該怎麼辦? ‧如何從童年的失落與痛苦中解放,讓自己自由? ‧實在不想跟父母和解的話,可以只原諒不和解嗎? ‧如果我想要試著去原諒,那麼,要如何進行? 作者以自身與父親和解的故事以及其他真實案例提供「示範」,並由執業超過25年的臨床心理學家提供「講解」以及明確的療癒練習,引導你走上療癒與重生之旅。 即使我們的內在小孩曾經是傷痛、埋怨的,如今的你已經有能力好好地愛他、照顧他,讓他學會放下,讓受創的記憶歸於平靜,從父母對我們的情緒束縛之中,取回真正的自由。 【本書特色】 ◎ 90個修復自己的練習,逐步達成和解與療癒 ◎ 真實案例&資深心理師講解,走過原諒的九段歷程 ◎ 理解自己某些行為與反應的根源,找出內在潛藏的傷 ◎ 符合聖經指導,個人療癒或教會小組分享都適用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專家推薦】 呂奕熹/馬偕協談中心組長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親子家庭專家 葉貞屏/宇宙光關輔中心主任 鄭存琪/前台中慈濟醫院精神科主任 戴俊男/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院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悲傷療癒專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蕾斯莉.里蘭.費茲Leslie Leyland Fields美國得獎作家、演說家、老師、諮商師、廣受歡迎的廣播節目來賓,也是擁有兩百萬讀者的《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特約編輯。目前共有八本著作,主題大多與家庭、親子、自我療癒相關。現與丈夫、六名兒女住在阿拉斯加的科迪亞克島,不時會出海捕魚。吉兒.哈伯德Jill Hubbard臨床心理學家,執業超過二十五年,在憂鬱症、藥物上癮、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等方面協助個案。她也是「金質獎」(Gold Medal Award)提名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和電視界名人,她的節目「新生活現場」(New Life Live)以女性觀點處理聽眾在心理、精神方面所關注的事,以和藹可親、富有洞察力的風格而廣受好評。歐陽羽會提出奇怪問題、曾經夢想飛上太空的大小孩。喜歡閱讀人物傳記和古典文學,跟古人打交道,同時也熱愛自助旅行,單槍匹馬去拜訪陌生的國度,在旅途上看世界、看今人、看自己。目前從事英語教學工作,譯有《情緒發展與EQ教育》一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打開受苦的心,走向自由 第一章 逃出自己的故事 .逃離家庭 .我們全都逃跑了 .走出老故事 第二章 勇於承認:說出父母犯下的錯 .父親的故事 .承認父母的罪過 .說出來,然後面對 第三章 我們共同背負的債:看見父母的故事 .我們都是受害者 .修復共同承擔的傷痛 .值得同情的代價 第四章 不可原諒的人,不肯原諒的人 .一報還一報 .不原諒的困局 第五章 原諒之心從何而來 .最溫柔的心 .被找到的人 .要原諒多少次? .不再審判 .關鍵字:信任 第六章 如果是不值得孝敬的父母…… .面對不像樣的父母 .成為榮耀加身的人 .父親的秘密 第七章 最後的時刻:和解與修復 .不完美的原諒 .最後一次說再見 .錯過的道別、錯過的眼淚 第八章 哀悼之後:療癒記憶,挽救過去 .以特定的方式記憶 .找到創傷的出路 .當傷痛被賦予力量 第九章 進入自由之境 .原諒的力量 .轉化傷害與仇恨 .打破世代傳遞的罪 .學習過原諒的生活

商品規格

書名 / 走出受傷的童年: 別再等待父母認錯, 主動停止世代循環的傷害
作者 / Leslie Leyland Fields Jill Hubbard
簡介 / 走出受傷的童年: 別再等待父母認錯, 主動停止世代循環的傷害:✦人氣諮詢心理師許皓宜、蘇絢慧療癒推薦✦即使父母的愛有缺憾,你依然可以活出完整美好的自己。你不一定能改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0683240
ISBN10 / 9860683247
EAN / 9789860683240
誠品26碼 / 2682077388007
頁數 / 304
開數 / 菊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我們的父母擁有最棒的機會,能夠跟我們建立第一份關係,為我們日後的所有其他關係鋪路。父母孕育我們、生下我們,帶我們回家,讓我們在恆溫箱一般的環境中長大成人。
在美國畫家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所描繪的理想世界中,我們看到關愛、鼓勵、健康的榜樣,這樣的榜樣對邁向成熟的旅程有著重要的影響。令人難過的是,在前面所敘述的故事中,我們聽到大不相同的情況。那些故事裡的父母遠遠不是慈父慈母,既沒有給孩子適量的照顧和關注,也沒有把孩子獨特且引人喜愛的本質、持久不變的個性,以溫馨的方式反映給孩子。
從那些父母身上的鏡子反映出來的,頂多是陰暗昏昧的一面,他們忽視孩子,遙不可及,難以親近,情感盲目。談到是否想要孩子、愛孩子時,這些父母或許會點頭表示肯定,但是他們深深陷在自己尚未處理、懸而未決的過去。他們只不過是缺乏適當的情感,難以擔當為人父母的角色。
父母的反映跟孩子自身的感受不一致時,孩子會怎麼想呢? 如果這種情況一再重演,次數頻繁到變成家常便飯,孩子就會開始不斷懷疑自己,或是陷入困惑。父母自己受虐、悲慘、麻煩、失意的成長史,往往會過渡到孩子身上。很不幸地,我們之中有許多人一再做出傷害性最強的行為,而那些行為正是從父母身上模仿而來—除非我們承認這些行為,並且加以面對。
和我一起進行這本書的蕾斯莉有個難以親近的父親,無論她多麼努力,都無濟於事。蕾斯莉在父親身上感受到無邊的空虛,若是要她把這個痛苦的事實拋諸腦後,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天方夜譚。幸好馮妮在貼心好友的鼓勵下,跟蕾斯莉建立起聯繫,而蕾斯莉也願意花時間傾聽馮妮的故事。三個女人一起坐下來,投注愛與能量,達成了真正的聯繫、聆聽與理解。馮妮、她的朋友、蕾斯莉,三人彼此扶持,讓對方不至於落入孤單,她們一起承擔難忍的經歷,並肩一步步朝向療癒和原諒的道路前進。全然被他人所理解,又全然得到他人的關愛,促成了深刻且延續長久的治療。
在〈約翰福音〉第四章有個「井旁的撒馬利亞婦人」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一個猶太人,也就是耶穌,讓同行的夥伴大為震驚,因為他竟然跟這個婦人交談(按照當時的習慣與傳統,猶太人是非常鄙視撒馬利亞人的)。
於是,在那一天的那一刻,婦人臣服於耶穌了。在他們交談之後,那婦人放下水罐,走到鎮上去,向大家說:「你們來看! 有一個人把我生平所做一切的事都說了出來。」
這個婦人一生都在逃跑,隱瞞不正當的關係。當反映到我們身上的話語聽起來真實可靠、跟我們本人相符時,我們感覺到被理解、被看見了。耶穌尊重這個婦人是個活生生的人,跟她的行為是兩回事。當他親切地揭露她一生的作為,她感到足夠安心,願意吐露實情,終而能夠脫離隱瞞的生活,重見光明,獲得歡欣和治療。她的心靈得到釋放,勇敢奔向眾人,跟無數人建立新的關係。
父母的影響力之大,實在難以描述。即使事實擺在眼前,孩子還是經常會如此相信:「我的父母是對的,因為他們畢竟是我的父母,而且他們那麼偉大,我那麼渺小,所以一定是我錯了。」接下來,孩子會扭轉他們的感覺,以便呼應他們所聽到的、所看見的。當父母無法準確地反射、容納孩子的想法和感覺時,反射回來給孩子的訊息是:他或她是徹底孤單的人。孩子很可能對自己說這樣的話:「對媽媽來說,我是多餘的。」或是:「是我自己不夠重要,才不能得到爸爸的注意。」
就發展歷程而言,孩子是自我中心的。他們把別人的行為、反應,看成是自己惹來的後果,跟自己有關。想想這一點:「如果我需要你給我基本的照顧和食物,那麼你就是我生命的核心,因此我們兩人的生命是互相環繞在一起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認識到身體、空間、想法、影響力是兩兩分離的。我經常提醒我的案主,可以給自己一個時間,怎樣的時間都可以,去深入探究生命中的任何一年。傷痛被觸發時,我們往往是以年齡比較幼小的情緒面去做反應,而不是以實際年__齡的情緒面去做反應。當我們把過去的點點滴滴跟現在的傷痛觸點串連起來,而後帶入平穩的關係中,我們才能開始把生命裡分崩離析的碎片拼湊起來。
當我們沒有把碎片拼湊好,就會拔腿而逃。

▌療癒功課
1.你是否曾經覺得自己像約拿一樣,明明有該做的事,卻逃得遠遠的? 你是否曾經因為家中的任何人,而有過逃跑的經驗?
2.你是否覺察到你逃跑的方式是什麼(避而不見、忙碌、酗酒、暴飲暴食等等),尤其當情況牽涉到某些特定的家人時? 你是否被強烈的感情(憤怒、焦慮、害怕、沮喪)吞沒,以至於無法逃得足夠遙遠?
3.你的逃跑方式效果好嗎? 如果你沒逃跑,情況會是如何? 舉一個例子說說看,你在追求生命的目標時,為了躲避從前的傷痛,或許你遇到了什麼樣的阻礙?
4.什麼樣的藉口或信念吞沒了你,使你無法面對事實和傷痛?
5.在你讀這一章的時候,腦海中有沒有出現生命中哪些特定的情境呢?
6.讀讀關於「井旁的撒馬利亞婦人」那一段。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哪個人知道你所有的故事呢? 或是只知道一部分? 如果有這麼一個人,是誰呢? 那個人依然存在於你的生活中嗎? 如果不存在了,為什麼呢?
7.當初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你對那個人說出你的故事?
8.是什麼樣的因素幫助了你,讓你決定能夠、也願意在另一個人面前暴露出脆弱的一面?
9.你分享故事的對象是用什麼方式回應你? 他回應你的方式跟傷害你的那些人相似嗎? 或者不一樣? 這個經驗證實了什麼嗎? 或者只不過又是重蹈覆轍?
10.在你分享自己的故事之後,你得到的感覺和想法是什麼呢? 你可以把事情完完全全地說出來嗎? 為什麼可以,或者,為什麼不可以?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別讓與父母的心結絆住了你,也讓你的孩子受到缺愛的傷害,
讓傷痛與失望的循環到此為止!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