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美學: 教育因設計而美好
作者 | 廖金春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教育美學: 教育因設計而美好:給孩子一些「美感浪漫」!「教育美學」(EducationalAesthetics),在教育學發展的漫長過程中,雖然算是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但是從某種意義 |
作者 | 廖金春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教育美學: 教育因設計而美好:給孩子一些「美感浪漫」!「教育美學」(EducationalAesthetics),在教育學發展的漫長過程中,雖然算是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但是從某種意義 |
內容簡介 給孩子一些「美感浪漫」!「教育美學」(Educational Aesthetics),在教育學發展的漫長過程中,雖然算是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但是從某種意義來看,「教育美學」儼然將是「未來社會的一門顯學,提昇人類生活的一把鑰匙,造福世界公民的一組密碼」。顧名思義,「教育美學」就是「教育學」(Pedagogy)和「美學」之間的科際學科(interdisciplinary),就原本的美學來說,教育美學延伸了它的應用領域到教育學之中;而就教育學術而言,教育美學是美感教育的理論基礎。本書分從「教育學」以及「美學」出發,兼論這兩門學科與其他學術領域之間的科際研究,由外而內,闡述教育美學與美學教育在現今教學理論上的意涵、以及落實為實務過程中所顯現的效果與困難。最後回歸教育者本身,分享以成為「教育美學者」自許、「美的教育者」自勵的教育觀,同時也以本書為引,盼能以一個資深教育者的身分,對臺灣當今的教育體系進行一場教育美學的示範。
作者介紹 廖金春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南投草屯,道地的鄉下人。讀過中原國小、旭光國中、臺中師專、師大社會教育系、臺師大特殊教育研究所和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認為生命中不能失去理想、夢想和幻想,抱持著「不超越就被超越」的念力不斷地找尋機會努力學習。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擔任過普通班教師、啟智班教師、分校主任、教導主任和總務主任等二十一年,民國八十六年甄選上校長,擔任臺北市平等國小、文林國小以及社子國小校長職務十三年。一直努力學習如何扮演好自己,如何喜悅地、快樂地與他人和諧相處。天生喜歡嘗試與接受各種高難度的挑戰,自幼利用各種機會到各種場合打工或擔任義工,希望透過實際行動,體現生命活力。也曾經自修學習日文七年,擬改行當導遊或去日本進修,可惜因某些因素而作罷。「過去不等於未來」,不管過去的點點滴滴回憶是如何的美好,而橫陳在未來的路卻還很漫長,始終相信「挫折等於開啟另一扇學習之窗,經過挫折才會知道自己欠缺什麼」。近年來極為關注社會中各種現象與議題,更深度思考行政倫理、生命倫理、企業倫理與環境倫理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與論述。
產品目錄 目錄第一章 有關教育美學的考察第二章 教育美學的意涵與概念第三章 有關教育美學的議題與難題第四章 教育美學的倫理性思考第五章 學校教育美學環境的治
書名 / | 教育美學: 教育因設計而美好 |
---|---|
作者 / | 廖金春 |
簡介 / | 教育美學: 教育因設計而美好:給孩子一些「美感浪漫」!「教育美學」(EducationalAesthetics),在教育學發展的漫長過程中,雖然算是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但是從某種意義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6535680 |
ISBN10 / | 9866535681 |
EAN / | 9789866535680 |
誠品26碼 / | 2680516719009 |
頁數 / | 34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美學與教育的關聯性普遍的說,美無處不在,不僅藝術作品中有美,生活中也包含著無窮的美的因素,或許可以這樣說:美是生活的特質,就像羅丹所言:「生活並不缺少美,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毫無疑問,教育蘊含著美,而如何將教育和美學之間架起一道橋樑,讓教育與美融為一體是現今一項重要的課題。而從教育的基本屬性的面向來看,到底教育是藝術還是科學呢?一般說來,教育應該既是藝術也是科學;若只是單單就科學屬性而言的話,那麼,就意味著教育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規範標準的一種技術而已,但是如果不能把這種所謂的教育技術體現於完整的教育情境中,其科學性就非常值得懷疑。所以說,教育具有科學的屬性,但其本質卻不是只有科學成分而已,其中大部分應該包括著藝術的成分在內,果爾如是,既然教育的本質是藝術,那麼教育和美學本身就具有血脈親緣關係,教育和美不應該有距離,而是本來就應該在一起。所以說,「沒有美學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教育的美學是盲目的教育」是無庸置疑的。美學教育的重要性一則在於它強調分辨能力;一則在於它能轉換個人的情感到其他領域。一個具有美學素養的人,能注意到的不僅是藝術媒體,也能注意到生活中的其他層面。美學不但是個人的素養,也存在於團體文化精神中,因而美學教育能提昇個人的溝通能力,幫助個人走入社會。霍華德(Cannatella,Howard.)也認為:「美學教育可以挽救美的文化,美學經驗可以開啟個人各層面的價值;美學再也不是個人修身養性的事,而是社會群體活動的中心、社會文化的重鎮。綜言之,美學不但能促進個人內在及外在層面潛能與涵養的開發,同時也能大大地提昇社會人文素養的養成。」同時,一般而言教育活動與人類其他的實踐活動一樣,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教育的真善美普遍地存在於人類的社會與教育情境中,並且以具體而又感人地實踐於教育活動之中,透過這種實踐使得教育的過程體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形式,並且激發了具有某種程度的審美意義與價值。一般說來,教育美是內容與形式、情與理的統一,它可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教育活動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現的美,即外在的感性美、形態美和情境美;第二個層次是教育活動以其內在結構的和諧、秩序而具有的美,即內在的理性美和意態美;也就是說教育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悅性和自由創造性等主要特徵。果爾如是,我們需要透過教育美的特徵解決教育中的種種弊端,並擺脫教育中的異化狀態,以體現「美回歸教育,教育回歸美」的特質,而這個理由正是我們指向美學,而美學正是教育中一切異化的良方的思維所在。因而,從本原上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