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莫非定律 | 誠品線上

Breaking Murphy's Law: How Optimists Get What They Want from Life and Pessimists Can Too

作者 Segerstrom, Suzanne C.
出版社 旭昇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打破莫非定律:與其不斷地告訴人們「往好的方面想」,作者西格斯特姆博士則直接以該書讓讀者明白,樂觀的人是如何處理自我情緒,如何運用技巧,自然而達到目標的。蘇珊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與其不斷地告訴人們「往好的方面想」,作者西格斯特姆博士則直接以該書讓讀者明白,樂觀的人是如何處理自我情緒,如何運用技巧,自然而達到目標的。蘇珊娜‧西格斯特姆從心理科學的研究出發,帶領讀者認識「快樂」如何以渴望、愛、慾念等作為激情動力,為人類生活畫出豐富的內容。 本書也結合了情緒管理的觀點和樂觀心理學的角度,提出實用的生活建議和啟示,讓讀者看見:只要建立了正確的態度,就能學到「快樂」之道,經常為我們製造出幸福感。 並且,這本書還提供了我們一些重要的訊息「樂觀」與遺傳有關。但天生不容易快樂起來的人,可以學著在腦部設定快樂程式。 學習新事物會引發幸福感。但腦子很容易習慣新事物,一旦習慣,就會僵在不快樂的狀態中。 長久的不快樂是因為腦子學了太久的負面情緒。不快樂的人是因為他不願意學習快樂。已授權語文簡體、日文、荷蘭文、葡萄牙文。 蘇珊娜‧西格斯特姆的心理科學研究,讓你掙脫「不快樂」的桎梏,助你從快樂的受制者變成快樂創造者!「莫非定律」,是一種幽默而充滿哲理的規則——「任何可能出錯的事終將出錯」,而這本書就是要你打破這樣的悲觀想法。在你的生活中,你想要什麼?如果要你開一張清單,單子上都會列些什麼呢?你會想要一輛更大的汽車?或者一個更大的家庭?更多的閒暇時間?或者,你會想要變得更加快樂嗎? 如果你的清單上有「更加快樂」或類似項目的話,你就應該把它劃去。因為,研究表明,如果你總是不斷試圖讓自己更加快樂,或者一直在注意自己是否快樂,你就離真正的快樂越來越遠。快樂的人從不去計畫他們的快樂,如果你真的要快樂,就必須打消那些讓自己快樂的念頭。 本書作者蘇姍娜博士一直從事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她透過對無數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者的觀察發現,過於樂觀的人並不一定快樂,你不能渴求快樂,只能藉由行動「實現」快樂;作者透過本書還提出了一個獨到的觀點:悲觀主義者也能與樂觀主義者一樣,實現自己生活的願望。 本書透過一系列分析與實例,引導讀者如何正確應對生活中的樂觀與悲觀情形,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避免事情朝不良方向發展,從而打破著名的「莫非定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一本關於如何獲取真正快樂的必讀之作。」--《TIME》雜誌 「極力推薦。」--Library Journal 「西格斯特姆以大量的科學研究驗證她所說的話……她用幽默的方式點亮它,而且讓它成為一個無法反駁的論證……。」--Newsday 「蘇珊娜‧西格斯特姆被公認為積極心理學這一新科學的新起之星。本書將向人們表明對她的這一稱呼是恰如其分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羅伯特‧愛蒙斯博士(Robert A‧ Emmons, PhD) 「《打破莫非定律》與那些只是強調試圖去獲得快樂的自助類圖書形成鮮明對照。西格斯特姆博士向我們表示:對快樂的一古腦兒追尋實際上可能是自我挫敗性的,只有有效的樂觀主義——集中於動機和堅持——才能導向美好的情感和天賦的成功。這是一本必讀之作。」——伊利諾州心理學教授/艾德‧迪納博士(Ed Diener, PhD) 「在這個被流行心理學嚴重誤導的世界,本書對樂觀進行的科學研究,為人們創造美好生活注入了一屢新鮮的空氣。」——愛爾蘭都伯林大學教授/亞倫‧卡爾(Alan Carr, PhD) 「西格斯特姆博士作為這一領域的先行者,加上她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及在諮詢方面的實踐,本書為我們如何創造更美好生活提供了一幅藍圖。」——加州洛杉磯大學教授/雪莉‧泰勒博士(Shelley E‧ Taylor, PhD)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蘇珊娜‧西格斯特姆(Suzanne C‧ Segerstrom)美國肯塔基大學心理學教授。她在那裡從事大量關於心理對免疫系統影響及樂觀與福利的關係的研究,還因對樂觀方面的研究,獲得TEMPLETON積極心理學獎。她的研究得到美國國家衛生局(NIH)、諾曼兄弟神經免疫組織、黛娜基金會,以及坦普力頓基金會等的資助,本書便是她十多年對積極心理學領域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一部大眾心理著作,出版後深受讀者歡迎。目前,她與丈夫和她的狗生活在肯塔基州萊克辛頓。■譯者簡介洪明月淡江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曾任公職及進出口貿易,現為自由譯者。譯有:《左腦右腦理財通》(五南圖書) 、《單親家庭的理財顧問》、《生死必修課》(書泉出版社)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謝辭序言 順其自然,快樂並非強求之物許多人將樂觀與快樂劃上了等號,但實際上樂觀並非像快樂一樣,是一種感覺而已。樂觀,是一種關於未來的信念。 第一章 半玻璃杯的水,半空的玻璃杯,或是需要清洗的玻璃杯?樂觀者的性格如果經歷歡樂、滿意、興奮等積極情緒和避免壓抑、焦慮、仇恨等消極情緒一樣重要的話,樂觀就和悲觀同等重要,想要更加樂觀,首先要多多培養積極情緒,想要減少悲觀,首先要努力避免陷入消極情緒。樂觀之所以能夠帶來人們幸福感的增加,是因為它增加了人對生活目標的專注和投入,而不是因為它有什麼快樂的靈丹妙藥,而且悄悄給了受它偏愛的樂觀者。 第二章 堅持的本能:樂觀者和他們的目標在所有條件均等的情況下,樂觀使人前進,悲觀使人退後。堅持能夠使人更易實現既定目標,彌合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獲得心理幸福感。 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的差異並不在於目標本身,而在於他們實現目標之道上的差異。 第三章 建立(和再建)未來:樂觀者和他們的資源只要保持合理的膳食和休息,人的精力就可以完全再生。錢財也是可以再生的資源,人們可以通過就業把時間、精力、知識等資源轉化為金錢。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最基本的一個不同就在於此,樂觀者在面對困難時採取的往往是迎頭而上而不是知難而退的策略。要想獲得樂觀帶來的諸多益處,沒有捷徑可走。你不必走過長長的路途去成為一名樂觀者,你只要照樂觀者的做法去做,便有可能在實現自我超越性目標和建構存在資源方面取得進步。 第四章 快樂的結合:樂觀者與他們的人際關係在最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們最重要的需求則是社會歸屬需求。社會交際伴隨著人的存在而產生,社交資源是人們生存的必需條件。人際交往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當一個人在追尋其個人目標和積累個人社會關係資源的同時,他也在同時成為你追尋的目標和試圖積累的社會關係資源。樂觀者的朋友很多,與人交往積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往往懷著一種積極的期待去進行人際交往。 第五章 禍福參半的祝福:樂觀者與他們的健康樂觀對一個人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就看究竟哪種工作方式會在其身上發揮作用,而且要看這個人具體有哪些弱點和脆弱之處了。 第六章 所有的事都是好事,尤其是壞事:樂觀者和他們的弱點沒有任何一種性格可令你在一切情況下都表現得天衣無縫,任何類型的性格都有其無法掩蓋和逃避的弱點。悲觀者是一種滿心憂慮的人,他們似乎很難從各種消極思緒中抽離出來。他們要比樂觀者們花更多的時間去考慮各種他們已經做錯了的事情、當前不太對頭的事情以及將來可能會做錯的事情。他們對周圍負面要素的關注甚至能令他們深信:他們的現狀要大大差於他們本來可以做到的。人格性悲觀者最重要的人格特徵之一就是:他們總是選擇放棄。但是,防衛性悲觀者卻很少選擇放棄。在對各種困難和問題做出反應的過程中,防衛性悲觀者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看起來更像是一名人格性樂觀者,而不像是一名人格性悲觀者。 第七章 樂觀者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造成的:再訪樂觀者的性格作為一名樂觀者,你的樂觀很可能來自父母的塑造。孩子往往需要通過對別人語言和行為方式的觀察來建立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樂觀,是令人愉悅和有益健康的。但是,並非是樂觀本身使然,而是一些標誌著樂觀的行為方式使然。 第八章 實行樂觀主義:樂觀者、悲觀者和他們改變的可能性 改變自己在思維、行為、情緒等方面的方式——僅僅是因為你想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樂觀者不會失望,還會對潛在的問題抱有足夠的關注,而且也會比悲觀者付出更多的努力,這些言論非但不正確,而且顯然是在扼殺樂觀思維的萌生。每天用筆記下三件最積極的事情,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幫你學會更多關注積極因素的辦法。實際上,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情緒狀態都是互相關聯的。要想達到樂觀帶來的各種益處,改變行為方式或許是一條最為便捷的路途,因為它不會迫使人們相信那些他們很難認同的想法。 結語 一個不情願樂觀主義的告白「樂觀」,你期待未來能帶來最好的東西,而且你試圖通過工作獲取這個結果。你相信未來是可控的。

商品規格

書名 / 打破莫非定律
作者 / Segerstrom, Suzanne C.
簡介 / 打破莫非定律:與其不斷地告訴人們「往好的方面想」,作者西格斯特姆博士則直接以該書讓讀者明白,樂觀的人是如何處理自我情緒,如何運用技巧,自然而達到目標的。蘇珊娜‧
出版社 / 旭昇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7219763
ISBN10 / 9867219767
EAN / 9789867219763
誠品26碼 / 2680430195002
頁數 / 25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