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風雨的孩子 | 誠品線上

走過風雨的孩子

作者 陳凌軒/ 鄭美姿
出版社 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走過風雨的孩子:本書十個青少年故事源自真人真事,來自三間兒童院,包括:寶血兒童村、播道兒童之家及善牧會。故事中的孩子成長路都較崎嶇,例如原生家庭在照顧上有缺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十個青少年故事源自真人真事,來自三間兒童院,包括:寶血兒童村、播道兒童之家及善牧會。故事中的孩子成長路都較崎嶇,例如原生家庭在照顧上有缺失、孩子先天的缺陷、學習上的障礙、社交困難等。培育一個孩子成長本身已不容易,如果孩子的家庭未能正常運作,孩子自己又受過身心痛苦,或先天有身心病況,成長更是一條崎嶇不平的路。書中的十位孩子,有的曾受家庭創傷,有的天生各種病況未能適時診斷,有的情緒受創,在成長路途上荊棘滿途。然而憑著院舍的愛心服侍、醫生、治療師的介入,不只治療身心,也療癒家庭。足證需要一群人的努力,才能培養一個孩子。而孩子也是滿有生命力,即使傷痕累累,仍能克服創傷,茁壯成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凌軒 鄭美姿陳凌軒美國註冊戲劇治療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名譽導師,早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曾出版繪本《妖怪吃掉我的家》(獲2019「第二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出版獎)及《搞搞震的白蝴蝶》;青少年小說《13個人13種校園心情》、《愛恨這一課》。譯作有《從換幕到真實》。2017年憑創作講述媽媽心聲的舞台劇《媽媽聲》,獲香港小劇場獎優秀女演員獎。鄭美姿曾為港聞、財經及人物專訪記者,先後於《星島日報》、《經濟日報》、《壹週刊》、《iMoney》、《香港01》工作。遊走於報紙、雜誌和網媒之間。現為自由記者、專欄作者,浸會大學新聞系兼任講師及社企聯合創辦人。採訪文章常見於《明報》、《端傳媒》、《立場新聞》。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一:陪伴和愛,為孩子療傷 高冠群修女序二:憑著愛,不讓孩子迷失 陳玉坤女士專家感言一:使命廣傳 孩子受益 雷張慎佳女士專家感言二:從創傷到療癒 曾潔雯博士專家感言三:面對精神健康挑戰的他 楊明康醫生 走過風雨的孩子.放下洋娃娃——泡泡.由療癒孩子到療癒爸爸——川仔.我想偷取你的愛——韋恩.周而復始的晚間意外——寶珠.爭取公平的公主——劍兒.真嫲嫲、假嫲嫲——小丁.刺蝟長成金魚——白雪.終於回家了——婷婷.藥煲歌手的告別演唱會——阿芳.第二人生——子逸家舍家長心聲.每個孩子都獨特.愛孩子如愛自己後記:眾志成城培育人 陳以衎博士2Rs計劃介紹:.回首話當年…… 張銀珊修女、羅美珍院長、潘婉玲院長.傳媒報道.贊助機構介紹

商品規格

書名 / 走過風雨的孩子
作者 / 陳凌軒 鄭美姿
簡介 / 走過風雨的孩子:本書十個青少年故事源自真人真事,來自三間兒童院,包括:寶血兒童村、播道兒童之家及善牧會。故事中的孩子成長路都較崎嶇,例如原生家庭在照顧上有缺失、
出版社 / 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562343
ISBN10 / 9888562347
EAN / 9789888562343
誠品26碼 / 2681962293006
頁數 / 20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9.5X14.8X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十個青少年故事源自真人真事。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一:陪伴和愛,為孩子療傷

早於六年前(2014年),善牧會、播道兒童之家及寶血兒童村三間院舍,為院內不少因家庭影響、身心創傷,而急需更多專業人士幫助的孩子,携手合辦Right Care,Right Time計劃(簡稱2Rs),透過社署及慈善機構的資助,以社醫合作模式,為入住孩子提供更全面更適時適切的全人照顧。

為見證此計劃的成果,本書不僅記述了十個院舍孩子心靈承受的傷害及掙扎,更重要的是看到院舍職員及2Rs跨專業團隊,如何從孩子與家人的情感糾纏,及孩子情緒行為表現中,耐心地找出他們內在的傷患,然後以陪伴及真誠的愛,為孩子的身體及心靈敷藥、包紮。看到孩子身心治癒,生命跨越受傷經歷而轉化、躍動,我們有無言的喜樂及鼓舞。相信每位細閱這些孩子經歷及感受時,一方面可以更了解家庭對孩子成長的深邃影響,同時,也為這些展現了堅韌生命力的孩子而感恩。

2Rs計劃開展初期,也像一個初生嬰兒,不斷探索外在世界的需要,由零開始去逐步嘗試,至現在已完成第二期,邁向新的三年。前面的經驗讓我們再次肯定,兒童及青少年院護服務未來的照顧方向,需要跨專業的團隊,以適切及適時的全人照顧方式,關顧身心靈受傷害的孩子,讓他們早日獲得療癒,重獲健康成長的機會。

2Rs已滿六歲,能健康穩定地不斷發展成長,有賴三所院舍的同工對孩子不離不棄,以及播道醫院醫護團隊的專業服務。衷心感激背後一直信任我們,支持我們的贊助人,包括「陳登社會服務基金會」及「黃廷方慈善基金」。這書記錄了孩子成長的歷程,見證了2Rs計劃全人照顧、全人醫治的方向成效,我們深信往後不同專業將繼續攜手協力,必有上主的帶領與祝福,讓這計劃進入另一個持續發展階段,且能惠及更多院護服務的兒童及青少年。

願主福佑大家身心靈安康!


高冠群修女
寶血兒童村機構負責人
2Rs督導委員會主席

試閱文字

內文 : 由療癒孩子到療癒爸爸——川仔
撰文:陳凌軒

「你很喜歡玩車嗎?」
「好明顯啦!」
「你對這遊戲室很熟悉啊!」
「好明顯啦!」
「你對車的認識比我多很多呢。」
「好明顯啦!」

在遊戲室見面的半小時裡,川仔說最多的就是:「好明顯啦!」
是的,在八歲的他身上,有些特徵其實是很明顯的。
他停不下來,這是過度活躍的特質,他對排序沉迷,是自閉的傾向,還有,他對第一次見面的人充滿戒備心。
有些特徵雖然並不是很明顯,但若果用心感受,還是會感受得到。例如,他對被疼愛的強烈渴求。在他測試我、反對我、取笑我的同時,我隱約接收到另一個訊息——你可信嗎?如果你待我好,我很想與你連結。

我可以信你嗎?
川仔是一個在肢體暴力和語言暴力中長大的孩子。一個由暴力餵養長大的孩子,要學習與人連結,註定是一輩子艱澀的功課。
於是,他總是比較喜歡獨處。
孩子們向他招手:「要一起玩閃避球嗎?」川仔搖搖頭。他寧願一個人拍球也不想進入人群當中。
怎麼與人相處才是合適的?如何才能不傷害人又不被傷害?他心理沒有底。一個人始終最安樂。對陌生人,當然更加避之則吉。

川仔進行遊戲治療時所演繹的故事,教人心痛。
有一次,遊戲說到要去洗澡,川仔堅持:「要戴了頭盔才可以去洗澡。」院舍輔導員不禁聯想,在洗手間,曾經有發生過什麼暴力事件嗎?
又有一次,拿著洋娃娃講故事,川仔把消防車的雲梯拉得高高的,他說:「萬一有什麼狀況,可以從這兒逃走。」腦袋裡有個聲音提醒他,隨時要準備好逃走。

故事創作,從來就是來自生活。而小孩的故事創作,是最能窺見孩子內心世界的窗口,比他平時說的話更誠實。

如何避開危難,是川仔由出生開始就得時刻警惕著的。會弄傷他的人,就在家裡。那人有時抱他、有時罵他、有時打他——永遠不知何時爆發。

絕情的爸爸、暴烈的爸爸
對自己的父親,川仔每天抬頭凝望。今天,會有一些愛分給我嗎?像個火山的爸爸,卻每每令川仔失望。
爸爸動輒就會對川仔說:「我以後都不要見到你。」
要求很高的後母在川仔做得不好的時候會說:「以後都不讓你回家。」
總有那麼一些父母,輕易地說出「以後」。
說的時候,大概覺得「以後」夠強硬夠兇,對孩子有恐嚇之效。然而,孩子接收到強烈的絶望與不安之後,行為不一定會變好,但發展出對世界的益發不信任卻幾乎是可以肯定的。
而且,當父母說出「以後」之後,其實並不怎麼可能「以後」都不見他。言行明明無法一致,但仍然衝口而出,那大概不是理智指使的訓話,而是某種習慣或潛意識的驅動。會不會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也曾經這樣對他們說話?

川仔的爸爸對川仔的爺爺十分抗拒,成見很深。
爸爸用盡方法阻擋兩爺孫見面。爸爸有爸爸合理的原因:「小時候我所受的罪,我不要孩子再受一次。」
曾經,川仔的爸爸曾遭嚴重虐打。基於愛護孩子的心而隔開爺孫,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當爺爺不只一個父親,當壯漢成了老人。在時光長流中,走過春華秋實到達冬藏,漸漸走出了另一個角色,演變出另一副人格結構。垂垂老矣的爺爺,如今念茲在茲的,就是這個孫兒。他萬分疼愛,甚至可以說是縱容。孫兒跟兒子畢竟不一樣;爺爺跟爸爸畢竟不一樣。年華老去的爺爺,以為暴烈漸漸磨去以至會在家中消失,卻原來,這份暴躁隨著當日的鞭打,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
那天,當爸爸狠狠地教訓川仔時,爺爺看著就急了,出手擋駕。新仇舊怨,共冶一爐,二人情緒爆發,結果是一個難看的、註定所有人都會輸掉的局面。

從失控到安靜
「幸好及時介入,也總算趕及了學習的黃金時期。」社工說。

原來當日川仔被送往兒童院舍時,渾身不安,不時尖叫。

家庭關係緊張的後遺症,是他總是無法專心學習。簡單如做一份功課,每每如拉牛上樹。他把書全倒出來,看一眼,蹲到地上;回桌子上寫個字,又趴在地上一會兒。社工曾經懷疑他有某程度上的讀寫困難,於他,寫中文字總是不容易。明明十分鐘就可以做完的功課,他往往要磨蹭半個小時。
當壓力過大,他只好訴諸於大叫大鬧。每天上演的失控,教老師們和家舍家長頭痛不已。

很快,他就被轉介入2Rs計劃。精神科醫生診斷他有過度活躍症,並給他開藥。服藥後的川仔,終於慢慢穩定下來。老師們和家舍家長都大大舒了一口氣。

「現在,他做功課時是專心多了。即使我走過,他也完全不察覺。」社工大為讚歎。
當他可以專心做功課之後,才發現原來他頗聰明。之前以為他在中文方面是讀寫困難,但服藥之後,才發現他對中文部首竟是很敏感。他會主動跟兒童院舍的院長說:「原來『打』字,是『手』字加個『丁』字呀。」川仔的組織能力及自理能力都大大提昇。因為成績有所進步,自信心漸漸成長。

家舍家長的安撫、社工的聆聽、院長的愛心,專科醫生的對症下藥——令川仔起碼對成年人建立起一份信任。
「旅行時,他也不去跟其他孩子玩,老挨在我身邊。」院長說。
「他常常坐到我的大腿上。」社工說。
沒有在父母身上得到的,他在家舍逐漸掙回來,心靈慢慢成長。

家舍的環境,給川仔重建一份安全感。

爺孫的動人時光
川仔的爸爸說:「好呀,好呀,進了兒童院舍,川仔就不用被爺爺騷擾了。」爸爸始終認定,自己的爸爸毁了自己的童年,絶不能讓他也破壞兒子的童年。爸爸相信,只要隔開爺爺,他就盡了父責。
但他不曉得,在川仔心中,爺爺,才是愛的根源。

爺爺比爸爸更常到家舍探望川仔,帶他外出,享受爺孫之樂。為了方便探望川仔,爺爺後來更搬到院舍附近居住。
有一次,爺孫倆在街上逛著逛著,爺爺被川仔拉了一下,停了下來。只見川仔目不轉睛的看進店裡。爺爺跟隨川仔目光,見到他充滿好奇地看著同時轉動的一排排滾筒式洗衣機。透過洗衣機中間的透明窗戶,可見裡頭五顏六色的衣服高速旋轉。
川仔問:「這是什麼地方?」
爺爺答:「自助洗衣店呀。有些人家裡沒有洗衣機,就把衣服拿來這兒洗呀。」
爺爺難忘那張初見新奇,雙眼放光的臉。一陣心疼在爺爺心裡滋長。
那個星期,爺爺沒有把髒衣服放進家裡的洗衣機。他把每天穿過後的髒衣服,用袋子裝好。裝滿一袋了,就提著那袋髒衣服去院舍接川仔,帶他到自助洗衣店洗衣服。
爺孫倆肩並肩的在店內看著他們的髒衣服在洗衣機裡滾動。多台洗衣機同時轉動的隆隆聲響竟給人一種安穩的感覺。

見過無數受苦兒童的院長感慨:「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要有一個,哪怕只要有一個成年人,全心全意地愛那個孩子,那個孩子的生命面貌就會完全不一樣。」

有人用心給出愛,有人穩穩接住。潤物細無聲,迸發出濃烈的溫馨。心坎最深處那幽微豐厚的愛的交流,乃多少物質玩具都無法比擬。

川仔總是渴望爺爺來看他。有一次,爺爺想帶川仔回鄉探親,卻苦無旅行證件。明知爸爸不會同意,爺爺叫川仔回家偷偷拿旅行證件出來。然而,東窗事發,爸爸想當然大發雷霆。自此,全面禁止家舍讓爺爺接川仔外出。

川仔好想念爺爺。整天穿著爺爺送他的灰藍色外衣。縱然天氣已經很熱,川仔還是捨不得把外衣脫下來。見者心酸。

爸爸也需要療癒
其實,爸爸自己也是受害者,被舊日的創傷關在自己的童年陰影裡。
沒有給父親好好愛過的他,並沒有完全的長大。有時,他也像個孩子般賭氣。他想要好好愛孩子,卻苦無對策,只懂得頻頻買玩具;他想要好好管教孩子,但心中無底,常常以吼叫表達。畢竟,我們小時候如何被管教,他日就自然會同樣去教孩子;從小聽到的那些話,他日就自然會對孩子說那些話。
有一次,在社工面前,川仔沒有立刻回應爸爸而已,爸爸忽地火冒三丈,舉手就想打川仔。川仔整個嚇呆了,社工立刻上前打完場。
社工心裡一直想:「如何可以幫助爸爸?」

沒有被關心過的人,難以去關心別人;童年沒有被讚美過的人,也不知道如何去讚美自己的孩子。川仔成績不好,爸爸只道是因為懶惰,沒有去明白孩子實質的能力、心理的障礙。所以當川仔的成績有所進步之後,社工刻意在爸爸前讚賞他,希望爸爸學習看見孩子的美好。爸爸聽罷,內心明明是開心的,嘴巴卻是硬:「要什麼奬勵?」社工看出來:「其實爸爸心底真的是疼孩子的,只是不懂得表達。」
院舍知道爸爸的難處。非不為也,實不能也。這些年來,社工絞盡腦汁,希望取得心靈負傷的爸爸的信任,溫柔又不著痕跡地支持爸爸。

救一個人救一個家
「一代又一代的瓜葛,有沒有可能停止在這一代?」社工很有願景。

社工覺得2Rs像一個契機,表面上從小朋友入手,卻有機會介入一整個家庭的跨世代傷痛。他說:「每一代改一點,一小點一小點的改變,慢慢地可能就有機會改寫一個家族之後的故事走向。」
社工嘗試用愛心融化爸爸,日子有功,爸爸也漸漸向他敞開心扉,對他訴說傷痛,人也開始改變。
有一次,爸爸買蛋糕來給川仔慶祝生日,川仔不知多高興。社工說:「這個家庭有太多不快樂的回憶,我很鼓勵他們多締造一些共同的開心回憶。」

家長教養孩子的方式,很多時候都反映著自己的童年經歷。如果沒有帶著覺醒的意識,我們幾乎必然會複製上一代的種種。

當天,爺孫倆携手拿去洗衣店洗的,又何止髒衣服。洗衣機以每分鐘25至60轉的速度繼續滾動。隆隆聲響間,香噴噴的洗衣液慢慢滲出。當川仔進入院舍並得到細心的照顧與適切的治療,他們彷彿是把傷痛逐件放進洗衣機,讓一代又一代的傷痕,有機會在進水與脫水間搓揉與碰撞,慢慢洗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