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生大士 | 誠品線上

Padmasambhava: The Great Indian Pandit

作者 乃旦.秋林仁波切 (Neten Chokling Rinpoche)
出版社 飛宏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士(梵:Padmasambhava,貝瑪桑巴瓦)是西元八世紀的印度佛教大師,在西藏、尼泊爾、不丹以及印度靠近喜馬拉雅的幾個省邦,廣被尊為「第二佛」。西藏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蓮花生大士(梵:Padmasambhava,貝瑪桑巴瓦)是西元八世紀的印度佛教大師,在西藏、尼泊爾、不丹以及印度靠近喜馬拉雅的幾個省邦,廣被尊為「第二佛」。西藏因為他而捨棄了帝國主義,並信奉佛陀的教法。世界各地金剛乘佛教徒所擁有的傳承,都可追溯至這位偉大的祖師。 娑婆世界的眾生其性剛強,總是難調難伏;蓮師雖滿懷著慈悲的心願,隨緣應機而度眾,但眾生往往因自己的執著而陷入迷惘,為苦所困。為了能降伏眾生,破斥因迷亂而產生的熾盛煩惱,蓮師總以怒目的雙神,秉著悲智雙運的情懷,所到之處,都滿蘊著其教化的方便與感動。本書以此為底蘊,在真實與幻化中穿梭交織著蓮師度眾的故事,各各真實,篇篇動容。願讀者能於其中普現吉祥,成就善願!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乃旦•秋林仁波切(Neten Chokling Rinpoche)出生於不丹的乃旦•秋林(Neten Chokling),在四歲時被帶到他前世在印度喜馬偕爾邦的寺院,由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及頂果欽哲法王認證為乃旦•秋林•貝瑪•久美(Neten Chokling Pema Gyurme)的轉世。第十六世大寶法王並賜予持明•久美•多傑(Rigzin Gyurme Dorje)之名號。乃旦•秋林及慈克•秋林(Tsikey Chokling)是十九世紀大師秋吉•林巴(Chokgyur Lingpa)的兩位轉世,此傳承可追溯至迎請蓮師入藏的藏王赤松德贊。乃旦•秋林在宗薩•欽哲仁波切(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的電影《高山上的世界盃》(The Cup, 1999)和《旅行者與魔術師》(Travellers and Magicians, 2003)中各飾一角。2006年,他執導了電影處女作《密勒日巴:從咒術師、殺人犯到聖人》(Milarepa - Magician, Murderer, Saint)。這部影片敘述密勒日巴尊者於年少被稱為「聞喜」(Thopaga)而尚未踏上修行之道前的故事。乃旦•秋林另外拍攝了《明月》(Brilliant Moon),這是一部關於其上師頂果欽哲法王(Dilgo Khyentse Rinpoche)的紀錄片。目前則正在製作一部關於蓮花生大士的影片。陳思喬出生於台北,以電影學和英文文學雙學位畢業於耶魯大學,隨後在牛津大學獲得藏學碩士學位。目前在哈佛大學宗教學系研讀佛學博士學位。曾經全程參與宗薩•欽哲仁波切電影《舞孃禁戀》(Vara: A Blessing, 2013)的製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者 序 作者 序 一、蓮花生大士:偉大的印度班智達 二、赤松德贊:故事的開端 三、烏迪亞納:出生與出離 四、屍陀林與眾上師 五、印度•薩霍爾國 六、尼泊爾•瑪拉蒂卡岩洞 七、七句祈請文 八、蓮師聖名傳入西藏 九、尼泊爾•阿修羅窟 十、西藏 十一、離開西藏後的蓮師 十二、蓮花生大士 附錄

商品規格

書名 / 蓮花生大士
作者 / 乃旦.秋林仁波切 (Neten Chokling Rinpoche)
簡介 / 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士(梵:Padmasambhava,貝瑪桑巴瓦)是西元八世紀的印度佛教大師,在西藏、尼泊爾、不丹以及印度靠近喜馬拉雅的幾個省邦,廣被尊為「第二佛」。西藏
出版社 / 飛宏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653961
ISBN10 / 9869653960
EAN / 9789869653961
誠品26碼 / 2681785105005
頁數 / 128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0X20X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本簡明卻深具啟發性的蓮師傳記,是由極為重要的蓮師伏藏傳承者乃旦•秋林仁波切(Neten Chokling Rinpoche)所撰寫,這位才華洋溢的仁波切更執導了電影《密勒日巴》及《明月:瞥見頂果欽哲仁波切》等影片。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容連載

浩恩雪域偉大印度班智達,
生於蓮花色身超越生與死。
現於西南部洲降伏羅剎眾,
鄔金殊勝尊前吾等敬祈請!

這段遍及藏地且常受唸誦的蓮師祈請文, 一開始就提到蓮師廣為人知的稱號:「偉大的印度班智達」(梵:Pandit,大學者)。他的恩澤是難以計量的。

遺憾的是,雖然他為藏人及全世界金剛乘佛教徒帶來如此顯著的影響,但今天我們對這位班智達卻是所知甚少,就連在他的故鄉也是如此。

然而,我個人仍抱持著希望。這位藏人心目中如此尊崇的非凡聖者,在其出生地確實並沒有完全被遺忘。

九年前,我參訪位於加爾各答的印度博物館(Indian Museum)。經過犍陀羅展廳(Gandhara Gallery)時,一尊特別的雕像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向前仔細一看:標籤上只寫了「菩薩」,此外並無其他稱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繼續往前走,想要找到更多類似的雕像。很快的,我就找到了另外一尊,而這尊的標籤是:「皇室菩薩」。從雕像本身所所搭配的衣服和首飾,一眼就看得出此人有皇族血統。尊貴的臉龐上,有很明顯的鬍鬚。我興奮的想著:「這一定是那位偉大的印度班智達!」我很欣喜,心想這就是無數印度人與金剛乘佛教豐富遺產間那份長久遭到忘失的連結,而此淵源這對他們來說該會有多麼珍貴。這尊雕像確實被認為是神秘蓮師的真容,有幾位西藏大師也是這麼認為的。正是這位既高深莫測又備受尊崇的印度大師將佛教引介給藏人。

蓮花生大士的成道傳記有許多版本保留至今,而它們之間並沒有互相抵觸之處。有些版本長達數頁,有些則相當簡短,只摘錄了他生平廣為人知的主要事蹟。
接下來,我將在這本書裡列舉從不同傳記及蓮師弟子解脫故事當中擷取的各種片段。作為一位金剛乘的行者,我是聽著許許多多蓮師的生平故事而長大的;當我還是寺院裡的小沙彌時,就有人為我引介了《蓮花遺教》(藏:Padma Kathang),那是一部詳盡的蓮師傳記。我們當時經常一次又一次地閱讀,幾乎都可以整本背下來了!金剛乘佛教徒都被教導要親自閱讀或委請別人朗誦蓮師的成道傳記(藏:namthar)來驅除疾病及壽障。嬰兒誕生之時,會有人大聲唸誦蓮師的名號,以保母子健康平安;亡者臨終之際,則有人提醒要將蓮師牢記在心,因為蓮師必然會引領他的神識安然進入下一段旅程。這就是蓮師與我們日常生活緊密交織的方式──相當於一種不可或缺的信念。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