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活著: 澳華文壇掠影 第一集
作者 | 何與懷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他還活著: 澳華文壇掠影 第一集:這本集子是認識被稱為「第三文化空間」的澳華文學的重要書寫。同時這些文章也是一流的散文、抒情小品、報告文學。奉讀何與懷的《他還活著 |
作者 | 何與懷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他還活著: 澳華文壇掠影 第一集:這本集子是認識被稱為「第三文化空間」的澳華文學的重要書寫。同時這些文章也是一流的散文、抒情小品、報告文學。奉讀何與懷的《他還活著 |
內容簡介 這本集子是認識被稱為「第三文化空間」的澳華文學的重要書寫。同時這些文章也是一流的散文、抒情小品、報告文學。 奉讀何與懷的《他還活著:澳華文壇掠影》,我愛不釋手……如果每個國家都有一些像何與懷那樣的學人/作家,我們的世界華人文化/文學將更受到應有的重視與承認。 ──台北元智大學國際語文中心主任 王潤華教授 何先生的著作大多不是我們經常見到的那種學究式的研究成果……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何先生的文字間流淌著的溫暖的人文情懷。他善於從瞭解、理解等多層面去感受作家的內心世界,他對於有成就的作家、文化人,似乎都懷有一種敬重之情…… ──重慶西南大學 蔣登科教授 與懷兄的著作是適時的。雖然他寫的只是澳華文壇的「掠影」,而不是「全貌」,但仍能使讀者感到澳華文學的深度和廣度。何況,在書末,還附有鳥瞰性的文章:〈追尋新大陸「」崛起軌跡〉,此文為深入研究澳華文學提供了一些線索,也是一種點面結合的做法。 ──上海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 吳中傑教授 在一個大多數人只關心自己的時代,在一個文人比文多的海外,將大量的時間精力花在別人的作品上面,而且敢說敢評,可能我孤陋寡聞,我想說,何博士是澳新兩地的第一人。 ──新西蘭奧克蘭梅西大學 艾斯講師 何博士最能打動人的,應是他既有一種追尋式的對於自我人生的執著,還有一份給予性的熱情和仁慈。正如他的真誠表白:「薪傳和弘揚中華文化永遠是世界各地華夏子孫義不容辭、或者說自然而然的職責,也是一種宿命。」這種理想姿態、倫理精神所凝聚的情懷,讓我們更加深切地理解到在海外、在異國他邦總會有那麼多的華人依然在承傳自身文化的薪火,以及自覺地尋找文學、人生與世界的樸素的真理。 ──廈門華僑大學 莊偉傑教授
各界推薦 這本集子是認識被稱為「第三文化空間」的澳華文學的重要書寫。同時這些文章也是一流的散文、抒情小品、報告文學。「奉讀何與懷的《他還活著:澳華文壇掠影》,我愛不釋手……如果每個國家都有一些像何與懷那樣的學人 作家,我們的世界華人文化 文學將更受到應有的重視與承認。」--台北元智大學國際語文中心主任/王潤華教授「何先生的著作大多不是我們經常見到的那種學究式的研究成果……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何先生的文字間流淌著的溫暖的人文情懷。他善於從瞭解、理解等多層面去感受作家的內心世界,他對於有成就的作家、文化人,似乎都懷有一種敬重之情……」--重慶西南大學/蔣登科教授「與懷兄的著作是適時的。雖然他寫的只是澳華文壇的「掠影」,而不是「全貌」,但仍能使讀者感到澳華文學的深度和廣度。何況,在書末,還附有鳥瞰性的文章:〈追尋新大陸「」崛起軌跡〉,此文為深入研究澳華文學提供了一些線索,也是一種點面結合的做法。」--上海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吳中傑教授「在一個大多數人只關心自己的時代,在一個文人比文多的海外,將大量的時間精力花在別人的作品上面,而且敢說敢評,可能我孤陋寡聞,我想說,何博士是澳新兩地的第一人。」--新西蘭奧克蘭梅西大學艾斯講師「何博士最能打動人的,應是他既有一種追尋式的對於自我人生的執著,還有一份給予性的熱情和仁慈。正如他的真誠表白:「薪傳和弘揚中華文化永遠是世界各地華夏子孫義不容辭、或者說自然而然的職責,也是一種宿命。」這種理想姿態、倫理精神所凝聚的情懷,讓我們更加深切地理解到在海外、在異國他邦總會有那麼多的華人依然在承傳自身文化的薪火,以及自覺地尋找文學、人生與世界的樸素的真理。」--廈門華僑大學/莊偉傑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何與懷何與懷博士,一九四一年出生,中國大陸廣州市人。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博士。現定居澳大利亞悉尼。除一般寫作外,主要研究興趣是當代中國問題和華文文學。著作多種多樣,例如有涉及英美文學的《英美名詩欣賞》,有用英文寫出的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文化用語大典》和學術論著《緊縮與放鬆的迴圈:1976至1989年間中國大陸文學與政治的互動》,有評論、隨筆、報告文學之類的選集《精神難民的掙扎與進取》、《北望長天》、《他還活著》,以及主編《依舊聽風聽雨眠》(「澳華新文苑叢書」第一卷)、《丹心一片付詩聲──黃雍廉會長紀念集》和《最後一課》(「澳華新文苑叢書」第二卷)等。 現為澳大利亞悉尼華文作家協會榮譽會長、澳大利亞中華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澳大利亞南溟出版基金評審、澳大利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友聯誼會名譽會長、澳大利亞新州華文作家協會顧問、澳洲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聯會顧問、澳洲《酒井園》詩社顧問、悉尼詩詞協會顧問、《澳洲新報.澳華新文苑》主編、《澳華文學網》榮譽總編輯,以及澳大利亞華人文化團體聯合會召集人。
產品目錄 序《他還活著:澳華文壇掠影》序 王潤華走出大洋洲──序何與懷《澳華文壇掠影》 吳中傑聆聽真的聲音 艾斯輯一詩風人格高度一致的許耀林汪洋灑落的旅程──莊偉傑其人其詩其文解讀曉聲識器,真知灼見──從冰夫先生的詩作談到他的詩評他還活著,而且……海那邊,海這邊……──解讀胡仄佳看穿他?還是看穿自己?--一部都市女性的「愛情聖經」新嘗試,新突破──談曾凡小說《麻將島》輯二悠然一卷坐花叢--祝賀趙大鈍老師新編《聽雨樓詩草》隆重出版老夫百歲尚清吟--彭永滔兄其人其詩欣賞知難而進:讚嘆與期望--《南瀛新聲》序《梁小萍奧林匹亞回文史詩書法藝術塔型系列》序俠骨文心,孤懷統覽--淺談梁羽生博士的人生與成就輯三生公,我對您說……丹心一片付詩聲--悼念黃雍廉會長辛教授,請一路走好英年早逝,壯志未酬--沉痛悼念畢恭她去了,一片紫色的煙霧……--悼念郁風老太太一卷浮雲行海外,春風長煦萬邦人--紀念前輩詩人學者劉渭平教授附錄看來不僅僅是辯論世界華文文學的問題--也談陳賢茂教授的〈也談〉關於華文文學的幾個問題追尋「新大陸」崛起軌跡--為深入研究澳華文學提供一些線索跋打造多元文化中一線新風景--澳華作家何與懷及其文化生活素描 莊偉傑一見之緣與長久之誼 蔣登科後記
書名 / | 他還活著: 澳華文壇掠影 第一集 |
---|---|
作者 / | 何與懷 |
簡介 / | 他還活著: 澳華文壇掠影 第一集:這本集子是認識被稱為「第三文化空間」的澳華文學的重要書寫。同時這些文章也是一流的散文、抒情小品、報告文學。奉讀何與懷的《他還活著 |
出版社 /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ISBN13 / | 9789862215845 |
ISBN10 / | 9862215844 |
EAN / | 9789862215845 |
誠品26碼 / | 2680635762009 |
頁數 / | 36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他還活著:澳華文壇掠影》序 王潤華 今天世界文化與文學藝術主要是流亡者、移民、難民所建構。以美國今天的學術、知識與文學界思想的主要潮流為例,因為美國成?早期法西斯與共產主義的難民與其他政權的異議分子巨大「難民營」,這些人的創新的邊緣思考,突破了許多文化概念、文學書寫模式。像後殖民理論、魔幻寫實主義是來自被西方殖民過的地區。整個二十世紀的文學,簡直就是ET(extraterritorial)文學,一向被邊緣化,目前已開始引起中心的注意了。歐洲重要的文化霸權中心決定的諾貝爾文學獎,近十多年多數頒給第三世界作家如馬奎斯(Gabriel Marquez,1982)、索因卡(Wole Soyinka,1986)、高行健(2000)、奈保爾(V. Naipaul,2001)及柯慈(John Maxwell Coetzee,2003)等,這表示邊緣性作家在全球化與本土性的衝擊中,他們邊緣性的、多元文化思考的文學作品,逐漸被世界認識到是一種文學新品種,其邊緣性,實際上是創意動力的泉源。何與懷《他還活著:澳華文壇掠影》抒寫的就是以澳洲為中心的華文文化/文藝界的新的邊緣文化/文學。這些文藝主要由流亡者、移民、難民所創作。 1958年俄國作家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被政府驅逐出境,他向政府抗議說「走出我的國界,對我來說等於死亡。」其實巴斯特納克所形容的是他的創作環境,不是表現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這是一個全球作家自我放逐與流亡的大時代,多少作家移民到陌生與遙遠的土地。這些作家與鄉土、自我與真正家園的嚴重割裂,作家企圖擁抱本土文化傳統與域外文化或西方中心文化的衝擊,給今日世界文學製造了巨大的創造力。事實表明,現代世界文化主要是流亡者、移民、難民的思想著作所構成,這些邊緣文學作品的作家與主題都與流亡、難民、移民、放逐、邊緣人有關,這些外來人及其作品正象徵我們正處在一個難民的時代。今日世界各國的華文文學或華人文學也多出自流亡者、自我放逐者、移民、難民之筆。 奉讀何與懷的《他還活著:澳華文壇掠影》,我愛不釋手,就是因?這些樸實的散文,無論是實知性還是感性,報告文學還是抒情小品,還是?事的散文,除了文學性、可讀性、對一位研究世界華文文學的人來?,這本文集處處證明流亡者、移民、難民建構了今日邊緣思想、文化與文學。當前許多華人只注意世界華人經濟的崛起以及各國華人社群生活的改善,缺少關懷與注意世界各國華人的文化/文學的建構。如果每個國家都有一些像何與懷那樣的學人/作家,我們的世界華人文化/文學將更受到應有的重視與承認。何與懷的文章如〈汪洋灑落的旅程──莊偉傑其人其詩其文解讀〉、〈詩風人格高度一致的許耀林〉、〈曉聲識器,真知灼見──從冰夫先生的詩作談到他的詩評〉、〈海那邊,海這邊……──解讀胡仄佳〉、〈看穿他?還是看穿自己?──一部都市女性的「愛情聖經」〉,及〈新嘗試,新突破──談曾凡小說《麻將島》〉等篇,所論述的作家,從莊偉傑到曾凡,都是ET文學家。在華人世界里,澳洲確也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梁羽生、畢恭、黃雍廉、趙大鈍、張鳴真……等人創新的邊緣文學思考值得我們注意。其實兩岸四地的作家之外的其他區域,還有很多流亡者、移民、難民不斷建構新的中華文化與文學藝術,不斷出現優秀的作家與文學作品,決不能忽略。 我所謂知識分子或作家之流亡心靈,其流亡情境往往是隱喻性的。屬於一個國家社會的人,可以成為局外人「outsider」或局內人(insider),前者屬於精神上的流亡,後者屬於地理/精神上的流亡。其實所有一流的前衛的知識分子或作家,永遠都在流亡,不管身在國內或國外,因為知識分子原本就位居社會邊緣,遠離政治權力,置身於所謂「正統」文化之外,這樣知識分子/作家便可以誠實地捍衛與批評社會,擁有令人歎為觀止的觀察力,遠在他人發現之前,他已覺察出潮流與問題。 細讀集子中這些文章,我們可以認識到何與懷自己就是一位置身邊緣、拒絕被同化、在思想上流亡的作家。他生存在中間地帶(median state),永遠處在漂移狀態中。他與他所書寫的作家,既拒絕認同新環境,又沒有完全與舊的切斷開,尷尬地困擾在半參與半遊移狀態中。他們一方面懷舊傷感,另一方面又善於應變或成為被放逐的人。遊移於局內與局外之間,他們焦慮不安、孤獨、四處探索,無所置身。這種流亡與邊緣的作家,就像漂泊不定的旅人或客人,愛感受新奇的事物、現象。作?邊緣作家看世界,他以過去與目前互相參考比較,因此他不但不把問題孤立起來看,他更有雙重的透視力(double perspective)。每種出現在新國家的景物,都會引起故國同樣景物的思考。因此任何思想與經驗都會用另一套來平衡思考,使到新舊的都用另一種全新、難以意料的眼光來審視。 何與懷集子中的文章,尤其附錄的兩篇論述──〈看來不僅僅是辯論世界華文文學的問題──也談陳賢茂教授的「也談」〉與〈關於華文文學的幾個問題〉──非常清晰地顯現他多元的、開放的思考,所以這本集子是認識被稱為「第三文化空間」的澳華文學的重要書寫。同時這些文章也是一流的散文、抒情小品、報告文學。 我近年來完成編輯與出版我的老師周策縱教授生前未完成的《海外新詩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然後對個別詩人作個案研究,但因資料缺乏,研究很難進行。這本詩選包括各種自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發展的多種形式的新詩,如自由、抒情、格律、現代主義詩歌。老師這部詩選的編輯意義,是建構五四新詩在1950年後在海外持續的發展,繼承原本五四的精神與傳統。所謂海外,最重要的版圖,以美國紐約的白馬社及其相關詩人群最具有代表性,在五十與六十年代最?活躍。這些詩人都是知識分子,當時都是流亡者、移民、難民,沒有明確的政治思想形態。他們出國前,已經開始寫新詩,到了海外,在完全沒有政治思想意識的壓力下,自由地嘗試與探索新詩的各種表現手法、形式與主題,創造多元化的中文詩歌,延伸了早年五四的精神與傳統的一個重要部分。當時紐約的刊物,就有白馬社自己出版的《生活半月刊》(1956)、《海外論壇》(1960-1962)及1951年林語堂(1895-1976)創辦的《天風月刊》(1951-1952),美國及金山出版的《少年中國晨報》等。像黃伯飛(1914-2008)、艾山(1912-1966),周策縱(1916-2007)、李經(盧飛白,1920-1972)、唐德剛(1920-2009)、心笛(浦麗琳,1932-)是比較活躍的詩人。他們當時既被中心的大陸忽略,也沒有受到台灣的應有的關注,所以一直被文學史忘記。胡適(1891-1962)當時雖然注意到他們的重要性,甚至說「白馬社是中國的第三文藝中心」,可惜胡適自己也是流氓者,既沒有發言的刊物,也正落魄失意美國。我想如果當時胡適像何與懷那樣及早書寫這些作家,今天我們就更容易地為華文文學史彌補其空缺的一章。 王潤華教授為新加坡學者,現任台北元智大學國際語文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