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人生: 是四海為家, 還是無家可歸? 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 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 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電影書衣版) | 誠品線上

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作者 Jessica Bruder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游牧人生: 是四海為家, 還是無家可歸? 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 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 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電影書衣版):同名電影榮獲──★奧斯卡金像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同名電影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與最佳攝影★★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多倫多影展觀眾票選大獎★★爛番茄滿分開盤★ 《重生騎士》導演、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 趙婷 改編原作奧斯卡影后 法蘭西絲麥朵曼 主演琳達梅依 & 史汪奇 真實游牧族參與拍攝演出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團隊方怡潔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志德 資深新聞工作者房慧真 作家、記者林立青 工人作家阿潑 轉角國際專欄作者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藍佩嘉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玉玲 社運工作者──推薦歷經二○○八年美國金融海嘯的新興族群──他們的退休生活,是開著車駛離美國夢如今,數以萬計的美國人正在和中產階級的生存模式角力,他們錙銖必較、反覆計算,在停滯的薪水與不斷累加的帳單中身心俱疲。一群原本應從勞動市場上退役,卻不堪金融海嘯衝擊的中老年美國人,選擇減掉最大筆的支出:房租與房貸,住進車裡,形成人數正不斷增加的「露營車打工族」。從北達科他州的甜菜田到德州亞馬遜倉庫,一個成本低廉、多數由來來去去的老人所組成的新勞動力市場正蔚然成形。作者潔西卡.布魯德開著她的二手休旅車「海倫」,一路追隨她的受訪者,包括一生努力工作、獨自拉拔孩子長大的單親媽媽:琳達‧梅依,由此輻射出一個橫跨全美的游牧社群──他們原本是教授、軟體工程師、大學行政人員、退役軍官,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身陷一個又一個低薪、高工時與高風險,卻標榜自己是露營兼賺錢、勞動顧筋骨的季節性工作中。本書敘述的是一個發人省思的故事,跟美國經濟體的腹黑面有關,它暗示不安定的未來可能正在前方等候多數的人,但同時也歌頌這群大膽放棄世俗的根,不曾放棄希望的美國人罕見的適應力和創造力。原著獎項★二○一八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J. Anthony Lukas Book Prize)決選★二○一八海倫伯恩斯坦卓越新聞圖書獎(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決選★《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編輯優選圖書★《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二○一七年最佳圖書★《美國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二○一七年前十大圖書★《書目》雜誌(Booklist)編輯二○一七年優選圖書好評推薦二十世紀初期,男人都是坐著火車去找工作,晚上一塊紮營。但誠如布魯德筆下的精采報導,如今換成了全新的游牧工人階級──他們是開著露營車的老人,隨著短期工作數量的增多,在亞馬遜的各倉庫之間流浪。然而這裡頭有很多不堪,包括薪水很低、體力透支、老是缺乏安全感。但令人意外的是,《游牧人生》也為它的子民帶來了可貴的同伴情誼和未知的冒險,使得這本書讀來格外有趣。──《我在底層的生活》(Nickel and Dimed)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我們必須透過如此細緻的描寫,再次理解一份淺而見卻至關重要的道理──人們是如此相同。住在拖車上的人們,一方面看來歷經生命驟然劇變,跌入失去房屋、再度就業困境等苦難;自另一方面來看,卻也展現了驚人的韌性,並再度與人繫起連結。貧困處境中,人並非全然虛弱、消極;而是存在於此刻,說著、笑著、愛著,這便是仍未屈服於現實的證明。於是故事尚未結束。人在,我們便不應將之捨棄。──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團隊用汽車取代住房,讓人的居住方式由固定轉為流離。表面上是個經濟選擇,但實質上,是巨型財團企業把持了像土地這樣的稀有財之後,底層人民不得不自我扭曲後的「奇景」。因此,讀者可以很獵奇地讀書裡的故事,興致盎然地觀看另一種人生;但或許,更可以對照自己周邊的處境。例如我工作的香港,這裡有無數被四大地產商綁架的芸芸眾生。只要讀完本書序言,香港人的感覺很可能是:「書中的主角們,至少還有個天空地寬的美國啊」。在香港,連免費的停車空間都不會有的!──李志德 資深新聞工作者《游牧人生》是一個很特別的題材,它彰顯二○○八年金融風暴之後,美國中老年人的另類求生法。我認為這種故事有地區限定,必是像美國這種國土廣袤千里,能承載「露營車」族群,可靠網路得到資訊與援助,且重視個人主義的地方才可能發生,是一種失去金錢自由,但同時享有生活自由,因財務問題而失去尊嚴,仍想靠自己掙回尊嚴的特殊故事。我們能從作者在各種細節中穿梭,數據資料的完整耙梳中,讀到一個骨架完整,血肉厚實的當代美國──一個不受主流社會在乎的族群。──阿潑 轉角國際專欄作者【歡迎收聽|迷誠品Podcast】《游牧人生》無屋可歸的人們:拋棄才能真正擁有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團隊 方怡潔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志德 資深新聞工作者 房慧真 作家、記者 林立青 工人作家 阿潑 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藍佩嘉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顧玉玲 社運工作者 ──推薦 好評推薦 二十世紀初期,男人都是坐著火車去找工作,晚上一塊紮營。但誠如布魯德筆下的精采報導,如今換成了全新的游牧工人階級──他們是開著露營車的老人,隨著短期工作數量的增多,在亞馬遜的各倉庫之間流浪。然而這裡頭有很多不堪,包括薪水很低、體力透支、老是缺乏安全感。但令人意外的是,《游牧人生》也為它的子民帶來了可貴的同伴情誼和未知的冒險,使得這本書讀來格外有趣。 ──《我在底層的生活》(Nickel and Dimed)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 我們必須透過如此細緻的描寫,再次理解一份淺而見卻至關重要的道理──人們是如此相同。 住在拖車上的人們,一方面看來歷經生命驟然劇變,跌入失去房屋、再度就業困境等苦難;自另一方面來看,卻也展現了驚人的韌性,並再度與人繫起連結。貧困處境中,人並非全然虛弱、消極;而是存在於此刻,說著、笑著、愛著,這便是仍未屈服於現實的證明。 於是故事尚未結束。人在,我們便不應將之捨棄。 ──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團隊 用汽車取代住房,讓人的居住方式由固定轉為流離。表面上是個經濟選擇,但實質上,是巨型財團企業把持了像土地這樣的稀有財之後,底層人民不得不自我扭曲後的「奇景」。 因此,讀者可以很獵奇地讀書裡的故事,興致盎然地觀看另一種人生;但或許,更可以對照自己周邊的處境。例如我工作的香港,這裡有無數被四大地產商綁架的芸芸眾生。只要讀完本書序言,香港人的感覺很可能是:「書中的主角們,至少還有個天空地寬的美國啊」。在香港,連免費的停車空間都不會有的! ──李志德 資深新聞工作者 《游牧人生》是一個很特別的題材,它彰顯二○○八年金融風暴之後,美國中老年人的另類求生法。我認為這種故事有地區限定,必是像美國這種國土廣袤千里,能承載「露營車」族群,可靠網路得到資訊與援助,且重視個人主義的地方才可能發生,是一種失去金錢自由,但同時享有生活自由,因財務問題而失去尊嚴,仍想靠自己掙回尊嚴的特殊故事。我們能從作者在各種細節中穿梭,數據資料的完整耙梳中,讀到一個骨架完整,血肉厚實的當代美國──一個不受主流社會在乎的族群。 ──阿潑 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潔西卡.布魯德Jessica Bruder一位得獎記者,她的報導向來以次文化以及經濟體的陰暗角落為重心。她曾為《哈潑》雜誌、《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撰過稿。布魯德現在正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執教。高子梅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華威葛瑞廣告公司AE及智威湯遜廣告公司業務經理和總監,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模範領導》、《你的第一份經營企畫書》、《說故事的領導》、《預見5種未來科技》、《賈伯斯在想什麼》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言 第一部 第一章 塞塞屋 第二章 人生的尾聲 第三章 頑強求生的美國 第四章 逃脫計畫 第二部 第五章 亞馬遜鎮 第六章 聚會所 第七章 橡膠浪人會 第八章 我的海倫 第九章 擋不住的甜菜經驗 第三部 第十章 那個H開頭的世界 第十一章 歸鄉 尾聲:椰子裡的章魚 謝辭

商品規格

書名 / 游牧人生: 是四海為家, 還是無家可歸? 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 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 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電影書衣版)
作者 / Jessica Bruder
簡介 / 游牧人生: 是四海為家, 還是無家可歸? 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 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 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電影書衣版):同名電影榮獲──★奧斯卡金像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2357842
ISBN10 / 9862357843
EAN / 9789862357842
誠品26碼 / 2681817509009
頁數 / 33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歷經二○○八年美國金融海嘯的新興族群──
當全美國唯一免費的居住空間只剩停車場,
他們的退休生活,是開著車駛離美國夢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塞塞屋

在山腳高速公路(Foothill Freeway)上,大約是洛杉磯往內陸一個小時的車程左右,會看見北向車流的前方有座山脈陰森逼近,原本綿亙不絕的郊區也就此嘎然止住。這幅奇景位在聖貝納迪諾山脈(San Bernardino Mountains)的南緣,套句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話,這裡是
「一處高聳險峻的陡崖」,是地形結構的一部分,早在一千一百萬年前便沿著聖安第列斯斷層(San Andreas Fault)開始增長,直到今天都還在上升當中,隨著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洲板塊的彼此擠壓,每年增長數毫米。不過當你朝它們筆直駛去時,那幾座山峰的增長速度會看起來更快,快到你會被嚇得當場挺直身子,覺得胸口發漲,彷彿肋骨裡頭被注滿氦氣,滿到搞不好你待會兒被升空了。

琳達.梅依(Linda May)緊抓住方向盤,隔著玫瑰色鏡框裡的雙焦鏡片望著進逼中的山脈,一頭過肩的銀白色長髮用塑膠髮夾扎在腦後。她從山腳高速公路開了下來,駛進又名城溪路(City Creek Road)的三三○號公路。路面只寬敞了幾英里,便又突然縮減成來回雙向各剩一條單線車道的蜿蜒道路,還一路上坡,最後進入聖貝納迪諾國家森林公園(San Bernardino National Forest)。

這位六十四歲的阿嬤正開著一輛Jeep Grand Cherokee Laredo 的大型吉普車,它本來已經嚴重受損、送去回收,但被她從拖吊場裡搶救回來。它的「發動機」的警示燈一直怪怪的,就算沒啥問題也老亮著。引擎蓋以前是扭成一團的,現在已經被換過,但若仔細打量,還是會發現它的白漆比車體其他部位暗了一點。不過經過幾個月的修修補補之後,這輛車已經可以在道路上順暢行駛。修車工人幫車子裝了新的凸輪軸和氣門挺杆。琳達也盡全力整理它的門面,拿一件舊T恤和一罐驅蟲劑擦拭霧茫茫的頭燈—這是自己動手做的一種獨門祕訣。這輛吉普車算是第一次拖行琳達的住所:一棟很迷你的淺黃色活動房屋,她稱它為「塞塞屋」(the Squeeze Inn,要是訪客在她第一次提到這字眼時沒聽懂,她就改用一句話來形容:「啊就有空間就塞啊!﹝Yeah, there’s room, squeeze in!﹞」然後笑了笑,露出很深的笑紋)。這棟活動房屋是鑄模式的玻璃纖維產物,型號是Hunter Compact 二代,產自於一九七四年,最初的廣告宣傳詞是「旅遊玩樂的登峰造極之作」,「在公路上像隻小貓一樣乖乖跟在後面,但遇到崎嶇路面時就便如猛虎似地緊追不捨」。四十多年來,這種迷你塞塞屋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座迷人又復古的維生太空艙:形似盒子,稜角圓弧、邊緣帶有斜度,幾何學上會令人懷想起漢堡連鎖店曾經用過的那種保麗龍掀蓋式容器。室內空間頭尾總長十英尺,大概跟一百多年前載著琳達的曾曾曾祖母橫越美國的那台大篷馬車的內部空間一樣。它有鮮明的一九七○年代風格:牆面和天花板是奶油色的人造皮革,裡頭填著柔軟的襯芯,地板上的油毯是芥末黃和鰐梨綠的花色。屋頂高度剛好夠琳達站直。她以一千四百美元買到這棟被拍賣的活動房屋後,就在臉書上這樣形容道:「屋裡的高度是五尺三寸,我身高五尺兩寸,簡直是天生一對。」

琳達正拖著她的塞塞屋前往漢娜窪地(Hanna Flat),那是一座野營地,就位在大熊湖(Big Bear Lake)西北側的松樹林裡。現在是五月,她打算待到九月底。只是琳達跟每年成千上萬名趁天氣暖和時前來聖貝納迪諾國家森林公園(這片荒野的面積甚至比羅德島﹝Rhode Island﹞還大)旅遊的訪客不一樣,她來這裡的目的是為了工作。這是她第三次趁夏季時到這裡擔任營地管理員:這是露營旺季才會釋出的工作,角色相當於工友、收費員、園丁和歡迎委員會。她很興奮地接下這份工作,也很滿意他們對回鍋員工的年度調薪幅度。她的時薪被調高到九塊三毛五,比去年多了兩毛(當時加州的基本工資是每小時九塊美元)。雖然根據該公司的書面工作契約,她和其他營地管理員都屬於「任意」雇用的員工—意思是「無論公司有無理由或有無公告,都可以隨時」解雇他們—但是她已被事先告知每個禮拜至少要做滿四十個小時。

有些菜鳥級的營地管理員以為自己是在樂園裡打工度假,但也不能怪他們會這樣想。因為
這類工作常會在徵人廣告噴出多張美景照,不是波光粼粼的溪流,就是滿山遍野的野花。琳達的雇主加州土地管理公司(California Land Management)是私營的特許經營商,它在宣傳手冊上秀出了幾名銀髮婦人在陽光斑駁的湖岸上笑容滿面地手挽著手,活像夏令營裡交到的好朋友。同樣也在召募營地管理員的美國土地休閒公司(American Land & Leisure)則是在徵人的橫幅廣告上登出「露營兼賺錢!」這類標題來誘人上門,標題底下還有言之鑿鑿的證詞:「我們的員工都說:『退休生活從來沒有這麼好玩過!』『我們建立起終生不渝的友誼。』『我們現在反而變得比以前更健康了。』」

眾所皆知,新手在碰到工作上有些地方不如你想像那般「風景如畫」時,就會挫折到蒙生
退意。譬如得臨時照顧喝醉酒、吵鬧不休的露營客,鏟除營火堆裡的灰燼和碎玻璃(一些愛鬧事的遊客就是喜歡往火堆裡砸瓶子,等它爆開來),還有每天三次行禮如儀地清掃茅房。雖然清掃廁所是多數營地管理員最討厭做的差事,但琳達還是甘之如飴,甚至有點自豪自己掃得很乾淨。「我想要它們乾乾淨淨的,因為使用它們的是我的露營客,」她說道,「我其實不是個有潔癖的人︙︙但你只要啪地戴上橡皮手套,動手做就是了。」

琳達開進了聖貝納迪諾山脈,壯麗的山谷景色很容易害人分心。這裡的路面窄到幾乎無路
肩可言。有些路段狹窄到就傍著陡坡,放眼望去什麼也沒有,只有空蕩蕩的蒼穹。這裡不時有警示牌警告駕駛:「小心落石」、「為避免引擎過熱,接下來的十四英里,請關閉車內空調」。但這些警語似乎都不會害琳達緊張。畢竟二十年前的她曾當過長途卡車司機,所以再難開的公路對她來說都不足為奇。

我在琳達的前面開著一台露營旅行車。身為記者的我已經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斷斷續續地採
訪她。除了幾次貼身採訪之外,我們也多次透過電話口頭交談,每次通電話的時候,她都還沒接起電話,我就開始期待她那特有的招呼聲,它是有旋律的「哈∼囉∼哦」,調子就像跟小嬰兒玩躲貓貓時會說「我找到你了」一模一樣。

我是在做某雜誌的一個專題報導時,初識琳達的。那個專題是正在成長中的美國游牧族次
文化,也就是二十四小時逐公路而居的一群人。*在那群漂泊的靈魂裡,有很多人跟琳達一樣是在試著逃脫經濟上的自相矛盾:不斷上漲的房租和固定不變的薪資,兩者不停衝撞,一個永遠勢不可擋,一個總是紋風不動。而這群人自覺像被老虎鉗掐住,所有時間都花在那些累死人和榨乾靈魂的工作上,拿到的薪水卻只勉強夠付房租或房貸,又找不到方法讓自己擁有更美好的未來,也看不到退休的可能。

這些感受都有鐵一般的事實做為佐證:薪資和居住成本這兩者已經嚴重分歧到有愈來愈多的美國人將原本懷抱的中產階級生活美夢,從很難達成的目標歸類成根本不可能達成。在我寫這本書的同時,美國只有十幾個郡和一座都會區裡的法定基本工資全職勞工,能夠以公平市場的租金負擔得起只有一間臥房的公寓。換言之,你的時薪必須至少是十六塊三毛五美元──比聯邦政府規定的基本工資多出兩倍多──在住房支出不會超過收入百分之三十的情況下,才租得起這種公寓。這後果是很嚴重的,因為每六戶美國家庭就有一戶得把一半以上的收入花在可用來遮風避雨的住所上,所以對這戶人家來說,下場會尤其悽慘。而對眾多低收入戶來說,這意謂他們可用來買食物、看病吃藥,和其他基本生活所需的錢根本寥寥無幾或甚至沒有。

在我遇到的人當中,有很多都覺得自己已經在這場骯髒的遊戲裡輸了太久,於是找到一個
方法去反擊。他們放棄過去的傳統住家,打破租金和房貸的枷鎖,搬進旅行車、露營車和拖車式活動房屋,追逐美好的天氣,四處旅行,靠旺季時的臨時打工來確保油箱的滿載。琳達就是這個族群裡的一分子。她在西部到處遷移時,我就一直跟著她。

遠望聖貝納迪諾山脈上的那些山峰,不禁令我頭暈眼花,可是等我開始沿著陡峭的公路在
山裡爬升時,竟就不再暈了,只是突然之間,我變得焦慮了起來,一想到自己竟得開著笨重的旅行車行駛在之字形的山路上,就令我有點害怕。然後又看到琳達開著她那台破吉普車在山路上拖行著塞塞屋,更是令我膽顫心驚。稍早前,她交代我開在她前面。她要跟在我後面。為什麼?難道她擔心她的活動房屋可能從鉤子上鬆脫?倒退嚕?這答案我永遠不知道。等到經過聖貝納迪諾國家森林公園的第一個指示牌之後,一台發亮的油罐車竟森然出現在塞塞屋的後方。那名駕駛看起來不太有耐心,跟車跟得很緊,結果在他們駛入連續S形彎道時,我從後照鏡裡就看不太到琳達的車蹤了。我不斷查看她的吉普車。一直到路又變直了,她的車卻沒有出現,反倒是那台油罐車再度現身在筆直的上坡路上,卻完全不見琳達的蹤影。

我先把車子開進一條岔道,然後打她手機,希望能再聽到那聲熟悉的「哈∼囉∼哦」。可
是手機鈴聲響了又響,最後就被轉到語音信箱。我停好旅行車,跳出車外,在駕駛座這頭緊張地走來走去,又試撥了一次,她還是沒接。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更多輛車—搞不好有六、七輛了—從連續彎道裡開出來,駛上筆直的道路,再從岔道旁邊呼嘯而去。我試著按壓下不安的情緒。時間分分秒秒過去,我的腎上腺素開始激增。塞塞屋消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