お金の流れでわかる世界の歴史: 富、経済、権力…はこう動いた
作者 | 大村大次郎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拿破崙不是敗在滑鐵盧戰役而是金融戰爭: 從金錢的流動發現5000年歷史的意外事實:會計師查帳司空見慣,但當稅務人員翻起「世界史」這個大帳本時會發現什麼?從錢追權,跟隨 |
作者 | 大村大次郎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拿破崙不是敗在滑鐵盧戰役而是金融戰爭: 從金錢的流動發現5000年歷史的意外事實:會計師查帳司空見慣,但當稅務人員翻起「世界史」這個大帳本時會發現什麼?從錢追權,跟隨 |
內容簡介 日本亞馬遜滿分評價從錢追權,跟隨國稅官的腳步,進行別開生面的歷史大調查古羅馬帝國原來是因為「逃漏稅」滅亡的;擊沉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是消費稅而非槍炮;伊莉莎白女王靠海盜和奴隸貿易成就大英帝國;德國經濟急速發展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家稅務員第一次從金錢流向與經濟觀點,爬梳你我從未發現的歷史面相!世界史跟你想的不一樣人們總說人類的歷史是以政治與戰爭為主,誰掌控政權、贏得戰爭,誰就改寫歷史。然而觀看歷史有N種視角,本書作者是資深國稅調查官,鑽研歷史多年,當他以財富流動與累積的角度探勘時,發現稅制與財政是國家盛衰的關鍵,擅長蒐集並分配金錢的人就能掌握政權,經濟後盾強大的人才能贏得戰爭。從金流看世界史,能看出完全不同的歷史本質。以眾人熟知的法國大革命而言,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的,其實是皇室的「財政收支」。隨後席捲歐洲的拿破崙,儘管徵兵制讓他在軍力上占優勢,但鎮壓阿姆斯特丹的銀行家、法國前朝信用破產借不到錢、賣掉北美殖民地的收入不敷使用,只好重開鹽稅,最終仍因無法籌措更多經費打持久戰而節節敗退。富可敵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也因為拿破崙旋風,總資產達到一億法郎,並且成為英國公債的主要持有人。透過這樣的稜鏡還窺見:古羅馬尼祿皇帝因稅收不足大量發行貨幣,引發西元200年左右的超級通貨膨脹;中國在北宋時大量出口錢幣到日本、越南、朝鮮等地,儼然是亞洲的中央銀行;先知穆罕默德採取減稅政策而讓伊斯蘭教勢力迅速增長,成吉思汗主張彈性政經策略、統一一次性關稅,掀起了全球物流革命,間接促成馬可波羅的壯舉;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繁盛六百年,在於優秀的稅收制度及掌握歐亞貿易要衝,阿拉伯數字及複式簿記制度的遠播,更是大大影響了後世的全球經濟;國債制度及英格蘭銀行的成立,讓英國得以實現18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改變中國命運的鴉片戰爭竟是為了消除英國的貿易逆差;美國能在短短兩百年間迎頭趕上成為超級大國,與沒有長期內戰、利用英國資金積極擴張國土(收購列強殖民地)和資源有關;二戰期間原本保持中立的美國,為了龍頭地位及「錢途」不得不出手……在稅務之眼的抽絲剝繭下,我們洞悉國家榮枯盛衰的模式,發現戰爭勝敗的意外事實,掌握歷史人物的財富情事,操動世界的真正黑幕,理解世界五千年來的進程。最後作者還提出警告:如果世界繼續風靡金錢遊戲,難保不會發生全球性的法國大革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大村大次郎前國稅調查官。任職於國稅局十年期間,主要擔任法人稅務調查官。退職後成為自由撰稿者,以商業相關題材為主,活耀於書籍寫作、雜誌邀稿、廣播、電視劇監修等領域。撰寫過多本與稅金、會計有關的暢銷書。此外,從學生時代即開始研究金錢與經濟的歷史,以「大村大次郎」之名發表了《從金錢的流向看日本史》《從金錢的流向看現代權力史》《從金錢的流向看戰國史》等歷史書。■譯者簡介李漢庭畢業於國立海洋大學電機系。譯有《紙的百知識:發明、製造、應用、再生,100個關於紙的知識考》《暢銷的原理:教你發掘需求、掌握潮流、想出熱賣企畫的6個實戰守則》《超思考》等書,樂於在工作中吸收新知識。
產品目錄 序 從「財富的流動」來解讀,就能發現完全不同的「世界史」!第1章 古埃及、古羅馬因為「逃漏稅」而滅亡1「稅收制度」讓古埃及盛極一時國家興衰都有一定的「模式」優秀而清廉的基層官員稅收官員的「腐敗」是亡國的開始2古羅馬因為「逃漏稅」而滅亡「低稅金」創造自由的經濟活動 帝國主義化--金錢是如何流動? 尼祿皇帝推行「稅收安定策略」西元200年的「超級通膨」第2章 猶太人與中國--自古就擅長「金融」的民族為何猶太人會成為世界經濟與文化的核心?現代世界的金融系統就從這裡誕生!金錢是合理的處世工具 秦始皇透過「統一貨幣」統一了全中國中國曾經是亞洲的「中央銀行」?!唐朝創造了世界最早的「匯兌銀行」金融技術發達的中國發行了世界最早的紙鈔第3章 蒙古人與伊斯蘭帝國改變了「金流」!穆罕默德的「減稅政策」發揮奇效成吉思汗主張「彈性政經策略」蒙古帝國掀起「物流革命」經濟大國鄂圖曼土耳其能夠順利收取全國稅金的優良制度掌握安全又划算的貿易路線第4章 世界落入西班牙與葡萄牙手中中世紀之前的歐洲都是「經濟落後國家」「航海狂」亨利王子的經濟功績大航海時代之星,西班牙的崛起羅馬教皇諭令「要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世界」為什麼新大陸會掀起「金融革命」?黑奴幾乎都是被黑人賣掉宗教政策如何傷害經濟無敵艦隊是被「消費稅」擊沉?!第5章 伊莉莎白女王靠海盜與奴隸貿易致富奢侈的約翰國王向國民賠罪--《英國大憲章》英國因為「金錢」而脫離羅馬教廷伊莉莎白女王是海賊的「金主」海盜出海一趟可以搶得「一年半的國家收入」!國家海盜專案--交易內容奴隸貿易的龐大「收入」第6章 無敵的拿破崙打輸了「金融戰爭」中世紀歐洲各國的國王總是為錢所苦國王的「倒債」招致法國大革命 民眾看到國王的「財政收支」就氣炸了! 國家財政的魔法之棒--徵兵制拿破崙敗在「資金匱乏」第7章 「英國紳士」的「黑心勾當」英國人的拿手絕活--「事業」組織化沒有「資本力量」就無法實現工業革!大英帝國席捲世界的幕後功臣是英格蘭銀行?英國商人狡詐的殖民地政策 鴉片戰爭是為了「消除英國的貿易逆差」為什麼美國人喝咖啡?美國「收購」自己的國土與資源增加「殖民地」不如擴張「連續的國土」買阿拉斯加是撿了?英國資本流入,促進美國經濟發展打造華爾街的猶太人第8章 驅動世界經濟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是何方神聖?猶太鉅富「羅斯柴爾德家族」五個孩子打造了「世界網絡」 拿破崙戰爭「賺翻天」!提供資金給英國政府收購蘇伊士運河,賣了一筆債羅斯柴爾德與陰謀論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何沒落?第9章 探討明治日本的「經濟奇蹟」!站前日本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大驚奇強力的統一政權是「經濟力的支柱」「日本強大的出口能量」是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明治五年自力鋪設鐵路第10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經濟版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德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大戰改變了世界的「經濟勢力圖」第一次世界大戰掀起「能源革命」美國曾經是「世界第一產油國」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總收支」全球大蕭條從德國開始 凱因斯預言:「1930年將面臨危機」美國的罪過是「做生意賺了就跑」 納粹崛起與德國經濟復甦納粹攻城掠地的「經濟面因素」為什麼希特勒曾經入圍「諾貝爾和平獎」?入侵波蘭的真相「錢」逼美國不得不參戰貿易戰爭--日本出口能量搶走了英國市場英國採取封閉經濟趕走日本資源戰爭--為什麼美國不希望日本侵略中國?「東亞新秩序」惹惱了美國石油戰爭導致美日開戰這場仗的輸贏雙方都血本無歸第12章 蘇聯解體與金融海嘯--渾沌的世界經濟1.蘇聯從誕生到解體的「金流」 追求短期成效的共產主義經濟龐大的官僚國家靠「預算」與「計畫」來做事35%的貧困國民,造成階級落差大美國擁有「全球七成黃金」,風險極高凱因斯的憂慮矛盾的「世界基準貨幣」2.蘇聯解體導致金融海嘯美國史上最大的「破產潮」高風險事業「投資銀行」究竟是什麼?美國經濟一直隱藏「大炸彈」為什麼全球沉迷「金錢遊戲」?現代就像是「法國大革命前夜」後記
書名 / | 拿破崙不是敗在滑鐵盧戰役而是金融戰爭: 從金錢的流動發現5000年歷史的意外事實 |
---|---|
作者 / | 大村大次郎 |
簡介 / | 拿破崙不是敗在滑鐵盧戰役而是金融戰爭: 從金錢的流動發現5000年歷史的意外事實:會計師查帳司空見慣,但當稅務人員翻起「世界史」這個大帳本時會發現什麼?從錢追權,跟隨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9862355954 |
ISBN10 / | 9862355956 |
EAN / | 9789862355954 |
誠品26碼 / | 2681467152006 |
頁數 / | 24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古羅馬因為「逃稅」而滅亡
「低稅金」創造自由的經濟活動
古羅馬繁榮的一大要因,在於人民可以自由進行經濟活動。
古羅馬的共和時期,羅馬市民幾乎沒有直接繳稅,因為沒必要繳稅。
國家最大的財政負擔是軍隊,但古羅馬的軍隊幾乎不花錢,因為羅馬市民規定要無償服役一年,而且武器還要自己準備,就連軍隊裡的行政人員也是由羅馬市民無償擔任。
行政經費是由出口關稅與奴隸稅來支付,只要買賣奴隸就要課徵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的買賣稅,解放奴隸的時候要依奴隸價格課徵百分之五的稅金。
然而,後來古羅馬與周邊國家的衝突日益增加,開始聘僱傭兵組成軍隊,就需要增加稅收。
於是頒布了「戰爭稅」。
戰爭稅是一種財產稅,市民申報財產總額,按照比例課稅,而且有累進稅率。
財產種類不同,戰爭稅的稅率也不同,比方說珠寶、昂貴服飾、豪華馬車等奢侈品,最高要課到十倍的稅金。
而且一旦開戰,有錢人還有義務貸款給國家。
戰爭稅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有補償機制。如果羅馬軍隊戰勝,搶到戰利品,就會補償民眾繳納的稅金。所以羅馬的戰爭稅,其實比較像是公債或股票。
當羅馬軍隊連戰連勝,國土不斷擴張,戰爭稅就被廢除了。羅馬城邦(即羅馬共和國)誕生後三百五十年(西元前一五○年左右),戰爭稅就已經全面廢除。
廢除戰爭稅之後要怎麼籌措財源呢?就是向被征服的土地課稅。
羅馬征服一塊土地之後,會先納作領地,然後租借給被征服的民眾使用,並且課稅。羅馬藉由課稅從各地收括貴金屬與作物,就足以維持國家運作。
尤其從西班牙收來的金銀更是讓羅馬國庫豐沛,光是從西元前二○六年到西元前一九七年這十年內,西班牙就向羅馬上繳了一.八噸的黃金,六○噸的白銀。羅馬有了這些金銀,才得以創建貨幣制度。
西元前二○○年左右所鑄造的德納留斯錢幣(Denarius)是羅馬境內的主要流通貨幣,連傭兵的薪水都是以此支付,而鑄造貨幣本身就是羅馬的重要財源之一。
羅馬派遣總督率領強大的羅馬軍隊管理領地,總督在領地有絕對權力。
但領地的稅制不是採用本國統一稅制,而是按照當地傳統來徵收,羅馬就是這樣軟硬兼施,才能管理廣大的領土。
帝國主義化—金錢如何流動?
羅馬的溫和占領政策,在共和時期尾聲開始瓦解。
羅馬民眾嚐到了領地進貢的甜頭,開始得寸進尺。
西元前一三○年左右,羅馬開始對領地課徵「收成稅」。
然而,收成稅是由外包的課稅員去課稅。
課稅員要先向羅馬政府購買五年期的課稅權,也就是羅馬政府會先向課稅員一口氣收五年的稅。如此一來,短期可獲取相當的收入,但政府必須提供課稅員一筆「預繳折扣」,所以長期來說是吃虧的。
而外包課稅員制度最大的缺點,就是課稅員的權力會無限上綱。
預繳五年的稅金需要龐大的財力,所以課稅員們會組織起來,像是一間公司。
這就是人類史上最早的公司。
一般民眾也可以投資這家公司(課稅包商),投資人與課稅員的立場相當分明,傳承到現在就是「經營權與股權分離」的股份有限公司。
課稅包商要向羅馬政府繳交鉅額的課稅權利金,當然要徵收更多稅金來賺錢。
而且課稅包商擁有對領地強制課稅的權力,所以課起稅來非常刻薄。
課稅包商並不會直接課稅,而是在各領地聘雇當地的外包課稅員,課稅包商再從中抽成。所以領地民眾同時要被課稅包商和當地的外包課稅員抽成。
這個制度讓稅率飆漲,當然就有領地叛亂。
其中傷害羅馬最重的,就是米特里達提王(Mithridates)叛變。
西元前八八年,土耳其地區的米特里達提王率領大部分的希臘城市起義,光是一天的起義,就殺了八萬個羅馬的外包課稅員,以及兩萬個羅馬商人。
米特里達提王並沒有要求獨立,而是要求「廢止外包課稅員制度」,以及「參加起義的所有城市免稅五年」。
羅馬軍隊平定了這場叛亂,但是羅馬政府也受到沉重打擊,使得共和政府陷入混亂,結果進入帝國時期。
尼祿皇帝推行「稅收安定政策」
羅馬共和政權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稅收系統失能。
外包課稅員的權力太強,導致政府收不到稅。此外,因為人民對課稅員的腐敗感到不滿,各地也接連起義。
古羅馬為了改善國家制度,決定找出一個強大的領導者。
他們找到了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原本是羅馬執政官(類似總統),後來慢慢強化自己的權力,最終成為皇帝。
奧古斯都決定由政府直接對領地課稅,盡量避開外包課稅員,當時剛被羅馬征服的埃及則被劃為皇帝直屬領地,要強化財政基礎。
包括奧古斯都在內的歷任羅馬皇帝,都致力於創造更簡單、也更公平的稅收制度。
就連惡名昭彰的尼祿皇帝也不例外。
原本羅馬的課稅規則是國家機密,尼祿率先公布課稅規則,並規定若有民眾繳不出稅,一年後就不得追討,將消滅貪腐課稅員作為最優先課題。在歷任皇帝的努力之下,古羅馬的稅收制度總算比之前穩定許多。
但是外包課稅員制度並沒有被廢除,課稅官員的貪腐依然層出不窮。
西元二○○百年的「超級通貨膨脹」
稅收不足的羅馬政府做了什麼?
發行更多貨幣。
羅馬的德納留斯錢幣原本是由純銀打造,尼祿皇帝開始減少錢幣的含銀量,西元二○○年左右,德納留斯錢幣大概只剩下百分之五十的含銀量,西元二七○年更降到只有百分之五,而且往後還不斷降低。
這下當然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
西元二○○年左右,一布謝(bushel,約三十六公升)的小麥價值兩百德納留斯,但是到了西元三四四年卻飆漲到兩百萬德納留斯,通膨達到一萬倍,真的可謂超級通膨。
要怎麼阻止通膨?除了發行更多貨幣之外,也要設法增加稅收。
西元二八四年即位的戴克里先皇帝大大強化了稅收制度,由中央政府對帝國境內所有的城市與領地直接課稅,要排除課稅員與當地權貴的「中間剝削」。
羅馬政府親自調查國內戶口,決定稅額,不再以貶值的德納留斯幣來課稅,而是以農作物等實體物品來課稅。
住在義大利的羅馬市民要直接向中央繳稅。傳統上,羅馬市民1不需要繳人頭稅,但是戴克里先廢除了這項特權。
戴克里先的稅制改革一時獲得了成效,羅馬帝國又恢復過往的強盛,但他的稅收制度並沒有持續太久。
因為戴克里先的稅收制度需要有龐大的行政組織來執行,光是維持這個行政組織就需要耗費大筆稅金。
當時的課稅做法非常嚴厲,官員經常對民眾用刑,甚至有許多羅馬市民因繳不出稅金,而把自己的小孩賣去當奴隸,或者把自己賣作奴隸。
而且行政組織愈肥大,就愈容易腐敗。
富裕的貴族與大地主可以賄賂官員,以免除或減少稅負。羅馬市民與農民可以把自己的土地財產捐給貴族與地主,以受到他們的庇護。
結果富者愈富,人民的生活卻更加貧窮。
這是古今中外所有封建國家都會發生的現象。
日本平安時代的農民也曾經為了逃稅,將農地捐給有權有勢的貴族,這就是所謂的「莊園」。莊園愈強大,中央政府的權力就愈衰弱,各地群雄割據,就是所謂的「封建時代」。
戴克里先即位大約一百年之後,古羅馬終於分為東西兩邊,走向滅亡。
宗教政策如何傷害經濟
大航海時代前半段的主角是西班牙。
西班牙在美洲大陸、中東、東南亞都有殖民地,遍布全球,曾經號稱「日不落國」,在十六世紀可說是超級強國。
西班牙強盛的象徵就是「無敵艦隊」。
當時西班牙有強大的海軍,靠著武力建立大量殖民地,征服四海。一五七一年的雷龐多海戰中,西班牙擊潰基督教的宿敵鄂圖曼土耳其,成為名副其實的「無敵艦隊」。
然而,強大的西班牙到了十七世紀卻開始衰敗,強大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海軍給擊退了。
到了十七世紀中葉,世界霸權落入英國手中。
西班牙衰敗的最大因素是財政問題。
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從殖民地掠奪鉅額財富,卻還是隱藏著慢性的經濟危機,甚至多次倒債。
一五五六年即位的菲利普二世繼承了廣大的美洲殖民地,同時也背負驚人的債務。
菲利普三世更慘,即位時的負債已經高達歲收的八倍。
既然西班牙從美洲大陸掠奪來的財富足以掀起歐洲經濟革命,為什麼財政還會惡化到此地步?
原因之一是戰爭。
西班牙不斷與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打仗,又鄰近阿拉伯,也常與鄂圖曼土耳其發生衝突。
光是養一支無敵艦隊的經費就相當驚人。從一五七二年到一五七五年之間,為維持無敵艦隊便花了一千萬達克特5,但是西班牙每年歲收只有五百萬到六百萬達克特。
而且西班牙的宗教政策也是讓經濟惡化的主因之一。
西班牙的國教是天主教,不允許新教或其他教派存在,結果就與新教主導的英國、法國發生衝突。
十六世紀末葉,西班牙的一部分獨立成為荷蘭,也是因為宗教因素。當時的荷蘭是全世界最富庶的地區,荷蘭上繳的稅成了西班牙的財政支柱。
但是荷蘭人大多信奉新教,對西班牙政府相當不滿,一五六八年終於忍無可忍而引爆了獨立戰爭。這場戰爭號稱「八十年戰爭」,直到一六四八年才結束。不過,荷蘭在一五八○年已可說是實質獨立了。
西班牙還在一四九二年頒布了「猶太教徒驅逐令」。
趕走擅長金融的猶太人,此舉嚴重打擊了西班牙的財政,因為猶太人的貿易與金融人脈網遍布全球,少了猶太人當然是西班牙經濟的一大損失。
無敵艦隊是被「消費稅」擊沉!?
西班牙為了拯救財政,選擇了最糟糕的課稅制度。
也就是沉重的「消費稅」 。
西班牙的消費稅制度是參考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制度,而消費稅也成了大航海時代西班牙的經濟支柱。
即使在現代,消費稅還是會傷害經濟景氣。當時西班牙課徵的消費稅更是慘不忍睹。
目前世界各國的消費稅幾乎都是隨商品徵收,而不是隨交易次數徵收,所以只有購買最終商品的人繳一次消費稅就好。
但是當時西班牙的消費稅不是隨商品課稅,而是每次交易都要課稅,製造商賣給批發商要課稅,批發商賣給零售商要課稅,零售商賣給消費者還是要課稅。一項商品經手愈多次,稅金就愈高,而這些成本自然會反映在商品價格上。
國王當然喜歡這種增加稅收的制度,但是一項商品被課了這麼重的稅,物價也會飆升,而景氣隨之衰退。
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物價飛漲,一般史學家認為要歸咎於從美洲大陸運來的大量白銀,但是西班牙的物價早在開採銀礦之前就已經上漲,所以筆者認為西班牙物價飆漲的主因在於其消費稅制度。
一旦物價飆漲,商品就比其他國家昂貴,出口屈居劣勢,外國的便宜貨則大量進口。
結果造成西班牙的國際貿易嚴重逆差。
從南美波托西銀礦運來的大量白銀,一抵達西班牙南部的加的斯港就直接送往歐洲各地,根本不會經過西班牙政府,因為這些白銀都要用來平衡貿易逆差,償還國王債務。
西班牙的國際貿易逆差,財政惡化,嚴重影響了海運業。
十六世紀末葉,西班牙的商船隊是英國與法國的兩倍,也就是無敵艦隊的基礎。
但是到了十七世紀,船隻數量驟減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西班牙港口裡幾乎都是外國商船,西班牙的造船業也成了風中殘燭。
當時大多數的海軍船艦在平時是商船,戰時才作戰艦用。因此海運業衰退,也就代表海軍勢力衰退。
衰退的西班牙海運業造成國家財政惡化,貿易嚴重逆差,最終毀了無敵艦隊。
英國為了「金錢」而脫離羅馬教廷
「英國因掠奪而偉大」。
這個說法對英國來說似乎有些過分。
但是觀察英國中世紀之後的歷史,你不得不點頭。
英國的第一次大掠奪,對象是教會。
十六世紀上半葉,亨利八世在位的時候,英國就脫離了羅馬教廷,並且將英國境內所有的教廷財產都收歸國有。
「亨利八世因為跟西班牙的凱薩琳公主離婚,而被羅馬教宗驅逐,於是亨利八世便宣布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
這是國高中課本裡的世界史觀。
但是從錢的角度來看,亨利八世被逐出教會並非單純的離婚問題,而是與當時英國的財政問題有關。
簡單來說,亨利八世很可能是故意讓自己被逐出教會,斷絕羅馬教廷與英國的關係,並趁機搶走羅馬教廷的收入。
當時的基督教徒必須奉獻「十一捐」,也就是將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給教會1。
亨利八世在位的時候,英國的基督教徒也要繳交「十一捐」,等於是英國繳給羅馬教宗的錢。
但是亨利八世正為了稅收不足而煩惱,於是盯上了「十一捐」。
其實當亨利八世向羅馬教宗要求與凱薩琳公主離婚的時候,他與教宗的關係就已經相當惡劣,因為他早就拒絕向羅馬教廷繳交「十一捐」。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羅馬教宗當然不會輕易答應亨利八世的要求,結果離婚不獲准,亨利八世被逐出教會。
這下可稱了亨利八世的意。
亨利八世趁機宣布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並在一五三四年通過《最高治權法案》 (Act of Supremacy),宣稱自己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領導人。
從此, 英國教會的財產便全部納入亨利八世的手中,十一捐也進了國庫。
伊莉莎白女王是海盜的「金主」
讓英國國力突飛猛進的人,是亨利八世的女兒伊莉莎白女王。
史學家認為,伊莉莎白女王打下了大英帝國繁榮的根基。
伊莉莎白女王在位的英國,把「掠奪」發揮得淋漓盡致。
其掠奪內容簡單來說就是「海盜」和「奴隸貿易」。
在伊莉莎白女王時期,英國境內歌舞昇平。當時的英國可說是處於史上稅率最低的時期,因為有其他方法可填補稅收之不足,也就是海盜。
大英帝國靠著海盜和奴隸貿易來促進經濟繁榮。
這算是英國的黑歷史,不好大聲張揚,但是只要觀察西歐的經濟史,英國勢力抬頭絕對撇不開海盜和奴隸貿易兩大因素。
根據歷史記載,英國以國家規模進行海盜行為,就是從伊莉莎白女王開始。
現代人可能很難相信伊莉莎白女王靠海盜賺了多少錢。
在伊莉莎白女王即位之前,英國是個向德國出口毛料的貿易國。
但是當哥倫布開拓了美洲航線,西班牙在美洲發現波托西銀礦,大量生產的白銀改變了歐洲的經濟趨勢,尤其德國原本是產銀國,國力自然嚴重衰退。
在當時,貿易所得對歐洲各國的重要性遠高於現在。
因為當時國家稅收的基礎在於關稅和獨占貿易,如果國家無法順利進行貿易,等於重創國庫(王室)。
所以伊莉莎白女王使了一招苦肉計,就是海盜。
但是伊莉莎白女王並沒有親自成立海盜團。
她拉攏了現有的海盜來用,就好像織田信長重用海盜九鬼家族一樣。
伊莉莎白女王重用的海盜則是法蘭西斯.德瑞克(Francis Drake)。
麥哲倫是第一個繞世界一周的航海家,德瑞克則是第二個,而且還曾經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軍提督。他本來只是個普通海盜,但是被伊莉莎白女王相中,參與國家級的海盜專案,之後才當上海軍提督。
伊莉莎白女王當然沒有光明正大的鼓勵海盜。她在表面上還是宣稱海盜不合法,但私底下卻大力贊助海盜。
就好像她一方面贊助德瑞克的海上掠奪,另一方面也說「如果我國與西班牙的國際關係惡化,就會拋棄你」。
海盜出海一趟可以搶得「一年半的國家稅收」!
一五八七年四月,伊莉莎白女王主導的「海盜行」由德瑞克率團出發。
德瑞克率領多達二十艘海盜船的大隊,其中五艘是由伊莉莎白女王提供的王室船艦,簡直就是艦隊等級。這支艦隊開始攻擊西班牙的民間商船。
第一個攻擊目標是西班牙南部的加的斯港。
加的斯港停靠許多西班牙商船,德瑞克艦隊沒有掛上英國國旗,以降低西班牙的戒心,若無其事地進港之後就發動攻擊。西班牙商船束手無策,被德瑞克艦隊搶走了大批的葡萄酒、橄欖油、餅乾、武器等珍貴商品。德瑞克艦隊的船員甚至登陸破壞天主教堂,四處縱火,可見英國洗劫西班牙還有宗教戰爭的成分。
德瑞克艦隊繼續出海搶劫,兩個月之後抵達大西洋的亞速群島,洗劫西班牙國王的船艦「聖菲利浦號」,當時聖菲利浦號正好從東南亞返航,船上滿是金銀、絲絹和香料。
德瑞克這趟海盜行為英國搶來大約六十萬英鎊,而伊莉莎白女王就分到三十萬英鎊2。
當時英國一年的國家預算只有二十萬英鎊左右,所以德瑞克出海一趟,伊莉莎白女王就拿到一年半的國家預算,並用這筆錢還清了所有外債,剩下的錢則用來投資地中海獨家貿易公司—黎凡特公司(Levant Company)。
沒有「資本力量」就無法實現工業革命!
觀察蒸汽機的發明過程,可以發現英國不是突然出現一個天才發明家發明了蒸汽機,而是全歐洲都搶著打造蒸汽機,由英國率先成功。
英國之所以率先成功,是因為資本底子比其他國家硬。
為什麼英國的資本底子夠硬?
最大主因是十七世紀末推動的「財政改革」。
大英帝國席捲世界的幕後功臣是英格蘭銀行?
工業革命剛發生的時候,英國已經擁有美洲、印度等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以及海上的霸權,就因為英國是經濟大國,經濟實力堅強,才能掀起工業革命。
為什麼英國會奪得海上霸權?
直接原因是光榮革命時期(Glorious Revolution)進行的財政大改革。
前面提過《英國大憲章》 規定英國國王不准隨便課稅,但是伊莉莎白女王之後的英國國王可不一定乖乖照辦,畢竟歐洲烽火連天,軍費再多都不夠用,所以英國也經常增稅,或是成立新的稅目。
於是英國國民再次為了稅金起義。
從一六四一年的清教徒革命到一六八八年的光榮革命為止,英國處於一個大革命時代。
光榮革命規定了「課稅權屬於議會」,對國王權力的限制比大憲章更強,英國從此進入完全由議會主政的「君主立憲制度」,也就是英國沿用至今的制度。
這次英國大革命其實是經濟財政的大革命。
這場經濟大革命就是將大英帝國變成經濟大國的原動力。
經濟大革命的兩大指標是「建立國債制度」以及「成立英格蘭銀行」。
一六九二年,英國制定了國債相關法律。
嚴格來說,這是人類史上最早的國債。
以往國王是到處借錢,但英國第一次發行正式的國家債券。
再過兩年之後,英國成立了英格蘭銀行。
英格蘭銀行就是英國的中央銀行,負責發行英國國債,並藉此獲得貨幣發行權。說明白些,就是政府以百分之八的利率發行國債,英格蘭銀行買下國債之後發行貨幣,貸款給民眾與商家。
簡言之,就是政府用百分之八的利率向英格蘭銀行貸款,英格蘭銀行則可以自己發行貨幣,對一般民眾進行融資。
以現今的水平來說,百分之八的利率非常高,但是當時歐洲國王向民間銀行借錢,實質利率都在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之間,這麼高的利率實在折煞了歐洲各國的國王與政府。
國家借錢只要百分之八的利率,在當時可說是破天荒的低廉,而且英格蘭銀行購買國債的利率還不斷降低,到了十八世紀中葉只剩百分之三左右。
英國借錢的利率遠低於其他競爭國家,代表資本相對雄厚,在籌措軍費和產業發展上有絕對的優勢。
英格蘭銀行不僅幫助了英國政府,也大大扶植了民間企業,當時英國充斥著民間銀行,其中很多家銀行的風險相當高,融資利率也高。自從英格蘭銀行出現之後,民眾就可以安心存放自己的財產,企業家也可以享有低利率籌措資金。
大英帝國最後贏得殖民地競賽,掀起工業革命,都與成立英格蘭銀行密不可分。
英格蘭銀行就是日後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的範本。
鴉片戰爭是為了「消除英國的貿易逆差」
英國在帝國主義時期最邪惡的暴行,就屬鴉片戰爭了。
為什麼會發生鴉片戰爭呢?
英國人有喝紅茶的習慣,但是紅茶起源於中國,在十九世紀末葉之前,英國茶葉幾乎都是從中國進口。
英國人的飲食與「茶」密不可分,進口數量龐大,雖然英國向中國進口了大量茶葉,卻幾乎沒有東西可以出口到中國。當時中國的機械技術與軍事力量雖然不如歐美,但經濟卻富庶豐饒,幾乎沒有什麼非得向英國進口不可的東西。
英國很不喜歡對中貿易的龐大逆差,這代表有大量銀兩流向中國,所以英國就想到出口鴉片。
英屬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生產鴉片,然後賣給中國,賺到的錢再向中國買茶葉,形成「邪惡三角貿易」。
英國可不只是隨便賣一批鴉片給中國,而是在鬧區開設鴉片館,聘當地的年輕女子接客,搞得像高級俱樂部,想讓中國人都迷上鴉片。
這種做殺頭生意的膽子實在令人目瞪口呆。
中國當然不希望有人在國內賣鴉片,所以清朝政府禁止鴉片進口,還在廣東港口沒收了走私的鴉片。
英國得知這件事情,便派遣艦隊前往北京附近的天津港與清朝開戰,結果清朝一敗塗地,一八四二年投降並將香港租借給英國九十九年,還開放廣東、上海等五個港口。
英國並沒有公開強迫中國進口鴉片,但是清朝政府實際上被迫進口鴉片。
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局勢混亂,一八五一年發生全國性的「太平天國之亂」,英國就帶著法國、美國等國家趁機介入, 一八五四年,上海的海關納入聯軍管轄,上海成為半殖民地(租界)。
一八五六年,英國籍的亞羅號輪船在中國發生糾紛,英國趁機與法國組成英法聯軍進攻中國,一八六○年將香港對岸的部分九龍半島也納入租界。
可見大英帝國的繁榮背後都是這些黑暗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德國經濟迅速發展」?
帝國主義經濟時代,英國一直都是全球霸主,但後來發生一件事情顛覆了這個局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
直到如今,第一次世界大戰依然是個原因不清不楚的戰爭,因為當時歐洲各國之間的對立情勢並不激烈。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奧地利王儲裴迪南大公遭到暗殺,奧地利因此對塞爾維亞宣戰,德國也根據德奧同盟條約參戰。英國、法國、俄羅斯這些國家之間雖然沒有什麼衝突,但因為各國之間簽訂的複雜條約,只好跟著參戰。
然而,若是從「經濟」觀點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情勢,就能知道背後的利害關係。
表面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似乎讓錯綜複雜的歐洲國家關係變得壁壘分明,但其實對強國來說一直都很簡單。當時歐洲四強是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其中英、法、俄都與德國對立,最後加上美國也站在英國這邊,所以是五強之中一打四的戰爭。
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美強國圍毆德國的戰爭。
為什麼英法俄美想要圍毆德國?
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德國經濟發展太快。
德國在歐洲裡面算是「後來居上的列強」。
在十九世紀末葉之前,德國一直分裂為好幾個省,沒有什麼國家規模的發展。後來,德國之中的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打敗法國,站上德國的領導地位,並且終於在一八七一年統一全德國。
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八六八年,所以德國與日本幾乎是同時成為一個新的統一國家。
一八八八年即位的德皇威廉二世積極推動帝國主義,讓德國與美國並列世界第一的工業生產國。
一八七○年的全球工業生產量之中,英國占了百分之三十二,而德國占了百分之十三;但是到了一九一○年,反而變成英國的百分之十五對上德國的百分之十六,法國更只有百分之六。
所以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成為歐陸最大的工業國。
一九一三年,德勒斯登銀行(Dresdner Bank)慶祝四十周年的文宣上,歌頌了德國如何從農耕社會轉型為世界頂尖的工業國家,人口倍增,勞工收入優渥,人民不再像以前一樣猛往國外逃,國債也愈來愈少等等。
但是德國的成功讓其他西歐國家眼紅,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而且德國進軍海外的時機遠比英法等國晚,也更急著追回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就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交涉,取得巴格達(現在的伊拉克首都)到君士坦丁堡的鐵路鋪設權,當時君士坦丁堡有鐵路通往歐洲,這條新鐵路就是打算以鐵路連結巴格達與歐洲。
這個鐵路鋪設權還包括了鐵路沿線兩邊各二十公里的採礦權,當時中東已經發現了幾座油田,德國就是看上了這一點。
後來鐵路鋪設進度不怎麼迅速,但是採礦採得很開心,德國還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攜手成立「土耳其石油公司」,擬定正式開採石油的計畫。
再來提到德國旁邊的奧匈帝國(奧地利匈牙利帝國),奧匈帝國算是近代歐洲的後段班,但曾經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國,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國土與人口也算得上是大國等級。奧匈帝國有很多德語人口,如果與德國合併,就會形成一個超級強國。
英法俄三國認為放任德國強大下去,總有一天會稱霸歐洲,所以才聯手圍毆德國,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