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 誠品線上

映画を撮りながら考えたこと

作者 是枝裕和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日本國民導演--是枝裕和第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 《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 日本國民導演--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 構想八年的「是枝書」決定版 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探討所有作品「可以持續表現當今時代」的方法、技術及其可能性 將於電影史上留名的一冊 誕生! 本書是是枝裕和1987年從早稻田畢業開始拍攝紀錄片至今將近30年的創作生涯回顧,從紀錄片、電視劇到電影,內容也逐漸從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轉移到以日常生活片段探索家庭、回憶對人的意義。除了每一部作品的創作起源、理念,也描述了作品拍攝時遇到的、讓他產生感觸的人事物,以及對電視、電影界的建議(包括電視劇的未來、東京影展如何向世界其他影展等等)。是枝裕和前後花了八年才完成這部類自傳,這部用文字、手稿、照片等組合而成的自身紀錄片,可視為過去創作歷程的ending,未來持續創作的另一個起點。 是枝裕和剛離開學校後初期以拍電視紀錄片為主,關注社會議題(福利政策、政府官員自殺等),開拍的前幾部電影《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也聚焦於此。取材自1988年東京巢鴨兒童遺棄事件、創造出坎城影展史上最年輕影帝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而拍攝的最初始點其實緣自於長野。1991年是枝因工作低潮,跑到長野縣的伊那小學拍攝小朋友飼養小牛的生活,當時他很融入生活,但在離去前的一次餐會中,班級導師竟對是枝裕和說:「雖然你在這裡的這段時間跟我們一起過的充實又愉快,但這裡畢竟是屬於我和這些學生的地方,你還是要回到東京,找到屬於你自己的位置。」而這個「在東京尋找自己生存之處」的想法,後來就成了拍攝「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契機。 獲得第52屆威尼斯國際影展金奧薩拉獎的《幻之光》,最早電視製作人只是想拍電視劇,沒料到從高中就是宮本輝書迷的是枝,看了初步腳本後竟然想拍成電影,而且得花上三億日圓。為了省錢,將場景從關西移轉至東京、原定女主角飛了找攝影大師篠山紀信討救兵,在5千萬資金缺口下硬是開拍,並且為執導的第一部劇情片畫了300張分鏡圖。當他將這些手稿拿給導演侯孝賢看時,侯導卻對他說:「技巧很棒。問題是你在拍片前已將全部分鏡圖畫好了吧?」「鏡頭要擺在哪裡,不是應該等到現場看過演員的表演才決定的嗎?你拍過紀錄片,應該懂吧?」這番話如醍醐灌頂,讓是枝裕和更加佩服侯導。沒有自信的他日後再也不讓分鏡圖綁住自己。 《橫山家之味》是枝裕和將焦點從社會議題轉到日常生活的轉換點。他母親沒來得及看《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便過世了,他將懊悔變成了《橫山家之味》的文宣「人生總是有點來不及」寫在筆記本的第一頁,並開始開始寫劇本。在角色設定前,對於故事先有兩大設定。一個是「拍成低喃有點來不及就結束的電影」。另一個是母親和兒子在相處不甚自在的中元節晚上,突然間響起了〈橫濱藍色燈影〉的歌聲。這部電影偏自傳性,而電影日文原名《走著走著》(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是這首歌的副歌開頭(這張唱片銷售量超過一百五十萬張)。當時東京、練馬到處都是工廠,全家人出遊頂多只是搭公車到池袋。在那種環境下,「橫濱」二字的語感和歌手石田亞由美穿著藍色水手服溜冰的形象是那麼的都會,給人極大的衝擊。因為保有那樣的記憶,就決定成為電影名稱。 是枝裕和對家庭倫理劇的想法全部都灌注在《比海還深》上。想要拍攝這個作品的理由很多,其中之一是「我想要再拍一次希林女士」,而且從小在社區裡長大,一直很想拍攝以社區為舞台的家庭故事,將一些親身經驗融入其中。像劇中趁著母親不在家回到社區尋找父親畫軸的那場戲就是真實經驗。當母親說:「你爸的東西,我在葬禮過後全都扔了」,讓是枝頗受衝擊,於是將該記憶加油添醋成那場戲。他自覺到個人顏色濃厚的DNA就存在這部戲裡,不是用力挺起肩膀以集大成或代表作等字眼形容的電影,而是有種從頭到尾都鬆下肩膀的力量,讓某種東西展露出來的感覺--一半是出於願望,對家庭倫理劇、對社區、對生活在社區一個人死去的母親、還有對無法如願生活的主角的後悔和包含斷念的愛。是枝回憶十九歲那年在早稻田大學的ACT小劇場看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導演的《大路》、《卡比利亞之夜》,讓他發現愛是可以拍得出來的。或許愛的量、質和純度無法跟其他人相比,但在這部《比海還深》灌注了自己全部的愛。 《我的意外爸爸》的故事主題是「抱錯嬰兒事件」。之所以選擇抱錯嬰兒的主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自己也當了父親。五年來親眼目睹女兒的成長,常常會思索連結自己和孩子的是「血」還是「時間」呢。固然選擇主題的方式和過去一樣,但作品主體跟我過去的作品相比,感覺娛樂性變得比較高。如果說過去是將重心放在每一個鏡頭的描寫,故事性沒有前進的鏡頭只要感覺有趣就留下;這一次則是讓故事的輪廓變得清晰,主角的個性從一開頭就讓人看清楚,再慢慢地施壓看他如何因應,企圖用正統的戲劇方式堆砌。所有的鏡頭都是為了貢獻劇情的發展,讓故事情節一路往前走。同時還為每個主要角色安排了有關「血」和「時間」之爭的決定性台詞。 而《海街日記》最初的構想是鈴來在山形車站目送走姐姐們後,從坐在搬家公司的卡車上經過鎌倉海邊的秋天開始。鈴來到海街,從奔馳的卡車上看到秋天的祭典、海邊,也就是海街最初呈現在她眼前的發想。可是原作中也出現的御靈神社面具遊行活動是禁止汽車通行的,無法從搬家公司的卡車上看見。而且這年頭搬家的人似乎也不可以隨卡車坐在副駕駛席,發現自己的想像脫離現實不禁有些愕然。發現原設定行不通後只好轉向:既然電影是追著季節進行,就想說讓視野隨著季節改變。秋天鈴的世界是窩在家中;到了冬天是第一次和次女佳乃一起上學的畫面,可以看見她們所住的街道;春天第一次和朋友們去海邊玩。發想是配合四女鈴的心靈逐漸開放,轉換成視野的逐漸開闊。同時一開始父親的葬禮是為「四姐妹」而有的葬禮,接著祖母的七周年忌日是「老屋」的葬禮,食堂老闆娘的葬禮是「海街」的葬禮,搭配四女鈴的視野拓展,改變三場葬禮的位相,就這樣總算確定整體的架構(從無到有時間很長!) 。 書中還有許多如上述對作品製作過程、背景的故事,除此之外,也談論給予指導令他尊敬的前輩、以及他如何看待紀錄片、電視、電影、影展,甚至如何籌措資金、票房分帳和底片及數位的選擇與保存等。這不只是一本是枝裕和個人的書,一個創作者在經歷了30年的生涯之後,他的創作生涯已經開始與這個世代的電影和電視創作產生了關係。如同是枝裕和所說的: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是枝裕和日本電影當代詩人,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1962年出生於東京,原本夢想成為小說家。1978年從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文藝學科畢業後,加入TV Man Union公司從事電視紀錄片拍攝工作,後來接觸到侯孝賢的電影,更堅定他往拍電影這條路走去。2016年獲得第八回伊丹十三賞,該獎項意於鼓勵日本國內各領域活躍的創作者,評選的考量重點是「有趣」、「令人出其不意」、「普羅大眾都能領略」。 早期拍攝的紀錄片多關注社會議題,充滿人文主義色彩。他拍日本第一個公開現身的愛滋病患(《愛之八月天》,1994年)、因醫療失誤導致無法擁有任何新記憶的人(《當記憶失去了》,1996年)、福利政策削減導致兩名戰爭遺孤相繼自殺(1991《然而……〜福利消失的時代〜》)……,他對社會正義的執著,深受英國獨立電影與電視導演編劇肯‧洛區和比利時導演達頓兄弟的影響。是枝裕和高中時就是宮本輝的書迷,拍劇情片也是他最想做的事,因此在電視製作人的邀請下,於1995年首次執導改編自宮本輝小說的電影作品《幻之光》。這部探討女性如何從生離死別陰影中重生的故事,獲得第52屆威尼斯國際影展金奧薩拉獎,也開啟了是枝裕和劇情片的創作之途。第二部處理人死後若能選擇,哪一段生前記憶值得帶入永生的《下一站,天國!》(1998年),獲得世界各國很高的評價。是枝裕和早期的作品直探生死、記憶等幽深的議題,在如以沙林毒氣事件為主幹的《這麼……遠,那麼近》(2001年)、取材自1988年東京巢鴨兒童遺棄事件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年)都可窺見。 其中描述四個被母親遺棄的小孩子們生活風貌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入圍法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當時年僅14歲的柳樂優彌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坎城影展史上最年輕的影帝,此片是他風格轉變的開始,也是劇作成熟的標誌。直到2008年拍攝《橫山家之味》,是枝裕和才將拍片焦點轉換到日常生活。紀念母親、反映自身經驗的家庭倫理劇《橫山家之味》,透露出死去的人並沒有真正離開。除獲得東京影展最佳導演藍帶獎外,在海外也頗獲好評。2009年到2016年,是枝裕和來到創作生涯的高峰期,七年之中拍了五部長片及一部日劇,穩定的質量讓他成為日本電影的標竿人物。 2009年以《空氣人形》於第62屆坎城影展獲得「一種注目」單元最佳影片,因描述官能性愛情與奇想新境界廣受讚揚。2010年於NHK播出的「奇幻文豪怪談」系列中發表由室生犀星短篇小說改拍的《之後的日子》。2011年執導電影《奇蹟》獲得59屆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2012年自編自導與剪接首部連續劇《Going My Home》(關西電視・富士電視)。2013年秋推出福山雅治主演的《我的意外爸爸》,榮獲2013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獲得第66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2015年電影《海街日記》入選第68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獲得第39屆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和最佳燈光獎。 有勇氣成為他人的過去才是成熟的大人。2016年拍攝《比海還深》,描繪那些長大後無法成為小時候想成為理想模樣的大人們,一直徘徊遊走在現實與夢想的掙扎邊緣,難以靠近幸福生活的困頓。這部片子有許多是枝裕和童年對父親隱藏的情感。拍完此片後他暫時放下家庭式故事,嘗試拍攝法庭懸疑劇《第三次謀殺》,預計2017年秋天在日本上映。■譯者簡介張秋明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業。譯有《父親的道歉信》、《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家守綺譚》、《旅行的力量》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如結語般的前言第一章第二章 第1章 用分鏡圖拍的處女作 《幻之光》 (1995) 《下一站,天國》 (1998)第2章 青春期、挫折 《地球ZIG ZIG》 (1989) 《然而……~福利消失的時代》(1991) 《另一種教育~伊那小學春班紀錄》(1991)第3章 演出與「作假」 《支撐繁榮的時代——被歧視部落實錄》(1992) 《想成為日本人……》(1992) 《心像素描~人們心中的宮澤賢治》(1993) 《愛之八月天》(1994) 《紀錄片的定義》(1995)第4章 非黑,非白 《這麼……遠,那麼近》(2001) 《忘卻》(2005) 《花之武士》(2006)第5章 面對失親如何存活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 《橫山家之味》(2008) 《祝你平安:Cocco的無盡之旅》(2008) 《空氣人形》(2009)第6章 遊走世界各大影展第7章 源自電視的電視論 《或許只在那時~電視對「我」而言是什麼?~》(2008) 《錯在每個人都是荻本欽一》(2010)第8章 電視劇能做到的事及其限度 《之後的日子後日》(2010) 《Going My Home》(2012)第9章 做為大廚 《奇蹟》(2011) 《我的意外爸爸》(2013) 《海街日記》(2015) 《比海還深》(2016)終章給將要「拍片」的人結語 連鎖

商品規格

書名 /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作者 / 是枝裕和
簡介 /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日本國民導演--是枝裕和第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2355862
ISBN10 / 9862355867
EAN / 9789862355862
誠品26碼 / 2681455494002
頁數 / 37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9X13CM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