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轉型, 邁向資本主義4.0: 兩百年的角力誰將再起? 下一個三十年是什麼面貌? | 誠品線上

Capitalism 4.0: The Birth of a New Economy in the Aftermath of Crisis

作者 Anatole Kaletsky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大轉型, 邁向資本主義4.0: 兩百年的角力誰將再起? 下一個三十年是什麼面貌?:'大崩壞、大蕭條……都可以避免!從錯中學,全球經濟就能再一次輝煌。喬治.索羅斯讚言:「此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大崩壞、大蕭條……都可以避免! 從錯中學,全球經濟就能再一次輝煌。 喬治.索羅斯讚言:「此書在手,全球經濟的未來必將了然於胸。」 金融時報譽為「全英頂尖之財經記者」帶給人們嶄新見解、不同觀點。 入圍2011英國非小說類文學獎的一本佳作,想了解資本主義的人不可錯過! 中外政壇學界 重量級推薦 前英國首相 戈登.布朗 前倫敦政經學院院長 霍華.戴維斯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羅伯特.史紀德斯基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林建甫 知名文化評論工作者 南方朔 台灣經濟研究院 院長 洪德生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 梁國源 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 楊家彥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劉孟奇 ◎ 關於未來,我們有不少疑惑、好多擔憂……  --> 美元、歐元會不會消失?對全球又有什麼影響? --> 繼希臘之後,還有什麼國家可能破產?台灣有沒有危機? --> 我們這一代積欠的國債會壓垮下一代的子孫們嗎?  --> 金融管制不只是管市場失靈,那還要管什麼?  --> 「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是好是壞?  --> 醫療健保制度應該改革?怎麼改?  --> 政府應該減少支出、增加稅收?或增加支出、減少稅收?  --> 中國的成長模式會持續下去嗎?未來是大中國的世界嗎? …… 這兩年,每天翻開報紙財經版,都像在坐雲霄飛車,心情一高一低地起伏。 大家都希望政府出來做點什麼,卻又擔心政府的作為會不會讓情況更糟。 甚至有人將矛頭直指經濟世界的主流意識型態——資本主義。 難道都是資本主義惹的禍嗎?推倒資本主義是否就能解決問題? ◎ 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終將自我毀滅。」 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秩序亂成一團,人人都對未來都有不同解讀,甚至有人以為馬克思的預言即將成真,資本主義就要面臨危急存亡之際。 如今,前英國《泰晤士報》副主編卡列茨基跳出來大膽預言: 「資本主義不死! 歡迎來到資本主義4.0的時代!」 他何以如此斷言?資本主義又何來4.0之說? 本書將帶領我們回顧資本主義演進史,了解過去才能展望未來! 1. 資本主義1.0~1.3時代 從一七七六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可謂第一代資本主義的開端,一直持續到一九三二年的經濟大蕭條爆發為止。這個時期的經濟思想分成兩大派,一派主張將市場和政府截然分開,不到萬不得已,政府不得干預企業活動;另一派則是諸如共產主義等的悲觀思潮,認為自由市場會造成貧窮、不公等現象,最終將導致資本主義的全面解體。 2. 資本主義2.0~2.3時代 為擺脫經濟大蕭條,羅斯福依據凱因斯理論,推出了「新政」措施。這個時期的經濟學家和政治領袖轉而相信市場力量經常是錯誤的,必須以適度的政府干預來矯正自由市場的運作失敗。他們成功締造了戰後的「黃金時代」,直到七○年代的石油危機,全球發生嚴重的停滯性通貨膨脹,才結束了第二代資本主義。 3. 資本主義3.0~3.3時代 這個時期始於「貨幣主義」的興起。與前一代資本主義截然不同的是,人們反過頭來堅信市場具有內在自動穩定機制,經濟波動往往源自於政府的錯誤干預和低下效率。此階段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總統雷根,他曾說過:「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而他的自由放任政策也的確開創了美國在之後二十年的「大穩健」時代。 然而,一切榮景在二○○七年開始碎裂…… ◎ 資本主義的下一步 = 4.0 ? 一場由次級房貸引發的流動性危機,帶來的是持續達三年之久的金融海嘯。直到今日,全球經濟仍未見復甦。資本主義的下一步將何去何從呢? 卡列茨基透過歷史來告訴我們:資本主義從來不是一個遵循固定規則的靜態體系;反之,資本主義是一種會隨著環境改變而演化的適應性體系。因此,不必擔心它會崩解。事實上,我們正處在全球大轉型的轉角,下一步要面臨的就是資本主義4.0時代;然而,資本主義4.0有什麼特點呢? 【經濟面】 1. 政府赤字必須被控制,不可為了刺激成長而無限擴張; 2. 雖然小國會破產,但美國和英國永遠不可能破產; 3. 我們這一代借的錢,不會造成下一代的負擔……等 【政治面】 1. 更大的政府,同時也是更小的政府; 2. 減少支出、增加稅收,這是無法避免的結果; 3. 醫療改革需要更大的政府,也需要更大的市場……等 【金融面】 1. 政府幾乎必須出手援助所有問題銀行; 2. 逐日盯市會計準則一定要廢除; 3. 信評機構無法做好信用評等工作……等 ◎ 政府VS. 市場,是零和競爭?是脣齒相依? 總合的說,先前三個世代的資本主義演進有一場很重要的角力戰,即政治VS. 經濟、政府VS. 市場;從兩者互不相干,到政府凌駕市場,再到市場宰治世界。在過程中,我們彷彿察覺了政府的能與不能,也見識到市場的正面像天使、背面變惡魔的雙面矛盾。在這一次大轉型中,政府和市場不再只是單純的競逐,它們也必須建立一種休戚與共的關係,而這將取決於我們如何形成下一波新思維。 此外,在我們繼續與歐美各國貿易往來的同時,那裡到底還潛藏著哪些危機?臺灣要想恢復經濟力道,是該傾向大政府或大市場?躍升世界強權的中國真能持續現在的成長步伐嗎?其有別於民主政體和市場導向的發展模式將會面臨什麼挑戰? 一場政府VS.市場、東方VS.西方、發達經濟體VS.開發中經濟體的大混戰已然開打,我們難以置身事外,想了解全球轉型的大未來?且看卡萊茨基怎麼說!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阿納托萊.卡列茨基(Anatole Kaletsky)阿納托萊.卡列茨基(Anatole Kaletsky)現居倫敦,《泰晤士報》自由撰稿人,曾先後任該報編輯及副主編等職。卡列茨基最初為《經濟學人》撰寫一些商業和金融方面的文章,由此開始了新聞寫作生涯。他曾經為《金融時報》工作過十二年,先後擔任該報紐約分社的主管、駐華盛頓地區特派記者、國際經濟編輯以及駐莫斯科特派記者等職。卡列茨基後與他人合夥建立了Gavekal投資咨詢公司,總部設在香港,他本人同時也是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胡曉姣、楊欣、賈西貝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言 第一部分 資本主義及其演變進程 第一章 政府和市場,誰是對的 第二章 資本主義終將崩潰? 第三章 資本主義的四個時代 第二部分 箭與環: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 第四章 奇蹟年:那些改變世界的力量 第五章 全球四大發展趨勢 第六章 大穩健:全球化的新變化 第七章 房地產:金融發展趨勢 第八章 金融之環 第九章 永遠的興衰 第三部分 市場神話的破滅 第十章 金融危機的真正元兇 第十一章 市場也不是萬能的 第十二章 向新經濟學進軍 第四部分 偉大的轉變 第十三章 自我調整混合經濟 第十四章 借債還債:無休止的瘋狂 第十五章 加息、通貨膨脹、美元崩潰 第五部分 世界大趨勢:資本主義4.0時代 第十六章 4.0時代的經濟趨勢 第十七章 4.0時代的政治趨勢 第十八章 4.0時代的金融趨勢 第十九章 一個4.0的世界 後記 致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大轉型, 邁向資本主義4.0: 兩百年的角力誰將再起? 下一個三十年是什麼面貌?
作者 / Anatole Kaletsky
簡介 / 大轉型, 邁向資本主義4.0: 兩百年的角力誰將再起? 下一個三十年是什麼面貌?:'大崩壞、大蕭條……都可以避免!從錯中學,全球經濟就能再一次輝煌。喬治.索羅斯讚言:「此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2351673
ISBN10 / 9862351675
EAN / 9789862351673
誠品26碼 / 2680674687004
頁數 / 40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節錄自本書第二章)
二○○八年與○九年之交的冬天,在東歐劇變二十年後,資本主義似乎也臨近崩潰的邊緣。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將會毀於其內部矛盾的預言似乎即將成真;理性來說,一場緊張的經濟崩潰是可能的結果。美國、英國及歐洲的各大銀行突然間都要求政府支持它們的生存;與此同時,通用汽車被收歸國有。人們在這十年間,因資本主義的全面勝利而積累的個人財富頃刻間化為烏有。那些篤信自由市場體制的人們,其堅定信念被徹底粉碎了。
  從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Chavez)、法國總統薩科奇(Sarkozy)到《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編輯,所有人都認為盎格魯—撒克遜資本主義時代結束了。美國保守派人士受到小布希總統的徹底鎮壓,被剝奪了政治權利,他們絕不會支持美國政府拯救經濟與金融體系的計畫,並且與新社會主義者和頑固的馬克思主義者們站在同一邪惡陣線;他們高呼:以自由企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已亡。新保守主義者(編按:他們大都擁護美國的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價值,並且極力排斥共產主義。雷根和小布希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們在多年前宣稱的美國時代,如今看來不再是趨勢;中國似乎將無可避免地在幾十年內取得宰治全球的地位。在世界各國,許多財政部長和外交官員都準備屏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該共識在此前二十年間廣泛地應用在發展中國家,是它們取得經濟成長的唯一途徑。如今,「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取而代之成為新的流行詞彙,儘管沒有人清楚這個新詞的含意。然而,在雷曼兄弟破產和美國總統大選的幾個月間,如此關於資本主義滅亡的報導顯然是過於誇張且為時尚早。
  資本主義沒有解體,銀行沒有如預言那般損失數萬億美元,高度槓桿化的美國和英國經濟也沒有比相對謹慎的德國和日本遭受更大的破壞。那麼,隨著金融恢復正常、經濟開始復甦,人們又該得出怎樣結論呢?盎格魯—撒克遜資本主義是否可能倖存下來,甚至無視那些災難性預言而重新樹立起全球領袖地位呢?
  答案是:「是,也不是。」後文將解釋為什麼這個答案並不像表面上那樣空洞而又曖昧。
  是的,資本主義經濟和金融體系會重掌全球的支配優勢,而且很可能是在美國的領導下實現。然而,不是的原因在於,重建後的資本主義體系和美國領導角色將會不同以往,它們不再是二○○九年之前淩駕全球達三十年之久的那個體系與那個角色。
  事後看來,未來的學童們所讀的歷史可能是這樣:二十一世紀開始的確切時間是二○一○年。在經歷了二○○七至○九年那場改變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金融風暴之後,二十一世紀才真正開始;正如我們今天認為二十世紀的歷史應從一九一八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寫起,而十九世紀的歷史則應從一八一五年威靈頓將軍大敗拿破崙的滑鐵盧之戰開始算起。
  資本主義是一種適應性體系,其形成與改良都是驅動自一種不斷調整的相互作用—技術進步的箭(頭)與重複性的金融循環;因此,資本主義的經濟與政治格局總是處於演化之中。這正是為什麼,儘管資本主義在自然發展下會傾向於遭受金融崩壞,它卻得以力抗馬克斯主義者、馬爾薩斯論者以及新法西斯主義份子的各種關於終結危機的預言—毫無疑問地,在未來的幾十年乃至幾百年內,它仍會繼續與這些勢力抗衡。然而,資本主義的神奇適應力也有諷刺之處:在演變的每個階段中,這種變異能力會持續顛覆狂熱的保守意識型態。這些社會現狀的支持者們提出經濟學的鐵律,聲稱某些普遍的社會現象—諸如所得不均、政府提供的醫療福利保險和公職的終身保障等等—都有其正當性,且無關乎政治立場。然而,這種固有的政治協商結果,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客觀性或持久性。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及其創造之「布爾喬亞式民主」(Bourgeois democracy)充滿了內在矛盾,在這一點上他是正確的。但是,他因此推論出「此類矛盾將會成為資本主義的致命缺陷」時,卻是誤解了歷史和經濟學。事實上,與內在矛盾合作的能力是資本主義體系最大的優勢,因為它總是處於自我破壞的過程中,總是對自身進行再創造;而且,就像一個物種透過天擇不斷進化,這個百變怪物的每一次變異都讓它比上一代更加強大。
  將重點擺在資本主義的自然演化特質,使人們注意到政治制度與經濟生活會不可避免地徹底變化。這種易變性是資本主義長期存在和不斷繁榮的重要條件。然而,本來應當是對資本主義的歷史性勝利最有貢獻,並且最支持這個意識型態的一群人,如政治家、企業家以及經濟學家等,大都沒看出資本主義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他們鼓吹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的「創造性破壞」的好處,眾多瀕危的產業正是憑藉此理念成功轉型,採用了過去想像不到的新技術和管理體系,進而重獲新生。但是,他們卻有意忽視資本主義的創造性自我破壞,正是這一過程賦予了整個體系新的生命和活力。
  微觀基礎下的資本主義體系既然是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為何它的政經結構卻應該維持不變呢?這個謎題從未得到合理解釋。比方說,前一代資本主義模式明明可以在更高的稅收水準下成功運作,為什麼保守主義者卻預言任何稅收的增長都會破壞個人與企業的進取心?在上一個世代,很多社會福利措施並不存在,但社會依舊穩定、井然有序,為什麼左派人士卻懷抱如此信心地宣稱,任何政府支出的削減都會給社會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又例如,以個體經濟的演進來說,技術、技能以及管理上的彈性一直是資本主義的本質和必要的特徵,要不是這些原動力的驅使,噴射飛機不會取代馬車,行動電話也不會取代電報;同理,制度和政治運作上的彈性明明就是資本主義的本質和演變過程中必要的特徵,為什麼左右兩派勢力都不接受這個觀點呢?本章的目的並非解決這個傷腦筋的難題,而是檢視資本主義在政治經濟層面的靈活性,並論證這種靈活性正是資本主義體系得以克服數次衰退、革命和戰爭的關鍵特質。
  每隔幾十年,資本主義的各項制度就必須經歷一次破壞性的徹底檢查,並且在必要的時候汰舊換新。這個體系之所以能夠熬過馬克思準確預測的週期性危機,可從本書前兩章歸結出一句簡單的原因:資本主義能屈能伸,所以它不會崩潰。確切地說,歷史為證,資本主義體系曾經歷過幾次大變動,為求平衡而擺盪在政治與經濟之間、政府權力與市場力量之間,以及一人一票制與一美元一票制之間。……
  以金融市場與現代政治的繁雜標準來看,資本主義的系統性變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幾近地質變化的方式——迄今為止,二百五十年間只發生過三次真正的根本性變動;但正確的地質分析法是藉由地震變化,而不是冰川變化。歷史顯示,我們上述的這些系統性演進一般來說是透過不連續的改變,絕非循序漸進式的微調。
  劍橋大學的政治學者安德魯.甘博(Andrew Gamble)將資本主義本身傾向於轉變的危機與單純存在於資本主義內部的危機做了區分;所謂單純存在於資本主義內部的危機,意即在整個經濟史中導致各種興衰跌宕的金融循環,而且這樣的循環藉由熊彼特提出的「創造性破壞」,得以協助企業組織的重組。另一方面,在一場屬於資本主義本身的危機中,被重組的不只是一群企業或產業,而是整個資本主義體系。這類事件極為罕見,如甘博所言:「(這類事件)本質上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它們為國家本身及各國之間提供了觸發深遠變革的條件,並且也讓各種新的政體與政策得以興起……新的機構、新的聯盟、新的政策,以及新的意識型態」。甘博指出,自十九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只遭遇過兩次屬於這類的整體性危機:一九三○年代和一九七○年代;這個說法與本書的劃分不謀而合。無論是當代的左派或右派人士,都有許多人預期資本主義會被這些劇變給摧毀,但結果非但不是如此,事後看來,這些改變還為資本主義體系的重生和下一階段的拓展創造了各種條件。



(節錄自本書第五章)

約翰.奈思比是美國的管理顧問和暢銷書作者。他在一九八二年創造「大趨勢」(megatrend)這個詞,以之形容一些不可回復的結構性轉變,他預期這些事件將改變二十世紀末的世界。雖然這種「未來主義」經常被複雜的經濟學界嘲笑,但奈思比的主要觀點—如工業社會向資訊社會的轉變、自然經濟向全球經濟的轉變、階層商業組織向平面網絡化的轉變—最後證明大致上都是正確的。相較於學術界的經濟學者和官方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等依據科學方法來做預測的專家們,自成一格的未來學者如奈思比和艾文.托弗勒(Alvin Toffler)努力找出結構性質變,並以此對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發生的事件提出更有指導價值的建言。所以,即使有人嗤之以鼻,在本章接下來的內容中,「大趨勢」一詞仍然會理所當然地被提及,而不須任何申辯。
  自一九八九年起,上一章所描述的那些顯然很獨特的一次性事件,開始在四大長期趨勢中相互作用。這四大趨勢整整統治了全球經濟二十年,並極有可能繼續支配幾十年甚至好幾個世代。在本章和接下來兩章要探討的四大趨勢如下:

  第一,三十億新興消費者、生產者和儲蓄者。自一九八○年代末,這些人參與了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使得全球經濟的規模幾乎翻倍,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未來的潛在經濟成長率。引發這股巨大趨勢的力量就是上一章所提到的三大歷史事件—蘇聯解體、中國改革開放、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在發展中國家的「代理人戰爭」告終。從此,史上第一遭,幾乎世界各地的人們都發現他們的生活不再受共產主義或封建主義的鐵腕統治,也不再受任何遲鈍如機器人般的中央計畫所囿,而是由市場力量這只無形的手引導。

  第二,全球化。幾乎每個國家的每一項經濟活動都受其影響。隨著中央計畫和國營制度的崩壞,全球形成了一股共識,接受市場競爭、私人企業和自由貿易作為經濟運作的原則。實際上,全球經濟雖不完全如歐洲式的單一市場,也已經開始朝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那般的自由貿易區發展。當這個政策變化加上零成本的通信技術和低廉交通,傳統的經濟原則如專業化和比較利益便開始以前所未見的效能在全球發揮作用。從此,產能成長和財富創造的速度突飛猛進,尤其是中國和過去落後的亞洲國家。這股全球化浪潮促使許多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外移至發展中國家,大大提升了全球生產效能。工業活動的轉移使得全球經濟更加繁榮也更加穩定,其中奧妙將在下一章揭曉。

  第三,「大穩健」時期。這段期間的通貨膨脹、失業率和經濟循環呈現前所未有的穩定。在這二十年間,全球經濟幾乎不間斷地成長,直到二○○八至○九年才出現衰退。隨著世界開始從一九七○年代的循環性經濟危機中恢復,並逐漸掌握純法定貨幣,各國政府和央行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來管理經濟、控制通膨和失業;決策者逐漸重拾在貨幣主義反革命(詳見第十一章)中被屏棄的積極需求管理。此外,全球化穩定了世界經濟,因為它能抑制通膨,並將在歐美不穩定的製造業轉移到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工業轉移讓發達經濟體不再容易受到庫存和資本投資週期的影響,同時也讓新興國家不必再完全依賴最脆弱的農業,使得它們的經濟得以穩定發展。

  第四,金融革命。由於人們對自由市場哲學的廣泛應用,快速發展的亞洲經濟體不斷增加儲蓄,全球化和成功的需求管理則讓世界經濟趨於穩定,如此種種的現象催生了這場金融革命。一九九○年代的各個穩定經濟體中,破產和失業的風險降低,企業和消費者覺得他們可以借貸更多,銀行也比以前更願意放款。同時,貨幣的世俗化意味著債務不再是一個道義或神學上的問題,貨幣也成了一種消費產品。金融創新意味著過去被桎梏在房地產和其他非流動性資產上的儲蓄不再受限,可以作為消費者和企業借款的抵押品。房地產的這個新特點很吸引人,一言以蔽之,就是「我的家就是自動提款機」。這一特點使得房地產相較於股票和債券等傳統投資,其價值大幅提升。此一變革使得普通的房產所有人和小企業有機會將支出費用的重擔分攤到整個生命週期裡;而過去只有跨國企業和富翁家庭的信託才需要的財務管理,現在他們也可以進行了。金融革命形成的興衰週期在二○○七至○九年間爆發危機,但即使是危機過後,人們對於債務、房地產價值的傳統觀念已經改變;關於合理的借貸水平也抱持不同以往的想法,這些思維看來是不大可能被扭轉的了。……



(節錄自本書第十九章)

二○一○年一月,法國總統薩科奇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in Davos)上發表演說。該演說為本書闡述的眾多觀點作了合理的總結,有時甚至超越了這些觀點。薩科奇總統高聲呼籲全球政府的出現,作為本書的結尾也頗為合適。

  捫心自問,我們並不是想要取代資本主義,而是想要找到我們需要的資本主義類型⋯⋯當我們接受市場萬能的想法,任何相反的觀點都不應考慮時,全球化已不在我們的控制之中⋯⋯這不是全球化過程中的危機,而是全球化本身的危機⋯⋯目前我們需要做的是創造一種新的成長模式,為公共行為和私利動機之間建立新的連結。G20元首高峰會預示著二十一世紀的行星式治理,這代表著最初被自由全球化否定的政治形式復位。僅僅一年時間,我們就看到了思想上的巨大變革。歷史上頭一遭,二十個最大經濟體的領導人共同磋商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對策。他們自己也承認,由他們共同制定的這些政策會迅速地改變世界經濟發展的道路。

  薩科奇總統正確地意識到了一個事實,即金融危機將我們的目光聚焦於全人類無法逃避的、切實存在的全球問題。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也證明了,世界無法盲目地任憑市場決定。
  在國家範疇之內,對市場基本教義派失敗的回應是清楚的:民主選舉出來的政府和負有公共責任感的監管者已經握有更多權力。但是在國際間,高效的公共機構是不存在的—這樣的機構也許不可能存在,因為將國家主權轉移到國際組織本身就不具正當性。
  人們完全認可政府必須更有效率,在全球層次上,卻沒有行使政府職能的體系或機構存在,結果導致眾多棘手的挑戰需要面對。這個時候,下一階段的資本主義會有怎樣的表現呢?資本主義4.0的早期思想還不能給出答案。這一問題的答案,有待於被授權的政府和未來的選民揭曉;在全球不同利益的衝擊下,人們要力使政治與經濟形成更積極的夥伴關係。
  一個因全球挑戰和國家制度之間的矛盾形成的鴻溝——該鴻溝曾經非常巨大——將構成對資本主義4.0的否定,也會導致其被資本主義4.1、資本主義4.2,甚至最終被資本主義5.0所取代。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在未來的幾年中,全球政治會遭遇困惑、迷茫和衝突,會導致進一步的國際失衡和更嚴重的金融泡沫的破滅,而且我們無從想像這些問題的起源。同時,民主資本主義的進展也會隨時隨地地發生,我們也確信,現存的新型資本主義模式會留下許多未解決的問題和矛盾。
  資本主義體系的新版本也並非合情合理、完全高效或永遠平衡的。未來就如同人類的生活一樣,永遠是不可預見、模棱兩可和紛繁複雜的——這就是資本主義4.0。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