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 任性一點又何妨 | 誠品線上

退休, 任性一點又何妨

作者 葉金川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退休, 任性一點又何妨:★尋找生命中的驚奇吧!「環遊世界」曾是多少人年輕時的夢想,但後來又有多少人真能做到?如果後來發現做不到,難道就不能懷抱夢想嗎?老後不應該只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尋找生命中的驚奇吧! 「環遊世界」曾是多少人年輕時的夢想, 但後來又有多少人真能做到? 如果後來發現做不到,難道就不能懷抱夢想嗎? 老後不應該只是找事做,把日子、時間填滿而已, 不管你現在幾歲,希望你都能有勇氣, 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非過著其他人期望的人生。 做一些讓自己感動的事,讓每一天都充滿期待吧! ★幸福長者的武功祕笈 了解身心退化的歷程、醫療照護的現況和極限, 及早規劃退休生活,才能當個身體硬朗的樂齡族, 過得自在喜悅,享受精彩人生,沒有遺憾。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感動推薦 李成家(美吾華懷特安克生技集團董事長) 陳焜耀(合隆毛廠總裁) 陶傳正(奇哥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張鴻仁(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 趙少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蔡長海(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 賴進祥(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依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葉金川1950年生,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碩士、博士研究。1995年中央健康保險局成立,擔任首任總經理,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副祕書長、行政院衛生署署長等公職。國人對他印象最深刻事件為2003年4月SARS襲台,進入和平醫院營救醫護人員,並協助抗煞團隊作戰。2001年後亦投身公益及教學事業,曾任董氏基金會執行長,現任慈濟大學公衛系榮譽教授及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著有《一生必去的臺灣高山湖泊:行男百岳物語》、《最美好的時光:人生無憾過日子》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輯一 尋找生命中的驚奇吧! 1. 與熊共舞 2. 海洋獨木舟的終極挑戰 3. 育空河漂流之旅 4. 神秘的天空之城―馬丘比丘 5. 勇闖東亞三山 6. 日本北阿爾卑斯巡禮 7. 河川、高原與峽谷的盛宴―四千公里汽車露營旅行 8. 從海角到天涯,自駕與自行車案 9. 魚尾峰下的冰雪世界 10. 最豪華的越嶺步道 輯二 幸福長者的武功祕笈 1. 用活動維持每天的活力,是老而不衰的第一步 2. 讓自己成為老化最慢的那個人吧! 3. 健康運動是失能的剋星 4. 年輕銀髮族是給社會帶來轉機的鑰匙 5. 人生的巔峰在75歲 6. 醫療和照護有其極限 7. 當個幸福的一流老人 8. 從小事開始,做一件感動自己的事 9. 給五十歲的你

商品規格

書名 / 退休, 任性一點又何妨
作者 / 葉金川
簡介 / 退休, 任性一點又何妨:★尋找生命中的驚奇吧!「環遊世界」曾是多少人年輕時的夢想,但後來又有多少人真能做到?如果後來發現做不到,難道就不能懷抱夢想嗎?老後不應該只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75021
ISBN10 / 9869775020
EAN / 9789869775021
誠品26碼 / 2681772289008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516.2g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陪我到天涯海角
葉金川

澳洲暢銷書作者布羅妮•韋爾(Bronnie Ware)曾在《The 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一書中提醒:「生命中的五大遺憾,第一個就是人們通常沒有勇氣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這是一本寫給中、老年人看的書,寫的是在人生的下半場,你可以如何懷抱夢想、實現夢想。
「夢想」跟虛空的「幻想」不同的是,夢想是對每個人來說,具有獨特意義、也能讓生命更有價值,也讓此生了無遺憾的一個希望。
其實,我做的夢,很多後來都做不到;文章內許多我做的事,也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就像「環遊世界」曾是多少人年輕時的夢想,但又有多少人真的做到呢?如果後來發現做不到,難道就不能懷抱夢想嗎?
尋找生命中的驚奇

不論你的夢想是如何偉大或看似卑微,最重要的是追夢人對於「美好」事物,永遠懷抱著的那一份渴望,那才是人活著的價值。即便到生命的最後一秒,都一樣!
這是本旅遊書?不是啦!這是我跨越了六十歲後,被偶發的疾病和意外事故敲醒,才驚覺應該讓生命越活越精彩的歷程記錄。
我想告訴讀者,「圓夢」跟能力、金錢、夢想的大小無關,只要開始身體力行,為老後做規畫及準備,每個人的生命都能充滿色彩!老後不應該只是找事做,把日子、時間填滿而已,而是可以做一些永遠不會忘記的事,做一些特別的事,做一些自己有感的事。
老後應該是懷著夢想,去尋找生命中的驚奇,去享受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生平第一次住院

我是一個愛山的人,六十歲生日的前幾天,我完成了在臺灣「完登百岳」的夢想。在此之前,我的工作雖然非常忙碌,但仍把握機會親近我最愛的山林。
跨過了六十歲的五年內,我的人生有著很大的變化。首先,一向繁重的工作在此時減輕許多,讓我有更多閒暇可利用。接著,在我六十二歲的那年,有一次騎自行車跌倒,肩關節脫臼受傷住院,開了刀、半年後才拿掉骨釘,那是我生平第一次住院。第一次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已經變老了?」
退休,就是要做一些瘋狂的事

記得我六十三歲時,大學同學會主辦同學請我報告「退休,就是要做一些瘋狂的事」,我的瘋狂事是要達成八項自我挑戰,包括:
•游泳:挑戰非洲的維多利亞瀑布旁的「魔鬼游泳池」。
•步道:挑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安納普娜基地營(ABC)步道。
•古道:拜訪秘魯的馬丘比丘印加古道。
•獨木舟:從花蓮七星潭划獨木舟到和平。
•泛舟:到阿拉斯加的育空河泛舟。
•騎車:騎自行車東西向或南北向穿越美國。
•自駕:自駕車橫貫美國的六十六號公路。
•登上吉力馬扎羅山:非洲的吉力馬扎羅山,是世界七頂峰中最容易登頂的山峰。
在六十歲之後,我的觸角從國內轉向海外,所以上述八項,只有獨木舟是國內的行程。這些願望後來不是每一項都達成,但多半完成了類似的行程。
彩虹中一抹不可或缺的色彩
當然讓我的生活日記更加豐富、更具有生命力的,是那個「陪」我走遍天涯海角的人――我的太太張媚。
為了參與我在六十歲之前完登百岳的行程,她五十歲時開始享受登高山的樂趣。有一次準備帶她去登玉山,我建議她先練腳力,她在我們家後面山路,每天走五、六公里,練了一個多月,最後輕鬆登頂玉山。從此,路程不太危險的縱走、越嶺路線,她都會參加,目前完登了四十四座百岳山頭;至於我六十歲後走遍天涯海角,其實只愛爬山的她,不會騎車、不會游泳,也是全程陪到底。
我划船泛舟時,她穿救生衣跟著體驗;自行車之旅,她開車當我的隨身褓母;我去跳傘,她在地面當啦啦隊;就這樣,在我這幾年「最美好的時光」裡,她就是那彩虹中一抹不可或缺的色彩。
癌症給了我任性的特權

六十五歲生日的前半年,我被診斷罹患淋巴癌,幸好發現得早,當時只做了手術、放療、標靶治療,過程中我照常登山、騎車、游泳,也無太大副作用;但是這一次,我有了更深的感觸——「原來這些事真的會發生在我身上!」還不知道癌症是第幾期時,我心中要求老天爺的事是「請再給我五年時間吧!」後來知道是第二期,這願望偷偷改成十年。哈哈!別笑我,這是人性,換作是你,也會這樣做的。
就這樣,上天給了我一個任性的理由,從此,我可以無拘無束的與天涯海角為友,沒有人有理由反對或是阻止我。於是,就有了這本書裡的各個故事,大部分都是我這三、四年來發生的故事。
事實上,限於篇幅或是同質性太高,還有許多篇圓夢旅程已經完稿,但是未收錄進來。像是西澳伯斯和北澳達爾文的Long Stay、到紐西蘭皇后鎮挑戰高空跳傘,以及我攀登的最高峰——土耳其最高峰阿拉拉山(5137m),還有張媚登山的最高紀錄(5000m)——彩虹山等。
追夢需要一些「創意、勇氣跟能力」

這些經驗或刺激、或悠閒、或是文化之旅,有些是要挑戰體能的,也有上冰山、進沙漠的行程;我設計的自助旅行,對我來說常是超乎想像的,在這個年齡要完成這些,需要的是一些「創意、勇氣跟能力」。
除非是非洲或南美那種難以安排自助行的地區,否則我不太喜歡「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旅遊方式,我想體會當地人的生活、過他們的日子,看他們的都市怎麼運作,搭他們的大眾運輸、去市場買菜,跟旅遊業以外的一般人聊天……。
我不算是個有錢人,這些旅遊顯然要花些錢,但與旅行團相比,總費用低了許多。我很少住飯店,只要能露營,我就露營,也常住背包客棧、青年旅館。我不喜歡臺灣濕冷的冬天,通常農曆新年前後會安排到澳紐Long stay,自己料理三餐,每天從住宿處出發,搭大眾交通工具上超市、博物館、圖書館,看、聽音樂劇,看當地最流行的運動――板球或是橄欖球(Rugbi),當個真正的Aussie或是Kiwi!
所以,我追求的「瘋狂」或「好好玩一票」,並不只是追求高空跳傘、高空彈跳那種刺激(不過,這兩項我也去玩了),而是想藉著旅遊,去看看世界上還有多少在自己生活經驗中「超乎想像」的地方,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超乎想像」是打破僵化思考最好的「瘋狂」方式。
不只是好玩,處處都是驚喜

其實,悠閒的Long Stay、在冰川中划獨木舟、在河中漂流多日、高空跳傘……是好玩,但對我來說,許多食衣住行中的小驚奇,也讓人感覺超乎想像。
像是在澳洲的沙漠,以大地為床、穹蒼為帳,躺在Swag(澳式的厚睡墊,可以拉上兩側蓋在睡袋上,沒有帳篷)看著滿天的星星入睡;以及澳洲特殊的「露營旅行Camping tour」;在美加開著有廚衛的旅行車(RV)遊歷;在日本三千公尺山頂,住在不可思議的乾淨、豪華的山屋裡(其舒適度大勝臺灣山屋),一山走過一山,每一項都是奇特的體驗。
有一次,我跟太太因為好奇,搭乘了澳洲的灰狗巴士,在二十四小時的車程裡,車子換了三個司機、開了一千多公里。我們原先很納悶巴士為什麼要開這麼久;後來發現它是載人兼載貨的巴士,司機叫我們在休息站休息,他去送貨。車上的乘客不是澳洲原住民、背包客、短途的當地生意人,就是像我們這樣誤入叢林的旅客。在車上,沒有電視、網路,有些原住民更是很隨興地自備枕頭、棉被,甚至還有年輕背包客直接拿睡袋睡在車子的地板上,看得我們目瞪口呆!
老後的生活要自由自在

根據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研究顯示,人一生最快樂的兩個年齡,竟是二十三歲跟六十九歲。今年我已經六十九歲了,現在的我,自己也覺得是最快樂的年齡!雖然身上有些小毛病,輕微白內障、鼻竇炎、高血壓……,但這些都不會影響我的生活,而現在的家庭、事業和健康的壓力最小,但快樂的元素,都可以在這個階段匯聚在一起。
我去演講的時候,請年長者不要扶把手,試著從椅子上站起來,這個簡單的動作,卻有很多人做不到,有些人五十幾歲就做不到了。我在想,那他們要如何享受屬於自己的「最美好時光」?
快樂的老年生活最重要的不是錢,「體力、熱忱、生活規劃」才是重要的。另一項研究顯示,臺灣「老老照護」的照護者(指由年邁的配偶照護,不包括老年兒女看護更年邁的父母),年齡中位數是七十二歲。因此可以推估,當夫妻都大於七十二歲時,兩人的行動力都已經非常弱。
我現在已經六十九歲,跟六十七歲的太太還可以攜手同遊世界,太太說,這樣的日子依照統計只剩下五年。我很難想像許多人七十二歲就要開始終年在家照顧老伴,我認為臺灣社會應該將這個中位數努力延後到八十歲才比較合理。所以,我要提醒中年人,現代人的預期壽命越來越長,一定要及早在體能、生活跟理財的整體規劃上,早做思考及準備。
如果老後的生活想要活得自由自在,那麼現在就該著手規劃該如何「實現夢想、完成自我」,並且立即身體力行去做些改變。退休後可以帶著自在放任的心情,到天涯海角自由翱翔。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一路玩到掛
文/張鴻仁(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7年,傑克尼克遜和摩根費里曼兩位天王巨星合演了一部電影《一路玩到掛》,敘述兩個癌症末期的病人,如何面對「死刑」,卻又歡度餘生的故事。這部電影最大的缺點是我們學不來,因為如果沒有跟一位富豪同病房,一般薪水階級退休的人(摩根費里曼飾演的角色),無法體驗劇中許多「奢華」的情節。
葉教授的這本《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是這部名片的平民版。這位在四十五歲替臺灣建立舉世聞名的全民健保制度、六十歲完登百岳的鐵人,在退休前夕,竟然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從此,就思考如何在「掛掉」之前好好享受人生;後來,經診斷確認自己的壽命比原先悲觀預期的長,就從「拚命的玩」,轉為有計畫地到處玩。
葉教授說的「任性」,讓我想起以前有一個廣告說「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最近和好友相聚,一群「六旬老翁」卻只能感嘆「只要我可以,我甚麼都喜歡」。任性是要有實力的,最重要的當然是健康,其次才是金錢,而能夠享受任性的「自由度」,有些能力是需要訓練的。
生命是很奇妙的,人的壽命有限,雖然是鐵律,但多數人非得等到最後關頭才會驚覺餘生無多,而勇敢追夢。本書作者就是在遇到人生的大關卡之後才大徹大悟,於是,在短短的三、四年間遊遍半個世界。從阿拉斯加的冰川泛舟、西澳大利亞的Long Stay、紐西蘭北島的末日火山Tongariro、南澳皇后鎮的高空彈跳、南美秘魯的馬丘比丘,以及入住喜馬拉雅安納普娜基地營等,這些行程我們不見得都可以追隨,但葉教授說得好,最重要的是「創意、勇氣和能力」。他曾在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教授六十七歲時,連哄帶騙把楊教授帶上雪山,雪山是臺灣第二高峰,難度比登玉山高很多,他以這個例子說明,只要規劃得當,有決心與毅力,大家都能登高山。
前一陣子,葉教授夫妻倆到紐西蘭北島住了一個月,機票加吃住,每個人才花七萬多元,期間住青年旅館,睡帳篷,搭各種大眾交通工具,大部分時間自己做飯,這其中的樂趣是一般罐頭式旅行團無法相比的。而消費之親民,當然是一般大眾退休之後可以享受的。
有了這些經驗,葉教授建議一般人五十歲開始規劃人生的下半場,那麼,生命會更有價值,萬一不幸走得早,也無遺憾。
這本書共分為兩個部分,「輯一」是作者和他的夫人張媚教授夫妻倆攜手「從天涯玩到海角」的紀錄,一開始就以「與熊共舞」的有驚有險情節揭開序幕,一路上從划海洋冰川獨木舟,到挑戰五千多公尺的高山。我依稀記得這幾年常找不到他的蹤影。在Line的群組中,他所傳的照片,一下子在南美,一下子在土耳其,或東或西,忽高忽低,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沒想到短短的三、四年間,他就踏遍了半個地球。期間有登山、有健行、有泛舟、有漂流、有休旅車自駕,也有單車騎千里,最後還挑戰了一般人的登山極限──雪季挑戰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安納普娜基地營。有些行程是需要登山訓練的「職業級」行程,當然也有較平民、給多數「假日登山客」的大眾化路線。
「輯二」主要是給四、五、六年級生參考的經驗談,簡單的說,不要等到得了重病才覺醒退休生活要及早規劃。其中,我特別喜歡「做一件感動自己的事」,對平常人而言,這輩子大概不可能選總統,也不會成為張忠謀,假如當公務員,也不太可能常碰到全民健保開辦這類大事件而揚名立萬;但是每個人可以隨時做一件感動自己,又對社會有益的事,尤其是退休之後,時間變得更彈性。這個社會批評的人太多,默默做事的人太少,及早規劃退休生活是改變自己,默默行善則能改變社會。
這不是一本旅遊的書,是屬於「中年勵志」類,讓我們挑戰生命的極限、豐富人生下半場的好書,對四年級生的我而言,有點來晚了,但英文說的好「Better late than never!」開始行動吧!

推薦序
人生就是要率性
文/趙少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葉金川兄自1979年進入衛生署擔任技正開始,歷經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保局總經理、臺北市衛生局長、臺北市副市長、總統府副秘書長、衛生署長等要職,也曾在董氏基金會擔任執行長,不論他在那一個職位,都能克盡職守,勝任愉快。顯見他能力高強、舉重若輕。

不論一個人再怎麼能幹,總有退休的一天,王永慶先生親力親為到人生最後一天,張忠謀先生也到八十幾歲才離開工作崗位,但也有華爾街的金童辛苦到四十多歲,自認存夠了錢,就金盆洗手,開始享受人生。每個人的價值觀實在大不同,而每個人退休後要做什麼,也因人而異,有人含飴弄孫,有人繼續學習,有人開創事業第二春,但最令人羨慕的,還是能夠周遊列國,玩遍全世界。

金川兄就是我羨慕的榜樣,他和太太遊遍名山大澤,遠至阿拉斯加參加七天六夜的冰河獨木舟(kayak)之旅,那是意志與體力的極端挑戰,連年輕人都不敢輕易嘗試,何況已經退休的人?他居然有勇氣克服挑戰,令人欽佩。我曾在小河裡嘗試划獨木舟,划了一個多鐘頭就覺得很累了,真不敢想像七天是什麼狀況,難怪去阿拉斯加的人,一千人只有一個完成獨木舟的考驗。我去過阿拉斯加,只在郵輪上欣賞偉大的冰河,連想都沒想過要自己划獨木舟。

同樣去到一個地方,體驗和感受卻很不一樣,跟金川兄相比,我就是一個走馬看花的人,他這本《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書中所寫的育空和馬丘比丘,我都去過,但他在育空的漂流之旅和對天空之城的感受,讓我覺得自己好像白去了這些地方,應該照著書中的描述,再去一次才對。

退休之後海闊天空,既無後顧之憂,更能放開心胸,徜徉天地。一個人臨終之時,大概很少會後悔這輩子工作太少,但可能會遺憾很多地方沒去,所以不只是退休後可以任性,就算還沒退休,也可以偶爾任性一下。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命中最大的遺憾,常是人們沒有勇氣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不管現在幾歲,希望你都能有勇氣實踐夢想!
「圓夢」跟能力、金錢、夢想的大小無關,
只要開始規畫及準備,每個人的生命都能充滿色彩!

試閱文字

內文 : 輯一
親睹「棕熊捕鮭魚」,與熊共舞的知性之旅

你曾在旅遊頻道上欣賞過「棕熊捕捉鮭魚」的影片嗎?我們特意安排這趟非常不容易的卡特邁國家公園(Katmai National Park)之旅,就是為了親眼見証這世界上最特別的生態奇觀。

卡特邁國家公園的設立,原始立意是為了保護以及研究此處的活火山。1912年6月6日在這裡發生了一場20世紀最大的火山爆發,美國政府因而在1918年設立了卡特邁國家紀念區(1980年改設為國家公園),用來研究、保護這特殊的火山地形,但之後發現naknek河上游是鮭魚的故鄉,魚群也吸引棕熊長住這裡,棕熊和鮭魚反而成為公園最大的賣點。

在國家公園內待了六天五夜,我們近距離與棕熊相處,不僅滿足了當初的期待,也對火山地貌、鮭魚生態有了更多的了解,甚至可以說是大開眼界,是一趟永生難忘的生態之旅。

與熊共舞的六天五夜

卡特邁國家公園號稱全球最大的棕熊保護區。據估計,整個國家公園的棕熊超過2000隻。布魯克斯河及瀑布區共有三個賞熊的平台,要前往觀看熊,在木屋住宿區不遠就有橋可以渡河,橋的對岸就是Lower River觀熊平台。兩岸都會有一名公園管理員觀看附近熊的動靜,如果有熊來到離橋50碼以內,便會禁止遊客通行,橋的兩頭都有閘門,當然平台也有閘門保護看熊的旅客。

之前,我以為熊站上瀑布用嘴抓魚的萌樣很帥氣,看似可以輕鬆等魚自投羅網,但經過公園管理員的解說,才知道原來站在瀑布上的熊是年輕、爭地盤失利的熊,反而瀑布下方才是好位子,成熟強壯的熊才能夠占盡地利之便。

一般來說,熊抓鮭魚的方式有四種:Stand and Wait(站著等)、Snorkeling(浮潛)、Diving(潛水)和Dash and Grab(前衝抓魚)。體型較大的熊待在瀑布正下方最好的位置,那裏有很多瀑布水流產生的泡泡,像是按摩浴缸一般,當鮭魚往上跳躍不成功的時候,大熊混水摸魚,很輕鬆地便可以抓到鮭魚。

站在瀑布上的就是Stand and Wait(站著等)。熊必須在鮭魚往瀑布上跳躍的時候一口咬住,必須目不轉睛地盯著魚看,相當耗費體力,成功的機會也不高。

浮潛應該是最普遍的捕魚方式,眼睛在水下看魚,耳朵注意聽外界的聲音,避免危險。在水深的地方,棕熊不得已會用潛水的方式抓魚。至於前衝抓魚,看起來好像在逗鮭魚玩,我們只看到小熊有這種動作。

最強壯的熊占據瀑布下方最好的位置,並且只吃鮭魚最油最肥美的部位——魚皮、魚頭、油脂、內臟,而母熊帶著小熊的組合在下游也可見到,因為牠們攻擊力弱,只能在下游捉魚或撿拾上游吃剩的漂流魚肉來吃。另外,還有懂得「撿便宜」的水鳥,也常常等在瀑布的旁邊,等著吃大肥熊吃剩的鮭魚肉,也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

全世界大概只有這個地方的熊有這麼好的福氣,平均成熟的棕熊一天能吃掉18隻鮭魚,每隻魚大約5磅。在鮭魚季時,棕熊一天可以增胖2公斤,鮭魚季前後共約100天,一隻成熊在三個月內平均要增加200公斤,過了一個夏天,一隻隻都變成胖肥熊了!

路上會遇到熊,得學著與熊和平共處

熊是獨居的動物,地域性很強。據管理人員估計,布魯克斯營地附近的棕熊大概有40~50隻,有些是公熊,有些是母熊帶小熊,小熊在三歲以後就離開媽媽獨立生活。有趣的是,管理處會給每隻熊取名,也能認得出哪隻熊叫「傑克」、哪隻是「瑪莉」。

這裡的棕熊不是只能在觀景台上看到,雖然三個觀景台都有架高,讓熊不會接觸到人,但隨時都有機會在路上遇到熊,慶幸的是,這裡的鮭魚量夠多,足以讓熊兒每天吃得飽飽的,所以棕熊也懶得理會碰到的人類。

原則上,熊是怕人的,只要學會某些與熊共處的技巧,應該就可以避免讓牠們誤以為人類有攻擊性。就這樣,在布魯克斯河附近,人跟熊形成一種敬而遠之、互相尊重的共存關係,牠們早已習慣與人共處,不會影響到牠們的生活。


輯二
從小事開始,做一件感動自己的事
有一天,在爬山路上,我遇到一位女士,她叫著「Dr.葉!Dr.葉!」跟我說:「你寫的一篇文章改變了我!」我以為是流傳最廣的「如果我沒辦法醒來,不要串通醫生凌遲我」,結果不是。她說:「你在《最美好的時光》一書裡提到,即使是做一件小事,都可能改變世界,每個人都擁有可以改變世界的能力。」很可惜,因為是在爬山途中,我匆忙趕路,忘記問她到底做了什麼?但是卻讓我想到,這個理念還可以講得清楚一些。

在我的書裡,讀者看到的生命清單、夢想、壯遊等,好像不是一蹴可幾的事;其實我要講的是:「改變,從小事開始」。一開始千萬不要太難;不要一開始就去走印加古道,也不要一開始就去阿拉斯加冰川划獨木舟;而是從自己可以做到、可以完成的小事做起,這樣會比較有成就感。

只是增強了一個人的信心
就可以完成夢想

我常在演講的時候,提到我和楊志良去爬雪山的故事。2010年,楊志良當衛生署署長時,他曾經去爬玉山,爬得很辛苦,當時他64歲,他說這輩子應該不可能再爬高山了,因為這次經驗對他來講,也許是一個極限。但是,過了三年,在他67歲時,我邀請他爬雪山,我跟他說「沒問題的,我來安排,跟我走就是了!」我們不用趕路,安排個4天,總可以完成吧!我也約了幾位跟他實力相當的人一起參與,增加他的信心。這些同行者心想,楊署長可以爬的山,我們應該也可以成功。結果,我們全部都做到了!

我沒有改變什麼,只是改變了他的信心,我做到了說服他「You can make it!」,只要你想做,有適當的安排、適度的訓練,是可以完成這個夢想的!這有什麼大不了?當然只是小事一樁,但是楊志良是名人,我用他的故事來激勵很多人;只要你想做,加上一些適當的準備工作,決心要做,你便可以做得到!

山上淨山的志工
不久前,我去爬觀音山硬漢嶺,到山頂時,有一家人,在山上做淨山的工作,收集了三十幾袋垃圾,看起來大概已經整理了一個早上。看到我們上山,便問我們能不能幫忙提一些下山,放到管理中心垃圾場?當然我們很樂意幫忙,我太太拿了兩小袋,我提了一大袋,相當沉重。我們將垃圾拿下山,2公里多的下山路程,走了1小時,也有其他年輕人幫忙拿,其實我們這是舉手之勞,辛苦的是他們已經在山上撿了一個早上。我到山下後,才發現忘了告訴他們,我其實被他們感動。

如果我們簡單的向他們表達一點心裡的感動,或者是表現出我們的同理心和讚賞,這些溫暖的回饋,會將他們在山上忙碌幾個小時的疲累,轉換為快樂和持續的動力。

他們有沒有改變社會,有沒有改變別人?有的,至少他們感動了我,相信也多少影響到其他幫忙的人。也許他們並不知道這件事感動到了別人,但若有人向他們表達內心的感受,他們便會知道自己改變了別人、影響了別人,這絕對是值得感動的一件事。

樂觀正向的臨終病人
另外一件影響了我,讓我一直想寫下這些想法的,是一位臨終的病人。每次見到他,他都很高興,我不能理解,為什麼一位生命即將結束的病人,枯瘦如柴的躺在病床上,卻能不哀怨、不痛苦,而能這樣樂觀正向的面對死亡?

原來他簽了大體捐贈,他覺得成為大體老師是高尚的,將能教出很多醫學生,這些學生將會去救更多的人。從他的立場來看這件事,如果沒有成為大體老師,他的心情也許不會像現在這麼愉快與豁達,他也許會覺得痛苦、覺得人生毫無希望,但是他現在卻好像做了一件快樂的善事,將臨終的悲傷化為行善的力量。不論他有沒有捐出大體,他仍即將往生,這是不會改變的事實;但是他改變了自己,也影響到周圍其他人。

微小而美好的力量是無窮的
不論是撿垃圾或是捐大體,這是小事,還是大事呢?比起國家大事,這些當然都是芝麻小事,但其中衍生的教育意義,感動人心的力量是無窮止盡的。這些微小的美好,需要有人把他們寫出來,讓別人也能感受到這些感動與用心,將感動分享給更多的人。不要吝於表達感動,如果有能力,將這些故事轉述或傳頌,就能將改變及感動的範圍再擴大出去。

尤其現在這個高度使用社群的時代,傳遞訊息很快速,不像過去,要讓大家知道一件事沒那麼容易;去做、去說、去傳達,不只將小小的改變轉化為大大的力量,也能把值得留下來的感動和回憶,變成一篇篇溫暖而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