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ge of Unpeace: How Connectivity Causes Conflict
作者 | Mark Leonard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連結之戰: 網路、經濟、移民如何成為武器:二〇二一年下半年,一群來自中東的移民抵達白俄羅斯,他們相信,進入白俄羅斯之後,能轉往歐盟尋求庇護。白俄羅斯為移民提供簽證 |
作者 | Mark Leonard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連結之戰: 網路、經濟、移民如何成為武器:二〇二一年下半年,一群來自中東的移民抵達白俄羅斯,他們相信,進入白俄羅斯之後,能轉往歐盟尋求庇護。白俄羅斯為移民提供簽證 |
內容簡介 二〇二一年下半年,一群來自中東的移民抵達白俄羅斯,他們相信,進入白俄羅斯之後,能轉往歐盟尋求庇護。白俄羅斯為移民提供簽證,目的並非是協助移民追求安穩生活,而是要藉移民潮,報復歐盟針對白俄羅斯的制裁。 初期這些移民能順利從白俄羅斯進入波蘭與立陶宛,但當人數激增,使得兩國政府關閉邊境,每日卻還有成百上千的移民試圖非法越過邊界。西方國家指責白俄羅斯,認為這是一場以移民為「武器」的攻擊。 過往的戰爭,使用的武器是槍枝與軍火,一個明確的開戰宣言、實際戰場、穿著軍服的士兵相互攻擊,並結束在一個明確的時間頒布停火協議。隨著發動實體戰爭的成本日益增高、各國在經濟合作趨於密不可分的關係,戰爭的代價變得難以估量,各國轉而將武器從傳統戰爭模式,轉型為經濟戰、基礎建設競爭、數位世界武器化、移民武器與法律戰等新型態攻擊方式。這些「無形」的戰爭,造成的傷亡程度竟然高於「有形」的戰爭。 「歡迎來到非和平時代。」此刻的世界,只有無聲的砲火,沒有可視的戰爭,本書作者以一個詞彙——非和平(Unpeace)——描述這懸置於戰爭與和平之間的曖昧狀態。 過往我們總認為促進國際之間的流動與連結,會帶來世界的持久和平。但事實卻正好相反,連結本身提供了衝突機會、較勁理由、部署軍械的需求。本書從中美關係、歐盟現狀、中東衝突為起點,透過七個章節,詳述與分析當今世界因連結導致衝突的過程,最後提出五個步驟,供我們思考解除連結武裝的方法。 作者馬可・里歐納德(Mark Leonard)是英國政治學家和作家,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執行長共同創辦人,是國際關係領域的權威,也曾以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大西洋兩岸代表的身分駐美,並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訪問學人的身分在北京住過一段時日。在本書中,我們透過他的親身經歷,參訪北京的商湯科技、加州的Facebook總部、五角大廈的淨評估辦公室、德黑蘭的革命烈士紀念館,他試圖透過這些經歷,讓我們了解近年全球局勢,以及該如何在這非和平的時代下自處,或改善現狀。 在2008、2009年行人出版里歐納德的兩本著作,《中國怎麼想?》、《歐洲如何打造二十一世紀》,我們看到他對於中國崛起、歐盟關係的觀察,而近十年間我們經歷了阿拉伯之春、英國脫歐、川普執政、中美貿易戰、Covid-19的流行……面對非和平時代,藉由《連結之戰》里歐納德為我們分析當今世界最新的政治局勢,以及他預判的未來。 好評推薦 蘇翊豪|臺大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介紹 馬克.里歐納德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執行長及共同創辦人,其委員會有三百位歐洲領導人,包括現任以及前任總統、總理、經濟及外交部長。曾任職歐洲改革中心 (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擔任外交政策中心(Foreign Policy Centre)創始主任、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大西洋兩岸代表的身分駐美,並曾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訪問學人的身分旅居北京。里歐納德的論文和文章散見於大西洋兩岸的雜誌書報,包括《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衛報》(The Guardian)、《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觀察者報》(The Spectator)、《太陽報》(The Sun)、《解放報》(Libration)、《世界報》(Die Welt)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馬克.里歐納德也是《歐洲如何打造21世紀?》(Why Europe Will Run the 21st Century?)及《中國怎麼想? 》(What Does China Think?)作者。現居於倫敦與柏林。王眞如影像及劇場表演者、戲劇構作、聲音訓練老師及譯者。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表演組學士,英國皇家中央演講戲劇學院(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聲音訓練(Voice Studies: Teaching and Coaching)創作碩士(MFA),現居倫敦,任教於現場及紀錄藝術學院(The Academy of Live & Recorded Arts)等單位。
產品目錄 引言 第一部:機會 第一章:大趨同(Convergence)——「一個世界」的幻想 商湯科技與Facebook——中國從模仿到造成威脅的新創科技 模仿與競爭——相似是衝突的主要起因之一 連結與安全之間的困境 第二部:理由 第二章:被連結的人:社會是如何因為忌妒心而分裂 網際網路上的融合與分離——物以類聚也就是排除「他人」 情感連結的一體兩面——同情心與嫉妒心 輕易接觸的善與惡——自動化與失去控制 第三章 非和平時代中的國家文化:奪回掌控權的政治 被動員的少數與受威脅的多數 羞辱與無能為力 和平的文化vs.非和平的文化 第四章 連結中的地緣政治:為何國家彼此較勁而非共同合作 互相依賴與衝突 低成本衝突 苦難製造工廠 第三部:武器與戰士 第五章 非和平的剖析架構:全球化是如何被變為武器 經濟戰 基礎建設競爭 武器化的數位世界 作為武器的移民 法律戰 被打斷的連結 第六章 權力的新地形 網絡如何統一與分裂世界 網絡的規則 棋盤和網絡 有效連結戰士的七個策略 贏家、輸家、與思想家 第七章 連結的帝國 華盛頓:守門人權力 北京:關係權力 布魯塞爾:規則制定者 第四世界 結論 解除連結的武裝:一篇宣言 非和平時代的處方 第一步:面對問題 第二步:建立健康的界線 第三步:對於你所能掌控的事保持現實的態度 第四步:自我照顧 第五步:尋求真正的同意 調停 致謝 註解及參考文獻
書名 / | 連結之戰: 網路、經濟、移民如何成為武器 |
---|---|
作者 / | Mark Leonard |
簡介 / | 連結之戰: 網路、經濟、移民如何成為武器:二〇二一年下半年,一群來自中東的移民抵達白俄羅斯,他們相信,進入白俄羅斯之後,能轉往歐盟尋求庇護。白俄羅斯為移民提供簽證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518616 |
ISBN10 / | 626951861X |
EAN / | 9786269518616 |
誠品26碼 / | 2682113308006 |
頁數 / | 352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X1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內文試閱】
連結難題
此刻,全人類可能面對的是一個嶄新無聲的流行病開端,像Covid-19一樣在全球蔓延,呈現指數性的成長,藏匿於各種網路世界的裂縫當中隨時變種,閃躲我們的防禦機制。但不像病毒與全人類為敵,這個新流行病在人群之間被蓄意擴散,惡意的行為並非來自大自然,卻有如病毒一般的倍數生長。而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連結便是它的武器。
以我們因應Covid的方式,就可以略窺一二。在疫情的開端,疫苗、口罩以及防護衣短缺的狀況一直存在,但世界各國非但沒有共同努力補足物資,反而紛紛利用自己的物資優勢來霸凌他國。疫情之初,中國政府便開始大量囤積各類藥品、口罩與個人防護設備,當病毒散播之時,這些物資則被當作賄賂及勒索的籌碼。中國的盟國,像是巴西、塞爾維亞、義大利等國家,在擁有充足的口罩與疫苗時,其他疫情更嚴峻的國家,如澳洲、法國、荷蘭、瑞典與美國,卻面臨需改變對外的國際政策,以避免物資被扣押的窘境與威脅。
這些毒性連結並非單指貿易情況。當因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而起的民權運動:「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在美國遍地開花時,一波制裁「法西斯警察」(fascist police)的貼文在非裔社群媒體帳號中興起。這個現象看似是一波全球性的政治覺醒,實則為駐點在迦納與奈及利亞,被俄羅斯政府資助的網軍精心策劃的產物。
因科技而起的衝突也影響了全球最大的幾個企業。多年來,Google與華為一直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串連起全球最成功的手機製造商與最廣泛被運用的作業系統。然而,當美國將中國的手機製造商列入制裁名單時,Google也將華為從其Android作業系統中除名,導致數百萬名華為用戶無法更新,更讓中國科技巨頭的股價陷入危機。
就連在同盟國之間,也似乎常以分歧收尾。舉例而言,二〇二〇年的十二月,法國政府封起通往英國的國界,導致英國超市中的蔬菜水果全面缺貨。這項禁止英國貨車通行的政策,表面上是為了防堵Covid-19疫情蔓延,同時卻是為了向唐寧街施壓,藉此在英國脫歐最後階段索取更高額費用。
當世界強國施展國際手腕的同時,國力較弱的國家也運用類似的手段反擊。同樣在二〇二〇年,伊朗海軍為了抗議嚴厲的國際制裁而開始扣押各國油輪,希望藉由這樣海盜般的作為,以突破國際金融壟斷。而在幾個月前,鄰國土耳其的總統才剛打開自己國家通往希臘的邊界,促使數百萬的敘利亞難民前往歐洲尋找更好的生活。他的目標不在協助難民們追求夢想,而欲藉難民潮報復歐盟的制裁措施。
中國的霸凌、俄國的煽動、美國的監管、法國的封鎖、伊朗的侵犯、土耳其的勒索,這些舉動有何共通之處?這些並非如隕石墜落或地震般的隨機意外,而是一種新型政治暴力。每一項都是針對全球連結中的弱點進化而來的武器。只要有一個國家有類似作為,另一個國家就會還以顏色,形成國際關係緊張的惡性循環,當我們步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這些作為更如惡疾般大流行。
本書結構:機會、理由、與武器
全球化串連起人、市場、科技與思想,提供世界有益的連結。本書講述當全球化背棄我們所發生的事,以及這樣的背叛,對全人類來說代表著什麼。我發現我很難接受這個能被簡單指認的問題:人類無法共同享有「一個世界」,因為逐漸緊密相連,除了帶來更了解彼此與更團結的起始點之外,同時也帶來了更嚴峻的衝突以及分歧。一直以來,總有人主張連結本身是一體兩面的,認為互相依賴未必能夠停止戰爭,也有些人透過書寫來描述這些連結是如何被武器化。但我發現一件更令人擔憂的事,那就是「連結本身驅使我們走向分歧」。連結給予人們發生衝突的機會、彼此競爭的原因,以及發動攻擊的各式武器。
機會
我們先從機會談起。在千禧年之際,我跟許多人一樣,曾希望網際網路與全球化成為動能, 提供我們朝著全球政治覺醒前進,透過連結促使全球互相理解;貿易透過供應鏈將我們凝聚在一塊,使發動戰爭的代價愈來愈高昂,甚至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科學代替情感,成為人們決定未來的基石;法律取代戰爭,成為不論在貿易上、環境議題、數據、甚至人權議題中,弭平各式紛爭的方法。各國政府訂定目標,透過拆除高牆、消融國界、簽訂貿易協定、架設道路、建構鐵路、拉管線、增設機場……等等,織起一個將全球聯繫在一起的網。全球化也確實藉由六千四百萬公里長的高速公路、二十萬公里長的管線、十二萬公里長的鐵路、七十五萬公里長的海底網路電纜,將我們牽連在一起。相較之下,全球只有二十五萬公里長的國界將國與國之間分開。二十年前,只有一千六百萬人使用網際網路,但現在全世界有一半的人都在使用(而到了二〇二二年,使用人數會來到六十億)。每天大約有十五億人登入Facebook,而在Twitter上,每日也有五億個貼文被發布。
在被連結的世界中,人們沒有保留自身隱私的餘地,每個人都不斷的出現在彼此面前。雖然這讓國家以及人群之間能夠共同工作、貿易、互相學習以及建立友誼,但連結同時也創造國家以及人群之間更大的競爭機會。就如同傑出的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所指出的,社群媒體創造出了一個地球村,連結了各種友情以及愛情,但同時我們也在這地球村當中面對著許多的霸凌、流言蜚語、諷刺言論、欺瞞與暴力事件。
當世界愈來愈擁擠,因科技連在一起,這些接觸點便製造出更多引發紛爭的可能性,同時也增加了干涉彼此的機會。連結的網絡成為傳動帶,讓國與人有能力將開放的社會轉變成對自己有害的動能。同樣的,網絡也允許國家之間互相比較、模仿,在過程當中漸漸的互相競爭。古希臘人的智慧一直有辦法描述各種張力,他們有一個字特別被用來形容那些最終會殺死患者的藥「pharmakon」。我們這個世代的悲劇,即是那股將我們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也同時分裂著我們、威脅著要摧毀我們。然而只因為連結本身製造出了衝突的機會,並不代表衝突必然要發生。國家之間之所以會有緊繃的情勢出現,是因為人類的恐懼、貪婪與渴望得到權力的慾望,而連結正好加深這一切的感受。
理由
這本書的第二個主題:「為什麼連結給予我們競爭的起因?」我們一直都知道連結是一體兩面,除了允許我們與對方競爭,也讓我們能夠彼此合作。正是因為連結改變人們與國家的思考模式,對於身分認同以及利益的改觀,讓我們更傾向於向彼此競爭。在本書中,我將會探討科技連結是如何激起人們的好勝心,製造出更兩極化的社會、助長這場忌妒心的瘟疫、同時讓我們失去主導權。
數位媒體讓真實變得破碎而戲劇性,導致我們完全無法對事實達成共識,社會的分裂,不再只是因為人們擁有不同的意見所致,也是因為接收到不同事實。我太晚才意識到,對於過去幾十年來所發生的事,很多人的詮釋跟我大相徑庭。在我的生活中,旅行與貿易自由化以及歐盟國間出入境自由的政策,帶給我更多的機會。我因而在不同的國家經歷了許多,也品嚐以往不曾嘗試的美味,我能夠招攬更優秀更有趣的員工,甚至能夠考慮對我敞開大門的世界彼端,那條件最好的工作機會,因而重新塑造我的職涯。但在同一段時間內,對許多人來說,國家引進了願意接受更低薪資的移民,國際連結使他們失去了工作,移民不僅佔據了醫療以及教育資源,導致房價上漲,也讓不同的語言、商店進到大眾的生活圈裡。這樣的開放也增加了經濟危機、恐怖主義、疫情進到我們的生活路徑,同時也創造了評斷我們言行舉止的新標準。我們的文化改變的幅度之深遠,導致許多人宣稱,恐懼有一天自己會成為「家鄉裡的異鄉人」。換言之,許多我認為帶來和平以及機會的轉變,反而讓許多人感到更脆弱、變得更貧困。但由於我們吸收不同的媒體,用不同的方式詮釋所觀看到的訊息,我們對於現實的見解無法達到共識。我是如此安心地待在自己的同溫層裡,以致於我完全沒有意識到在另一個與我平行的同溫層中,連結所激起的日益見長的不公平、忌妒心、以及失控的各種感受。
同時,因爲社群媒體的使用,人們的生活被公開,導致互相比較。以接近工業化發展的規模,製造出每個人心中的嫉妒心理。尼采是第一個在十九世紀提出:藉由增加旅遊、貿易、交流的機會,我們將創造「比較年代」的人。他見到一種新全球意識(global consciousness)會讓人們拿自己國家的思想、習俗與文化去跟其他國家比較,同時對於自己相對弱勢的項目產生排他性。尼采想討論的,是一個抽象概念,屬於思想上的辯論;而非我們日日折磨自己,無情地將受局限的生活與世界最成功、具權威之人做比較。經濟學家向我們展示,在全球化的緊張情勢中,是如何藉著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創造出想要推翻市場體系卻失敗的賭徒們。外交政策專家也告訴我們,連結一旦改變了全球權力原有的平衡,地緣政治的緊繃情形也會相應而起,遙想曾經德國貿易能力增加時,與大英帝國之間的關係便開始緊繃;或是因為中國崛起,與美國產生的摩擦。但實際上,轉變最劇烈的是個人之間的互相比較。在我還小的時候,我們會拿自己的經驗跟鄰居或者家長的經驗互相比較,但今日,我們拿來當作衡量的基準,是世界上最成功、最有特權的人,以他們生活當中的各種(可能是虛構的)敘述。但我們怎麼能夠拿這樣的基準來與我們的人生比較呢?因而,不滿的情緒滋長,恆長的怨恨產生。
連結也漸漸的讓人們感受到世界已經不在他們的掌控之內。你大概可以想像,在英國脫歐之後,我有多常因爲我寫的書被嘲笑。許多人認為我的書名《歐洲如何打造21世紀?》很自負。雖然現在回頭看這個書名確實很荒唐,但給予歐洲理想的奢侈讚美,我卻一點也不感到後悔。然而,我確實不該暗示被全球化定義的世界能夠被一個權力體掌控。畢竟,全球互相連結的核心特點正在失去控制:除了那些想要控制流動資本、規範科技業巨頭、減緩氣候變遷、或者想要避免被歐陸強權利用的國家之外,還有面對著難以解釋的演算法、國家內經濟與人口的轉變、或甚至意識到政治精英無法再替自己發聲的每一個人。
我嘗試藉由脫歐公投後的英國與川普執政的美國,來解釋這些轉變的趨同——如何一致的在國家內部導向紛爭,又如何驅動一個操弄人們身分認同與嫉妒心理的新型政治手段。我也試著展示這樣的浪潮是如何引發國家之間的紛爭。在全球網絡形塑世界的年代,一種新的部落主義(tribalism)以及受害者心理已經共同締造了新的權力樣貌。我同時也會探討形形色色的國家,比如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和土耳其,為了要在這個新時代當中競爭,是如何重整他們的外交政策。
武器
我的第三個大主題是探索:「串連我們彼此的連結,如何被轉變成武器?」在本章開頭的幾個例子裡面,我們揭露了全球化世界裡隱藏的連結,以及這些連結是怎麼被用來製造人們之間的分歧。我們可以預見不論是喬·拜登(Joe Biden)或川普在位、中國的獨裁者還是法國的民主主義者掌權,都將更頻繁的運用全球化的連結來增加自己的權利,並以此中傷他人。
本來有意要把世界聚攏在一塊的連結,已經脫胎換骨,變成一艘將全世界拉往戰場的拖輪。貿易供應鏈、匯率、經濟體系、天然資源、以及能源定義著經濟領域;各國之間的基礎建設競爭也被能源與數據的流動影響;科技世界的參與者也將彼此爭奪智慧財產與資訊;移民與難民,以及控管人口流動的過境協議也將成為紛爭的主因;國際組織將會繼續成為競技場而非成為避免競爭發生的檢查哨口。我們所見到的貿易戰、制裁、網路攻擊、假新聞以及難民潮,都是領導者們為了替自己圖利,同時製造他國的苦痛而操弄國家之間連結的實例。這些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點,創造出了恆常鬥爭的戰場,導致國家之間彼此對立。
在全球鬥爭的新情勢之中,各國也利用任何他們手中所握有的資源以小搏大,如俄國利用天然氣資源來勒索鄰國、影響選舉;土耳其利用開啟國界以及驅逐難民來當作威脅的手段;沙烏地阿拉伯支持各個準軍事組織,並金援其他國家中瓦哈比派(Wahhabi)的清真寺。印度抱怨「資料殖民主義」(data colonialism),並且以此為由,排除中國的網路公司進入他們的市場。雖說如此,全球三個最重要的玩家,還是「美國」、「中國」以及「歐洲」。美國仰賴著美元勢力,掌管對於全球金融體系的使用權,也藉由他們對網際網路的控制,來監控整個世界。
中國藉由建造道路、鐵路、管線、大量的準備金以及受保護的國內市場所獲得的收入,串連世界各個角落的其他國家,並在自己與這些國家之間,建構對自己有利的關係。
歐盟利用市場大小的優勢,以及本身的官僚行政能力,發展出全球連結的使用說明書。當我們進入全面連結時代的同時,因為這三個強權對於危機所在的位置的不同見解,以及各自擁有的不同武器、治理哲學、以及世界觀,全球秩序將會被這三個連結帝國之間的鬥爭而重新定義。
最佳賣點 : COVID-19引爆無聲的砲火,國界的高牆再度矗立
本書榮獲《金融時報》年度最佳經濟學書籍
馬克・里歐納德繼《歐洲如何打造21世紀》、《中國怎麼想? 》最新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