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緊急時代來了: 從經濟海嘯到瘟疫爆發, 認清12大氣候風險與新生存模式 | 誠品線上

The Uninhabitable Earth: Life After Warming

作者 David Wallace-Wells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氣候緊急時代來了: 從經濟海嘯到瘟疫爆發, 認清12大氣候風險與新生存模式:★一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TOP1★《時代》雜誌評選年度100大必讀好書★《經濟學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TOP 1 ★《時代》雜誌評選年度100大必讀好書 ★《經濟學人》《紐約客》各大媒體年度推薦選書 「氣候變遷加劇帶來的問題,就和無效的貨幣政策、貧富差距一樣,將在未來10年對全球經濟帶來爆炸性威脅。」-橋水基金創辦人Ray Dalio 「很棒的一本書,還沒有人能把氣候變遷所代表的意義,如此鮮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華盛頓郵報》 空汙致死人數全球每年高達700萬,等於每年都來一次納粹大屠殺; 史上最熱的10年剛過,南極續飆20度高溫,未來每一年都可能創下「最熱的一年」; 南北極融冰正造成海平面上升,危及世界三分之二的主要城市,20年內雅加達、深圳將被淹沒; 大流行病全球化時代已開啟,病媒正隨著熱帶範圍向北推進,疫區界線正快速消失; 從孟加拉到美國,全球將有2到10億人因洪水、熱浪、野火等淪為氣候難民; 從中國到南歐,世界主要糧倉將變成永久乾旱區; 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極端氣候將晉升到全新境界…… 我們是第一個看到氣候惡化的一代,也是最後一個有機會補救的一代。 未來,沒有經濟週期,只有經濟大死亡。我們一直以為氣候變遷是個緩慢的過程,其實它快得令人不安。野火、洪水、瘟疫、空汙、饑荒、海平面上升等氣候災難不只悲慘、代價昂貴,還會更頻繁發生。氣候變遷帶來的經濟大倒退,將是完全不同等級。過去有衰退就有復甦,但未來世界不是這樣。 氣候變遷加速,將創造新贏家與新輸家。過去我們理所當然認為未來是亞洲世紀,但如今氣候風險帶來種種不確定因素。中國會持續崛起,但須兼顧與海洋、空汙、怪病等氣候危機搏鬥;印度因氣候造成的經濟損失在全球居冠(美國居次),德里的空汙惡化到只要呼吸就等於每天抽兩包菸。有些地區則會因此受惠,如俄羅斯、加拿大等。 原本不公平的世界,將變得更不公平。氣候變遷是鋪天蓋地的危機,影響我們生活的每個層面,但因而帶來的苦難或好處,卻不會平均分配,更多人將掉入極端貧窮的深淵。 陷入危機的系統不只社會與經濟,還有人體。地球上仍有許多我們未知的細菌與病毒,可能因暖化轉移陣地、基因重組,甚至重新演化,全球化與都市化只會使疾病傳染更快速。氣候異常也已侵害心理健康與認知功能,使更多人患精神疾病、失智症。熱浪不只是熱浪,還會帶來其他浪潮:情感疾病、焦慮症、失智症。 但情況是可以改變的,透過科學、消費、資本和選票做到三件事: ‧必須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到零 ‧必須加快腳步並以更聰明的方式利用已有的工具,如太陽能和風能 ‧必須發明、推出突破性的技術,把發電以外的排放量也減到零 成長法則已翻轉,面對氣候變遷,不作為的代價極大,積極為氣候轉型才能興利。 ※本書內頁使用永豐餘清荷米白環保道林紙,通過歐盟RoHS檢測並獲環保署環保標章 ※HBO Max取得影視版權將改拍成影集,由金獎導演Adam McKay編導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王寶貫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吳俊傑 台大理學院院長、李長庚 國泰金控總經理、 林之晨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冠廷 台客劇場導演、陳椒華 立法委員、郭育良 台大醫學系特聘教授、 彭啟明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長、張寒瑋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黃之揚 Rethink創辦人、 鄭明典 中央氣象局副局長、安納金 暢銷書《高手的養成》作者、超級Y YouTuber 王伯達 財經作家、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蘇慧貞 成功大學校長、市場先生 理財部落客 未來十年,全球十大最可能發生的風險中,第一、二名都與氣候有關。這是一本喚醒大眾為氣候行動的好書,論述清晰,十分值得推薦。—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王寳貫 環保常常與經濟產生衝突,主流媒體為了某些因素往往不會承認真相。這本書讓大家認清現狀。—台客劇場導演林冠廷 相關書籍當中,可看性最高的一本,對目前全球主要地區與重要工業國實際面臨的氣候衝擊,完全更新了我們舊有的認知。—《高手的養成》等暢銷書作者安納金 在我的預報中心生涯中,深深體認到「氣候真的不一樣了」。很難得有一本書精要的整理了氣候變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讓人清楚理解我們要面對的問題。—中央氣象局副局長鄭明典 身為大氣科學家,我深切體認自然界的精密與深奧。此書搜羅歷史事證與研究論述,逐一描繪地球現存的災變與未來的風險,引導讀者反思。—臺灣大學理學院院長吳俊傑 氣候危機將給投資者帶來系統性風險,但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開發創新解決方案的機會。—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 除了改變生活習慣,也可透過選票改變政治。這本書對台灣是非常重要的提醒。無論你是選民或是民代官員,推薦閱讀本書。—立法委員陳椒華. 台灣在2020年已正式進入氣候緊急狀態,現有準備與應對能力顯然不足,將來可能不堪一擊。藉由本書,建立危機意識,主動了解可能災害,學習如何抵禦。—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長彭啟明博士 「至今為止最全面講述氣候變遷會如何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書。」──人類學家葛旭(Amitav Ghosh) 「不採用標準的氣候變遷敘事,跳脫了氣候術語,呈現出跌宕起伏的文風。」──《紐約時報》 「這本書有潛力成為這代人的《寂靜的春天》。」──《華盛頓郵報》 「我們對於氣候的危機感往往很難持久,但這本書透過清晰有力、充滿想像力、時而幽默的文字,終於找到方法讓我們深刻體會那些資訊的意義。」──紐約大學創意寫作教授佛耳(Jonathan Safran Foer) 「論述鏗鏘有力,精闢分析眾多解決方案。」──《自然》 「你如果一看到氣候變遷的新聞就打瞌睡或直接跳過,這本書肯定會把你喚醒,並讓你了解最新情況。你如果因為接踵而來的劇烈氣候事件陷入低潮,作者的觀點也能令你感到振奮。」──《衛報》 「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折服,而且完全知道要如何以簡潔明快的節奏打動讀者,精闢的氣候變遷分析,使他在這個領域的主流聲音中顯得與眾不同。」──科學記者和作家加瑞特(Laurie Garrett) 「不同於其他作者對罪魁禍首講得非常隱晦,作者直指權力結構和資本菁英,他們的盲目貪婪正在寫下我們子孫後代的訃告。」──社會評論家戴維斯(Mike Davis) 「讀起來就像史蒂芬.金和霍金的混合體。全書充滿熱情、處處洞見,恐怖的事實讀來令人不安,這部作品來得正是時候。」──《背離親緣》作者所羅門(Andrew Solomon)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大衛‧華勒斯—威爾斯畢業於布朗大學歷史系,現任《紐約》雜誌副總編輯,也是智庫機構新美國基金會的國家級研究員,曾經擔任《巴黎評論》副總編輯,目前住在紐約。華勒斯—威爾斯持續對氣候變遷進行研究報導,定期發表在《紐約》雜誌的每週專欄中。此外,他也是「2038播客」的編輯,這個節目對近期發表的趨勢預測進行詰問,尤其著重環境議題和氣候危機的預測。在社群網路上,華勒斯—威爾斯經常大聲疾呼重視環境與暖化問題。評論和報導常見於網路媒體《Slate》、《紐約時報》,他也和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以及美國公共電視(PBS)合作,公開發表他認為氣候危機已需要人類緊急動員的論述。張靖之台灣大學學士,主修中文,輔修人類學,英國橋劍大學漢學碩士。曾任雜誌編輯、《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主編、出版社叢書主編、版權,現自由從事翻譯與文字工作,以保護地球環境為志業。譯作有《一九八四》、《國家地理終極攝影指南》(合譯)、《史上最偉大的自然攝影經典》、《國家地理小小恐龍探險家》、《長毛象寶寶穿越時空大現形》、《西薩‧米蘭狗班長的快樂狗指南》、《西薩‧米蘭狗班長的人狗幸福學》、《每天的幸福靈感》等。賜教信箱:violea@gmail.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各界推薦 氣候、權力、資本造成的危機與機會 第一部 最後警報 01世界更熱、更窮、更多怪病 02幾度的變化,就是天大的事 03新型氣候災難變成日常惡夢 04找出問題的根源 第二部 氣候危機來了 05致命熱浪 06糧食短缺 07洪水氾濫 08野火蔓延 09極端氣候不斷升級 10淡水枯竭 11海洋垂死 12空汙危機 13氣候瘟疫 14經濟瓦解 15氣候戰爭 16系統危機 第三部 警惕冷漠、虛無主義與自滿 17末日故事 18資本主義危機 19科技教派 20消費政治學 21停止進步之後的歷史 22末日世界的倫理道德 第四部 將眼前動盪扭轉成未來機會 23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24唯一稱為家的地方

商品規格

書名 / 氣候緊急時代來了: 從經濟海嘯到瘟疫爆發, 認清12大氣候風險與新生存模式
作者 / David Wallace-Wells
簡介 / 氣候緊急時代來了: 從經濟海嘯到瘟疫爆發, 認清12大氣候風險與新生存模式:★一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TOP1★《時代》雜誌評選年度100大必讀好書★《經濟學人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985266
ISBN10 / 9863985260
EAN / 9789863985266
誠品26碼 / 2681863494007
頁數 / 32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世界更熱、更窮、更多瘟疫,
一點溫差就能帶來全新病毒、千年一遇的災難,癱瘓整個經濟。
未來會成長或大倒退?關鍵就在如何成功轉化氣候危機。
「至今為止讓人最全面看懂氣候變遷的一本書。」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氣候瘟疫
岩層是地球歷史的紀錄,被時間的力量壓縮成僅僅幾公分的地層。冰也有同樣作用,像一本記錄氣候的帳本,更是凍結的歷史,部分解凍後甚至可能甦醒過來。
北極冰層裡凍結的,有幾百萬年前曾在空氣傳播的疾病,也有人類出現前曾在地球上活躍的病毒。假如這些史前瘟疫的細菌或病毒從冰層裡釋出,人體的免疫系統恐怕完全無法抵抗。
科學家已經在實驗室裡成功讓幾種不同的微生物復活,2005年,三萬兩千年前的嗜極端菌成功復活;2007年,一種八百萬年前的微生物也成功復活。2018年,科學家讓在永凍土中凍結了四萬兩千年的蠕蟲這種較大的微生物復活了。
除了古微生物,北極冰層裡也藏了比較近代的可怕疾病。在阿拉斯加,研究人員發現1918年流感大流行時的病毒遺跡,那次流感造成5億人感染、5,000萬人死亡,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還要多。
科學家懷疑阿拉斯加的冰層還封存天花病毒、鼠疫桿菌,以及其他各種原本已走入歷史的疾病,等於一部人類重大疾病的簡史,如今卻像一碗雞蛋沙拉被晾在北極的太陽下。
2016年,俄羅斯有二十幾人感染炭疽病,其中一名男孩死亡,原因正是永凍土解凍後露出一具有帶炭疽桿菌的馴鹿屍體,那頭馴鹿死了至少七十五年,當初害死牠的炭疽桿菌卻還能在解凍後釋放孢子,附近兩千多頭馴鹿也因而死亡。
比起古老的疾病,流行病學家更擔心的是現有病原體會因暖化而轉移陣地、基因重組,甚至重新演化。
以前,人類的移動性不高,疾病比較難大流行。今天,雖然世界已經很全球化,但地球生態系統基本上還算穩定,這也是疾病大流行的防護網。我們知道某幾種病原體會在哪些地方傳播,這就是為什麼旅遊中要是會接觸到某些病媒蚊蟲,行前需要預防性用藥和施打各種不同的疫苗。
然而,全球暖化會打亂這些生態系統,意味著疾病有可能跨越原來的防護網。隨著熱帶的範圍擴大(目前每十年擴大50公里),原來的疫區界線正在快速消失。
在巴西,黃熱病原本只在亞馬遜盆地流行,這裡是嗜血蚊屬和煞蚊屬這兩大類病媒蚊活躍的地方。在亞馬遜叢林深處生活、工作或旅遊的人會有染病之虞,但也只有這些人需要擔心。然而,就在2016年,黃熱病傳播到亞馬遜以外,因為愈來愈多蚊子往叢林外擴散,到了2017年,黃熱病傳到了巴西人口稠密的大都市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超過3,000萬人(其中很多住在貧民窟)面臨這種死亡率達3%到8%的傳染病侵襲。
黃熱病只是全球暖化下,眾多會隨著蚊子遷移擴散、征服愈來愈多區域的瘟疫之一,大流行病全球化時代已悄然開啟。目前,全球每年因瘧疾單一疾病死亡的人數就有100萬,感染的人更不計其數,但住在緬因州或法國的人不太需要擔心感染,但隨著熱帶範圍向北推進,蚊子跟著遷移,這些地方的人也要開始擔心了。在接下來的這一百年,世界上將有愈來愈多人口活在這些疾病的陰影下。
不過才幾年前,你也還不太需要擔心茲卡病毒,不是嗎?茲卡病毒剛好可用來說明流行病學家擔心的第二個問題:基因突變。我們以前從沒聽過茲卡病毒,一方面是這種病毒以往只局限在烏干達和東南亞地區;另一方面,這種病毒以前似乎不會導致新生兒有先天缺陷。
但幾年前開始,茲卡病毒會造成新生兒小腦症的訊息在全球引起恐慌,但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仍然無法真正明瞭背後的機制。有可能病毒傳到美洲後出現基因突變,或為了適應新環境起了變化,也可能茲卡病毒在另一種病毒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才會對胎兒產生可怕的作用。還有一種可能,烏干達的環境中或免疫史上有某種因素能夠保護孕婦和胎兒。
不過,我們倒是很清楚氣候變遷會如何影響某些疾病。例如瘧疾在炎熱的地區特別盛行,正因如此,世界銀行估計,到2030年以前,全球將有36億人面臨感染瘧疾的威脅,其中1億人是因為氣候變遷的直接影響所致。
像這樣的預測不僅需要氣候模型,還必須對病原體和病媒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有所理解。瘧疾的傳播是靠病原蟲和蚊子;萊姆病的傳播是靠病原菌和蜱,而俗稱壁蝨的蜱,也是全球暖化下另一種正在快速增長的危險病媒。
根據調查記者菲佛(Mary Beth Pfeiffer)的報導,萊姆病例正在日本、土耳其和南韓急劇增加,這三地在2010年以前從來沒出現過萊姆病(零病例),現在每年卻有數百名韓國人被感染。目前,荷蘭有54%的地區受到蜱蟲侵擾;在全歐洲,萊姆病例已增加到平常標準值的3倍。在美國,每年新病例約是30萬例,許多病例在接受治療多年後仍然持續出現症狀,未來病例數恐怕會不斷累加上去。
人類對蜱早有認識,但萊姆病卻是相對新的疾病,患者從關節疼痛、疲累、記憶喪失到顏面神經麻痺,但醫學界對它的理解尚淺。
地球上還有數不清我們所知甚少的寄生蟲,這表示我們對氣候變遷會如何改變或重組這些病媒,充滿疑問與無知。氣候變遷帶來一個陌生疾病紛紛出爐的新世界,人類從來沒有遇過,想擔心也不知從何擔心起。
細菌是更棘手的微生物,我們知道的細菌大概更少。最可怕的也許是目前在我們體內的細菌,即使是人體內的細菌,也有99%是科學界不了解的。這表示我們對於氣候變遷會如何影響人體,比方說腸道的細菌,幾乎一無所知,這些現代人重度依賴、像隱形工廠工人一般幫我們消化食物、控制焦慮,以及處理各種大小功能的細菌,究竟有多少會因為氣溫升高幾度而突變、減少,甚至全部滅亡?
那些與人類共生了可能幾百萬年的無害細菌,會不會一夜之間轉變成早已進駐我們體內的病原?至今仍是個謎。但無知不會令人心安,不會因為我們不去理解問題,災難就不找上門來,氣候變遷終將讓我們明白我們要付出的代價。

經濟瓦解
我們以為全球暖化只是資本主義主宰下的一個問題。事實上,資本主義正在全球暖化的威脅下,成了瀕危的制度。
你不一定要相信經濟成長是燃燒化石燃料創造的海市蜃樓,但氣候變遷會傷害經濟成長,卻是你必須憂慮的事。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者項中君(Solomon Hsiang)和米格爾(Edward Miguel),以及史丹佛大學的科學家柏克(Marshall Burke),共同提出的研究結果:平均每升溫攝氏1度,經濟成長就會減少1個百分點。這是極大的減幅,經濟成長率只要幾個百分點就已算「強勁」。這份研究在學術界備受肯定,三位學者預測,在本世紀末以前,氣候變遷會使全球人均所得減少23%。
如果進一步看發生機率,結果更可怕。要是人類活動一切照常,碳排量不減,到2100年氣候變遷將造成全球產出減少20%以上的機率是51%,造成人均GDP下降50%以上的機率是12%。
常被我們拿來當作歷史教訓的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約造成全球GDP下降15%。而2008年最近一次的經濟衰退,全球GDP減少2%。這都是一次性的震盪。項中君和他的研究團隊預測,氣候變遷有12.5%的機率會在2100年以前帶來不可逆的持續性衰退,衰退幅度比起2008年那次的經濟衰退嚴重25倍。
這等規模的經濟災難,我們目前很難領會,即使在後工業社會的西方發達國家,大家周旋在各種經濟指標(失業率、GDP成長率)之間,好像這些指標就是人生的全部意義一般,對這樣的預測數字還是有點難懂。
我們已太過習慣穩定的經濟和持續的成長,可想像的範圍約落在經濟衰減15%(經濟大蕭條時代),到成長7%(1960年代初全球蓬勃發展達到的成長率)之間。這兩個數字是一次性高峰和低谷,頂多持續幾年,大多數時候經濟波動只有微幅差距──這年2.9%、那年2.7%。
至於氣候變遷會帶來的經濟倒退,則是完全不同的等級。
如果把世界各國分開來看,數字更令人擔憂。當然有些地區會因此受惠,因為北方的氣候變暖,有利於農業和經濟生產力,例如加拿大、俄羅斯、斯堪地那維亞、格陵蘭等。但在中緯度地區,也就是目前全球經濟活動的主角(美國、中國)將損失將近一半的產出。赤道附近地區受暖化的影響更大,整個非洲、從墨西哥到巴西、印度和東南亞地區,損失將接近百分之百。
任何體系的瓦解,都有少數人能從中找到獲利的方式,但大部分人卻可能像活埋的礦工,被埋在礦井深處永遠出不來。
世界銀行在2018年估計,在目前碳排放模式不變下,南亞將有8億人的生活條件急劇惡化,其中1億人在未來十年內就會因氣候變遷掉入極端貧窮的深淵。也許「掉入」應該改成「回到」,因為最容易受到衝擊的,就是那些受惠於由工業化和化石燃料帶動的經濟成長才擺脫赤貧的人口。
高溫會直接影響經濟成長,就像高溫會直接影響健康。這方面的代價有些已可看得出來,例如鐵路軌道變形、飛機無法起飛等。高溫會破壞讓飛機起飛的空氣動力,這種現象如今在炎熱的機場已相當常見,例如鳳凰城機場(順便一提,每一張從紐約到倫敦的來回機票,就足以使北極消失3平方公尺的冰)。從瑞士到芬蘭,熱浪導致發電廠必須暫時關閉,因冷卻液溫度變得太高,無法發揮作用。
印度在2012年曾發生影響6.7億人的大停電,原因是該來的季雨沒來,農民只好人工灌溉農田,導致輸電網負荷過重。除了最發達國家的最先進工程,全球各地的基礎建設基本上都沒有考慮到氣候變遷,這表示我們觸目所及,很多建設都不堪一擊。
其他影響也已一一顯現,例如生產力問題。過去幾十年來,經濟學家一直納悶為什麼電腦革命和網際網路並未有效提升工業社會的生產力。事實上,這些發明以及其他各式各樣提高效能的電腦功能問世之後,這段時間的經濟體,尤其西方發達國家的最大特徵就是薪資和生產力停滯、經濟成長遲緩。學者推測一個可能理由:電腦使人類社會更有效率和生產力,但與此同時,氣候變遷有相反的效果,削弱、甚至完全抵消科技帶來的提升。
這又是怎麼發生的?有一派理論認為,因為高溫和空氣汙染對認知功能有負面影響。姑且不論這個理論能不能完全解釋過去幾十年的大停滯,我們目前知道的是,愈來愈熱的天氣確實會降低工作生產力。你一定有過大熱天裡冷氣壞掉,必須費盡精神才能專心工作的體驗吧,那你應該就能明白為什麼氣溫會影響生產力了。
氣候變遷是鋪天蓋地的危機,會影響人類生活的每個層面。但因而帶來的苦難或好處,卻不會平均分配,不論國與國之間、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之間,差距都會很大。這將會讓原本已經貧富不均的世界變得更加不公平。已經相當炎熱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受創程度也會最大;在美國境內,暖化的代價主要將由南部和中西部吸收,部分地區的地方稅收可能減少到20%之多。
根據過去的經驗,我們了解到因應氣候變遷的任何調整措施,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會廣被接受,那就是不需要多花錢,要是還有機會增進財源,就更好了。這種市場邏輯大概永遠不會改變,但過去幾年來,隨著綠能成本大幅下降,以及負排放科技的創新,效益最高的行動選擇已翻轉:現在我們明白,面對氣候變遷,完全不作為將付出極大代價,採取積極作為才是明智選擇。

末日焦慮,帶動相關商品與服務蓬勃發展
選擇有機食物是好事,但如果你的目標是拯救地球,你手中的選票肯定更加重要。
資本勢力不管面對任何危機,千篇一律的反應都是:要求資本有更多的空間、更大的權力、更自主的運作。在氣候變遷下,資本帝國的本質將展露無遺,而這不只是一句口號。
政治是一台道德倍增器,當我們感受到世界生病時,要是政治力量毫無作為,這個覺醒就會變成只是關乎個人健康。
你很難把個人養生當作一場真正的運動,這或許也是過去幾年來大受歡迎的各種養生品牌,如SoulCycle(美國連鎖室內單車健身中心)、Goop(影星葛妮絲派特洛創立的健康、美容與時尚資訊平台)、Moon Juice(從加州興起的排毒蔬果汁品牌)等只是一時風潮的原因。
然而,養生風潮確實已明確反映出愈來愈強烈的一種感受,那就是:現代生活中充滿了毒素,要想好好的活,必須下工夫去自我調理、自我淨化。
這種感受即使在完全不受氣候變遷初期攻勢影響的有錢人之間也一樣盛行,甚至可以說特別盛行。
近年來「新新時代」運動的興起,同樣來自這種直覺,舉凡靜坐冥想、死藤水之旅、水晶等等,全是為了通往更純淨、更可持續的世界。
隨著氣候明顯持續惡化,這個淨化身心的領域應該還會增長,甚至巨幅增長,因為消費者會竭盡所能從現實世界的泥淖中抽離。如果明年超級市場的貨架上,食品標籤在「有機」、「放養」之外,開始出現「零碳」標籤,應該不用太過意外。
這樣的焦慮在這種時候也是合情合理,多家食品廠牌的燕麥產品被驗出含有可能致癌的農藥年年春,包括知名廠牌Cheerios與桂格麥片。國家氣象局也針對幾乎吞沒整個北美的野火煙霾,發布詳細的口罩選購指南。
換句話說,嚮往純淨的欲望正在我們的文化中擴大。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