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 教育現場篇 | 誠品線上

THE LEADER IN ME: How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Are Inspiring Greatness, One Child at a Time (2nd edition)

作者 Stephen R. Covey/ Sean Covey/ Muriel Summers/ David Hatch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 教育現場篇:世界充滿機會與挑戰,孩子的未來無法預測,而他們身處的現在一旦逝去無法重來。幫助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你要怎麼掌握這唯一的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世界充滿機會與挑戰,孩子的未來無法預測,而他們身處的現在一旦逝去無法重來。幫助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你要怎麼掌握這唯一的機會?《與成功有約》柯維博士以7個習慣帶領你,為孩子打造領導力,讓孩子擁有在未來勝出的能力!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柯維是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楊百翰大學博士,同時也是國際知名教育訓練機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共同創辦人。他曾被《時代》(Time)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並入選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在領導理論、家庭與人際關係、個人管理等領域素負盛名,以深刻且直接的引導,畢生致力於向大眾證明,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柯維的其他重要著作,包括:《與成功有約》、《成功哪有那麼難》、《七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與生活有約》、《與幸福有約》、《與領導有約》、《漫畫讀通柯維成功學》、《第三選擇》以及《讓好工作找上你》等。二〇一二年七月,柯維過世,但他在領導力、時間管理、效能、成功,甚至愛與家庭關係等領域的教誨,遺留給世人無與倫比的精神資產。西恩‧柯維(Sean Covey)富蘭克林柯維公司的執行副總,專責教育部門。史蒂芬‧柯維之子,畢業於楊百翰大學、哈佛大學企管碩士。他致力於將領導力原則及技能帶給全球的學生、教育工作者、學校,以期帶動全球的教育變革。他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者,著作包括:《與未來有約》、《與成功有約兒童繪本版》,以及被譯成二十種語言、全球銷售逾四百萬冊的《7個習慣決定未來》。妙麗.桑莫絲(Muriel Summers)1998年以來一直擔任北卡羅來納州洛利市寇姆斯小學的校長。畢業於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堂山分校,同時擁有北卡大學夏洛特分校教育碩士學位、馬里蘭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學位,以及加州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桑莫絲校長的遠見創造出了全美第一所領導力學校。在她的領導下,寇姆斯小學獲獎無數,包括:「全美藍帶學校獎」、「國家品格學校獎」、「全美磁性學校獎」、「美國聯邦法案傑出學校獎」、「全美年度最佳小學獎」,並為富蘭克林柯維公司教育部門認證的第一所「燈塔學校」。大衛.海契(David Hatch)富蘭克林柯維公司教育部門「策略發展計畫」全球總監。顧問經驗遍及全球三十五個國家。他的個人及組織領導力評量受到全球數百萬領導人使用。史蒂芬.柯維博士《人品》一書的共同作者,《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第一版及第二版的研究團隊負責人。海契博士在企業界、政府及教育界擁有深厚的顧問經驗,過去十年則致力於開發、運用領導力工具於學校及個人的變革。■譯者簡介姜雪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碩士,曾任《天下雜誌》資深編輯、時代基金會資深副執行長、IC之音電台創台台長兼總經理、淡江大學英文系講師。期間曾獲金鼎獎、吳舜文新聞獎,並帶領IC之音榮獲多座金鐘獎及文建會的「文馨獎」。著有《世紀之都:紐約》,譯作則包括:《製造新聞》、《藍毛衣》、《不理性的力量》、《失控的未來》、《賈伯斯傳》、《第3選擇》等。現任沛德國際教育機構資深顧問,並為公視、華視、中央通訊社董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來自各方的推薦】【感動推薦】7個習慣讓教育不一樣/嚴長壽我看到台灣教育的新希望/陳藹玲7個習慣打造未來的領袖/洪蘭 領導力教育對台灣教改的可能啟示/周祝瑛 看見教育的生機/鄭端容自我領導力教育就是解答/柯沛寧追念與致敬第一章 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第二章 一切如何開始,以及為什麼會開始?第三章 教導7個習慣第四章 打造領導力文化第五章 實現學校目標第六章 7個習慣帶回家第七章 帶領社區一起來第八章 挺進中學與大學第九章 活力永續第十章 不忘初衷 誌謝後記 保長國小的故事--台灣第一所推行自我領導力教育的公立學校附錄:中英名詞對照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 教育現場篇
作者 / Stephen R. Covey Sean Covey Muriel Summers David Hatch
簡介 / 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 教育現場篇:世界充滿機會與挑戰,孩子的未來無法預測,而他們身處的現在一旦逝去無法重來。幫助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你要怎麼掌握這唯一的機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3510946111
EAN / 4713510946114
誠品26碼 / 2681736623008
頁數 / 33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現在,自我領導力教育的風潮正往全世界蔓延開來,
全新版本收錄更多更動人的自我領導力教育奇蹟案例與實踐方法,
就要為全世界每一個年輕孩子的生命帶來改變!

試閱文字

自序 : 追念與致敬

就在《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第二版定稿前夕,柯維博士與世長辭,享年八十歲。

柯維博士這一生活得精采、充滿意義。他的足跡踏遍全球,熱切教導這個世界如何以亙古常新的原則來提升個人及組織的效能。數以百萬計的人受到柯維博士影響,得以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與意義。

當柯維博士拿到哈佛大學MBA學位時,大家理所當然的認為,他一定會投入蓬勃發展的家族事業。然而,他卻告訴父親,他希望投入教職,而他也做到了。柯維博士職業生涯的前二十五年都在大學教書。他最珍惜的是,學生因為找到並發揮了潛能,眼睛所發出的光彩。由於柯維博士的課太受歡迎,後來甚至必須移到體育館去上課。

隨著時間推移,無數企業與政府開始邀請柯維博士去傳授他教給學生的這些原則。無論去到哪裡,柯維博士總能觸動人心、啟發眾人,將生命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這些工作終而促使柯維博士離開校園,創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並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領導力企業之一。雖然如此,柯維博士一直認為,自己最基本的身分仍是老師。

當柯維博士的職涯漸入晚期,大家認為,他應該會放慢腳步,多花一點時間享受家庭生活。柯維博士確實享受了更多的家庭生活,但他並沒有停止追求生命的初衷:「用力生活,愈活愈精采!」他永遠相信,自己可以有更大的貢獻。然而,以柯維博士已經創造的成就來看,如此「更大」的貢獻可能會是什麼呢?

人生最後,柯維博士的熱情重返校園。自1989年出版了《與成功有約》這本經典之作以後,超過五十萬的教育工作者、三百萬學生(多為青少年及大學生)都學習了七個習慣。這讓柯維博士欣慰萬分。但更讓他熱情澎湃的,則是小學校園裡慢慢出現的火苗。

一切要從1999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洛利市的寇姆斯小學開始說起。寇姆斯小學裡一些創意無窮的老師,開始將七個習慣教給學校裡的孩子—甚至是四歲大的小小孩。他們的做法最獨特的地方是,他們不只將七個習慣設計成一門課,相反的,他們以七個習慣作為改變整個校園文化的基本架構。很快的,寇姆斯小學從一個亟需翻身的問題學校,一躍而為全美第一名的「磁性學校」*。學生的紀律問題驟降、自信心大幅提升、教職員及家長的滿意度,甚至學生的學業成績都大幅提升。

不多久,其他學校也開始推行這套「自我領導力教育」(The Leader in Me,此為本書英文書名)流程,成果也同樣耀眼。風聲傳出後,許多人直接找上柯維博士,堅稱柯維博士有「道德責任」,必須將這一切寫出來。為了回應這個「道德責任」,柯維博士在2008年底出版了本書。這本書觸動了眾人的神經,並引發了一波自發性的漣漪效應。到目前為止,第一版在全球總共售出了二十萬本,超過兩千所學校開始推行「自我領導力教育」流程。

在推動學校上路的過程中,大家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許多實務典範及幫助學校啟動、持續推行自我領導力的祕訣紛紛出現。於是我們決定將《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增訂改版,以便呈現至少一部分的新發展、新發現及新願景。不幸的是,在尚未看到第二版大功告成之前,柯維博士就先一步離世。

因此,我們三人滿懷謙卑,決心聯手完成這份手稿。為此,柯維博士之子西恩.柯維扛起了富蘭克林柯維公司執行副總一職,並擔負領導富蘭克林柯維公司教育團隊的重責大任。透過撰寫《7個習慣決定未來》(中文初版書名為《與青春有約》,全球銷售超過400萬本)、《與未來有約:年輕的你將面對的6個關鍵決定》,以及《與成功有約兒童繪本版》等書,西恩一直投身於將七個習慣帶給學生、甚至幼童的工作。他的著作也都成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

透過本書,大家會開始認識桑莫絲校長。身為寇姆斯小學的校長,桑莫絲是「自我領導力教育」的先行者。除了帶領校務,桑莫絲校長也是傑出的演講家與驕傲的母親。大衛.海契博士則貢獻了他帶領許多企業、政府及教育組織進行變革的經驗與深度。海契博士是本書第一版的研究團隊負責人,除了負責領導增訂版的研究團隊,過去幾年也為全球數百所學校在推行自我領導力教育的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協助。

柯維博士如果在世,他一定會第一個跳出來,堅持將這一場驚人的教育改革運動歸功於那些全心投入、創意十足的教育工作者,而非他自己或我們這個團隊。這些教育工作者彼此統合綜效,與家長、企業領袖及各地的教育當局聯手,共同為孩子的教育帶來了一股新希望。數以百計的老師、地方教育主管、校長、家長、教授,以及各地教育委員會成員,自願為本書貢獻智慧、提供意見,甚至嚴謹的校閱。我們向他們致敬。

除此之外,柯維博士也一定會向他的長期戰友奎格致上最真摯的謝忱,因為奎格從一開始就為這項計畫提供了最具前瞻性的指導。奎格以及富蘭克林柯維教育團隊的講師群、業務同仁、客戶服務人員及總部同仁,也都為本書提供了許多獨特的洞見。這些貢獻只有他們為孩子及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最佳服務的熱情差堪比擬。

在呈現本書時,我們清楚認知到,教育工作者近年來一直是大量負面報導的攻擊對象。但這完全不是本書的目的—與其當個批判者,我們寧可將心力放在發掘教育界正在發生的許多正面的事情上。最近幾年,在拜訪任何一所學校之後,我們無法不對其中一些甘心樂意自我犧牲、每天盡心竭力為年輕生命帶來改變的老師們感到由衷的敬佩。在此向他們致上最深的敬意。

歡迎來到《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教育現場篇》全新增訂版。希望本書的內容能夠讓大家覺得深受啟發與激勵。如果書中這些教育工作者所做的努力及所獲得的成果也讓您心有所感,我們邀請您深刻思考,可以如何運用您的力量,將這種轉變的機會帶給您周遭的學校或孩子。我們希望您能夠加入我們的行列,為幫助我們的孩子今後能夠擁有一個更高效能、更有意義、更滿足的人生而努力。

西恩.柯維
妙麗.桑莫絲
大衛.海契博士
www.theleaderinmebook.com

摘自《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教育現場篇》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7個習慣讓教育不一樣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過去這六、七年歲月,我正式離開職場、投入公益。原本只希望靠著自己探索和學習,運用以前在觀光與文化產業的經驗,協助弱勢偏鄕打造一個可預見的未來,沒想到,我卻從一開始單純的產業輔導,逐步走向台灣(尤其是偏鄉)的核心問題──教育。更沒想到,原來是教育門外漢的我,居然將餘生全部投注在教育改革上。

抱著油煎火燎的心情,2011年我出版了《教育應該不一様》,分享自己在教育現場的第一手觀察。但是書出來了,問題並未解決。

因為隨著時間挪移,這幾年來,全世界的教育也同時面臨了革命性的改變。包括科技的快速進步、線上學習的廣泛開放等,幾乎顛覆了從工業革命以來的傳統教學理念,也讓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台灣教育問題的急迫性。

可是回到教育現場第一線,看到的,依然是無奈的教育夥伴。他們不僅無法改變環境,甚至必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抱守成規。還有一個最新的領悟則是,科技與線上學習或許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與速度,卻無法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生活紀律及與人相處、合作的能力。這些議題相形之下更重要,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最終關鍵,但是老師不會教、學校也不會考。

無獨有偶的,最近,《紐約時報》大篇幅報導美國杜克大學及賓州大學為期二十多年的追蹤研究,印證了我的觀察:幼兒時期能否具備「與同儕合作的能力」、「體諒對方感受的能力」、「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決定他們成年後的成敗。然而,即使以《紐約時報》的影響力,也只能反應問題,無法從根本改變教育。

此時此刻,看到柯維博士生前和夥伴出版的《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更能深刻體會到,他將攸關職場成功的「7個習慣」轉化為教育理念的苦心。

尤其令人興奮的是,柯維的教育理念,在台灣已經落實為具體的行動。一群對改變台灣教育現狀深具使命感的熱血份子所成立的社會企業──沛徳國際教育機構,近兩年正在台灣許多角落積極推展以「7個習慣」為核心的「自我領導力教育」。公益平台數次邀請沛德團隊到花東舉辦訓練講座,每一場都獲得非常正面的回響。

在我個人最近的參訪活動中,也到新北市汐止的保長國小,親自見證了這所學校經過近兩年推動後的成果。保長國小是一所城市邊緣的偏遠小學,弱勢家庭比例偏高,課業一向不是他們的驕傲。但是,當見到一個個不同年級的小學生,充滿自信地引領訪客認識他們的學校、侃侃而談7個習慣的概念和實踐,我心中無限感動。

除了對校長、老師及沛德團隊表達敬意,我在現場也特別表示,在今天這個時代,偏鄕代表的不是地理的隔絕,偏鄉是你用什麼方式、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它的心理距離。

事實上,《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這本書,以及正在教育現場努力「翻轉」的夥伴,正以實際行動,向自己、也向政府證明,教育可以不一樣。

摘自《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教育現場篇》【感動推薦】


7個習慣打造未來的領袖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看了這本書,才知道為什麼台灣教改二十年,越改孩子越辛苦。原來我們忙著改制度、廢聯考,卻忘了改變教育的內涵和父母的心態。本質未改,只改外表形狀,當然是徒勞無功了。

其實,制度是人在操作的。制度改了,人的觀念沒改,大家去鑽制度的漏洞(中國人真是天下最聰明的民族,只要有漏洞,沒有不發現的),新制就比舊制更糟糕了。我們應該了解,科技進步的太快,當學生畢業出來進社會時,他所學的東西已經過時了。比如說過去大家熱衷於投資辦公大樓,現在智慧型手機一出來,大家在家裡辦公、在雲端會面,辦公大樓乏人問津,只好改為單身旅舍(rooming house)。但是不管二十一世紀資訊如何爆炸、文明如何進步,只要是人的社會,這本書中所講的7個習慣還是人類社會運作的核心。

書中說要訓練學生「主動積極」。幾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是主動積極的人,他們不會坐在家中抱怨政府虧欠他們、老闆只給22k的薪水,而是出去創造自己的機會。抱怨是個最可怕的習慣,它像騎木馬,你一直坐在上面,但不會前進一步。當你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抱怨別人時,怎麼有時間去解決眼前的難題呢?自怨自艾也是我們在臨床上看到陷入憂鬱症深淵最快的一個方法。現在我們跟學生說:下雨了,把傘打開就好,再抱怨別的都無濟於事。我出國時,父親囑咐我:天下事不能盡如你意,遇到了,換個角度想,可能會看到轉機。好比說,明明是塊大石頭,你頂在頭上,就會被它害到滅頂,把它踩在腳底下,卻能幫助你爬出來。

在學校裡,我們要教可以用到的知識,尤其是生活的知識。孩子必須了解,凡事取決於心態。當你自立自強時,別人會敬佩你,就會來幫助你,最後力量匯齊了,你就成功了。因此訓練孩子主動積極去尋找機會、解決問題是學校第一個要教的做事態度,也是學生出社會後成敗的關鍵。

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是訓練學生計畫好了再去做,謀定而後動。因為人生不能逆轉,時光過去了也追不回來。常常看到年輕人不懂人情世事,誤入歧途後,「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但是因為人無法未卜先知,有時迂迴的路不可避免,但這也沒有關係,任何路,只要好好的走,都能學到東西。我是先念了法律系,後來才轉去念認知神經科學,我也曾後悔浪費了四年時光念法律。但是在人生的路途中,我發現法律系給我的邏輯訓練常常在不知不覺間,幫助我避開了很多陷阱。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在里德學院就讀時,曾去旁聽了一門「Calligraphy」(書法課)。沒有人想到二十年後,他把各種字體用到蘋果電腦上,成為蘋果電腦的一個強項。

這本書所列出的每一個好習慣我都覺得是教育孩子的核心。我再提提書中列出的習慣三「要事第一」,要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最初看到這個習慣時,我心想,難道有人不是這樣做嗎?為何還需要特別拿出來講?後來發現的確有人每天忙忙碌碌,但忙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結果一生一事無成,虛度了光陰。

民國四十幾年我念小學時,有一次國光劇團公演「小放牛、三叉口」。我很愛看京戲,很想跟父親去看戲,可是第二天要月考,我在那兒舉棋不定。父親說,先把必要的事做掉,你就會有很多時間去做你想做的事。於是我趕快把書溫習完,安安心心的去中山堂看戲。因為責任已了,便可享受自由。而我妹妹下午先去午睡、沒有溫書,所以她雖然也去看了戲,卻心神不定,邊看邊害怕考不好,會挨老師打。從此我了解重要的事要先做,它可以解放你的心靈、免除你的焦慮。如果孩子從小學會這一個好習慣,他以後將受用無窮。

品德是決定一個人一生成敗最大的因素,既然已有學校很成功的應用這些原則在教育孩子上,為何其他學校不跟進呢?

杜威說的好:「用昨天的方法去教今天的兒童是剝奪了他明天的機會。」教育是為學生出社會做準備,既然社會不一樣了,我們怎能不跟著改變呢?美國的就業調查發現,除了法律、工程和醫學幾個專業學院,其他領域畢業生後來的工作都和他在大學的專業沒有很大的相關。在求職面試時,公司看的是人品,不是技術,因為技術可以培訓,而人品很難改正。

學校現在一定要拋開分數和排名的迷思,用自己的特色去吸引有興趣的學生。本書中的寇姆斯小學,因為以培養領導力為教學核心,學生人數從不足額的三百五十人暴衝到滿額的八百多人。他們教學生求知與做事的能力、學習和他人相處(特別強調「聆聽」的重要性,這一點是所有成功的CEO共同的長處),最後教孩子如何自我實現:你只要有好的頭腦、健康的身體、求知的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情操,怎麼可能不成功呢?

仔細想來,這些正是我們台灣學生普遍缺乏的能力,我們需要大刀闊斧的改善教育內涵,不要再為了課綱在那兒消耗時間和精力。愛因斯坦說的好:「如果用爬樹的能力來評定一條魚有多少能耐,這條魚終其一生都會認為自己是個笨蛋。」

「但願少年有知,但願老者能為」,生命不可蹉跎,我們趕快依循這7個習慣來打造我們未來的領袖吧!

摘自《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教育現場篇》【感動推薦】
領導力教育對台灣教改的可能啟示

周祝瑛(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筆者於2009年為第一版《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以下簡稱「本書第一版」)新書寫幾句推薦的話時,曾提到:「很企盼這本書能觸及國內各階層教育決策者的內心深處,成就更多台灣的『桑莫絲校長』,引領我們國家教改的寧靜革命。」回頭檢視這本書第一版自出版後對台灣的教育改革,有何影響?一開始確實有「起而效尤」的現象。很多學校(尤其是小學)帶頭從事有關「領導力教育」、「七個習慣」的演講或研習,引起了許多學校與校長們的注意與行動。例如:本書二版後記提到保長國小推行「自我領導力教育」(The Leader in Me,簡稱TLIM),有效地打造了「保」證成「長」的品格學園。

我相當認同本書「領導力教育」所抱持的理念:「教育是為了培育孩子們個人獨特的能力,幫助他們肯定自我價值,以迎向多元的現實世界。」我一直以來提倡並致力於「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s)在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始終認為「在紙筆測驗上表現不佳的孩子,一定在其他智能上有過人之處」。至於每個孩子獨特的潛能在哪裡?就要透過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來發掘並增強他的潛能特質。

就以本書「領導日」的設計來說,實際上的內容主要就是國內中小學的「親師懇談」加上「學習成果發表」,不一樣的是「領導日」改由學生來主導。謹以另外兩個例子來說明這項活動背後的教育理念。

筆者曾參加女兒的「親師懇談」,發現有個男生非常特別,他在導師作PPT簡報時,一直站在教室前頭的兩邊,負責關燈和為導師呈現各項教學資料與成果,表現大方且有禮。我會後私底下問孩子,兒子(孟君注:前為女兒)回答說:他是自己的Partner,以前常常不寫作業、上課打瞌睡,成績不大好!但最近因參與許多班上的活動,開始發現自己能派上用場,於是上課改善很多。由此可見:多給孩子舞台表現,就有機會發展每個孩子的潛能,那怕是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學生。

另一次是兒子國中二年級時,邀我參加期末學習評量親師會,以便向家長報告他這學期各方面「是否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過程中兒子除了須拿著各課程檔案夾,向家長報告他的學習成果,還需接受其他人的提問。幾次一問一答之後,兒子便可以自己歸納出結論:期末時每一項都有進步,大致達到期初預定的目標,除了數學以外!

由以上例子可說明:教育,是培育或「轉化」孩子的個性發展;發現、正視並發展每個孩子的潛能特長,才能讓他(她)「自信」而「自律」地追求人生的夢想。透過本書「領導力教育」的理念和策略,正可以協助上述多元智慧與多元發展的理想。

誠如2008年諾貝爾獎經濟學門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教授曾說:「人類之所以至今還受苦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改變舊習慣。」因此,「TLIM領導力教育」迄今對我國教育的改革影響仍有待推廣,主要是大家都有惰性:一動不如一靜。的確,大家寧可承受因不改變而可能造成的痛苦,也不願承擔因改變習慣而帶來的不便。因而,政府的公權力適時介入有所必要,如:辦理教師和行政人員相關研習營、設立標竿學校、融入相關教學、鼓勵創新與改變等措施。

最後,在十二年國教即將全面實施之際,不妨從國際上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省思「領導力教育」如何可以為台灣十二年國教的推動提供助力。近年來,在全球化以及網際網路快速發展下,各國政府都面臨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而必須調整教育的整體結構。例如:

1.教育部門大多經歷改組,必須與教育青年發展、職業訓練,或是人才培育等部門相結合。

2.教育政策多受政黨左右,教育中立的理想需要更多具有獨立判斷下一代的參與。

3.在網路文化盛行下,當亞洲國家的青少年還在為升學壓力而掙扎,西方國家的學校更重視學生未來的就業問題。

4.學制延長爭議多,各國政策經常在義務教育應該向下延伸一年,還是向上提昇一年之間擺盪。

5.國際教育評比不能忽視,無論是PISA、TIMSS,甚至世界一流大學排行等,都是備受矚目的新興國際項目。

6.公平、效率與全球化備受關注,但階級複製與貧富懸殊現象逐漸加深。

從以上國際教改的六大趨勢,可看出這些其實是與台灣近年來推動教改的方向息息相關。因此,台灣的教育不能再只靠公部門的推動,唯有民間力量的加入,才能挽救日趨嚴重的學生學習雙峰現象,以及教育市場化、貴族化等問題。

有鑑於此,從本書再版中的許多新案例,可以進一步提供有興趣的國人與團體,從事更多基層教育的有效改善措施。

摘自《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教育現場篇》【感動推薦】
看見教育的生機

鄭端容(前新北市莒光國小校長)

人真的是有「三句不離本行」的習性。看完全新改版的《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一書,我這離開教育現場已近二十年的人,整個思維竟都還在教育一事。

放下書,我神遊在記憶中的教學現場,一九五○、六○年代,質樸的鄉鎮小學,我和幾十個高年級小朋友在一起。

我問孩子們:「你們長大了想做什麽?」孩子們告訴我他們的夢:要做醫生、要開飛機、要當老師、要去上班,要當大阿兵哥(軍官)、要去工廠、要去鎮公所上班、要做老闆、要回家跟爸爸種田,要開麵店、要做土水(水泥土)……。接著我再問:「你要做什麼樣的醫生?什麼樣的機師?什麼樣的老闆?……」孩子們的回答就較多樣,也很雜,像:做個好XX……。經過我追問「好」是個什麼好法?我將他們的回答整理起來,大約是:親切、有技術、認真、誠實、勤勞……。

在那個時代,類似貢獻、合作、服務等語詞還不普遍,但孩子們的發言裡都有這個概念。

從孩子自己所描繪的未來形像,可見到有他自己,也有周邊的人,不愧是人「類」的子孫,蘊藏著人類向善向美的天性,也讓人看到教育的可能。

我問孩子們的那兩個問題:「你長大了要做什麼」「你要做一個什麽樣的人」,這幾乎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問孩子的問題,也幾乎是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曾被問過的問題。看似很普通、很簡單,其實是人生的大哉問。

大人,尤其是教育方面,到底該給孩子什麼樣的能力,才能讓孩子足以安身據以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時又能奉獻自己、與人合作,謀求社會更好的發展呢?

是而每個時代、每個國家,都該有因應這個時代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據我所知,處在這激動的21世紀,所有進步的國家,都對這國家層級的任務極其敏感和重視,陸續提出相關研究和政策,我從他們產、官、學各方面所提出來的意見中發現: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人際的能力」是所有對國家教育大計所提建議的共通項。我極為認同。

因為,生而為人,每個人便時時刻處在必須解決問題的壓力中。所謂問題,小自個人的衣食住行、人際往來、感情問題、生老病死,大至社會環境、政治、經濟、天災地禍等。每一個人的處境雖然不同,但都有必須解決的問題。所以,有人說,人生便是解決大小問題的歷程。因此,能夠把和自已相關、和大家相關的問題好好解決的人,就是一個優秀的人、就是一個成功的人、就是一個可以追求到幸福的人、就是一個可以貢獻社會的人。這麼説,在所有問題都愈趨複雜難解的今天,「為孩子厚積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就是當前教育的核心任務了(解決問題的過程必有人際互動)。

只是,一句「解決問題的能力」,多抽象、多難以捉摸啊!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內容必須是具體可行的啊!

在接觸《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這本書之際,這些思維在我腦海中奔騰,我也很興奮,因為,柯維博士研究的成果「7個習慣」,正可以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教育目的下,很具體、很有效的教育內容。

柯維博士提出的7個習慣,也可以說是7種能力,能力必須一再磨鍊、反覆練習才能落實,最終才能「上身」而成為習慣。換句話說,能力必須滲透到身心,才能產生化學作用成為習慣,也才能夠在需要它的時候,可以不用思考、不用提醒,以神奇的化學作用,成為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這個歷程並不簡單,但本書把這整個歷程的道理和做法,用一個個實徵的紀錄,闡釋出來,看了會觸發我們「想要學」的強烈意念,和「想要做、可以做、必須做」的決心和信心。

新北市保長國民小學是台灣第一所推行,以7個習慣為架構的「自我領導力教育」的現場,或許可以提供我們實徵的支援。

我在二○一五年十一月應邀前往保長國小參訪。導覽時,每位來賓面前都有一個小朋友。一個二年級的小男孩上前來,說要為我介紹他的班級、導覽他的學習成果。我牽起他的手,他臉上帶著稚氣和些許緊張,但舉止有節、口齒清晰的自我介紹。剛開始,我察覺他的小手有些僵硬,但在行走間,我發現他知道怎麼閃身讓路、尊重客人,尤其他感覺到我的年邁,移步之際會注意我腳下的安全。場中有一處需要脫鞋,他告訴我客人不用脫,然後蹲下身、脫下自己的鞋,整整齊齊地擺好。之後再穿鞋時,他很快拿了鞋、擺齊、穿好,再起身邀我。在我面前的原來是一位小紳士!

每經一處,他都會介紹他們在這裡做了什麼,再說明這件事與7個習慣的關連,對於我的提問,他也都能適切回答。我讚嘆他的回應有條有理、口齒清晰,而他態度中自然流露的「身為保長人的驕傲、信心和喜悅」,也深深感動了我這教育老兵。

導覽結束前,我說我已成為他的粉絲,請他簽名。他握筆正確、認真勾勒出三個漂亮的字。活動之後,他在送我的合照後面附了信,筆跡工整,文字中更看得出童稚的真情和寫作的好能力。在保長,我看見孩子們都處在學習的快樂中,他們的成長甚至超乎我的預期。我也看見7個習慣的教育似乎也牽動了品格教育外鑠與內發的相互作用。

對《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這本書,我只有一句話:「好看!」因為每一個例子都自成一個故事,關心孩子、關心教育的人讀來肯定會被深深吸引。當我們到過一個好地方或好店家,總是會有「趕快帶親朋好友來」的衝動。我對這本書就有這種感覺,所以特別要向「想要找回教育熱情和理想的教師夥伴」,還有,正在為兒女找尋幸福的父母親,我負責地、熱切地推薦這本書。

摘自《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教育現場篇》【感動推薦】

試閱文字

內文 :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當桑莫絲與企業領袖一起坐在研討會會場時,她心中不斷思索:「如果孩子可以從小就學會七個習慣,他們的生命會產生多大的改變,未來的世界會有多大的不同。」請詳閱以下七個習慣的摘要,看看你是否也會得到相同的結論。

習慣一:主動積極
我是負責任的人。我主動自發。我決定自己的行動、態度與情緒。我不將自己的錯誤歸咎他人。不必別人開口要求,我就會選擇做對的事情—即使在沒人看到的時候,也是如此。

習慣二:以終為始
我凡事先設定目標、做好計畫。我做有意義、對別人有貢獻的事情。我是班上重要的一份子,對學校的使命及願景能夠有所貢獻。我努力尋找方法,使自己成為好公民。

習慣三:要事第一
我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說,我會對明知不應該做的事情說「不」。我會規劃事情的優先順序、訂定時程表,然後努力按照時程進行。我做事有紀律、有組織、凡事井井有條。

習慣四:雙贏思維
我有勇氣爭取自己所愛的事物,但也會體貼別人的需要,然後在其中求取最好的平衡。我會努力在別人的情感帳戶存款。產生利益衝突時,我會努力找出雙贏的解決方法。

習慣五:知彼解己
我願意聆聽別人的意見與感受。我努力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
我專心聆聽他人說話、不隨意打斷。我可以自信的提出自己的想法。與人交談時,我會專注看著對方的眼神。

習慣六:統合綜效
我看重別人的長處,並努力向他們學習。我善於與人相處,即使對方與我極不相同。我長於團隊合作。解決問題時,我會努力尋求別人的意見,因為我知道團隊合作可以創造出比任何個人努力更好的結果。我很謙卑。

習慣七:不斷更新
我藉著正確的飲食、運動以及睡眠來照顧自己的身體(身)。我花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心)。我可以在不同地方、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學習,而非僅限於學校(腦)。我努力尋找好的方法來幫助他人(靈)。我努力尋求自己身、心、腦、靈四方面的平衡。

培養領導人才,一個孩子一個孩子來

回到寇姆斯小學,他們正在尋找一個新的磁性主軸。老師、家長及企業領袖的意見大大影響了桑莫絲和她的團隊。桑莫絲反覆思索他們所得到的意見時,回想起她在華府那場七個習慣研討會的經驗:

就在我們仔細蒐集家長、老師,以及企業領袖的想法時,我不禁想起自己與柯維博士互動的經驗,以及把七個習慣教給孩子會多麼符合眾人的需求。我把自己在華府的經驗與同仁分享,結果就如水到渠成。簡言之,家長、老師、企業領袖提出的要求,總歸起來就是「領導力」這件事。

「這就對了!」大家一致同意:「我們應該以『領導力』做為學校新的磁性主軸!」我們趕快上網查詢,看看有沒有其他小學用了領導力這個主軸。完全沒有。我們的老師開始思考,我們可以如何以「領導力」為主軸來發展課程及活動。大家都覺得,我們顯然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寶貝。等到一週後,我們端著領導力主軸再去見學區督察長時,他根本沒機會說「不行」,因為學校教職同仁的活力與熱情已經完全無法阻擋。他幹嘛要阻擋?他自己也愛上了這個磁性主軸呢!

這就是「領導力」成為寇姆斯小學磁性主軸的由來。不久,學校就有了一個全新的使命宣言:「培養領導人才,一個孩子一個孩子來。」學校教職員希望每個孩子都知道,他們的價值遠超過任何考試成績或任何家庭作業的成果。他們希望孩子覺得自己是成功的。他們不是希望每個孩子都成為企業的領袖,而是成為自己的人生、學校及未來的領導人。但他們還是得面對一個頭痛的問題—該怎麼做?

準備上路

第一步就是讓所有教職員都接受完整的七個習慣訓練。他們的課程和企業領袖所接受的訓練,品質完全相同。資深講師摩爾所帶領的訓練,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教職同仁產生強烈的共識與連結。課程結束後,大家有了共同的語言,也大大加深彼此的認識。大家立刻開始想辦法將七個習慣運用在會議、解決問題及改善個人生活品質上。

在教導孩子七個習慣時,教職同仁決定先試水溫,以每年級一班開始。一課接著一課,打頭陣的老師想出許多非常高明的方法,將七個習慣融入原有教案,開始教導學生。他們發現,將七個習慣融入課程根本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孩子其實很喜歡學習七個習慣。沒多久,前導班級的紀律問題大幅下降,孩子的自信明顯提升。由於家長的反應也非常正面,一年實驗教學結束時,打頭陣的老師的結論是:「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學習七個習慣的機會!」

第一年結束時,老師們同時發現另一個現象:全校學年測驗總成績從84%提升到87%。分析其結果,學校發現,成績進步最主要是來自前導班級。這些班級和其他班級唯一的差別,就是教導了七個習慣。此時,學校教職同仁也開始認為或許他們真的做對了。

第二年起,整個學校開始推動領導力主軸,而且加碼演出。激勵人心的布置與名人名言貼上學校走廊、牆壁。朝會及其他學校活動都開始聚焦於領導力。合唱團唱的歌曲提升了孩子對自己的期待、讓學生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與願景。班上和學校開始提供學生擔任領導人的機會。這一年,七個習慣語言開始出現在教室、校園、教職同仁會議及操場中。領導力真正完全融入校園師生的一切。

有些教職員也受過「巴立治品管訓練」。他們發現,其中的原則及工具可以有效幫助學校追蹤及運用與學業相關的資訊,因此開始想辦法將巴立治的原則及工具融入學校的領導力主軸。於是,學生開始使用領導力筆記本為自己設定目標、追蹤進度及成果。每個學生都知道自己的學業表現如何,尤其是閱讀、寫作及數學這三個重要科目。第二年結束,學生通過學測的比例再次大幅躍升,高達94%—以寇姆斯學生的多元背景而言,這絕非易事。

最後,寇姆斯的學測成績達到97%的高峰。和驚人的學業成績互相輝映的,則是學校裡完全不同的氛圍。學生、師長愛上了學校,全校士氣高昂,入學率也跟著大幅攀升。學生人數從原先的三百五十人一口氣衝到九百人,而且還有長長的候補名單。新的磁性主題吸引許多學生。學區督察長終於可以鬆口氣了。

從此之後,每一年,教職同仁都會重新校準他們的做法,以面對新一年的挑戰。摩爾博士或其他顧問的造訪,也不斷啟發全校教職同仁更上層樓。他們希望自己每年都有一些新的進步。這種持續進步的現象凸顯了自我領導力教育的本質,它不是一種一次性的活動,而是一個不斷更新的流程,每一年都會帶來新的面貌與成長。

漣漪泛往全球

當《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第一版上架時,已經有八所學校正在實踐寇姆斯小學的做法,還有其他幾所學校也正要展開行動。五年之後,推行的學校衝破兩千大關。雖然這些學校大多數都在美國,但加拿大也有超過一百所學校加入行列,北美以外也有兩百多所學校正在推行。這些學校多半是透過自發性行動而產生的—家長與家長、老師與老師之間的溝通、共同發起。

這些大多是公立學校,但也有許多特許及私立學校推行自我領導力教育流程。由於七個習慣是根植於包括負責、團隊合作等放諸四海皆準、亙古不變的原則,因此能夠跨越任何藩籬—思想、文化、政治、信仰、世代、生活習慣、社經差異等。因此,自我領導力教育才得以走進幾乎所有類型的學校,包括都會、郊區、偏遠、磁性、獨立、宗教等學校。

在巴西,已有上百所學校展開自我領導力教育的旅程,其中包括一些最艱困的地區。在哥倫比亞,一個基金會贊助了六十幾所學校,而目標是一百所。墨西哥、波多黎各、百慕達、千里達、瓜地馬拉、智利、阿根廷,都有學校正在推行自我領導力教育。許多亞洲國家的學校,例如新加坡、台灣、中國大陸、韓國、印度及馬來西亞,也都正積極導入自我領導力教育。印尼已有十所學校開始推行,泰國則有六所,其中包括榮獲「皇家最佳學校獎」的沙提班納小學。台灣則在2013年正式引進自我領導力教育,短短兩年之內,已有七所學校開始推行。歐洲許多學校也紛紛加入陣營,尤其是北歐各國。瑞典已有數個市政當局贊助區內學校推行自我領導力教育。荷蘭也已上路,匈牙利則有七所學校。澳洲的自我領導力學校已臻成熟,非洲及中東地區則剛起步。各位將在本書讀到其中一些學校的推展情況,但這只是少數代表性的案例。

觀察這些學校的過程中,我們獲得許多重要的心得。首先,教育的三大挑戰—學業表現、校園文化及生活技能—是彼此連結、密不可分的。許多學校將它們視為三個個別的挑戰,首要重點則放在學業上,因為這是教育的主要工作。然後,如果時間允許,或是碰到某個特殊危機,他們才會在校園文化上下功夫。最後,如果還有剩餘時間或資源,他們才會兼顧一些生活技能—本書此後將統稱為「領導力技能」,其中包括七個習慣。但是,學校發現,只要針對其中一個挑戰下功夫,其他兩大挑戰也會同時改善。也就是說,這三大挑戰本質上就是連動的,而非獨立存在。

第二個關鍵結論是,學校的轉化是高度個別化的一個過程。沒有任何一所學校、一個班級,跟另一所學校或另一個班級完全一樣,因此,每所學校、每個班級的推行方式都不可能全然相同。每所學校、每個班級都必須仔細審視自己獨特的內涵,然後決定以什麼方式、用什麼速度來推行自我領導力教育。這一點也成為自我領導力教育最受稱道的特質,因為它不是一種套裝計畫或既定的劇本,而是一種鼓勵每位教職人員及學生都發揮自我天賦、熱情及想像力的推動流程,也就是每所學校、每個班級都能夠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內涵。我們稱之為打上自己的印記或擁有獨特的「心紋」。因此之故,本書以下所有的分享內容及做法,都應該被視為大家發揮自己想像力的跳板,而非刻在石板上、不得違逆的戒律。

第三個重要結論是,由內而外的學校轉化成效最好。一如先前曾經提過,學校並沒有行為能力,是其中的人有行為能力。學校的轉化是來自個人的轉化。因此,學校的轉化必須從檢視個人(從教職員開始)的思維模式—也就是思考的方式—開始。

本書還會與大家分享更多重要的結論與心得。

教導七個習慣

這是一堂科學課。今天的主題是貝類。這是一堂芙樂老師帶著二年級學生上過無數次的課程。但今天卻很不一樣。

教室中間擺了個籃子,裡面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貝殼。貝殼的顏色和形狀讓孩子的小手指蠢蠢欲動。芙樂老師把貝殼一顆顆拿出來,說明每顆貝殼的特色,以及裡面可能孕藏的小生物—芙樂老師多年來一直都是這麼做。

然後,不一樣的地方來了。這一次,在把每顆貝殼放回籃子之前,芙樂老師都會暫停一下,指出每顆貝殼上的某個小缺口、某道刮痕,或任何瑕疵。所有貝殼都放回籃子後,芙樂老師請孩子安靜下來,告訴他們她要說一件事。芙樂老師說,她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個習慣—專愛挑別人的毛病—就像她剛才挑出每顆貝殼的瑕疵一樣。她尤其最愛挑室友的毛病,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小事也不放過。

一天,芙樂老師遇到緊急狀況,亟需幫助。當時她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找室友幫忙。當她打電話回宿舍時,一位有著「最討人厭的毛病」的室友接起電話。還好,那位室友立刻幫她順利解決危急狀態。

從那一天起,芙樂老師開始把注意力放在那位室友的優點,而非缺點上。事實上,當芙樂老師和那名室友漸漸變成死黨時,她的缺點似乎也全都不見了。芙樂老師說,這個經驗讓她決定,她也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幾個室友的優點,而非缺點上。不久以後,室友們都成了她的好朋友。

這時候,芙樂老師開始請孩子進行寫字練習。她請每個學生從她準備的罐子裡拿出一張紙條,上面有一個同學的名字。然後,孩子們要寫出一個他/她喜歡這位同學的理由—也就是一個優點。孩子們必須用最工整的方式來寫,因為待會兒這張字條會交回到那名同學手中。每個學生都卯盡全力寫出最工整的字。然而,到了把寫作成果與同學分享時,拿到紙條的同學最有興趣的,並不是評判紙條上的字寫得有多漂亮,而是同學看到了自己有什麼優點。這時,芙樂老師的這堂課結束了,而那一籃貝殼也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回憶,她可以用來隨時提醒孩子要看重別人的優點而非缺點。

只需要一點點的調整,芙樂老師就結合了一堂原有的科學課以及寫字練習,巧妙的融入了習慣六「統合綜效」的核心概念—珍視他人的優點。芙樂老師不覺得這是「多一件事情」,而是「以更好的方法去做自己原本就在做的事」。她覺得這可以幫助孩子擁有更快樂的人生。

自我領導力教育適用於所有學生

我們再三強調,七個習慣及其他領導力技能的目的,是造福所有的學生。事實上,有些最具啟發性的故事,發生在自閉症及擁有其他特殊需求的孩子身上。七個習慣的共同語言以及具體又含有指示性的本質,可以為孩子提供穩定的環境,讓許多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得以有更好的表現。

一位家長以電子郵件分享了一個例證。賈德娜女士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在俄亥俄州修托山小學就讀。兩位女兒的學業與社交技能都沒有問題,但對就讀二年級、有自閉症的艾文而言,可就不是如此了。賈德娜女士在給諾蘭校長的一封信中寫道:

今年以前,艾文只有過一次邀請朋友來參加的生日派對。他從前非常不喜歡派對,也很少受邀參加任何孩子的聚會。有朋友到家裡來,都是我邀請的,最後也是我在陪小朋友玩,而非艾文。幾年前,我問艾文,他最好的朋友是誰?答案是媽咪。

當學校開始推行自我領導力教育時,我看得出來它應該可以幫助艾文在學業上更加專注。我沒預料到的,卻是學校之外的成果。艾文的社交生活大大改變了。艾文這一年主動邀請了一些朋友到家裡來玩,最近甚至要求我們幫他辦生日派對,並邀請同學來參加。我當然立刻進入「媽咪模式」,決定到兒童遊樂場的餐廳盛大舉辦,這樣,艾文和他的同學就可以又有得吃,又有得玩。

艾文和爸爸開車到每位同學家,親自送上請柬。到了每位同學家,艾文都會主動下車,到家門口去和朋友或他們的父母交談。當朋友打電話回覆時,艾文會在電話裡向他們說明派對的細節以及他想要什麼樣的禮物。這些事情對許多孩子而言,簡直再平常不過了。但對艾文而言,這卻是驚天動地的大改變!

生日派對那一天,我緊張極了,因為我希望一切都很順利。然而,艾文卻一派輕鬆。我們提早抵達、布置會場。艾文穿上跳彈簧床的特殊鞋子,一溜煙就跑去玩了。我守在門口等著幫艾文迎接朋友。結果,當朋友一一抵達時,艾文竟然自己從遊樂場跑回來,親自迎接每位同學。他與同學一一握手,謝謝他們的光臨。這簡直讓我瞠目結舌。艾文帶著朋友去換鞋子,並向他們說明遊戲規則。他們高興的玩了整整一個小時。

那一天,艾文就像典型的二年級小男生,和好朋友開心的慶祝自己的生日。派對結束時,艾文一一擁抱他的朋友、謝謝他們今天的光臨。當我們一起寫感謝卡時,對艾文而言,朋友的參加遠比他獲得的禮物更值得感謝。

如果沒有七個習慣,這一切可能發生嗎?或許吧,但我不這麼認為。自我領導力教育為我的兒子開了一扇門,讓他能夠快樂的做自己。即使和別人有一些小小的不同,但他還是團體的一份子。現在,他在朋友圈中非常自在。自我領導力教育點燃了艾文的生命之火。

最近,我很想再問艾文,他最好的朋友是誰。我很擔心他的答案不會再是媽咪。但老實說,那絕對會是最大的驚喜!

讓我們再次強調,七個習慣及自我領導力教育的目的,是造福所有的學生。

尋求並珍視學生的意見

寇姆斯小學努力尋求學生的意見,他們做得有多徹底?一個例子是,每位新進教職員在被正式錄取之前,都必須經過學生的面試。教職同仁指出,學生在面試時所提出的問題,可是出了名的犀利。他們對於挑選出真正喜歡(或不喜歡)與孩子相處的人,真的很有一套,而這件事大人通常不見得分辨得出來。學生將一位應徵者打了很低的分數,理由是:「她甚至不知道我們是一所推行七個習慣的學校。她顯然沒有做好功課。」

學生面試當然也有非常正面的經驗。一次,桑莫絲校長接到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寄資料來應徵。當史密絲老師受邀前來接受面試時,桑莫絲校長才發現,原來史密絲老師是侏儒症患者。桑莫絲校長知道她會是優秀的老師,卻不確定孩子對這件事會有什麼反應。結果,學生面試結束之後,沒有任何孩子提到史密絲老師的身高問題。這讓桑莫絲校長非常欣慰,但心裡不免好奇。最後,她忍不住問了負責面試的學生:「你們對史密絲老師的身高有沒有什麼意見?」學生臉上出現完全不解的表情回問說:「難道校長對史密絲老師的身高有意見?」今天,史密絲老師在寇姆斯昂首闊步,深受學生及其他教職員的愛戴與尊重。

聆聽孩子意見的重要性完全體現在密西根州的德澤小學。推行自我領導力教育大約三個月之後,學區中的九位校長及一位副督察長前來訪視。參觀行程由學生負責帶領。結束之後,訪問團聚集在休息室進行提問與討論。布萊荻校長請學生負責回答問題。一位訪客問:「貴校推行自我領導力教育之後有什麼改變?」一個五年級的孩子站出來,邊比手勢邊回答:「從前,校長是在這裡(手高舉過頭),老師是在這裡(降到下巴位置),然後學生是在這裡(降到肚臍以下)。」他繼續說:「但現在,校長、老師和學生都在同一個位置(把手橫放在下巴處),大家一起努力。」如果學生可以在三個月之內,從認為自己是在肚臍以下,提升到下巴的位置,這可謂是大進步!

事實是,學生對學校集會、社區服務計畫、改善教室行為、學校活動等都有許多寶貴的意見。那麼,何不尋求他們的意見呢?

摘自《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教育現場篇》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