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 | 誠品線上

巨流河

作者 齊邦媛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巨流河:寫作歷時四年跨越百年時空感動海內外百萬讀者讀了巨流河,你終於明白,我們為什麼需要知識份子苦難時代的信史文學救贖的詩歌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一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寫作歷時四年 跨越百年時空 感動海內外百萬讀者 讀了巨流河,你終於明白,我們為什麼需要知識份子 苦難時代的信史 文學救贖的詩歌 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 一部過渡新舊時代衝突的女性奮鬥史 一部台灣文學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紀 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 「當我記下了今生忘不了的人與事,好似看到滿山金黃色的大樹,在陽光中,葉落歸根。」-齊邦媛 書的記述,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台灣南端恆春的「啞口海」結束......... 巨流河, 位於中國東北地區,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被稱為遼寧百姓的「母親河」。 南濱渤海與黃海,西南與內蒙內陸河、河北海灤河流域相鄰,北與松花江流域相連。 這條河古代稱句驪河,現在稱遼河,清代稱巨流河。 影響中國命運的「巨流河之役」,發生在民國十四年,當地淳樸百姓們仍沿用著清代巨流河之名。 作者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民國初年的留德熱血青年,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維新派, 畢生憾恨圍繞著巨流河功敗垂成的一戰, 渡不過的巨流像現實中的嚴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凍於此,從此開始了東北終至波及整個中國的近代苦難。 作者的一生,正是整個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 本書嘔心瀝血四年完成,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璣的筆力,記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 獻給──所有為國家獻身的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齊邦媛/作者一九二四年生,遼寧鐵嶺人。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一九四七年來台灣。一九六八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研究,一九六九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一九八八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歌聲中的故鄉 第二章 血淚流離──八年抗戰 第三章 「中國不亡,有我!」──南開中學 第四章 三江匯流處──大學生涯 第五章 勝利──虛空,一切的虛空 第六章 風雨台灣 第七章 心靈的後裔 第八章 開拓與改革的七0年代 第九章 台大文學院的迴廊 第十章 台灣、文學、我們 第十一章 印證今生──從巨流河到啞口海

商品規格

書名 / 巨流河
作者 / 齊邦媛
簡介 / 巨流河:寫作歷時四年跨越百年時空感動海內外百萬讀者讀了巨流河,你終於明白,我們為什麼需要知識份子苦難時代的信史文學救贖的詩歌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一部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EAN / 4713510947395
誠品26碼 / 2681967226009
頁數 / 600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歌聲中的故鄉-楔子
  二十世紀來臨的前一年,我的父母出生在中國東北遼河流域相距二十里的鄉村。他們所繼承的豐饒大草原,本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豪邁牧者的原鄉,但是兩千年的中國史,幾乎全是這大草原的征戰史。自漢唐盛世,成就了多少漢族英雄人物;而蒙古人和滿族人,也曾策馬中原,建立了前後四百多年的元、清兩朝。齊家是自山西太原府來的漢人,定居在遼寧省的鐵嶺縣,我家莊院范家屯距清朝「龍興之地」赫圖阿拉很近,距瀋陽一小時車程。我童年在祖母身邊曾聽長輩說,長城修到鐵嶺就停了;十七世紀,清朝進了北京以後,康熙皇帝下詔不再修長城。自秦到漢、唐、宋、明,邊患未斷,明末,滿族大軍長驅直入,長城延袤數千里,何能阻擋?

  到了清末民初,東三省一百二十三萬平方公里的大草原已確屬中國版圖,可是內憂外患,國勢日弱,引來接壤數千里的俄國邊患和日本的侵略。她土地資源的豐饒,使她成為災難之地,但是大草原上世世代代騎射千里的倔強靈魂卻也無人能夠征服。

  我出生在多難的年代,終身在漂流中度過,沒有可歸的田園,只有歌聲中的故鄉。幼年聽母親幽怨地唱〈蘇武牧羊〉,二十年後,到了萬里外沒有雪地冰天的亞熱帶台灣,在距南回歸線只有百里的台中,她竟然在我兒子搖籃旁唱:「……蘇武牧羊北海邊……」。我說:「媽,你可不可以唱點別的?」她有時就唱〈孟姜女〉。她說自從十九歲嫁到齊家,一個月後丈夫出去讀書,只曾在暑假中回家幾次,回國後參加革命,放逐流亡,不能還鄉。她守著幼小兒女,和蘇武當年盼望小羊長大再生小羊一樣,支撐幾乎無望的等待。直到三十歲她才出了山海關,坐了三天兩夜的火車,終得一家團聚。從此,隨夫越走越遠離家鄉。除了〈蘇武牧羊〉,她從沒有唱過一首真正的搖籃曲。

  我生長到二十歲之前,曾從遼河到長江,溯岷江到大渡河,抗戰八年,我的故鄉仍在歌聲裡。從東、西、南、北各省戰區來的人,奔往戰時首都重慶,顛沛流離在泥濘道上,砲火炸彈之下,都在唱,「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故鄉是什麼樣子呢?「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唱的時候,每個人心中想的是自己家鄉的永定河、黃河、漢水、淮河、贛江、湘江、桂江、宜江,說不盡的美好江河,「江水每夜嗚咽地流過,都好像流在我的心上。」

  我的一家,永遠未能還鄉。


「我有一個夢」
  第一次交換教員進修回來,回到台中一中教書滿兩年後,一九五八年秋天,轉任台中的台灣省立農學院教大一英文。事實是學術研究生涯的開始。

  台灣省立農學院在一九六一年改為省立中興大學,而後才又改為國立中興大學。英文是共同科,除此之外還有國文、歷史、三民主義、體育等。在共同科的教員休息室聽多了「雜拌」的言談,下定決心一定要推動中興大學外文系,可以有切磋琢磨的文學同道。

  一九六○年左右,學校開設兩班大二英文選課,請我教一班,教材自定。

  這一年正好是約翰‧甘迺迪當選美國總統,他的就職演說以及一九六二年去世的胡適先生最後的演講稿,加上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一九六三年的著名演說「I have a dream」,我在台中美國新聞處取得這三篇稿子,我大約讀遍了那裡的文學書。當時台中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的英文資料少得可憐。我拿這些篇章再加上讀書時讀過的一些好散文,還有狄金蓀(Emily Dickinson)、惠特曼(Walt Whitman)與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詩作教材,並且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學生對我講的都覺得很新鮮。尤其在甘迺迪總統和金恩博士被暗殺後的國際氛圍中,大學畢業去美國的留學潮已經開始,有關美國文化的,較有深度的新文章非常受歡迎。

  這門課是選修的,約有七、八十個學生選,但上課時擠了一百多人。教室大約只有七、八十個位置,學生因為座位不夠,就把隔壁教室的椅子搬來坐,常起糾紛。

  那時的校長是林致平和後來的湯惠蓀,劉道元校長時期我開始向校長要求設立外文系。他們也常常在重要場合請我出席。

  一九六五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海耶克博士(Prof. Friedrich A. Hayek)到台中各校演講,我受命擔任現場翻譯。他對我說:「待會兒我講一段,你就幫我翻譯一段。」我心裡忐忑不安,因為我大一雖然修過經濟學概論,但並不懂,所以很緊張。到了會場,看到台北還有好多人陪他來,包括台大名教授施建生、華嚴等,整個會場都坐滿了人,我有些心慌。

  海耶克先生沒有給我演講稿,而且他講的英文帶有德國腔,不容易聽懂;他往往一說就是五、六分鐘才讓我翻譯,這真是很大的挑戰。還好,他偶爾會在黑板上寫幾個字。那是我第一次聽到「Closed Society」跟「Open Society」這兩個詞,我想「Closed」是封閉,「Open」是開放,所以就翻成「封閉的社會」與「開放的社會」,應該不會錯吧。後來大家果然繼續這麼用,這給我很大的鼓勵。

  台大法學院長施建生後來對我說:「我帶他們走了這麼一大圈,你是當中翻譯得最好的。」而且也對別人這麼說。

  後來,很多重要人士來台中,我曾為浸信會主教翻譯,這種翻譯我還能勝任。六○年代左右,蔣總統邀請《讀者文摘》總編輯來台,因為他曾寫過一篇關於台灣是個新寶島的文章,到台中來也曾請我幫他翻譯,這些經驗給我很大的鼓勵。當然,緊張的心情是免不了的,每次站在台上,我都像是戰士披著盔甲上戰場,總想怎麼樣能生還才好。文學作品的翻譯必須到達精深的層次,日後我推動中書外譯的一些計畫,因為那是更高的挑戰。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藝術家董陽孜 封面設計暨書名題字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