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的年代: 解讀弔詭新未來 (不朽經典紀念版) | 誠品線上

The Empty Raincoat: Making Sense of the Future

作者 Charles Handy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覺醒的年代: 解讀弔詭新未來 (不朽經典紀念版):弔詭是圍困的迷宮,也是突圍的契機;我們必須自食其力,在黑暗中點燃自己的小小火焰。  明尼亞波利市的露天雕塑公園裡,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弔詭是圍困的迷宮,也是突圍的契機;我們必須自食其力,在黑暗中點燃自己的小小火焰。明尼亞波利市的露天雕塑公園裡,立著一件筆挺的青銅中空雨衣。有名無實的中空雨衣,象徵人類在文明裡遭遇的窘境:隨著科技迅速發展、組織高度分化、制度層疊蔓生,個人的價值和主體也被淘盡,有如那件中空的雨衣。誰願意自己只是薪資單上的一個代碼、組織圖裡的一種職稱、經濟學研究裡的一筆資料,或政府報告裡的一排數字?人生的意義,絕不僅是充當某部大機器的齒輪,終日疾轉,不知目標何在。假如經濟成長必須先付出這些代價,便毫無意義。即使人類文明高度發展,很多問題仍然沒有答案,有更多事情隱含矛盾。科技讓個人看似極有力量,卻又極為微渺;我們有精良的武器,卻只能眼睜睜看著世間殺戮不斷;我們雖然糧食過剩,卻無法餵養餓殍;我們能解開銀河的奧祕,卻解不開自己的家庭難題;似乎我們知道的愈多,反倒愈迷惑。太多良善動機,導致了不良後果;太多成功處方,帶來了諷刺的結局。不論對個人或組織而言,眼前的挑戰,應該是如何去管理弔詭,如何將中空雨衣填滿,重新落實個人的存在感。 本書中,英國管理大師韓第透過對金錢、工作、組織、生活等各方面的整體省思,試圖帶領讀者走出變動、混亂、迷惑的迷宮。韓第在書中指出的九大弔詭,今日回顧之時,彷彿二十年不曾落幕的預言,甚至愈演愈烈。由未知而生的普遍不安,甚至徬徨虛無之感,只有加深,不曾稍減。 不確定的年代,唯有大師智慧,引導我們重建價值和意義,開啟未來的門扉。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對企業經營者而言,這是一本深具人文素養的好書,韓第大多論及Know-why,而少談Know-how。事業與生命都是一連串的思索、了解、覺察、抉擇、創造與精進的過程。我敬佩韓第的企業倫理思維、人文氣質與悲憫的胸懷。從1995年迄今,每當我界定自己是事業經營者的角色時,這是我心儀的十本重要必讀經典之一。」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本書乃是恢復古典啟蒙精神的一本著作。近年來歐陸主要的知識份子對這方面的討論日益增加,這是替新歷史做準備。韓第從管理和組織的角度切入,期望替人在未來尋找到更好的位置,不再只是『中空的雨衣』。人類不是進化過程中的偶然,亞當‧史密斯除了『看不見的手』,還有更重要的『同情心』。此外,他更強調文明的延續性,以及日益被人冷淡的社區感與責任心。歷史並未終結,它留給人們的是另一個有待完成的考驗。」 --作家、詩人及評論家/南方朔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英國當代最知名的管理學人。以「組織與人的關係」與「未來工作型態」的新觀念而聞名於世。 韓第畢業於牛津歐瑞爾學院,並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史隆管理學院追隨班尼士(Warren Bennis)、雪恩(Edgar Schein)、阿奇利斯(Chris Argyris)等大師進行組織研究。他是英國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共同創辦者之一,也擔任過英國石油公司顧問以及英國皇家工藝與商業協會(Royal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 Manufacture and Commerce)主席。 韓第身兼自由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教授三職,並經常受邀演說,是本世紀最具創見、最啟發人心的組織行為大師。這位當代重要思想家的一系列作品包括:《覺醒的年代》(The Empty Raincoat)、《變動的年代》(Beyond Certainty)、《組織寓言》(Inside Organizations)、《適當的自私》(The Hungry Spirit)、《大象與跳蚤》(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阿波羅與酒神》(Gods of Management)、《大師論大師》(The Handy Guide to the Gurus of Management),以及他的個人自傳《你拿什麼定義自己?》(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均由天下文化出版)。這些著作均廣受企業界矚目,深深影響當代企業組織結構與工作型態。■譯者簡介周旭華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英國瑞汀大學歐洲與國際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政治大學外交系國際關係學博士。譯有《競爭策略》等商管經濟趨勢書十餘種。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紀念版推薦序/吳清友導讀開啟通向未來之門/南方朔自序世紀輪轉的省思第一部 身陷叢林請問先知第1章我們身在何方?第2章當代九大弔詭第二部 找尋平衡更新思維第3章西格瑪曲線──持續成長的祕方第4章甜甜圈原理──核心與邊陲之間第5章中國式契約──雙贏的策略第三部 穿越弔詭再興聯邦第6章雙重公民身分第7章權力補貼──逆向授權的藝術組織轉型第8章跨入後資本主義紀元第9章新型企業──勞資命運共同體新生活觀第10章虛擬辦公室第11章人生四季之美描繪未來第12章學習型社會第13章建立公平的計分板第四部 重新定位第四空間第14章千禧年的啟示第15章社區、網路、電子俱樂部第16章預約二十一世紀

商品規格

書名 / 覺醒的年代: 解讀弔詭新未來 (不朽經典紀念版)
作者 / Charles Handy
簡介 / 覺醒的年代: 解讀弔詭新未來 (不朽經典紀念版):弔詭是圍困的迷宮,也是突圍的契機;我們必須自食其力,在黑暗中點燃自己的小小火焰。  明尼亞波利市的露天雕塑公園裡,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208198
ISBN10 / 9863208191
EAN / 9789863208198
誠品26碼 / 2681260367003
頁數 / 37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推薦序】在歸零與覺醒中摸索前進/吳清友(誠品書店創辦人)
  欣聞天下文化擬再版《覺醒的年代--解讀弔詭新未來》一書。從1995年迄今,每當我界定自己是事業經營者的角色時,這是我心儀的十本重要必讀經典之一。但是當天下文化請我寫一篇讀後感時,我又掙扎萬分,因為南方朔先生的導讀已是淋漓盡致,精采絕倫,似乎我能表達的皆是畫蛇添足,而本書中文版當年定下的書名,其中三個關鍵詞「覺醒」、「弔詭」、「新未來」,深具見地,也令我讚嘆。
  韓第的企業倫理思維、人文氣質與悲憫的胸懷,為我所敬佩,他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在這混亂的世代裡找到出路,雖然我仍身處尋覓途中,但謹摘錄其中對我影響深刻之部分篇章,與讀者分享。

字裡行間有醍醐灌頂
  本書第三章〈西格瑪曲線〉令我延伸了豐富的想像,我相信它也適用於:

  ──生命的重新啟程、轉折與精進;
  ──事業的永續發展與成長;
  ──身體的健康首要重視預防甚於治療;
  ──產業的發展應及早調整結構;
  ──政府領導人應以照拂天下蒼生為念,政府的相關政策應更具前瞻性與精準度,並備妥足夠因應未來弔詭變化的替代方案;
  ………

  這一切皆需要責任擔當者或團隊的良知俱足、多元智慧與自我覺醒的敏銳度,謙沖的相信未來即是弔詭,其策略與因應方案需深植於價值信念裡,因為我服膺優質理念的永續優先於企業的永續,更勝於家族的永續。
  第八章〈跨入後資本主義紀元〉論及「企業經營的目標是什麼?」與「超越利潤」兩個議題,發人深省。韓第直言,「如今我相信,我所就讀的美國商學院當年所教是錯的,公司最主要的目的絕不僅是『創造利潤』。……在倫理學中,誤把手段當成目的,無異背叛自己;按聖奧古斯汀(Saint Augustine)的說法,這是最嚴重的一種原罪。」
  個人二十多年來每月來回書店與醫院之間,對人類而言,我寧可相信,書本與醫藥的本質不是為利潤而存在。

處處心有戚戚
  第十一章談人生四季之美,提及「改變人生序列的自由空間,其實比我們所想的還大」、「人生到處有發展第二曲線的可能性」。
  行至第十二章〈學習型社會〉,「如今智慧既已取代土地而成為新的財富來源……假如我們不能讓全民普遍獲得此一新資產;假如我們未能對全體公民的智慧發展作投資,那麼我們的社會必將分裂。」
  進入第四部重新定位,從「瓦解科學神話」到「存在便是美」的論述,也令我印象深刻!
  在第十六章〈預約二十一世紀〉,韓第引用了多位哲人哲語,試圖為本書作個總結。我認為這是作者悲憫的終極關懷與價值信仰之所在,我深受感動、啟發,更深表認同。
  全書的最後一句話,「我們要自食其力,在黑暗中點燃自己的小小火焰」,更倍覺親切與欣慰,也讓我想起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亦曾說過:「真理純屬個人之領悟,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回到誠品在1989年成立時,公司取名古法文éslite,本意即是期待每位讀者透過閱讀皆能挖掘自我生命中最精彩的獨特光芒。

事業與生命的共通基調
  對企業經營者而言,這是一本深具人文素養的好書,韓第大多論及Know why,而少談Know how。我有次與童子賢先生閒談,他說他發現許多最高決策往往不是商業決策,而是哲學議題。我也一向認為人是無明的,存在即是弔詭,許多經營決策再明智也成敗未卜,最後但求無愧於心。
  我對生命與事業有一個共同的註解是:兩者都是一連串的思索、了解、覺察、抉擇、創造與精進的過程。37年前中華企管曾出版一本《零基預算法實務》,我當年其實是為學習一些管理實務而讀,可是最大的衝擊與收穫卻是「既然年度預算可歸零重新來過,那事業與生命更應及早思考歸零」。對我這位讀者而言,「歸零」已是哲學議題而非管理實務。「歸零」讓我想起中國古哲學中的「止、定、靜、安、慮、得」。「歸零」與「覺醒」幾乎是唇齒相依,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兩個DNA深植我心。我一向阿Q的認為「從來不曾失敗,只是尚未成功」,我因此天真的以為,即使面臨的未來世界再弔詭,我依然有機會覺醒,尋得解決之道。未來不只是要預測,更珍貴之處在於,未來應是一切重新再造的契機。

在閱讀裡安身立命
  最近誠品在蘇州開展大陸第一家店,我推薦了幾本經典書籍並在前言寫著:

 我在青壯年正想鵬程萬里的時候讀,
 我在經營誠品虧損不堪的年代讀,
 我也在病痛苦悶的時光中讀,
 閱讀是永恆的,閱讀是私密的,
 是不同生命情境時刻的心靈知音。

  我生於1950年,在1995年初讀《覺醒的年代》,是生命的盛夏;如今2015年再讀,已屆生命的深秋或初冬。論及事業,形式上的數據稍有增長,但觸及智慧之精進,則是魯鈍一場。偶有「小覺醒」,亦皆因面臨病痛、苦難、悲傷的生命際遇而生。
  芸芸眾生如我,身欲靜而心不止,唯求心安無愧則幸甚!
(節錄自本書 紀念版推薦序:在歸零與覺醒中摸索前進)

【導讀】開啟通向未來之門/南方朔(作家、詩人及評論家)
英國小說家葛林(Graham Greene)曾經這樣寫道:「總有那麼一個時候,某扇門會打開,讓未來進來。」

一本與眾不同的書
這個富哲思的句子,似乎就是替本書作者韓第所著的《覺醒的年代——解讀弔詭新未來》而準備的最佳註腳。這本書不嘗試教人如何追求卓越,也未企圖討論成功的組織管理,而是開啟未來的一扇門扉;讓人在回顧過去、迎向未來的過程中,透過對金錢、工作、組織、生活、經營型態等各方面的整體反省,而重建價值和意義。這位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讀哲學出身的管理專家,這次的確寫了一本十分與眾不同的著作。它所提供的,乃是一種指向未來的視野。在這個充滿了變亂、淆惑、由於不確定感而心理普遍不安,甚至徬徨虛無的時代, 本書便像書裡最後所說的:「在黑暗中點燃自己的小小火焰」!
想要了解本書的寓意,讀者或許可從此書原著那個比較玄奧的書名著手:《中空雨衣——替未來尋找意義》(The Empty Raincoat: Making Sense of the Future)。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市的露天雕塑公園裡,陳示著由奚爾所作的大型雕塑,題為「無言」。這件雕塑作品由三部分組成,主體即是一件銅雕雨衣。它空空洞洞的矗立著,中間沒有人。韓第由這件作品裡所看到的,是它隱喻的意義:「中空雨衣」是人們的處境——一種願望和決定失去了立足空間後的窘境,於是我們就再也看不到人,只剩下僵硬固定的雨衣。「中空雨衣」代表著「暫時占據此角色的人」。這也就是說,「中空雨衣」的意象所暗指的乃是制度的僵硬冷凝如銅,以及人的主體意義被褫奪。

新文明即將誕生
於是,由「中空雨衣」的意象,遂展開了本書的內容。作者分別針對當代的各種弔詭現象進行解析。「弔詭」指的是「相互對立的兩件事同時並存」,由於「弔詭之所以令人困惑,主要由於事務未照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方式發生」。於是,現在這個社會也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徬徨瞻顧,甚至人們認為,人類只不過是漫長進化過程中的一種偶然,這樣的認知與價值準則使我們更加將「人」視為手段,而非目的。
然而韓第從這些弔詭與困境中所看到的, 並不只是灰濛濛的未來,他未曾掉進空洞的哲學玄思陷阱,也沒有變成只知批判而少了創見的空談學院派。相反的,由當代混沌理論和巨型進化理論中,他看到了這其實是新文明即將誕生的前兆。而他替未來所設定的目標,是一種廣義的「聯邦主義」。它的模型充分顯露在歐洲的統合之中。在「歐盟」這樣的組織裡,成員願意犧牲與妥協,富國願意扶貧濟弱;大家有共同的標準,也有共同的願望。韓第指出,「歐洲統合的道理, 也適用於一切的組織。」
韓第以歐洲統合運動做為模型的廣義「聯邦主義」,它的具體內容包括了新的社會共識、組織型態、價值準則和權力關係。這些觀念,他都在本書裡有關「中國式的契約」、「甜甜圈原理」、「分權」、「權力補貼」等部分,做了深刻的探討。經由廣義「聯邦主義」的討論,韓第身為一個承襲古典啟蒙主義的知識份子,共風貌遂清整的顯露了出來。

大都會主義
近年來,歐洲學術思想丕變,許多偉大的舊傳統也開始被陸續發掘和重新詮釋, 其中最重要的是「大都會主義」(Cosmopolitanism)被重新提出。所謂的「大都會主義」指的是由伏爾泰、歌德以至於康德為止的這個傑出的知識傳統。這些都市知識份子對於當時代表了文明高峰的城市文明充滿了忠誠與期許,他們從這種城市文明的合理性裡歸納出諸如理性、人道、自由、責任等普遍性的元素,並認為這些文明元素具有世界性的意義。在那個時代,強勢且具有摧毀性的民族國家主義,尚未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與競爭而激烈化與敵對化,由「大都會主義」走向普通的世界主義,儼然是那個時代的思想主流。可惜,十九世紀後半開始,資本主義的競爭日益走向國家化,莫林、席勒、赫德、黑格爾等名字也取代了伏爾泰、歌德、康德等,兩次歐洲引發的世界大戰即是它的結局。
也正因此, 第二次大戰之後的歐洲,遂致力於「歐市」的建造, 它的主要目標即是要揚棄過往那種不堪的歷史走向,希望將國家的競爭敵對轉化為新的共識合作。在過去將近半個世紀裡,由「歐洲」而「歐盟」,一種新的「聯邦主義」精神遂開始出現,它的進步特質有:

一、自閉的「國家意識」逐漸被開放的「歐洲意識」所取代,合作共利也取代片面自利。古典的神聖主權觀念開始稀薄。
二、在這種意識的轉捩過程中,大國如德、法等更必須向荷、比小國等讓步妥協,舊日的宰制漸趨瓦解,讓步協商成為新的主流。
三、龐大的歐洲體制在這樣的統合進程中,配合了傳統通訊科技的進步,它的組織型態也日益的「脫中心化」與「扁平化」,這意謂了「分權」和「參與」觀念的落實。而就在這種新的實踐中,一種早已失去了的社會及社區責任心也就被重新燃起,這才是真正且有「多元主義」積極性的新方向。

在這本著作中的後半部,韓第所不斷發抒闡述的,其實也就是這種以共識為基礎,以多元開放為精神,以「多中心」和「扁平化」組織為原則的新聯邦主義。它不僅適用於一個地區,也同樣可適用於一間公司、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也只有經由這樣的重塑,人類才有可能揚棄各種弔詭而迎向未來,並恢復於康德的那個「以人為目的,而非手段」的傳統。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作者有一段話:「我們如果能正確理解聯邦制的真諦,我們的組織以及社會,便都能夠既建立某種地方性的歸屬感,也建立一種較寬廣、較宏大的公民身分。」歐洲古典「大都會主義」的精神在作者的心臆開始恢復。

恢復啟蒙精神
這也就是說,《覺醒的年代》其實乃是恢復古典啟蒙精神的一本著作。近年來,歐陸主要的知識份子對這方面的討論日益增加,這是替新歷史所作的準備,韓第從管理和組織的角度切入,期望替個人在未來尋找到更好的位置, 不再只是「中空的雨衣」。因此,歸總而言,這本著作應當算是被強烈歷史使命驅動下所撰寫的倫理學著作。作者念茲在茲地強調,人類不是進化過程中的偶然,亞當.史密斯除了「看不見的手」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同情心」。此外,他更強調文明的延續性以及日益被人冷淡的社區感與責任心。歷史並未終結,它留給人們的是另一個有待完成的考驗。
因此,誰能說哲學無用。近年來西方各主要企業日益重視哲學,尤其是哲學中的倫理學思考,希望藉此重新將人的意義鑲合在組織的意義之中,這是企業人文精神的重建。作者向我們作了一次成功的示範!
(節錄自本書 導讀:開啟通向未來之門)

【內文試閱】世紀輪轉的省思
一九九○年,我的前一本著作《非理性的時代》(The Age of Unreason)問世。我在該書中指出,工作的方式正在大幅改變;我也預測了這種劇變對每一個人的生活可能造成的影響。大體說來,我當時是抱持樂觀的態度。從出書到現在,工業化社會的工作形態,的確順著書中所描述的方向發生劇變。身為此書的作者,原應對自己正確的預測感到驕傲才對,但我卻無此感受。因為,太多機構與個人因劇變而手足無措;事實證明,資本主義並不如想像般有彈性;各國政府既非萬能,也缺乏遠見;對許多人而言,人生是一場掙扎,是一團迷惑。
我們身處的社會,目前遭遇到的許多事情,遠比我們所預期的還要具關鍵性,而且更令人困惑與苦惱。現在這本書,就是要探討此種困惑。而困惑的緣由,部分源於我們誤信「效率」與「經濟成長」乃是進步的要素,拚命加以追求。在追求效率與成長的過程,我們往往忘記,其實「個人」本身才應該是衡量萬事的尺度,我們根本不應該拿其他尺度來衡量人。我們容易因為追求效率而迷失自己,誤把效率本身看做目標;其實它不過是達成其他目標的手段罷了。

弔詭:轉型的契機
我永遠忘不了在明尼亞波利市(Minneapolis)露天雕塑公園所看到的一組雕塑。題目是「無言」(Without Words),創作者是奚爾(Judith Shea)。這雕塑共有三種塑形:其中最主要的,是件筆直挺立的中空青銅雨衣,裡頭空無一物。對我而言,「中空雨衣」正象徵當前人類最直接遭遇的弔詭(paradox)。我們並非天生要當有名無實的「中空雨衣」——薪資名單上的代碼、某一特定角色、經濟學或社會學研究中的「原始資料」,或者某份政府報告裡的「統計數字」。假如經濟成長必須先付出這些代價,便毫無意義。人生的意義,絕不僅是充當某部大機器的齒輪,終日疾轉,不知目標何在。不論對個人或組織而言,眼前的挑戰,應該是如何去管理弔詭,以及如何將中空雨衣填滿。
目前,有太多事情本身便包含了矛盾——太多良善動機,導致了不良後果;太多成功處方,帶來了諷刺的結局。「弔詭」一詞,被現代人使用得太多了。新聞記者和其他作者描述政府、企業、個人所遭遇的兩難困境時,一再使用「弔詭」一詞。有時,似乎我們知道的愈多,反倒愈迷惑;技術能力愈提升,反而愈無力。我們雖擁有精良的武器配備,卻只能眼睜睜看著世上某些地區,人們相互殺戮。我們雖糧食過剩,卻無法餵養餓殍。我們雖能解開銀河的奧祕,卻解不開自己的家庭難題。然而,目前我們有能力將「弔詭」標舉出來,卻無能力實際解決。我們必須設法使弔詭變得有意義,並善用弔詭以建立更美好的未來。

職場贏家,生活輸家
我非常清楚,從某一刻開始,弔詭已成為我尋求解惑之道過程中的關鍵概念;就從歐尼爾(John O’ Neil)在加州請我審閱其新作第一章的那一刻起。歐尼爾現任「加州職業心理學院」(California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院長;他不僅是個睿智精明的觀察家,也是許多機構及領導者的諮詢顧問。他那本新書叫《成功的弔詭》(The Paradox of Success),副標題為:「職場贏家,生活輸家」(When Winning at Work Means Losing at Life)。書中探討領導者個人所面臨的兩難困境;我所獲得的重要啟示則是:人生的任一部分,從來都沒有簡單或標準的答案。我過去一直認為應該有,或者起碼可以有;但如今卻發現處處皆弔詭。我現在知道,每一枚銅板必定都有兩面。但我同時也領略到,假如能認清現況,且有心突破,便可以找到穿越弔詭的路徑。
《非理性的時代》一書的概念仍然管用:組織一方面會變大,但同時也會變小;會變得更扁平、更有彈性,但也更分散。個人的工作形態同樣也會更趨扁平、更有彈性。生活不再循既定的路線繼續前進,可說將日趨「非理性」;我們都必須主動促使事情發生,而非被動等待事情發生。不過,我在那本書中,沒有預期到這些變化所將導致的混亂。我雖滿懷自信預測,個人將有許多新的自我實現機會,卻未注意到,追求效率的壓力,會把這些新機會變得相當複雜;增加新的自由,往往等於減少平等,並加重痛苦;成功的同時,也許必須付出不成比例的代價。

重建思考架構
有人批評《非理性的時代》對一般人而言太過高調,而不易實踐。所以,我現在比較謹慎,不輕易針對個別困境而提供一般性的解決之道。每個人都必須找出自己所要走的道路。不過,儘管每個人所選擇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所持的地圖卻大抵一樣。在現在這本書中,我提出若干可為未來指路的路標,還有未來每個組織或個人都會遭遇的挑戰,以及如何思索這些挑戰的架構。不過,這一回我不再提供任何保證成功的祕方。
重要的是,是否每個人都會朝著大致相同的方向前進?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個標的存在?如果有,是什麼?劇作家出生的捷克總統哈維爾(Vaclav Havel)這些年來埋首俗事;但他卻堅決認為,除非我們重新尊重某種超越世俗、超越自身之事物,否則無法避免一場當代的「大自殺」。他說,這是個弔詭;但是,我們若未能尊重某一超乎個人的道德秩序,便無法創造出可以讓人真正當「人」的社會結構。除非先有個衡量自己的尺度,否則恐怕無法以自己為衡量萬事物的尺度。我把這個話題放在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但其實全書每一頁皆隱約觸及相關概念。
曾有人告訴我,研究哲學就是研究人生,但別指望哲學告訴你如何度過人生。在閱讀本書時,希望你也抱持這樣的心態。
(節錄自本書 自序:世紀輪轉的省思)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