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冠以德: 馬玉山的奮鬥故事 | 誠品線上

築冠以德: 馬玉山的奮鬥故事

作者 馬玉山; 李翠卿/ 採訪整理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築冠以德: 馬玉山的奮鬥故事:财對我來說,冠德建設就像是另一個家一樣,同仁們就好像家人一般,同甘共苦,榮辱與共,沒有他們的付出與承擔,冠德不會有今天。财我從沒想過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他生於中國,卻巧合地以台灣最高峰為名,彷彿注定了他將渡海來到寶島開疆闢土的命運。一路行來,他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將原本一家小小的建材公司,一步步穩紮穩打,擴為股票上市的建築企業,更獲得「營建業模範生」的美譽。他是冠德企業集團董事長,馬玉山。三十多年來,無論冠德如何成長茁壯,馬玉山始終相信,唯有用心對待「人」這項要素,方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他以己身出發,視員工如親,視他人事如己事,使冠德建設幾經風雨,不僅屹立不搖,反而更顯健壯;也讓冠德建設出手的一磚一瓦,都不只是遮風避雨的屋舍,更有著對大眾、對社會、對國家、對土地的美好心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馬玉山冠德企業集團董事長。 一九三六年生於山東平度。幼年時期適逢中日戰爭,少年時期,又遭遇國共內戰,被迫離鄉背井,於一九五○年隨部隊來台。在台灣接受陸軍官校教育,並取得淡江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學士學位、台大EMBA學位。 進入工商界以前,曾任軍職與公職。一九七九年,正式創立「冠漢實業」。初期以買賣建材為主,後轉型為建設公司,並更名為「冠德建設」。 冠德建設以正派經營、卓越品質立足於建築業。除了堅持建設品質,還提出獨步業界的「永久售後服務」,原工務部後來獨立出去,成立「根基營造」。二○○二年,更跨足服務業,成立環球購物中心 。 馬玉山非常好學,酷愛閱讀,對提升社會人文氣息深懷使命感,二○一四年,成立「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以推廣閱讀與建築教育為宗旨,期盼能盡企業社會責任,讓他鍾愛的第二個故鄉──台灣,成為更優雅有禮的美好地方。李翠卿/採訪整理台大政治系、政大新聞研究所。曾任職財經雜誌多年,現為專職文字工作者,有書籍作品若干,企業傳記作品《信任帶來新幸福―信義房屋的故事》曾獲金書獎肯定。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誠信」是「冠德」每一幢大樓的基石 高希均歷久彌新的啟發 巫和懋好的領導者,就是公司最好的示範 郭瑞祥這一個超人爸爸 馬銘嬭自序 痛苦都是日後的養分 楔子 第一章 烽火童年在我的性格中,有一種樂觀的特質,支撐我面對人生任何變局,從不懷憂喪志。在最惡劣的處境中,我依然沒有絕望喪志過。我總是有種信念,就算眼下艱難一點,將來總有一天會好轉的。 第二章 上了船,就是一生面對部屬,要「做之君,做之師,做之親」。「做之君」的意思是要懂得如何指揮部屬,「做之師」則是要懂得如何教導部屬,而「做之親」則是要懂得愛護部屬,如此才能帶人帶心。 第三章 卸下軍職,轉戰企業界我的初衷很單純:從客戶的立場出發,為他們著想,如此而已。如果不能讓客戶滿意,我們就拿不到佣金,而要讓客戶滿意,就必須滿足一些條件。我所做的,就是把這些條件跟可能問題通通都分析出來,一一攻克。 第四章 整頓老廠,重返榮耀員工有好行為,就應該要予以表揚,如此便能激發大家的榮譽心,而且讓節省成本變成每個人都願意努力去做的目標。我常告訴員工,你一定要先自信、自強,人家才會尊重你,如此才能有對等的關係。 第五章 公事國事,責無旁貸不管銷售什麼產品,我都抱持同樣的理念:客戶購買我們的產品,我們理應提供他最好的服務。國家在風雨飄搖時,愈是有能力的人,愈不能慌張棄船;相反地,應該要挺身而出,共體時艱才對。 第六章 危機四伏,興建首座智慧大樓我從商以來,一直秉持「誠信」的信念。在積極賺取利潤、達成企業使命的同時,也不能剝削生意夥伴或傷害到其他相關人士的利益,這才是做生意的道義。 第七章 創業維艱,擇善固執只要嚴格要求品質,從源頭把關做好,之後就不太可能會有什麼傷筋動骨的麻煩。客戶的需求,多半是對「細節」的講究,或是基於個人生活習慣想要的調整,我們做為建商,本來就應該滿足他們。 第八章 從公司走向企業旁人的笑語,正是激發鬥志的一種動力,別人愈是不看好,我們就要更奮發自強。我始終相信,「人才」是維持公司永續的關鍵,我對所有買我房子的人,提供兩項保障:第一是安全,第二則是服務。 第九章 風雨同舟,勇度難關我的決定是:堅持下去。保留下來,可以是無限大,而放棄,就只是零。一家企業,絕不能只是在順遂時拚命衝鋒,還要未雨綢繆,為時局反轉時預做準備。變局絕非壞事,只是另一堂珍貴的課程,會讓我們更堅強。 第十章 跨足服務業,打造環球購物中心我肯花大錢買know how,是因為我寧願一次把該花的「學費」繳完,也不要年復一年無頭蒼蠅似地虧錢,到最後進退維谷,收也不是,做也不是,陷入惡性循環。 第十一章 三次轉型,三次提升建商在社區中蓋房子,不是光用法律硬碰硬就可以解決問題,必須能對社區營造產生價值、對社區有回饋,才能建立和諧共生的關係。我這一輩子,有個終身不變的執著,那就是對「知識」的渴望,努力把握每一個能夠讀書、求學的機會

商品規格

書名 / 築冠以德: 馬玉山的奮鬥故事
作者 / 馬玉山; 李翠卿 採訪整理
簡介 / 築冠以德: 馬玉山的奮鬥故事:财對我來說,冠德建設就像是另一個家一樣,同仁們就好像家人一般,同甘共苦,榮辱與共,沒有他們的付出與承擔,冠德不會有今天。财我從沒想過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207795
ISBN10 / 9863207799
EAN / 9789863207795
誠品26碼 / 2681110579006
頁數 / 30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痛苦都是日後的養分

  我有兩個故鄉,一個是山東,一個則是台灣。
  我在山東平度出生,但十幾歲就跟著部隊來到台灣。山東是我的根,而台灣,則是真正滋養我、讓我成家立業的地方。
  所有我接受過的正規教育,都是在台灣完成的。小時候,中國大陸北方連年在打仗,後來逃難時又顛沛流離,根本沒辦法好好上課,學習非常克難,一直到了台灣以後,才開始穩定下來好好讀書。
  我太太是道地的台灣小姐,我們冠德是台灣的上市公司,我在台灣建立家庭、建立事業,對這片土地,有著極深厚的感情,我確確實實覺得自己是一個台灣人。這幾年,常到中國大陸訪問,雖然我閩南語講得不好,可是我到大陸時,不時就會想要講兩句閩南語,或許,這就是一種「想家」的心情吧。當人身在外地時,才會意識到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台灣對我來說,早就是家鄉,若不是這片土地給我的滋養,我不會有今天。
  雖然因為歷史的因素,台灣早年存在族群問題,現在也仍常陷於藍綠紛爭,但是,從我自己數十年來的觀察,我覺得台灣的文化有很強的包容性,百姓工作勤勞努力、性格溫暖好客,願意接納認真奮鬥的人。
  我到台灣來時,只是一個失去雙親庇護、一無所有的孩子,但我現在卻創辦了一個擁有上千人團隊的企業集團,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台灣社會提供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讓有抱負又願意耕耘的人,都能得到發展機會。
我先是受陸軍官校教育,後來,我去考了淡大夜間部,半工半讀完成大學學業;一九九九年,事業略有小成之際,我又去考台大EMBA,取得碩士學位。在台灣,只要你真的有心想讀書,不愁沒有受教機會。
  我做的是建築業,過去,這個產業的本土色彩很濃厚,以所謂的「本省人」居大宗,在工會裡,只有我是「外省人」,可是同業們也不會覺得我是「外省人」就結黨刻意排擠我,我們都是好朋友,大家在生意場上,公平地各憑本事競爭。

路逢貴人,得道多助
  在我這一生中,有太多需要感謝的貴人。
  童年時,因為對日抗戰,我幾乎失去所有親人,要不是有我母親陪嫁彩虹姐與我二嫂的接濟收容,我可能已經死在戰亂中。她們與我並沒有血緣關係,純粹只是因為憐憫我孤苦無依,所以幫助我,在那個自身難保的非常時期,只有無比善良的人,才能做出那樣的決定。
  少年時,戰火未歇。先是有我二哥袍澤宋隊長一家人庇護供養我,後來戰事白熱化,我隨軍隊逃出青島,過程中也險象環生,但因為劉安祺上將以及許多軍人的保護,我才能毫髮無傷地來到台灣。
  在那種時代,個人是很渺小的,無數人命就像是泡沫一樣,毫無價值地消失了,我真的很幸運,遇到許多好人,得以苟全性命於亂世。這些人不但是我的救命恩人,他們的人格對我的影響亦很深遠,他們讓我知道什麼叫做慈悲、什麼叫做「重然諾」,一個人無論在何種困境中,還是可以選擇做一個溫柔善良、正直磊落的人。
  我在台灣一開始受的是陸軍官校教育,原本,我是以「當將軍」為生涯目標,但卻誤打誤撞進入了企業界。
  我在警務處的長官張國疆張處長,對我十分照顧提拔,他當初把我從部隊拉去當公務員,雖然斷了我的「將軍夢」,但如今回想,說不定這才是最好的結果。我在嘉新水泥時,曾與老長官在休士頓碰面過,他非常以我為榮,再三勉勵我:「玉山,你做專業經理人也做得這麼好,將來也要走得穩穩當當啊。」我連忙說:「這都是老長官教育得好。」我這句話可不是客套話,是真心的感謝。想當年我二十多歲的年紀,多虧張處長和他官家小姐出身的夫人細心調教,我才能通曉這許多應對進退、人際關係的技巧。
  進入企業界以後,嘉新水泥張敏鈺董事長,還有他的公子張東平副董事長,對我非常信任授權,我所做的決策他們都完全支持,放手讓我去做,給我很大的發揮舞台。在嘉新水泥或其相關事業那幾年經手的任務,無論是做岡山廠廠長或是擔任專業經理人,乃至於負責蓋IBM大樓,這些經驗,都對我後來創業產生極大的效益。他們的知遇之恩,我深深感激。
  在這段期間,我也結交了不少知心的好朋友,當時在《經濟日報》任職、主跑水泥業的媒體朋友李紀台就是其一。他很欣賞我,一直說服我要出來創業,也不吝於介紹他的人脈給我認識,我與有「經營之神」美稱的前台塑董事長王永慶先生結緣,就是透過李紀台的引介。
  王永慶先生曾經多次問我是否願意到台塑任職,甚至提議說可以創立一間公司讓我當總經理,能夠蒙他賞識,我甚感光榮。每一次跟王永慶先生見面,都能學到不少經營技巧與管理哲學。
  台塑當年在花蓮有一個石灰石研磨廠,記得有一次我受邀到王永慶先生家裡吃飯,石灰廠的廠長也在,王董事長席間問那位廠長:「你生產一噸石灰石粉,要用到多少度電?」對方猶豫片刻,回答了一個數字,王永慶先生糾正他,說應該是某某度才對,後來又問到運石灰石用火車或用貨車運的成本差異,我看那位廠長這頓飯恐怕是吃得冷汗直流。王永慶先生的事業版圖這麼大,但是對成本的掌握仍如此精明,實在令我折服不已。
  雖然後來我並沒有加入台塑,而是選擇創業,但我還是誠懇去請益他:「報告董事長,我現在創了一個一點點大的事業,想請教您,該怎麼當董事長?」王永慶先生也很大方地告訴我:「當董事長第一要緊的,就是一定要實際參與經營管理,如果你沒有參與經營管理,你就不知道你團隊裡哪一個人是真正有能力的人; 第二,你的成本一定要抓得很清楚,不合理一定要馬上改善。」
我經營冠德這三十幾年來,一直莫敢或忘這二個大原則。冠德能夠走到今天,王永慶先生給我的指導,是一定要記上一筆的。
  我曾經上過李四端先生的節目,他問我:「為什麼董事長什麼事都要跑到第一線?」我回答他:「在這團隊裡我最資深、最有經驗,發生重要問題,我怎麼可以往後退?」這種原則,一方面源自我受過的軍人教育,指揮官絕不可臨陣脫逃;另一方面,則是王董事長的精闢指教。
  多年來,陪著我一起打拚的冠德同仁,也是我生命中的重要貴人。
  因為是自己一手創辦的事業,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極長,對我來說,冠德建設就像是另一個家一樣,同仁們就好像家人一般,同甘共苦,榮辱與共,沒有他們的付出與承擔,冠德不會有今天。

永遠的大後方
  還有一位貴人,我想特別提一下,她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貴人,就是我的太太。
  跟她交往時,我在當公務員,薪水只有一點點,她一個台灣小姐,竟然願意下嫁給我這個什麼都沒有的「外省人」,勇氣可嘉。
  我不管做什麼決定,我太太幾乎都支持我。當年我本來要隻身去美國讀書,我們已經有孩子了,但她卻沒反對,只是默默買了布,幫我做了幾套褲子,想讓我帶去那裡打工時可以穿。張東平先生希望我調任到岡山廠擔任廠長,而且是隔天就要動身,我回去跟我太太講,她居然也沒有說不。我在岡山廠那三年,經常每隔兩、三個月才能回家一次,根本沒辦法分攤家裡的事,她也沒有怨言,自己一個人帶孩子、打理所有家務。對於一位職業婦女而言,是何其辛勞,我由衷感謝她對我的支持,以及對我們子女的教養與付出。
  等到我考慮要創業時,她更是給我極大的鼓勵,即使我要把我們住的房子拿去抵押,她仍然支持。二○○○年,我個人的投資失利,公司也面臨很嚴峻的挑戰,她沒有歇斯底里找我吵架,而是實事求是地幫我解決了所有私人財務的問題,讓我無後顧之憂去挽救公司於危機之中,她實在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女性。
  我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時,太太經常給我許多鼓勵,反而是我事業做得很順時,她經常提出批評:「你要知道,這些事別人不會跟你講,只有我會跟你講,你不要得意忘形。」忠言逆耳,有些話聽起來實在不那麼舒服,但確實是我最需要的,我很慶幸自己能夠擁有這樣一位獨立、堅強而又有智慧的賢內助。

坦蕩走大路
  《天下文化》的高希均教授當初邀請我出書時,我一直有點惶恐,覺得實在不敢當,我馬某人的人生,真的有什麼值得出一本書的內容嗎?
  我雖是白手起家,但並不覺得自己有太多豐功偉業可提。比規模,冠德建設是大型建商,獲利也不錯,但並不是最賺錢的建商。 雖然很努力想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但也一直很忐忑,覺得還做得不夠。
  若要說有什麼可以跟讀者分享的,我想是一點做人做事的堅持吧。
  《論語》裡有句話叫「行不由徑」,形容人做事正直不偏邪,這也是我給自己的期許—從以前到現在,無論是做人或做事,我一直要求自己要堂堂正正走大路,不要去走偏邪小路。我不結交不正派的朋友,做事業時,也絕不為了賺錢而昧良心。
  但無論是做專業經理人或是創業,我敢說我手潔心清,從來沒有做過什麼違反法律或罔顧道義的事情。每個創業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夠飛黃騰達,我當然也是,可是那必須在誠信經營的前提下。我們冠德建設雖然不是最大、最賺錢的建商,但我們對於品質的堅持和服務的滿意度,顧客們應該是有目共睹。
  雖然過程中,經常遭遇各種危機和考驗,但我一直是很樂觀而且很有信心的人。我從沒想過要放棄,一旦放棄了,就什麼都歸零了,而且,你該怎麼跟那些全心信賴你的人們交代呢?我總是相信,只要認真踏實去做,困難一定可以解決的,就算可能要經歷一些痛苦,但只要能熬過這些痛苦,這些經驗值,都會成為日後更上層樓的養分。
  特別感謝高教授的邀請,以及天下文化團隊的支援,讓我有機會能夠爬梳過去的人生。
  跟諸位讀者分享這一點點經驗與心得,期盼與大家共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