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向度: 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 | 誠品線上

物的向度: 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

作者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出版社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物的向度: 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開箱52位建築家的隨身包從日常物件的角度理解建築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成立於2018年,希冀能超越由建築師執照定義的職業侷限,重新定義「女建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開箱52位建築家的隨身包 從日常物件的角度理解建築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成立於2018年,希冀能超越由建築師執照定義的職業侷限,重新定義「女建築家」,並廣納傑出的建築家、工程師,與從事教職、學術研究的學者,以及室內、景觀與都市的設計師,試圖補述女性在建築領域的歷史。 在疫情爆發的2020年,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召集五十二位建築相關從業者,齊聚一堂開箱彼此的隨身包,分享工作日常中的重要物件,並試圖以貼近日常的提問,拼湊出她們的斜槓人生。透過凝視這些物件,我們期許呈現當代建築專業的多樣性,更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建築這個行業。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編者簡介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 (WAT)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的核心精神為看見她的歷史(Her story)、聽見她的聲音(Her voice)、支持她的堅毅(Her persistence)──以記錄台灣的女建築家歷史,促進歷史平權;以尊重多元化的建築環境,回歸人與環境的關懷,推動空間賦權及永續工藝發展。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一切安好如常 One Fine Day 許麗玉|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 關於建築這個行業 林家如|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 ▌ 打開日常 01 杜怡萱/02 林家如/03 何黛雯/04 張清華/05 林雅萍/06 王悅蓉/07 吳憶真/08 戴嘉惠/09 方薇/10 彭竹慈/11 林靜娟/12 蔡明穎/13 史可蘋/14 白千勺/15 黃長美/16 方新樵/17 景雅琦/18 林芳慧/19 王秋華/20 林秀叡/21 林美吟/22 侯貞夙/23 李思敏/24 林嘉慧/25 關惠尤/26 王瑞婷/27 許麗玉/28 林芳怡/29 何嘉珍 /30 黃少妤/31 蕭文滔/32 林秀謙 33 林欣億/34 林碧雲/35 趙夢琳/36 姜樂靜/37 林欣蘋/38 龔紋莎/39 李美慧/40 劉真蓉/41 黃惠美/42 黃舒楣/43 謝佩霓/44 徐玉姈/45 殷寶寧/46 曾淑宜/47 藍志玟/48 陳品蓁/49 李宜蓉/50 劉欣蓉/51 郭中端/52 林宛蓁 建築家簡介 幕後花絮 以鏡頭對焦她們的精采人生 羅廣駿|建築人、攝影師 建築與內心對話的拍攝計畫 廖昶安|建築人、攝影師

商品規格

書名 / 物的向度: 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
作者 /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簡介 / 物的向度: 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開箱52位建築家的隨身包從日常物件的角度理解建築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成立於2018年,希冀能超越由建築師執照定義的職業侷限,重新定義「女建築
出版社 /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892810
ISBN10 / 9869892817
EAN / 9789869892810
誠品26碼 / 2682111856004
頁數 / 15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00

試閱文字

自序 : ▌ 一切安好如常 One Fine Day

許麗玉|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


我以《物的向度: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命題的簡單想法,一部分是因為拍攝物件的羅廣駿曾用「Dimension of Tools」做這項活動的概念海報標題; 一部分靈感來自1996年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與喬治.庫隆尼(George Timothy Clooney)合演的電影《一日鍾情》(One Fine Day),菲佛飾演一位建築師梅蘭妮.帕克(Melanie Parker),同時是單親媽媽,而庫隆尼飾演一位記者傑克.泰勒(Jack Taylor),同時是單親爸爸,二人的小孩是幼稚園同學。這段故事發生在小孩們沒趕上幼稚園校外教學的一日,梅蘭妮與傑克在忙亂中意外誤拿彼此的同款行動電話,梅蘭妮為了在下班前趕出建築設計提案,向傑克提議這一日分時段輪流照顧沒趕上校外教學的孩子們。這一日像是老天捉弄人,忽晴忽雨,建築師梅蘭妮好不容易閃過車陣帶回建築模型,跨過兒子的玩具車,卻仍意外絆倒,只好一手搶修模型,另一手安撫小孩的情緒,同時回應事務所老闆與合夥人的要求。但,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背袋,總是能從裡面拿出解決當下問題的物件,轉危為安。電影裡出現的物件往往是故事的關鍵轉折點,例如兒子的小車玩具,本來是梅蘭妮暫時獲得自己工作時間的工具,也是讓她獲得工作表現機會的神來之舉。梅蘭妮的這一日,若有似無的愛意不是故事的火花,精彩之處是完整再現了一位建築師,剛好是女性,同時是單親媽媽,必須隨時應變的日常,她總是倒楣卻也近乎萬能。

同樣是從日常提袋而來的謬思,以日本傳統轉化為時尚品牌「SOU.SOU」有一款提袋,名為「一切袋/穩」,真是富禪意的命名。袋子外觀像菱角,基本構造很簡單,沒有特別分類小袋,物件就是通通放進去,各自穩居一角,整個袋子會隨著人的移動自然順著身體成形,這類提袋還有其他名字,例如托特包(tote bag)或返工袋,甚至是浪人包(hobo tote bag,暫譯)。我發現有些建築師會選擇這類背袋,他們總是能閉眼摸出袋子裡的神奇工具。也有一些建築師會選擇多種功能設計的袋子,例如分隔口袋、減壓背帶、外掛勾,甚至背袋裡還準備另一個小袋子,或是一條包袱方巾備用。無論是用哪一種提袋、背包選擇,平常放什麼物件,都有他們的道理,這讓我非常感興趣從日常提袋、背包裡的物件去認識一位建築師的日常與個性,「物」誠實反映了如何過日子的一二事。

從隨身小物看日常生活,這本平易近人的書是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AT)於2020至2021年間,初次嘗試以物件蒐集與再現群像的概念,側記五十二位夥伴的日常,主要為女性建築師。全書透過拍攝我們日常使用之物,搭配我們的自述文字,以平易近人的形式呈現我們在臺灣工作與生活的樣貌,以及不常說出來的暖心話:一切安好。」

另一段平行於這本書的心情故事,則帶著期待、意外、錯愕、失落,甚至微微的不捨。

2019年三月,WAT與日本女建築家學會(UIFA JAPON)交流之後,我們開始期待與構思一場以女建築家為主題的移動展,原計畫於2020年三月在誠品書店開展,突然因COVID-19疫情而無限期關閉展場,整個計畫意外分成三條路線發展:曬書沙龍、物件開箱、行動學校。於是,2020年的夏天與冬天,我們在臺北與新竹分別辦了幾場溫馨的曬書沙龍,同年三至五月的春夏之際,我們有五十二位夥伴自願從各地來臺北的臨時攝影棚,拍攝自己的日常物件開箱照。年終,在臺灣的疫情似乎被口罩控制住的氛圍下,我們相約進電影院開大會,並以電影《消失的情人節》送走2020年。原以為2021年應該會順利一些,我們照原定計畫讓「修澤蘭的行動學校」於三月出發到景美女中,也開始編輯物件開箱照成冊。瞬間,四月馬上進入臺灣疫情的緊張時刻,所有人的生活步調都改變了,甚至,我們在六月連續失去兩位重要的WAT發起人──王秋華老師與林芳怡老師。沒有心理準備面對的哀傷、不捨與不安,重重壓住了所有人的喘息。

但,我們沒有放棄前進。這一年,「修澤蘭的行動學校」小心謹慎移動到相約好的高中校園,這趟旅程經過了景美女中、中山女高、臺中女中、虎尾高中、嘉義女中,以及十二月抵達北一女中,我們歡喜認識了修澤蘭建築師年輕時期的建築設計,以及在她的建築裡學習的人們。這一年,《物的向度: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這本書透過線上聯絡、討論、集思廣益,編輯付梓。終於,曾經因為2020年COVID-19疫情而分道發展的故事線,於2021年十二月迴流到原本期待以女建築家之名開場的《物的向度: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

以建築為志業,前仆後繼為空間環境設計努力的工作者,特別是女性,很少被看見與認識。WAT成立即將邁入第四年,這段時間我們積極追溯與記錄臺灣的女性建築師故事,以表述建築對人與環境應有的細膩與多方設想,透過展覽、出版、演講座談、行動學校等具體行動,走入市民城市,打開交流,開啟更多可能性。面對建築專業領域裡不常公開討論的性別議題,我們首度以「文獻展」(Documenta)呈現「群像」的概念,微觀敘事在臺灣的建築工作日常,看見建築工作者隨著工作分工與技術輔助工具的改變,從大繪圖桌轉變為快速移動、全時操作螢幕的勞動狀態,以及在忙碌工作中時時聯繫的情感。WAT以《物的向度: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為鑰匙,打開「日常」,進一步讓「女」建築家不再受限於生理性別的凝視,更能開放討論建築的勞動價值與認同。

相信女建築家的故事會持續發展,We Are Together,一切安好如常。

試閱文字

內文 : ▌ 關於建築這個行業

林家如|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


本企劃記錄了我們(WOMEN)於2020 年三月到六月期間所徵集的WAT五十二位成員日常工作生活物件開箱照。視覺化的物件照片搭配參展者的物件使用說明,提供讀者以作者式的閱讀方式樂趣,有如親臨案發現場般,仔細檢視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包括物件、人物、事件的表徵,再藉由重構、放大、聚焦的檢索方式,還原不在場的工作日常,以及女建築家的當代生活群像。其以非人物特寫的敘述方式,呈現出當代女建築家們的工作剪影和另類生存之道。


缺席的主角/整齊的物件/工作的日常

斜槓人生,是很多女性建築專業者的日常,建築這個行業由於涉及的範圍廣泛,從社會、歷史、文化、藝術、景觀、環境、生態、材料、構築、科技、營造、地產、城市等專業到行為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美學、科學的跨領域合作,因此成員工作的類型也涵蓋許多面向,包括執業建築師、空間設計師、景觀生態設計師、建築結構和工程師、建築教育家、藝術評論家、作家、空間策展人、文化和設計媒體人、建築旅遊、數位和互動實驗的創作者、建築與城鄉,以及古蹟、歷史建築、文化資產研究和修復,另外還有老屋改造、危老和都更執行者、文化資產保存倡議者、建築環境公民議題的推動者、城市計畫和設計相關政策的制定者(包括政府從業人員和專家學者顧問,以及高齡和兒童友善、無障礙、醫療、消防的審查委員)、永續發展、材料研究、工程顧問公司、開發建設公司、仲裁和職業安全等領域,以及更多跨領域的研究計畫都有會員們的足跡,這些成員許多在建築實務、學術教育、文化政策、社會運動、研究寫作分身之外,也同時扮演著女兒、伴侶、媽媽、外婆和孫女等多重角色。

這個計劃的啟動,延續WAT一直以來對建築專業性別與世代議題的關注,包括面對時代變遷下的性別意識抬頭,女性專業者在職場獲得重要成就,並在不同面向發揮影響力的同時所展現的多樣性。本次透影像記錄、人物和物件,物件和物件、物件和事物的關係,側寫出我們(WOMEN)的生活日常,亦是當代 「女建築家」的工作群像。


【開箱物特寫:建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行業?】

以下是開箱物件的另類側寫:


這是易跌打損傷的行業

安全帽、鋸子、遮陽帽、拔釘器、工作手套、手電筒、登山鞋、正露丸、白花油、醒腦油、萬金油、百靈油、止癢消腫精油、暈船藥、胃藥、感冒藥、血糖測試器、採血針、元氣飲、人參精、龍角散、防蚊液、撒隆帕斯、敲打背痛的木棒、三條腱、58度金門高粱


這是到處趴趴走的行業

各種機票、船票、車票、悠遊卡、車鑰匙、各國錢幣、旅館房卡、蓋滿入境章的護照、爆炸的鑰匙串、行動電源、眼罩,領隊旗


這是筆較厲害的行業

各種筆、鋼筆、簽字筆、色鉛、色筆、蠟筆、代針筆、工程筆、麥克筆、鉛筆、磨蕊器、刀片、切割墊、剪刀、螺絲起子組、毛筆、馬毛刷、袖套、圖筒、三角板,紙膠帶、描字版、消字板、水彩、噴槍頭、素描本、草圖紙、筆記本


這是具團隊精神的行業

護身符、玉佩、籤、十字架項鍊、念珠、易經、心經、佛經故事、水晶、精油、盆栽、長笛、相機、觀世音菩薩顯靈照、耶穌基督照、寵物照片、小孩照片、爸爸送的手錶、母親的信、和伴侶一樣的戒指、小孩的畫、公仔玩偶、鍋鏟、尿布、驗孕棒


這是需要精準的行業

各種捲尺、比例尺、平行尺、測距儀、游標尺、水平儀、指北針、軌跡記錄器、測界用木樁、色票、錄音筆、計算機、審圖章、印章


這是大量溝通的行業

簡報筆、投影機、麥克風、小喇叭、對講機、喉糖、水壺、自己寫的書


這是再累都要容光煥發的行業

粉餅、BB霜、口紅、香水、梳子、護手霜、能量飲、超商黑咖啡、隨身帶的御飯糰、手套、耳環、項鍊、墨鏡、扇子、披肩、西裝外套、穿了四十年還狀態很好的風衣


本書的開箱照拍攝過程歡樂不斷,被拍攝者順道帶來分享的養生小物和零食,搭配著物件趣味故事的分享,坐在攝影室外聊天的成員笑聲,迴盪在好幾個週末午後的安靜巷道間,成為本次計畫的珍貴回憶。原以為會出現類似文具特輯般的好物介紹,後來反而是各種能引起生活共鳴的物件故事,以及快問快答所收到的回覆,這樣透過物件展開的工作日常,更能真實完美地呈現當代專業建築女性的生存之道和多元樣貌。

最後特別感謝每一位參與這項拍攝計畫的WAT成員,願意將這些對自己有特別意義的物件,信任地交給我們和兩位攝影師,在對談後即興安排物件,排列出具有精彩敘事的開箱照片。真實人生交集與互相扶持的友情,讓這群人交織一起,形塑出當代專業建築女性在工作和生活的多元樣貌。期待讀者也能從物和物的關係,側寫出我們(WOMEN)斜槓人生的精彩宣言。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開箱52位建築家的隨身包
從日常物件的角度理解建築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