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 誠品線上

小津安二郎の食卓

作者 貴田庄
出版社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裏頭,為什麼沒有出現秋刀魚?為什麼在小津的電影裏頭,出現許多圍繞著餐桌的場景,卻很少看得清楚餐桌上的食物?電影作品清淡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裏頭,為什麼沒有出現秋刀魚?為什麼在小津的電影裏頭,出現許多圍繞著餐桌的場景,卻很少看得清楚餐桌上的食物?電影作品清淡有味的小津,最喜歡的茶泡飯卻是蓋上厚厚鮭魚肉片的茶泡飯?看「日本國民導演」小津安二郎,如何透過餐桌旁的飲食場景,既談說日本的庶民文化,也呈現往來平凡人性。「談論小津電影的人,往往提出過於複雜的影像論,已經變成一種文字遊戲,也某種程度曲解了小津的電影。小津的電影其實很單純,為什麼呢?因為小津自己寧可成為工匠,不喜歡當藝術家。小津認為,電影是不管全家人、情侶、朋友一起看、或是一個人獨自觀賞都能獲得樂趣,無疑是屬於大眾的娛樂。我以這樣的觀點為基礎,寫下這本書。」──貴田庄本書以「餐桌」為一據點,不僅談論小津的電影,也談小津電影中的庶民人生及小津安二郎這個人。作者貴田庄以各種出現在小津電影中的餐桌場景,章名擷取了遍及曾經出現在電影中的各種食物;然而雖然談的是「食物」,卻不是一本料理的書,而是透過餐桌上的食物引導讀者注意小津作品中的人物、身分、社會、情境乃至於生活──也就是,透過這些食物的描繪,進而進入小津電影的世界。一方面表現了日本庶民生活中纖細的一面,一方面也呈現了作者貴田庄對小津足跡的細緻探索。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中,最為人所著稱的即是緻密地刻劃日常;其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像你、我一樣的小市民,因此劇中的細微小爭執或不快都容易使人感同身受,充滿生活性。透過餐桌旁的人事變化與餐桌上的食物,本書引導讀者品嘗小津所著迷的平凡生活味道。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貴田庄1947年生於青森縣弘前市。影評人、書籍研究者、工藝家。早稻田大學大學院修士課程修畢,專攻藝術學。1977年至1981年赴法國深造,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著有《小津安二郎的眼神》(晶文社)、《小津安二郎與電影拍攝法》(平凡社)、《小津安二郎東京美食巡禮》、《原節子般的生活》、《體驗小津安二郎美食》(朝日文庫)、《小津安二郎文壇交遊錄》(中公新書)、《西洋書籍的印刷裝幀》、《大理石染》(芳賀書店)等書。■插畫者簡介陳佳蕙一個夏天出生體質寒底的女子,平日是家庭主婦,有工作時會變身為插畫工作者,作品散見於報章雜誌書籍。作品網站www.flickr.com photos 100560573@N08 ■譯者簡介嚴可婷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職誠品書店,經營藝術與生活風格書區,並於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國家電影資料館大量涉獵歐美日經典之作。現為自由譯者,譯有《魷魚干電影院》、《路上觀察學入門》(以上合譯)、《大人的科學1:35雙眼相機》、《古書比孩子重要》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菜單中文版序:「我的朋友,張昌彥先生」/貴田庄推薦序:《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序/張昌彥序幕 小津之死與雁擬1秋刀魚與白蘿蔔2海鰻3咖哩飯味覺散步〈晉升導演與鮭魚茶泡飯〉4拉麵5包子6珍珍軒與東興園味覺散步〈橫濱中華街勾芡拉麵〉7鰻魚8料理店女主人9炸豬排味覺散步〈上野蓬萊屋炸豬排〉10關東煮屋11壽司店的客人12草地上的野餐13家族團聚與同學會味覺散步〈小津自製料理──咖哩壽喜燒〉14麵包15可口可樂與醃蘿蔔16屁與滅鼠藥17伴手禮與禮物味覺散步〈戰地日記抄與東京的味道〉18討厭吃水果19酒吧尾聲 日常的美食電影小津安二郎作品一覽本書引用主要參考文獻後記文庫版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作者 / 貴田庄
簡介 /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裏頭,為什麼沒有出現秋刀魚?為什麼在小津的電影裏頭,出現許多圍繞著餐桌的場景,卻很少看得清楚餐桌上的食物?電影作品清淡有
出版社 /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229418
ISBN10 / 9869229417
EAN / 9789869229418
誠品26碼 / 2681215280005
頁數 / 27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3X19X1.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中文版《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序文
「我的朋友,張昌彥先生」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是我所寫關於小津安二郎導演的第二本書。目前為止,我寫了九冊與小津安二郎相關的書,其中這本或許是最出色的吧。
我之所以會寫出九本關於小津安二郎的著作,除了他是最優秀的電影導演之一,也因為我打從心底認為他的作品是極佳的電影。一本書完成後,又想繼續再寫關於小津的文章。我在長期間罹患了一種小津病。而讓我成為小津迷的,正是當年在早稻田大學認識,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張昌彥先生。
在一九七五年前後幾年間,我跟這位張桑除了在大學院一起上電影論的課程,也結伴去許多電影院看了大量電影。不只在東京,連去京都旅行時,也在當地一起看電影。當時我們把每天看一部電影視為義務,決定一年要看三百六十五部以上的電影。由於正值年輕,擁有自由的時間,
我們得以完成這項義務。接下來數年間,記得我們一年可看四百多部電影。
當時我們看電影去得最頻繁的場所,是位於東京.京橋的電影中心。不是現在已改建的建築物,而是原先的電影中心,我們在那裡一年看的電影超過二百部以上。「小津安二郎導演專題」、「五所平之助導演專題」、「清水宏.石田民三導演專題」、「島津保次郎導演專題」等,我們欣賞了當時在別處看不到的日本名導演作品。還有戰前的德國、奧地利電影、戰前的法國電影,以及戰前的蘇聯與美國、還有英國電影等。都是些一定會出現在電影史的世界名片。那是還沒有錄影帶或DVD的時代的事情。所以張桑與我以具備活生生的電影史知識而自豪。
十人十色,每個人的喜好各有不同。張桑跟我的喜好也當然不同,說不定還完全相反。舉例來說,其實我看過不少山田洋次導演的《男人真命苦》系列作品,但就是沒辦法感到喜歡。可是,張桑不論看哪部《男人真命苦》都說好。受到眾多日本人喜愛的《男人真命苦》系列電影,共有四十八部與一部特別篇,我想張桑說不定全部都看過了。有些部分我並不欣賞,我看過的《男人真命苦》系列電影還不及全部的半數。就《男人真命苦》系列電影來說,我所看過的部數完全不及張桑。
雖然我們的喜好有所不同,但他跟我最喜歡的導演同樣是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導演專題」記得是在一九七六年春放映,那也是全日本、甚至該說是全世界最早的正式小津安二郎回顧影展。當時,幾乎放映了所有現存的小津電影。我們在每部片放映時都去電影中心,充分享受小津安二郎的影像。電影看完之後,我們去銀座的狹小喫茶店,繼續沉浸在小津電影的餘韻中。
當時張桑話很多,不知說過多少次描寫家庭的小津電影有多優秀。他還提到過,小津所呈現的世界,也發生在自己的國家。而且他還為飾演主角的原節子的美著迷,說自己是她的頭號影迷。每天,就在經歷這些日子的過程中,我也從小津的普通影迷轉變為重度影迷,原本我對原節子沒有特別注意,不知從何時開始,我也變成她的影迷,因為沒有其他導演能比小津把原節子拍得更美。就這樣,我成為真正的小津迷。
當然,由於張桑也是小津迷,作為在日本留學的成果,早在二十年前,他就將小津的代表作《東京物語》與《秋刀魚之味》的劇本譯成中文。
我與張桑的緣份,又持續到一起赴巴黎留學的時期,說不定有一天我也會將當時的事寫下來。總之,我們在孕育盧米埃兄弟國度的電影院,也看過不少電影。
談論小津電影的人,豈不是提出過於複雜的影像論嗎?那往往變成文字遊戲,歪曲了小津的電影。小津的電影其實很單純,為什麼呢?因為小津自己寧願成為工匠,不喜歡當藝術家。小津認為電影是能讓全家人、情侶、朋友或獨自觀賞,獲得樂趣的事物,無疑是屬於大眾的娛樂。我以這樣的觀點為基礎,寫下這本書。
關於小津的書很多。其中大部分以影像論為中心,原因在於小津電影的特質。看過他電影的人,會想談論他具有獨創性的影像。我試著以「食」探究小津電影的特質。如果以「食」的觀點,就算不運用到稍嫌艱澀的理論,我想還是可以揭開小津電影的影像秘密。所以《小津安二郎的餐桌》這本書誕生了。
之所以著眼於「食」,我想大家可能都注意到,沒有比小津更常描繪飲食場景的導演吧。不過他所敘述的,既不是餐廳的故事,也不是廚師的故事。就像我們的日常生活般,小津電影裡登場的人物會去餐館吃拉麵、炸豬排或鰻魚。他們還會在小餐廳或酒吧喝日本酒或啤酒。小津電影裡幾乎沒有談情說愛或暴力的鏡頭。取而代之的是飲食場景。所以必須要探討小津電影裡關於吃的部分。
透過飲食研究小津電影的雖然是我,但促成這個機緣的遠因無疑是張桑。要是沒有一九七○年代跟他一起觀賞小津安二郎電影的體驗,我恐怕不會經歷這麼漫長的時間研究小津電影,也不會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寫出九本跟小津有關的書吧。
由於這樣的背景,當《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洽談中文版權時,我很高興地同意了。自己寫的書在國外究竟會獲得什麼樣的評價呢?我很想知道,而且對於「我的朋友,張昌彥先生」閱讀中文而非日文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會有什麼樣的感想非常好奇。下次當我見到他時,一定要問他這件事情。
二○一三年初夏
貴田庄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