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 | 誠品線上

Taipei Tech Architecture 2013-2014 Thesis Review

作者 劉宛育/ 何震寰/ 編
出版社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身為空間專業者所應具備的不只是空間操作的能力,對所處時空的關懷和問題意識恐怕是更為關鍵的,包括自身所處的城市正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身為空間專業者所應具備的不只是空間操作的能力,對所處時空的關懷和問題意識恐怕是更為關鍵的,包括自身所處的城市正在發生的空間議題、因應當下社會氛圍擾動而生的思考及反省,和個人化批判觀點的建立。2014年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亦是朝此方向邁進,一方面是不可迴避的必須承受之重,而脫離舒適帶進行既有秩序的顛覆和重建、正面回應的態度和發聲的勇氣,也是這個世代的學生在即將踏出校園之際,值得被期待的珍貴特質。每個人都有能量改變世界,即使很微小,但當涓滴細流匯集成大川時,就能形成一股力量。不因此刻的微小而減小它的效力,必須啟動改變、期待改變,形成一股進步的力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劉宛育 何震寰 主編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Team Fang 方俊傑棕地機制 呂其軒城市路跑系統 蔡寧都市骨架 吳育謙Team Ho 何震寰台北那塊金磚 黃文諭從昨日永和找回明日花園 王冠凱都市織理 楊嘉媁Team Hsu 徐沛津庶民藝術街區 蔡宗倫都市田莊 王冠祺歷史‧ 河岸‧ 夜市 劉豐榜綠意歷史的軸線 張竣淵Team Huang 黃金樺不存在的歷史 魏霽旅沉 林廷軒到碇來 蔡雅安Team Kao 高玉如翡翠嬉遊- 新導水地景 佘建勳綠食文化革命 蔡靜怡高架橋下的新生可能性 陳惟平優良風環境建築 翁聖翔 Team Lee 李明遠新型態社會住宅 黃信得傳承的土地 沈鑫伯都市的貨櫃游擊戰略 許文覺Team Lee + Pan塭仔教會- 阮ㄟ禱告室 賴寬誌+ 徐灝+ 傅聖凱Team Pan 潘天壹聚落經濟 林祥淨 Team Lin 林靜娟台北食物樂園 陳翰璋無色 陳顥方真相之牆 盧晴Team Liu 劉宛育消費感知魚市場 江豐霖個人空間網絡 楊心夢Catscape of Epolu Islnad 曾子亭Team Tsai 蔡嘉豪Hello Stranger 梁惠閔Altering Landscape 廖詩華+ 王湘宜Adaptive Architecture In the Community 許培琪 Team Wu 吳佳芳新型態都市農耕 王晨宇記憶拼圖 林宜萱+ 陳聖芯再生場鎖解 黃超奇

商品規格

書名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
作者 / 劉宛育 何震寰 編
簡介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3-2014畢業設計作品集:身為空間專業者所應具備的不只是空間操作的能力,對所處時空的關懷和問題意識恐怕是更為關鍵的,包括自身所處的城市正在
出版社 /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0414981
ISBN10 / 986041498X
EAN / 9789860414981
誠品26碼 / 2680886783006
頁數 / 41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5X11.5X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主任的話
適逢北科大建築系朝向深耕實務時代邁進的2014年,恰逢教育部推動第二期技職再造;在此難得的機緣下,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在針對目前社會現象,提出務實且適當的設計,回應了社會對於北科大建築系之期許。
面對大環境的變遷,本系規劃未來同學必須前往業界實習100天,並完成實習實務作品,亦必須修滿建築設計課程40學分,以符合建築師考試制度之改變;為此,本系在維繫校外實習、協同業師教學、同學適性發展、提升同學就業力與競爭力之大前提下,由課程小組與校外實習小組同學打造建築專業養成3階段課程。
第一階段在本系專任教師與業界師資協同教學下,為一、二年級同學打造專業基礎養成學程;而第二階段為三年級同學延續一、二年級的學習,在大三時需在專任老師與業界老師共同指導下,找尋建築適性出路並前往實習;第三階段則是在大四針對實習場所專長提出實務設計、作品或報告。
針對以上,本系由衷期望每位同學在畢業前即擁有就業力與考取專業證照之能力。以符合技職教育為培育產業所需人才之精神,並確實肩負起北科大建築系為台灣教育舵手之重擔。
北科建築系一直是學子們學習及生活的後盾,望每位北科畢業的同學能夠抱持不斷地自主學習、提升抗壓性與團隊合作精神,迎向未來。
系主任 王聰榮


「如果設計只是促使消費的手段,我們應該拒絕設計;如果建築只是為了彰顯社會和資產階級的所有權,我們應該拒絕建築;如果建築和城市規劃只是形式化了當今不公不義的社會分化,我們應該拒絕這個規劃和這些城市─直到所有的設計活動都是企圖朝向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屆時設計應當消失了。我們沒有建築也能活下去。」
1968年5月30日,第14屆米蘭設計三年展開幕之際,抗議群眾立即湧入、佔領了展覽會場並阻止其運作直至6月9日。以學生為首的抗議群眾訴求:身為設計者應具備社會責任感的意識,更進一步達到對既有權力關係的批判。某種程度上,批判態度的內在衝突(該屆三年展的策展團隊包括著名的現代主義批判團體Team 10)更加激進化了義大利激進派的建築師,後續效應以受其衝擊影響最為顯著的資本主義批判建築團體例如Archizoom和Superstudio為其高峰。
諷刺的是,該屆三年展的策展主題為「大多數」。此次抗議行動雖不在展覽的初始規劃中,以文件化社會現象為其宗旨,之後仍收錄在第14屆米蘭三年展的官方出版品中:「年輕人的抗爭是典型的現象,可視為是社會的多數在轉變的過程中所引發的矛盾的強烈表現。次此抗議的方式顯示了新的組織原則的必要性─不只影響實體環境的結構和形式,也喚起了對建築和城市規劃的新的想像。」
身為空間專業者所應具備的不只是空間操作的能力,對所處時空的關懷和問題意識恐怕是更為關鍵的,包括自身所處的城市正在發生的空間議題(從場所權力到居住正義)、因應當下社會氛圍擾動而生的思考及反省(從民主價值到公民責任),和個人化批判觀點的建立(從自由意志到認知覺醒)。一方面是不可迴避的必須承受之重,而脫離舒適帶進行既有秩序的顛覆和重建、正面回應的態度和發聲的勇氣,也是這個世代的學生在即將踏出校園之際,值得被期待的珍貴特質。
召集老師 劉宛育

在內爆中,設計介入
值得注意的,這一年來共同形成學生的設計介入的基調的事件或議題包括:22K社會新鮮人起薪、豪宅一坪200~400萬、服貿協議與319學運、毒澱粉、塑化劑、假臺灣米、胖達人香精事件、假油事件,以及與都市空間這個專業更為相關的文林苑都更、苗栗大埔徵地、淡海新市鎮、華光社區、蝸居浮現等遍地烽火般的不公義事件,其間所顯現的蛛絲馬跡的關聯,顯現了在父權式領導與全球性資本開發導向的政治氛圍中,追求利潤極大化而衍生的事件或趨勢,此中土地或空間商品淪為政客投機或資本積累的利器。建築與都市涉及極巨大尺度與極巨大的利益,在這一切建築產官學三界合作的權宜共謀的沆瀣一氣,以及嘶聲高喊文創產業至幾近無力的社會氛圍中,22歲這一批年輕人的畢業設計在相較下的微小,是否能夠有甚麼介入的立足點,或翹起世界的支點?
畢業設計總是有點理想性格的,儘管這些作品與提案僅有極少數獲得實現的可能,那仍舊是專業世界的起點。
無非因為,建築教育不只是學校教育,而是終身學習,學校教育無法在4-5年內就將學生訓練成具備建築師條件的狀態,畢業設計也不是脫離現實條件的烏托邦式的設計。畢業設計與實務的實踐應是緊密相連;畢業設計的方法探索與建立、議題導向的設計方法,正應是與實踐中的方法,此兩者並無二致。如果(雖也是氣餒著地說)目前狀態不是如此,我們應探究原因,而不是把實務環境與教育環境的差異視作理所當然,僅將理想寄情於畢業設計,繼續在實務環境中以不思索論述的方式進行著。(我們能允許靈肉分離?)
每個人都有能量改變世界,即使很微小,但當涓滴細流匯集成大川時,就能形成一股力量。不因此刻的微小而減小它的效力。設計的價值的探求,在此借用楊儒門今年在北科的演講題目(改變是一種力量)並進一步延伸為:我們必須啟動改變、期待改變,形成一股進步的力量。
召集老師 何震寰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