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石濤為中國明清畫壇巨擘,創作風格獨特,深受時人與後世推崇。 本書主要聚焦於1697至1707年間,當石濤身處揚州且目前留存作品數量最多的晚期階段。 作者綜合運用中國傳統的研究理路、西方的形式分析和圖像學分析,以及因1970年代英美學界「新藝術史」興起而形成的一套社會詮釋模式,探討石濤這位偉大畫家的社會、政治、心理、經濟和宗教等五大面向,揭示其繪畫實踐的複雜性。作者同時以現代性架構石濤的生平與藝術,並以自主性、自我意識與懷疑界定石濤繪畫的主體性。相信閱讀本書將可獲得一種與閱讀當今其他藝術史著作完全不同的體驗。 ■作者簡介 喬迅(Jonathan Hay) 1956年出生於英國。 197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學士。 198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美國紐約大學美術史研究所(Institute of Fine Arts, New York University)講座教授。 其研究專長領域為中國藝術史、中國當代藝術、以及藝術史理論與方法等,特別是關於中國現代性與視覺文化議題。2002-03年曾獲古根漢研究基金(Guggenheim Fellowship)。 自1989年起陸續發表關於中國晚期與當代藝術的論文和評論多篇,如 “The Kangxi Emperor’s Brush-Traces:Calligraphy, Writing, and the Art of Imperial Authority.” In Wu Hung and Katherine Tsiang Mino, eds., Body and Face in Chinese Visual Culture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The Diachronics of Early Qing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Lynn Struve, ed., The Qing Formation in World-historical Time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Review of Ten Thousand Things: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Lothar Ledderose),” Art Bulletin 86.2 (June 2004)、“Sanyu's Animals.” In Sanyu:L'écriture du corps Language of the body (Paris:Musée Guimet, 200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