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二的智慧: 金剛經探微 | 誠品線上

超越二的智慧: 金剛經探微

作者 濟群法師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超越二的智慧: 金剛經探微:《金剛經》到底說了些什麼?為什麼千百年來,人們對它奉若圭皋,推崇備至? 這本了解和學習《金剛經》的指南,以二十個主題開啟《金剛經》蘊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金剛經》到底說了些什麼? 為什麼千百年來,人們對它奉若圭皋,推崇備至? 這本了解和學習《金剛經》的指南, 以二十個主題開啟《金剛經》蘊含的修行原理, 引你放下偏見,為人處世更有智慧。 怎麼看,決定了我們怎麼做,進而決定了我們的生命品質。 正確認識世界,是樹立正見、成就解脫的重要基礎。 本書就帶你透過《金剛經》認識中道智慧,學習用緣起法觀察世界。 在一萬多卷漢傳佛經中,《金剛經》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一。即使不是佛教徒,即使從未讀過佛經,也往往由於各種因緣而聽過這個經名,或聽過其中某個偈頌、某句經文。例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等等,其普及程度,唯有同屬般若系經典的《心經》可相提並論。 描述六祖故事的《六祖壇經》是禪宗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漢傳佛教中唯一被尊為「經」的祖師著述。禪宗六祖慧能開悟的契機就是《金剛經》中的名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慧能的頓悟本心並不是奇蹟,而是建立在多生累劫的善根之上,因為宿世善根成熟,一觸即發。 自《金剛經》傳入漢地以來,從古德對它的注疏、論釋,到今人對它的解讀、研究,可謂精采紛呈。所以,這次濟群法師將從另一個角度契入,不是按經文依次解讀,而是圍繞經中關注的二十個問題,開顯本經蘊含的修行原理。 誦過《金剛經》的學人應該有這個印象——經中的重複之處較多。尤其是初接觸者,難免心生疑惑:佛陀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說法?其實,這種重複並不是完全雷同,而是關注了相似的問題,但在解說上有所側重,從不同角度進行闡發。如果把握不住重點,我們就可能在修學本經時,既有似曾相識之感,又有不甚了了之惑。 基於此,本書特別把相似的問題編輯在一起,加以對比和說明。比如《金剛經》多處說到怎樣看待佛身——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嗎?也多處論及怎樣理解說法——如來究竟有沒有說法?通過這些對照,便於我們更瞭解並掌握本經主要思想,進而以般若智慧認識這些問題。 本書雖然沒有逐字逐句地全文解讀,但經中闡述的主要問題都涉及了。從發菩提心、無我度生,到如何正確認識如來身相、認識佛果的成就、認識我們所學的法,還有如何修習六度、修菩薩行、莊嚴國土等。既有對信仰對象的認識,也有對修行法門和結果的闡述,包括了見、行、果的完整次第。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濟群法師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隨後至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參學任教。多年來,教書育人,學修並重,為禪宗最早成成立的流派「溈仰宗」第十代傳人。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閩南佛學院等多所佛學院研究生導師,並受聘為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長期從事唯識、戒律、道次第的研究及講授。教學之餘積極致力於佛法弘揚,時常應邀於高等院校及信眾團體演講,足跡遍布國內外。此外,出版並發表各類著述、論文兩百餘萬字,包括「人生佛教、修學引導、以戒為師、佛學研究」四大系列三十餘種。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來,更將弘法重點轉向道次第、菩提心和皈依,著重佛法基礎建設,引領佛弟子在菩提道上穩步前進。濟群法師臉書粉絲頁及微信公眾號,請搜尋「濟群法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緣起 緒論、從《般若經》在佛教的地位說起 1.從大乘三系看 2.從漢傳佛教的判教看 3.從藏傳佛教看 一、般若經典概說 二、《金剛經》的翻譯與弘揚 1.《金剛經》在中國的翻譯 2.《金剛經》的弘揚 三、經題與本經的宗旨 1.釋般若 2.釋波羅蜜 四、《金剛經》的科判 五、《金剛經》的主要思想 1.菩提心 2.菩薩行 3.無我 4.無相、無所得 5.中道見 6.無住 六、從穿衣吃飯開始 1.證信序 2.發起序 七、發菩提心——勝義菩提心 1.提出問題 2.如何發菩提心 八、無我度生 1.無我度化眾生 2.無我修習忍辱波羅蜜 3.通達無我不受福德 九、佈施波羅蜜——無相佈施 十、佛陀的身相——無相可得 1.色相非真 2.有相之身不為大 3.不以色相見如來 4.如來具足相好莊嚴 5.離相見如來 十一、《金剛經》的信仰——難信之法 1.信心來自善根 2.稀有難信之法 十二、聖賢的果位——佛果無得 1.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佛果無所得 3.聲聞果無得無證 十三、如來的言教——無法可說 1.如來無有說法,法離言說 2.說法者無法可說 3.佛陀言教只是入道的方便 十四、般若正觀 十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十六、般若法門的殊勝 1.與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校量 2.與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校量 3.與恆河沙等身命佈施校量 4.與每日三次恆河沙等身佈施校量 5.與供養無量諸佛功德校量 6.與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等七寶佈施校量 7.與無量七寶佈施校量 十七、心為何物 十八、廣修善法,成就菩提 十九、如來的境界 二十、佛眼看世界 結束語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三十二分)

商品規格

書名 / 超越二的智慧: 金剛經探微
作者 / 濟群法師
簡介 / 超越二的智慧: 金剛經探微:《金剛經》到底說了些什麼?為什麼千百年來,人們對它奉若圭皋,推崇備至? 這本了解和學習《金剛經》的指南,以二十個主題開啟《金剛經》蘊含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4778492
ISBN10 / 9864778498
EAN / 9789864778492
誠品26碼 / 2681882923007
頁數 / 24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金剛經》到底說了些什麼?
為什麼千百年來,人們對它奉若圭皋,推崇備至?

這本了解和學習《金剛經》的指南,
以二十個主題開啟《金剛經》蘊含的修行原理,
引你放下偏見,為人處世更有智慧。

試閱文字

自序 : 緣起

 

在一萬多卷漢傳佛經中,《金剛經》是國人最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一。即使不是佛教徒,即使從未讀過佛經,也往往由於這樣那樣的因緣聽過這個經名,或聽過其中某個偈頌、某句經文。其普及程度,唯有同屬般若系經典的《心經》可相提並論。

那麼,《金剛經》到底說了些什麼?為什麼千百年來,人們對它奉若圭皋,推崇備至?

自《金剛經》傳入漢地以來,從古德對它的注疏、論釋,到今人對它的解讀、研究,可謂精采紛呈。所以,這次我們將從另一個角度契入,不是按經文依次解讀,而是圍繞經中關注的二十個問題,開顯本經蘊含的修行原理。

誦過《金剛經》的學人應該有這個印象——經中的重複之處較多。尤其是初接觸者,難免心生疑惑:佛陀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說法?其實,這種重複並不是完全雷同,而是關注了相似的問題,但在解說上有所側重,從不同角度進行闡發。如果把握不住重點,我們就可能在修學本經時,既有似曾相識之感,又有不甚了了之惑。
基於此,我們特別把相似的問題編輯在一起,加以對比和說明。比如《金剛經》多處說到怎樣看待佛身——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嗎?也多處論及怎樣理解說法——如來究竟有沒有說法?通過這些對照,便於我們更好地瞭解並掌握本經主要思想,進而在佛陀的引導下,以般若智慧認識這些問題。

試閱文字

內文 : 緒論、從《般若經》在佛教的地位說起

以緣起性空的正見為基礎,
是深入其他大乘經論的基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剛經》屬於般若系經典,所以在正式講述本經之前,先給大家介紹一下《般若經》在佛教中的地位。

1.從大乘三系看

近代的太虛法師和印順法師把大乘佛教歸納為三系。
一是性空唯名系,認為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因緣和合的,不過是假名安立而已,其本質都是空性。闡述這一思想的經論,主要是般若系經典,以及依《般若經》所造的論典。如龍樹菩薩所造的《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提婆菩薩所造的《百論》等。
二是虛妄唯識系,側重從妄識探討人的心理現象,通過對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解析,說明我們所認識的世界都是心識的作用和顯現。換言之,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沒有離開我們的認識。主要經論有《解深密經》,及彌勒菩薩所造的《瑜伽師地論》、世親菩薩所造的《唯識三十論》等。
三是真常唯心系,與虛妄唯識系相反,主要立足於真心探討修行原理,認為眾生本自具足圓滿無缺的佛性,又稱如來藏,這是覺悟成佛的潛質。主要經典有《涅槃經》、《楞嚴經》、《勝鬘經》等。
在三系中,《般若經》屬於性空唯名系。
此外,也有將大乘佛教分為兩系的觀點。如義淨三藏在《南海寄歸傳》中說:「所言大乘,一者瑜伽,二者中觀。」如果歸納為兩系,那麼《金剛經》是屬於中觀的典籍。

2.從漢傳佛教的判教看

佛教傳入中國後,東晉慧遠法師在廬山與道友共結蓮社,同修淨業,被後人尊為淨土宗初祖,這也是漢傳佛教最早的宗派。隨著經典的不斷翻譯和傳播,至隋唐逐漸形成天台、三論、華嚴、唯識、禪、密、律、淨八宗。其中,有幾個宗派和《般若經》關係密切。
如吉藏法師創立的三論宗,就是以《般若經》為最高典籍,依《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建宗立派。
此外,天台宗將佛陀的一代時教判攝為藏、通、別、圓。其中以《般若經》為通教,通前通後,通化三機。所謂通前,是指它能接引二乘人進入大乘;通後,則是作為深入其他大乘經論的基礎。比如學修《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等,如果沒有以緣起性空的正見為基礎,就容易於如來藏的思想產生常見。
禪宗最初傳入時,達摩祖師以四卷《楞伽》印心。到了四祖道信,宣導弟子們誦念「摩訶般若波羅蜜」,五祖弘忍則直接讓弟子們修學《金剛經》。至六祖慧能,和《金剛經》更是因緣深厚,不可思議。最初,六祖就是因為聽人誦念《金剛經》而發心修行,其後又因聽聞五祖解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整個《六祖壇經》,就是建立在《金剛經》的基礎上,為學人指明了最為快捷的頓悟路徑。

3.從藏傳佛教看

在藏傳佛教中,格魯派特別推崇《般若經》,以中觀見為最高、最究竟了義的見地。至今,很多藏族家庭依然有供奉《般若經》的傳統,其地位可見一斑。
而寧瑪派認為,佛陀說法有三轉法輪。初轉法輪側重說有,如四諦、十二因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轉法輪側重說空,說一切法是無自性空的,即般若法門;三轉法輪又是說有,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所以他們稱般若為中觀,依如來藏建立的大圓滿則是大中觀。大中觀要建立在中觀基礎上,以《般若經》的空性正見為基礎。這個觀點類似天台的判教,也是以般若為通教。

由此可見,不論在印度佛教、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中,《般若經》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六、從穿衣吃飯開始

從日常生活的一幕開始,其中也包含著修行的常道。
修行不只是誦經、拜佛等特定形式,其中最關鍵的在於見地和用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剛經》的序分,是關於佛陀入城乞食的描述。就像一幅畫卷,將我們帶到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舍衛城。在那裡,佛陀正向我們緩緩走來,說法,釋疑……
根據漢傳佛教的傳統,將每部經概括為三部分,分別是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類似序論、正論和結論。《金剛經》的序分,包括證信序和發起序兩部分。

1.證信序

證信序,又稱通序,即佛典的通行模式。打開佛經,通常會出現「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之類的敘述。古德稱之為六種成就,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是講述這部經典的因緣、時間、教主、場所、聽眾,以此說明此經的真實性。因為不同經典的宣講地點、聽眾等有所不同,所以,通序雖然模式相同,但內容未必一致。
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金剛經》的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如是」簡單地說就是「如此」,這裡指《金剛經》。「我聞」的「我」,是指阿難尊者。
佛經並不是佛陀撰寫的,而是由他親自宣講後,弟子們口耳相傳地加以傳播。佛陀滅度後,為了讓佛所說的法準確無誤地傳承下來,弟子們舉行了結集大會。由常隨佛陀左右並有「多聞第一」美譽的阿難尊者,將他聽聞的法義背誦出來,經過五百阿羅漢的印證,然後記錄成文,成為流傳於世的經典。「如是我聞」就是以阿難尊者的口氣說:「我是這樣聽說的。」
這樣的開篇並不是阿難尊者決定的,而是佛陀的遺教。《大般涅槃經後分•遺教品》記載,佛陀將入滅時曾囑咐阿難尊者:「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

一時
有些經典也稱「爾時」,指那個時候。這一方面是因為印度人不太重視時間概念,另一方面也因為佛法真理超越時間,且適用於任何時空,以此顯示真理的普世性和永恆性。


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本經的主講者。

舍衛國
這是本經的宣講地點。舍衛國,本名拘薩羅,舍衛是都城,此處是以首都代國名。其位置在今印度西北部拉布提河南岸。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統治此國。據記載,佛陀前後在此居住二十五年,較其他諸國更久。

祇樹給孤獨園
是佛陀最早的精舍,由祇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共同供養。佛典記載,給孤獨長者對佛法生起信心後,希望為佛陀建造精舍,弘傳正法。經多方選擇比較,他看中了祇陀太子的私人園林。祇陀太子並不願意出讓園林,但礙於給孤獨長者的威望,就戲言稱:「除非用黃金鋪地,我才可以把園林賣給你。」想不到給孤獨長者當即應允,命人抬來黃金。祇陀太子被給孤獨長者的誠意所感,也發心共襄盛舉,將園中樹木作為他自己對佛陀的供養。因為這個緣起,所以此園被稱為「祇樹給孤獨園」。佛陀一生中,曾多次在此說法度眾。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是說法的聽眾,也是佛陀的常隨眾,經常跟隨佛陀在恆河兩岸遊行、聞法。除大比丘眾,應該還有沙彌或居士,但因四眾以大比丘為首,故以此為代表。

以上為證信序。所謂證信,就是通過相關資訊說明這部經的可信度。

2.發起序

接著是本經的發起序,也稱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法會因由分第一)

在《大般若經》、《華嚴經》等諸多大乘經典中,佛陀演說大法前,往往會放光動地,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瑞相。而《金剛經》的開頭卻異常平實,這也體現了本經直接、樸實的修行特點。

爾時,世尊食時,
食時,即到了吃飯的時間。佛世時,出家眾除了被信徒請去應供,平時都是乞食,佛陀也不例外。在南傳佛教地區,至今仍保留這一傳統。每天到了食時,出家眾就到寺外乞食,接受信眾供養並為其祝福。

著衣
這裡的衣特指僧伽黎,也稱大衣。比丘有三衣,其中五條衣是雜作衣,七條衣是入眾衣,大衣是在說法、乞食等重要場合穿的。對原始僧團的出家眾來說,乞食是一件莊嚴而隆重的事,屬於重要的修行內容。出家眾通過乞食滋養色身的同時,也給信眾培植福田的機會。所以必須穿上僧伽黎,具足威儀,使未信者生起信心,已信者堅固信心。

持缽
缽是出家眾乞食專用的盛器,也是餐具,為比丘必備的六物之一。在原始僧團中,比丘必須具備三衣、缽、濾水囊、坐具六種物品,才能在僧團如法生活。乞食本身就是修行,所以缽不能隨便拎著,而要恭恭敬敬地捧在手中。正因為如此,乞食也稱「托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世尊搭衣持缽,進入舍衛城乞食。關於乞食,《法集經》記載了三種意義。一是不貪珍味,美惡均等;二是為破我慢,於富貴貧賤等家皆無揀擇;三是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出家眾乞食是有規範的,不能嫌貧愛富、挑三揀四,要以平等心待之,依次而乞。而且以七家為上限,只要走過七家,哪怕沒乞到任何食物,也不能再繼續了。《薩婆多毗尼毗婆沙》曰:「次第到七家,得食則食,不得亦止。」

還至本處
乞食後,將得到的食物托回祇樹給孤獨園。因為吃飯是修行的一部分,所以要安坐下來,有威儀、有覺知地進食,而不是在外隨隨便便地吃。

飯食訖,收衣缽,
用餐後,將缽洗淨晾乾,並將僧伽黎收起。

洗足已
印度出家人是赤足而行,所以準備上座前要清洗雙足。至今,很多南傳僧人在托缽時依然保留赤足的傳統。

敷座而坐
然後鋪設座位,跏趺而坐。當時的出家人都是席地而坐,但可以墊些草,然後鋪上一塊布。這塊布也叫坐具、尼師壇,屬於比丘六物之一,其做法和尺寸都是有定量的。

這一段名為「法會因由分」。其中,佛陀為我們示現了一個普通出家人的生活。因為《金剛經》是破一切相的,所以佛陀沒有放光動地,沒有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境界,而是從日常生活的一幕開始。其中也包含著修行的常道:「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體現戒;「洗足已,敷座而坐」,蘊藏定;以平等心次第乞食,保持正念,包含慧。
修行不只是誦經、拜佛等特定的宗教形式,其中最關鍵的,在於見地和用心。見地,是通過聞思經教確立正見;用心,則是在做每件事的時候保持正念。如果具備正見和正念,不論做什麼都可以是修行,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搬柴運水,好用工夫」。反之,如果不具正見,缺乏正念,即使在誦經拜佛,也不過是得些人天福報,卻離道遠矣。正如五祖當年對弟子們教誨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