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典藏精選 | 誠品線上

世說新語典藏精選

作者 鳴柳/ 編
出版社 驛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世說新語典藏精選:《世說新語》可謂中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它簡短、精采,妙趣橫生,充滿了高度藝術性的描繪和風趣幽默的語言,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翻開此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可謂中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它簡短、精采,妙趣橫生,充滿了高度藝術性的描繪和風趣幽默的語言,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翻開此書,猶如見到了一千多年前栩栩如生的古人。 《世說新語》生動的筆法、吸引人的名人軼事、為人處世的道理深入淺出,一向是中國文人案頭的必備!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鳴柳古典文學研究生,專研明清文學。涉獵廣泛,並於課業之餘從事寫作與翻譯。已出版作品有《幽默鬼怪奇書--何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德行第一言語第二政事第三文學第四方正第五雅量第六識鑑第七賞譽第八品藻第九規箴第十捷悟第十一夙惠第十二豪爽第十三容止第十四自新第十五企羨第十六傷逝第十七棲逸第十八賢媛第十九術解第二十巧藝第二十一寵禮第二十二任誕第二十三簡傲第二十四排調第二十五輕詆第二十六假譎第二十七黜免第二十八儉嗇第二十九汰侈第三十忿狷第三十一讒險第三十二尤悔第三十三紕漏第三十四惑溺第三十五仇隙第三十六

商品規格

書名 / 世說新語典藏精選
作者 / 鳴柳 編
簡介 / 世說新語典藏精選:《世說新語》可謂中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它簡短、精采,妙趣橫生,充滿了高度藝術性的描繪和風趣幽默的語言,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翻開此
出版社 / 驛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316309
ISBN10 / 9869316301
EAN / 9789869316309
誠品26碼 / 2681339525006
頁數 / 320
開數 / 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5.5X19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在中國的文化史裡,經典眾多,可圈可點者不計其數,各不相同,但是,《世說新語》不能不說是其中一部具有多方面開創性的奇書。
  《世說新語》可謂中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它簡短、精采,妙趣橫生,充滿了高度藝術性的描繪和風趣幽默的語言,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翻開此書,猶如見到了一千多年前栩栩如生的古人。《世說新語》一向是中國文人案頭的必備,它生動的筆法、吸引人的名人軼事,足以讓後世學到無數為人處世的道理。
  《世說新語》一書充滿了時代精神。不管是空前釋放的個性,還是玄學的明道思辨,或者朝野的得失進退、世道人情的喜怒哀樂,全都有生動傳神的記述,可謂魏晉風骨的現實寫照。
  在書裡,先進的人文理念得到了集中體現。雖然該書是一千多年前的著作,反映的也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但人們追求自我精神世界的完善、企盼歸隱出世的理想境界,以及對虛偽貪鄙的抨擊、對真善美的崇尚,都貫穿於字裡文間,而成為網絡全書眾多故事的脈理。
  也許提到《世說新語》,大家還是有些陌生,但是提到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耳熟能詳的成語,你可能就一點也不陌生了,反而還覺得非常熟悉,而它們都出自一千多年前的這本《世說新語》,如「東床坦腹」、「管寧割席」、「拾人牙慧」等等。這一本書保存了不少典籍佚文,而這正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璀璨典藏。
  《世說新語》自問世以來,書中所記錄的亦道亦儒、不經不誕的行為方式,常常成為後世文人士大夫修身寄懷的一面鏡子,但是它又因為其離經叛道的因素而被正統者詆誹。當我們從儒家文化已經逐步弱化的現代社會反觀魏晉時代的精神和文人風采,卻發現其亮點仍然閃爍著光芒。書中魏晉時人所具有的見解力、思辨力、人格魅力,到現在讀來,仍然讓人拍案叫絕。
  該書共分三十六類,一千一百三十則,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及其門下文人學士集體纂輯而成。劉義慶(四○三~四四四年),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為宋武帝劉裕之侄,襲封臨川王,官至尚書左僕射、中書令。他少慕儒學,晚年好佛,《宋書》謂其「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招集文學之士,遠近必至」。
  在劉宋宗室子弟素乏文才的當時,劉義慶之才贍不僅曾使他倍受宋武帝劉裕之寵,而且延攬諸多文學才士,著述頗豐。《宋書》、《南史》、《隋書》等認為除《世說新語》十卷外,《徐州先賢傳》十卷、《典敘》兩種、《集林》三百卷(惜皆已不傳)及怪異小說集《幽明錄》、《宣驗記》等,皆出自其手。而《世說新語》不僅是劉義慶著述中,也是漢魏六朝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志人小說。
  《世說新語》行文跌宕有加,淺者至淺,奧者尤奧,為便於讀者順暢閱讀該書,譯者於注釋之外,又對每一則故事進行了通俗易懂的全譯,希望能對讀者的閱讀有所幫助。
  不過,由於《世說新語》成書已久,距離如今的時代已一千多年,不管是在對人物精神的評判尺度上,還是對道德倫理的評判尺度上,都與現時的社會極不相同,讀者可能會有多種不同於書中的見解,至於是否正確,也許不是我們所應評斷的,也許讀者所思所想,正是魏晉時的當事人所希望得到的。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