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罹癌時: 該開刀、化療、還是放射線? 讓醫師用實際經驗告訴你正確的觀念與作法。 | 誠品線上

當醫師罹癌時: 該開刀、化療、還是放射線? 讓醫師用實際經驗告訴你正確的觀念與作法。

作者 楊友華
出版社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當醫師罹癌時: 該開刀、化療、還是放射線? 讓醫師用實際經驗告訴你正確的觀念與作法。:醫生不只醫病,也會被醫!這是本病人和醫生都受用的癌症指引書。「每個人都有可能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醫生不只醫病,也會被醫!這是本病人和醫生都受用的癌症指引書。「每個人都有可能得到癌症。」當這樣的事實擺在眼前,我們不該再等到罹癌時才臨時抱佛腳。了解癌症的治療過程,找到適合的醫生、提出正確的問題,都能幫助我們建立一道「癌症防火牆」。 30年前因母親罹癌,在香港長大的楊友華醫師看到當地「安寧病房」的照顧模式,而後自願在台灣剛成立安寧病房的馬偕醫院服務,並將「醫人比醫病重要」的觀念落實在治療過程中。對於台灣醫療環境的優缺點,楊醫師也提出改善建議,讓醫病雙方都能對彼此的想法有更多同理心。無論是想預防癌症的人、正在抗癌的患者、照顧癌友的醫療人員,都能從這本書得到實用的知識。書中也收錄癌友們感人故事,完成最後願望的末期大腸癌山東老兵、年輕的子宮體惡性衡紋肌瘤患者、說不出話的咽癌症的大小姐、只想好好睡一覺的電子工程師、痛到求死的胰臟癌……看看楊醫師如何提供人道醫療,無論是痊癒或接受安寧照顧,讀者都能從中感受到醫師與患者的互信與互助。本書特色1.作者兼具腫瘤醫生和患者家屬的雙重身分,看待癌症的想法更為宏觀。2.不同於一般僅主張一家之言的抗癌方法,本書告訴讀者中式與西式、先進與傳統療法的特色與優劣,醫者能從中知道既有療法的盲點,患者能了解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療法。3.本書肯定安寧照顧的重要並剖析醫療體系的運作方式,拉近以往互不體諒的醫病關係,促進雙方友好合作共同抗癌的可能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楊友華在馬偕醫院設立「安寧病房」的第一年進入腫瘤科服務,因為母親罹癌的經歷而更了解病患與家屬的心情和需求。有感於對付恐怖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預防勝於治療」,於2005年創辦新生命腫瘤中心,積極推廣預防癌症的養生觀。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曾赴英國威爾斯大學進修安寧緩和醫學。現任台北萬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第一步 先了解1為什麼會得癌症?2認識癌細胞3理解醫療病人的立場4標準化癌症治療流程5解決問題之前,你該思考的問題第二步 選對的醫生1先找大醫院2先找名醫3詢問有類似病例的親友4了解醫醫相護的隱憂5需要貨比三家不吃虧嗎?6從問診態度及專業來判斷7臨床經驗8醫生說的,你聽得懂嗎?9真正關心病患的第三步 問對問題,做出正確的決定1把話說清楚2與家人討論列出問題後再提問3要有做筆記的習慣(家屬)4話不要只聽一半5學習有關的專業名詞6你該問的十個問題7如何尋求第二意見,再確認?8若有不同意見時,該怎麼辦?第四步 築癌症防火牆1每個人都有可能會得到癌症2如何讓癌細胞變正常3發明了新藥,但罹患癌症的人卻沒有減少4降低化療量,降低死亡率5只要你願意改變,癌症不是不治之症6能吃喝拉撒睡,證明還很健康7養身之道8自我充實補充知識9面對專業人的建議如何判斷※我與癌症的故事分享1完成最後願望的末期大腸癌山東老兵2最後一滴淚─年輕的子宮體惡性衡紋肌瘤患者3說不出話的咽癌症的大小姐4只想好好睡一覺的電子工程師5痛到半死的電器行老闆6痛到求死的胰臟癌

商品規格

書名 / 當醫師罹癌時: 該開刀、化療、還是放射線? 讓醫師用實際經驗告訴你正確的觀念與作法。
作者 / 楊友華
簡介 / 當醫師罹癌時: 該開刀、化療、還是放射線? 讓醫師用實際經驗告訴你正確的觀念與作法。:醫生不只醫病,也會被醫!這是本病人和醫生都受用的癌症指引書。「每個人都有可能得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777542
ISBN10 / 9861777547
EAN / 9789861777542
誠品26碼 / 2680825410000
頁數 / 16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5X22.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作者自序

腫瘤醫生不能說的秘密

醫者仁心 始於視病猶親
我為什麼會做腫瘤科醫師?這得說到三十多年前,我的母親死於乳癌,我自己就是末期癌症病人家屬。香港那時就已經有「安寧病房」的照顧模式,而台灣則還沒有人知道「安寧病房」。我本身是香港人,母親因癌症過世後,我爭取到台灣來念醫科,畢業之後進入馬偕醫院的腫瘤科。我選擇馬偕醫院是因為它有安寧病房,當年是馬偕醫院安寧病房設立的第一年。
我跟邱仲峰醫師一起從醫,他是我學長,如今是北醫大腫瘤醫院副院長。我那時對安寧照顧很有興趣,醫院也希望我做。因為安寧病房附屬於放射腫瘤科,我勢必得做放射腫瘤科醫師。
我算是很另類的腫瘤科醫師,不太會跟著傳統方法做。臨床上有很多人都用美國人的方法治療台灣人,但我和邱仲峰醫師這批人,卻不完全把美國的那一套拿來套用在台灣人身上,因為體質是不一樣的。
在臨床上經常觀察到,醫生給病人的傷害更超過治療,我們的病人接受治療時都比其他國家的病人痛苦,說穿了,也比別人短命!因為我們把美國的治療方式,完完全全放到台灣人身上,而造成水土不服。這種現象到現在還是存在,因為崇洋的心態,我們忘了去反省這些方法適不適合我們正在面對的病人。
醫師很多都是站在自我保護的立場來治療病人,書上這樣寫,只要照著做,就算沒治好,也不會被罰。而病人的治療成效好與不好,並不是他們最關心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很不道德。
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如何把病人的癌症治好,同時把病人的生活品質照顧好,這才是理想的治療方式,但醫師們普遍缺乏這種思維模式。二十多年來,我不斷在思考反省這個問題。

‧另類醫生 治病患擺第一
我不反對中藥或其他非主流的療法,但是,我希望病人讓我知道他使用過哪些療程,這樣我才能評估他的進展。我不是乖乖牌的醫生,醫院不提供的,我不見得就放棄。
現在健保所建立的系統,嚴重影響醫生的醫療行為,我們對病人的照顧方式、治療多被受限。有時候多做了,被健保抓到,即使這個「多做的治療」改善病人狀況,醫生仍因此挨罰。很多醫師妥協了,「反正健保這樣規定,我就這樣做,到時候出了事就不用賠償。」最後病人情況更糟了,健保卻不負責這部分。
之前,我醫治一位罹患胃癌的女性病患,約莫五十歲,是一個音樂老師。我們一見面,她就對我說,自己是一個二十四小時坐在馬桶上的音樂老師。
音樂老師是給人感覺優雅、注重形象的工作,但是,老天爺像是在跟她開玩笑,因為罹患胃癌,她有嚴重腹瀉的問題,所以,她幾乎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必須坐在馬桶上。讓這位音樂老師除了在生理上飽受病魔折騰外;心理上,對於不能維持以往優雅氣質的糗態,更讓她覺得沒有尊嚴,生不如死。在強大的身體病痛與心理壓力下,她還曾經自殺過,幸好都被救回。
這位音樂老師之前已經接受過治療,當我見到她時,是她的胃癌再度復發的時候。她總是在拉肚子,我推估是因為癌細胞不斷讓胃產生過多分泌物所導致。她拉肚子的情形嚴重到她沒辦法離開馬桶,甚至連睡覺都要趴睡在馬桶上,所有的生活幾乎都要在馬桶上進行,這樣的痛苦是健康的人所無法想像的。
她剛到我們醫院的病房時,我嘗試很多方法,雖然病情改善有限,但已經可以不必二十四小時在馬桶上,只是跑廁所跑得很勤。
那時,有一種新藥「sandostatin」剛好是針對她的病情,可以減緩她腸胃過度分泌的問題,她每天注射二到三支,不到一個禮拜,腹瀉獲得很大的改善。
她剛到醫院時,幾乎所有醫療同仁都看過她的臉色、吃過她的苦頭,但是,在我幫她解決腹瀉的問題之後,她的表現也變了,時常開心地彈奏病房裡的電子琴、帶其他病人一起唱歌,病房裡常傳出他們快樂的歌聲。腹瀉症狀的改善,讓音樂老師如獲新生,重拾笑容,每次見到我,她都不斷地向我表達感激之意。
音樂老師後來順利出院了,但是我的麻煩卻來了。
我對音樂老師開出的藥劑,被當時的勞保局顯示為異常,所以要被處罰。還好,因為有病人的病情獲得改善、大幅提升生活品質的鐵證,申訴順利通過,沒有被罰到。
當時,因為勞保的許多硬性規定,讓醫師的醫療行為相對保守,這對病人的權益無疑是很大的損害,這種情形,直到今天的健保制度,還是清晰可見。
但是,治療的目的應該是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改善,在治療過程不增加他的痛苦,這才是正確進步的目標。

‧減少病痛 追求患者福祉
現在整個醫療環境對醫師不利,如果對醫師不利,對病人就更不利了,這種情況不僅在香港,在歐美也都出現了。
一天剛好會診了三個得肺癌的老人家,三個同時都在喘,但是當科醫師一點辦法都沒有,其實不是「沒辦法」,只是他們不知道「還有方法」。找對醫生很重要,如果診療病人的醫生束手無策,轉介也很重要,但是很多同行不願意轉介,藉口很多,例如:病人很依賴他、不放心病人……。嘴巴說不放心,事實卻是讓病人不斷在受苦。如果病人在你手中不能得到幫助,為什麼不考慮讓別的醫生幫個忙?
我主張不一定要收取被轉介的醫師費用。我在北部某醫院工作時,就跟院長講得很清楚,這些病人可以轉給我,或是叫我去看,我不收診察費,combine care的錢、照顧的勞動費,也都不用算給我,我就拿醫院的固定薪水。但像我們這種情況即使跟別人說,其他醫生也不太願意做。
醫生有面子問題,醫師不服輸,是最大的問題,但是痛苦卻要病人承受!不是說病人求醫就一定可以獲得治癒,但是大部分都可以得到舒緩,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有「安寧照顧」的出現。

‧最大願望 醫好癌症病人
每一次我看到癌症病人,我都想把他的癌症醫好,這是我最強的動機。當然,讀者可能會覺得,不是每個醫生都這樣想嗎?很殘酷地,並不是每個癌症醫生都想把病人醫好,原因很多,例如:
第一,病人無法醫治。這個理由解釋起來很簡單,若把病人的身體比喻成豪宅,醫生如負責救火的消防員,病人生病求診時,假如體內豪宅已經被火燒得差不多了,那醫生救火能成功嗎?遇到這種狀況,我還是會救救看,看有沒有可能逆轉勝。
另外,有些醫生的弱點,就是在看到病人時,心裡先想的是「這個病人可以增加我多少的醫療收入」。抱著這樣的想法,醫師就會把貴的藥、新的藥都開出來,若能開自費藥,造成病人的經濟負擔,還跟病人誇大藥物治療的效果。在大陸,這種狀況更是嚴重。
我曾經在某地區當過半年的腫瘤科主任,目睹當地醫生們看到每一個腫瘤病人,都沒有想過怎麼把病人醫好,只想到可以從病人身上賺多少錢。所以,我覺得醫生的心態很重要,當他的動機是正確的、正常的,再錯,也不會錯到到哪裡去;當他的動機是心存不良的時候,再對的方法,還是錯。
以上,先讓讀者了解我的經歷背景,以及我面對病人時的想法是怎麼樣的心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