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多元社會學想像力 | 誠品線上

臺灣多元社會學想像力

作者 蔡宏進
出版社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臺灣多元社會學想像力:作者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與用意,是在發揮及驗證臺灣多元的社會學想像力。作者為一個社會成員及社會學研究者,努力想像、驗證與理解臺灣社會現象與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作者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與用意,是在發揮及驗證臺灣多元的社會學想像力。作者為一個社會成員及社會學研究者,努力想像、驗證與理解臺灣社會現象與事故的社會學意義與旨趣,這些社會現象與事故甚為多樣複雜,是多元的。 書中的論述共選取五十項現象與課題,歸納成完整社會體系的五個層次,即是個體、團體與組織、社區與社會、國家、混合型等。 作者希望在老年時這項努力有助學習社會學的學生與社會成員,也能多想像與理解各項議題的社會學意義與旨趣,及其與切身的關聯並善加應對。 * 封面影像故事 陳板攝〈台東不移動白色城堡〉臺東榮民李文昌用撿來的鐵皮等廢料窮盡一生搭建房子,被喻為臺版「霍爾的移動城堡」。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蔡宏進蔡宏進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亞洲大學榮譽教授學歷: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博士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農村社會經濟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學士經歷: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暨研究所主任、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 美國東西中心研究員 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人 澳洲文化中心暨墨爾本大學訪問學人 加拿大駐臺貿易辦事處贊助訪加研究學人 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館長 臺灣社會學社理事長 臺灣人口學會理事長 臺灣鄉村社會學會創會理事長 中華鄉村發展學會名譽理事 中華農村規劃學會理事、常務理事 亞洲鄉村社會學會理事 世界人口學會會員 美國鄉村社會學會會員 臺德社會經濟協會理事 自立晚報特約撰述 臺灣時報特約專欄 臺灣公論報主筆 Taiwan News 主筆 聯經出版公司編輯 現代學術基金會研究員 【蔡宏進重要著作】中英文學術論文共四百餘篇。專書四十餘冊,包括《臺灣多元社會學想像力》、《通識要義》、《臺灣社會的警訊》、《社會良心論》、《管理學概論》、《臺灣鄉村的新出路》、《臺灣農村與社會建設的檢討》、《每日生活社會學》、《應用社會學》、《追憶失落的臺灣農業與農家生活》、《社區工作方法與技巧》、《鄉村旅遊》、《人口學》、《社區工作》、《休閒遊憩概論》、《臺灣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灣農會改革與鄉村重建》、《社會組織原理》、《經濟學》、《社會學》、《臺灣人口與人力研究》、《休閒社會學》、《平凡與尊嚴》、《臺灣新鄉村社會學》、《鄉村社會發展理論與應用》、《人民外移現狀與問題之探討》(合著)、《人口學》(合著)、《臺灣農業與農村生活的變遷》、《臺灣社會的發展與問題》、《鄉村社會學》、《我國引進外籍勞工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合著)、《人口與家庭》、《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臺灣基層農民組織的原理與實務》、《社區原理》、《我國農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合著)、《臺灣社會的發展與問題》、《臺灣不同類型鄉村社區發展指標之研究》、《農民與農業》、《鄉村與社會》、《臺灣農地改革對社會經濟的影響》、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Taiwan I, II、The Study of Population in Taiwan I, II、Current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Taiwan、The Impact of Internal Migration on Changes in Population Composition in Taiwan、及The Implica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ory on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actice-Taiwan I-Liao Case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臺灣多元社會學想像力》 第一篇 個體層次1․與人良好互動是人生最幸福論2․印順平凡一生的啟示3․閱讀回憶錄與傳記有感4․退休老人的移居選擇5․對一位人格者的認識與了解6․煩惱與解憂7․黑白人生8․長進者的反省與改錯9․小人物列傳 10․為我家的小狗立傳第二篇 團體與組織層次1․關愛農業推廣文彙並論對小農的推廣教育2․淺說佛家對空的探討3․移民與家庭及族群的關係4․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註解5․我敬佩小販的勤勞與殷實6․團體中的黨派7․組織內亂8․群體的領袖們9․幾種結社的基礎因素與主要功能10․組織的困境與解救 第三篇 社區與社會層次1․我們需要責任社會更需要人道主義社會:從就醫難題說起2․結合農業與農家生活的農村社區3․農村中的寺廟4․一項社會怪象及相關的留意5․讓都市的小孩也懂得種田6․社會價值的意義與性質7․社會秩序的重要與培養8․誰來經營農村的長照與安養事業9․家鄉小農村與紐約曼哈頓10․正視偏遠農村的衰退 第四篇 國家層次1․我對通識教育的看法及對《通識在線》雜誌停刊的意見2․臺灣老人學 3․導正政治霸氣文化4․從幾項檢討原理看民進黨選舉失敗後的檢討5․國家在海外累積資源6․雙語國家發展政策的推動7․國家或民族的自大與謙卑8․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解救糧食危機的治本之道與借鏡9․國家認同的分裂與危機10․元首與國運 第五篇 混合層次1․寫序及對簽書會的感想2․人與天的關係3․選舉亂象與政治怪胎4․看了花博之後5․看醫療現象有感6․論民俗以外的新年意義7․孝道的變遷8․宗教與政治9․化學的偉大與可怕10․道路自己走日子自己過

商品規格

書名 / 臺灣多元社會學想像力
作者 / 蔡宏進
簡介 / 臺灣多元社會學想像力:作者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與用意,是在發揮及驗證臺灣多元的社會學想像力。作者為一個社會成員及社會學研究者,努力想像、驗證與理解臺灣社會現象與事
出版社 /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071792
ISBN10 / 986307179X
EAN / 9789863071792
誠品26碼 / 2681798165003
頁數 / 296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臺灣老人學〉
 
一、前言
  當今臺灣的老人值得探討與研究,因為人口老化速度很快,問題嚴重,老人的生活現象多樣複雜,問題也多,不僅老人本身需要自我了解,看清自己;年輕的大眾與政府也都要有認識,使老年人的生活適應能較順利,減少其本身問題及他人與社會的負擔。也期望能促進老人生活的樂趣與意義,以及構成社會的和樂與安定。
  過去學界對老人的研究不少,人口學界對人口老化的著述尤多,主要著眼在老人數量與比率的增加及其原因後果等。醫學、社會工作、社會福利與社會行政學界的探討也不少,主要著眼點則在應對人口老化的照護工作及福利措施等。我以對社會研究有興趣的一分子,對於老人的探討喜歡持較綜合性的看法,包括看其總體與個體現象,看其外顯行為與內在心聲,看各行各業類型,也看其公共與私密領域,這樣廣泛的看老人,不一定能看得更透徹,但可看到更周全,較多彩多姿,也較趣味盎然。
  我想對老人的了解,也因自己進入老年境界,想觀看到的老人現象很多,對自己老態也有較多感受與心得。料想這些觀察與感受也應是許多老年人所關切,也是有心的年輕人所要事先準備面對者。老人的生命有如夕陽西下,接近黃昏,所剩有限,一方面是熱力消失,少能作為,另一方面則時間不多,無限寶貴,應多珍惜,也應善為利用。我乃也想利用所剩不多的日子,以老人之身,面對老人情境,觀看與領悟老人的生活特性,供眾多老人一起體會,也供眾多年青世代一起領悟。
二、老人的總體觀
  對於老人的認識與了解可從總體與個體兩方面觀察,總體是指全面的,個體是指個別的。不論是總體或個體方面,老人可供討論的議題很多,在此僅作些選擇加以討論。
(一)人口老化
  從總體面看老人,最基本的現象是人口老化。社會上老人所占比例逐漸升高,依據內政部發表的最新人口統計資料,至2018年7月,臺灣滿65歲人口共有3,353,514人,占全部人口23,576,705人的14.22%。人口扶養比為37.44,老化指數(以65歲以上人數除以未滿15歲人數所得之數)破百,增至109.29。各縣市以嘉義縣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最高,為18.61%,六都中以臺北市的16.58%最高。
  當前我國老年人口比率之高,居亞洲第三,僅次於日本與南韓。雖不及歐洲人口老化之高,但比全球的比率都高。依據聯合國統計的資料,2017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約9.62億,占全球人口的13%, 歐洲最高,占25%。臺灣人口老化的速度比其他國家都快,這才是令我們更加憂心所在。世界各國滿65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10%增至20%,日本是24年,芬蘭42年,德國54年,丹麥61年,瑞典85年,我國則僅21年。
(二)人口快速老化對總體經濟與社會的不良影響
  由上面簡略的統計資料可見我國人口老化的問題相當嚴重,與偏低的生育率、青年人口流失、高房價、低工資、工作機會欠缺、鄉村地區交通機能不佳、醫療資源不足、社會福利不夠完善等因素都息息相關。人口快速老化對總體經濟及社會的許多方面都有不良影響。對經濟方面的重要不良影響有四方面,第一,勞動年齡人口比率下降,生產能力變低;第二,社會吸收新知識和新觀念速度變慢,技術創新能力也下降;第三,國民所得中用於非生產性的消費增加,包括養老、護理、醫療等;第四,用於生產投資的比例減少,總產出及國民平均所得增長速度下降。
  人口老化對總體社會方面的影響也有不少,平心而論,對社會整體上不無好處,最主要的好處是累積經驗、智慧與財產,可供年輕世代享用,成為資產。但是人口老化確實也有不少負面的社會影響,重要者至少也可舉出四點;第一,威脅社會安全增多社會問題。我國因為人口急速老化乃引進外籍勞工、女傭與看護,形成人口異質化,文化也異質化,相繼引發不少社會問題,威脅社會安全。第二,消耗社會資源造成社會負擔。消耗社會資源較多者是老人需求,較重要的有醫療、喪葬與福利等,負擔的項目則包括退休金、醫療與照護等。第三,造成社會氣氛與活力消極。老人體力較差,思想心態也較靜態,故老人較多的社會,氣氛都較消極,活力也較差。第四,降低社會道德。這非指老人的道德較低落,而是指老人多了,社會上對老人的歧視與排斥會更加嚴重。
三、老人的個體觀
  老人學較多探討總體現象,較少討論個體情況,此因老人個別情況歧異複雜,難做完整列舉研究,在此也僅做選擇性個別類屬的分析與說明。我對個別老人研究的要點著重客觀境遇,以及心理感受兩大方面,各分成數類加以分析與說明。在經濟社會與健康的境遇上,各分成三大方面:1. 三方面都好;2. 其中只有一兩項較佳;3. 三項都差。在心理感受方面可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類,一類是快樂幸福,另一類是悲慘不幸。
(一)客觀境遇
1. 經濟富有與貧窮
  老人的經濟條件含有富有與貧窮兩類,當然也有不富有也不貧窮的中產階級。貧富不同,影響其生活品質甚大,富有老人,物質需求無缺,有能力吃喝玩樂,但究竟會如何消費,也要看個人的性格與習慣。然而富有者該花錢就能花得起,不因缺錢而受到傷害。反而,貧窮老人缺錢可用,生活一切從簡,時常該花錢時沒錢可花,以致影響生活品質與生存秩序。因貧窮缺錢而喪命者也時有所見。
  當今有錢老人普遍花用較大筆費用的消費項目,約可看到下列情形,居豪宅,請傭人,坐名車,用名牌貨,常到國外旅行,參加上流社交,有者也愛捐獻或布施,最後留給子孫大筆遺產。反觀窮人的消費習慣就較寒酸,常會該花錢時沒錢花,因而可能喪失社交、人緣、機會、健康或生命,留給子孫怨嘆或自食其力。
2. 社會地位與關係有好與壞
  不同老人的社會境遇最能以其社會地位與關係顯示,有者地位崇高,有者卑賤;有者關係良好,有者不良。地位高、關係好者,做人做事都較方便,到處被視為貴賓,受人尊敬,地位低、關係差者則可能到處碰壁。老人社會地位與關係好壞多半靠一生努力建立起來,但也有經過不很正當的巧取豪奪得來,徒有尊崇虛名,但並不真實,也不值得他人敬仰與羨慕。
  一些地位高、關係好的尊貴老人,頗能運用其地位與關係做些對人民百姓、社會、國家有益之事,最能受人尊敬。但也有庸俗的高地位與好關係的老人,都是用來圖謀私利或俗氣的社交,有點可惜與遺憾,終會使其地位與關係扣分。
3. 健康條件也有好與壞
  老人身體的健康條件,是其生活與行為模樣的關鍵因素。健康情況有好與壞,良好者可以生活得正常愉快,並有熱情多做有益之事。不良者常會灰心氣餒,無心顧及身外事務,心態變得消極。老人的健康條件多半隨年齡增多而變差,隨著年齡增加,老人的健康終會衰竭而死亡。
  至今社會上健康老人固有不少,疾病傷殘老人為數也多,看到大醫院裡老人忙碌看門診與住院,便知老人身體欠佳之嚴重,拖累了許多公共人力與資財。疾病老人身心俱疲,有者還痛苦不堪,拖累了不少家人。老人對健康普遍都有危機感,都很注重養生保健,也很注意運動,但也都有到技窮無助的時候。
(二)心理感受
  老人的各種客觀境遇較容易被人察覺,但心理感受就較少人知覺與理會。心理狀態的式樣很多,但重要者可分兩大類,一種是快樂幸福,另一種是悲慘不幸。這兩種老人的心情會很不一樣。
1. 快樂幸福的感受
  快樂與幸福是相當接近的心理感受。這類老人都感覺內心愉悅與滿足,心情非常平靜、舒服、良好,常會露出笑容。感到人生很有意義,沒有白活,希望能活命更長更久,享受更多美意事物。
  快樂與幸福的老人多半都有合適的客觀條件,通常都有老本、老伴、老友、兒孫出息也孝順,家庭美滿。但也有特殊老人能使他們感到快樂幸福的客觀條件,是完成某些使命,達成目標,這些使命或目標也許是常人不屑一顧,不覺重要的,但他們卻很堅持,能因成就而感到快樂幸福。近來網路上傳播訊息方便,不少智慧老人常在網路上留些至理名言,給讀者受益,自己也覺充實快樂。使老人能快樂幸福的客觀條件,多半是老人一生努力得來的,但也有運氣鑄成的。
  不論老人需求的目標為何,也都要在主觀上自己能知足,不求過高標準。快樂與幸福有者較牢固長久,也有瞬間即逝的,後者需要老人能適時捉住,掌握得宜,才能獲得。
2. 痛苦悲慘的感受
  社會上另有一種極端的老人,內心會感到痛苦悲慘。而這種感受有較短暫與長期的不同情形,短暫的痛苦與悲慘常因發生特別意外的事故,長期的痛苦與悲慘在客觀條件上,多半是欠缺不足的,缺乏常人所追求的老本,包括經濟與健康。也欠缺慰藉的老伴,更缺乏聊天的老友。每天日子很不溫暖,昏暗過日,失去目標與指望,必然也得不到快樂與幸福。但也有些老者並不缺乏這些客觀條件,只因自己過多憂愁,無事不煩,成天悶悶不樂,終會罹患憂鬱症。
  最痛苦悲慘也不幸的老人無非是貧病交加者,三餐不能溫飽,身上的病魔又不能驅除,感覺度日如年。如果也缺乏兒孫等家人的照護與安慰,真會感覺生不如死。
  也有經濟條件無缺,身體健康也還可以,家庭也還和樂;但看到國家天下大事,事事都不能讓他稱心,心情感覺空虛、痛苦與悲慘。這種老人多半是較多心的,較悲天憫人的,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謂世間的仁人君子,十分難得,但也常落得痛苦悲慘。也有在政治上受獨裁者迫害,內心感覺痛苦不樂,怎能不悲哀!?
四、數種不同職業退休老人的生活特徵
  我們社會多半的老人都已退休 ,依其過去的職業而分,重要的約有七類,高官巨賈、公教人員、工商業者、藝文人士、市井小販、勞工大眾、種田農民等,每類老人退休之後都有相當特殊的生活模式。我們在探究臺灣的老人學時,對這些不同職業類別退休後老人的生活特徵加以觀察分析,也頗富有意義與趣味。
(一)高官巨賈退休後的生活
  這類老人退休之後雖然不在原位子上,但多半都還有影響力,常給其舊屬同僚或同行後進當顧問,下指導棋,當然也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真退休者。因其原有地位高、知名度足,若全裸退休,會不甘及寂寞,乃常會退而不休,名字還常會出現在報端,他們也會覺得自己要有用才能滿足。
(二)中下級公教人員退休後的生活
  此類退休人員,原來收入不是很高,但穩定。其志向平平,以能過安穩的生活為足。退休後原有不差且穩定的退休金,供為食衣住行之外,還有一點小剩餘,看得開、放得下之人,常結夥到國外旅行,是最能雲遊四海的一群,也可能最懂享受人生,頗能自求快樂與幸福。
(三)工商業者退休後的生活
  不少私營的工商企業經營者,能退休多半已先有接班人。自己退休後事業交由接班人經營,最可能是自己的兒女,但自己多半還會從旁協助。過去從事工商企業經營的人,退休後經濟條件都不差,都有能力計畫或是實踐遠遊或就近休閒的行動。
(四)藝文界人士退休後的生活
  藝文界人士範圍至廣,包括教書寫作、繪畫雕刻、跑新聞以及演藝及影歌明星等,退休後逐漸退出江湖,從舞臺上消失。若經濟能力許可,多半都能講究較有品味的生活。但難免也有生活潦倒者,並不風光,也不無遺憾。
(五)市井小販退休後的生活
  這一群人是指較小本經營買賣的人,退休之後可能將攤販生意交由後代經營、關門歇業,或將原有生意由他人取代。小商販中較有積蓄者,退休後如果身體健康也還可以,多半能過悠閒自在的生活。但也有經營不善而負債累累者,退休前後常被逼還債,躲躲藏藏,苦不堪言。
(六)勞工大眾退休後的生活
  在工業進步的國家,勞工數量很多,其中退休者也有不少;但因收入不高,退休金也不豐厚,生活多半有點拮据,為能多添補收入的缺口,常要再做一些雜工。也有不少工人原來是從農村中的農民轉出的,鄉村中都留有小塊農地以及舊有農宅,退休後可能返回農村種地,生產一些蔬菜水果,供為自用,或賣點零用錢,對改善生活不無幫助。
(七)種田老農民無退休的生活
  耕種田地一輩子的農民,多半都無真正退休的情形,其退休的分界在於能否領到老農年金,領到了每人每月可得政府給予七千元補助,種田的腳步可放慢一點,體力可少透支一點。
  多半的老農產業都後繼無人,當本身年紀大了,體力逐漸衰退,但仍然不得不每日拿著鋤頭到田間翻動幾下,與土地親近一番。也可藉機動動筋骨,少有真能完全放下鋤頭,在家過著搖扇納涼的退休生活。
五、老人事蹟的後續研究
  年老之人的人生路途快走到盡頭,經歷很多,紀錄不少。每位老人都有可述說不完的故事,他們的經歷與故事有些是可以發表的,有些則是不方便發表。這些往事如煙,但可歸納成公私兩種領域,公的是以其社會角色做出應該做的事,私的是以其興趣或嗜好做事或行為,有可告訴他人的,也有不可告人的,後者多半是休閒娛樂方面。老人的公領域之事常可表現在眾人及兒孫面前,私領域事項頂多僅在夥伴與同好面前透露,但更多是隱藏不露的。
六、結語
  我寫臺灣老人學,較多寫其生活現象的公領域方面,這方面的資料較容易發現。要寫其私領域部分則較困難,暴露別人的私密也有失德之虞。但老人的私生活也常是多彩多姿,揭露了也會富有趣味,可看的程度往往較高;但要認識老人的私領域生活,得要深知其人,或由各人自白。自古至今吐槽別人私密,揭發他人隱私,並不值得鼓勵。但有意義、有警惕、有功用的私人之事,披露了也有助對社會及對人性的了解與改進,也值得大家做適度的研究。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的取名參考米爾斯的精神與創意。社會學想像力(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這一名稱是美國社會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米爾斯(Charles Wright Mills)在一九五九年出版的書名,意指將個人對周遭的經驗與大社會連結在一起來思考。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我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與用意,是在發揮及驗證臺灣多元的社會學想像力。作者為一個社會成員及社會學研究者,努力想像、驗證與理解臺灣社會現象與事故的社會學意義與旨趣,這些社會現象與事故甚為多樣複雜,是多元的。本書的取名參考米爾斯(Charles Wright Mills)的精神與創意。
  社會學想像力(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這一名稱是美國社會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米爾斯(C.W.Mills)在1959年出版的書名,意指將個人對周遭的經驗與大社會連結在一起來思考。個人所作所為與社會結構及變遷是相互關連與影響的,社會結構與變遷影響個人行為,個人行為也造成社會後果,成為社會結構與變遷的一部分。由這樣來思考,可將社會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現象與經驗結合在一起,更能有效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使社會學更加有用。
  米爾斯這種社會學研究顯然是一種透過心靈的工作,必須經過對社會熱切的關注與敏銳的感受,對過去社會經驗提供意義,供為理解。為社會學思維創造出新概念與新知識。米爾斯在這本書中嚴厲批判當時的社會學界普遍對當代發展中的科學與技術缺乏社會道德的限制,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基本價值與民主的基礎。他強調重新主張人類的社會價值應高過科技的價值,這一主張刺激當時社會科學界對社會問題解決的再思考,並投入新的熱誠。這種批評被認為對社會學有重大影響,能擊中要害,是極為聰明的,能達成知識分子應有清醒與真實的基本成就。此書曾在1988年被國際社會學社(ISA)評定為二十世紀第二重要的社會學專書,第一重要的是韋伯(Max Weber)的《經濟與社會》(Economy and Society)。
  社會學想像力一書共含十章,書中的第二章宏偉理論部分對派森斯的社會體系理論有所批評,認為太簡化,對歷史與社會內容缺乏觀察。他在書中的理論觀點也批判了傳統理論,但不否定,對後現代理論表現傾向,但不完全贊同。贊同的是後現代理論認定社會的多樣性與異質性,但不贊同其放棄科學方法,及太傾向情緒、感覺、直覺反應、思辨、個人經驗、風俗、暴力、形而上學、傳統、宇宙論、巫術、神話、宗教感情、神秘體驗等。可說米爾斯的理論兼具修正與連結媒介傳統理論與後現代理論,有其獨到的創見,這使社會學的研究立論及解釋能力更加寬廣,更能符合實際情形,使社會學的價值更為加大。
  米爾斯在書中第三章命題為分離的經驗主義(Abstracted Empiricism)。他批評自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太重視資料的概念,研究流於方法的工具,這一趨勢可能因為有關人類行為研究傾向心理學主義,未能多關注社會關聯。這一缺失導致社會理論與社會研究方法分離,於是他書寫由研究環境(milieus)的建構,使社會理論與研究連結在一起。
  《社會學想像力》一書的第七章專論人類的多樣化(The Human Variety),米爾斯在這一章中特別強調社會學的視覺應該整合社會、生物與歷史,由此個人在建構社會環境時應以廣闊也是多元的社會做參考。本人在探討社會學想像力時必要考慮這一變項,因此在本書中論述一些社會的現象、結構與變遷時,從廣面想像,也是多元的視角。考慮在社會體系中個人與大社會的多種不同關聯面相,我將所有探討的議題歸納成五種不同層次,包括個體、團體與組織、社區與社會、國家等四個,外加將四者混合在一起的一類,成為五篇綱目,每篇各選擇十項題目。這樣分類與選擇也顯示社會的多樣異質性及階層結構性,這些都是傳統社會學理論所包容的,也是米爾斯所指社會學想像力所涵蓋與強調的,更可方便讀者增多理解書中各篇文章的社會學屬性。
  我在進行這項社會學想像力的發揮與驗證時,已到垂老之年,人到老年像是日落西山,太陽西下的餘暉不多,人生晚年剩下的能量也甚有限,但夕陽仍可使大地光明,老人對社會也還有用處。有此想法,我乃努力利用剩下有限的時間與能量,回頭尋找一些還算重要且有價值的社會學議題,說出一些對社會人群有益的話,也算是我老年時對社會的一些奉獻。
  不少老年人手中都握有不少寶藏,有的是錢財,有的是權勢,有的是功德,有的是地位,有的是名望,有的是智慧,有的是經驗。我的一生從事教學與研究,能有的是累積一些對人群社會世事的看法,到了接近西山之年,回顧過去至今尚未發覺與凝聚的社會經驗心得還有不少,像是未挖掘的寶藏,覺得有責任也有興趣再去鑽探。
  為能挖掘這些社會寶藏,我在往西山行的途中便要多看多想也多寫。這樣做可使我更了解我們的社會與人類,更多積累個人的社會體驗,也能給我們的社會及社會中的人更多啟示。多看可幫我注意也尋找到有意義的議題,多想則能幫我理清事物的頭緒與奧妙,多寫也幫我增加多看與多想的必要與用處。
  許多重要老人最喜歡寫回憶錄,這種記錄常以自我做為中心,將周邊或遇見過的人與事納入記錄中,主要用意都在襯托自己的重要,也都有歷史意義。不同人的回憶錄都傳遞不同的經驗與啟示,都有價值與貢獻。我自覺非重要人物,少能寫出出眾的回憶記錄,但來到世間一趟,總有所見所聞所思與所悟,其中也有些重要者,回味與記錄下來,對於社會人群也不無價值與貢獻。我一生教書研究的工作多半在閱讀與研究他人及與身外的社會事物,忘掉自己的角色與地位的重要,到了晚年少有關於自己重要的事蹟適合寫成回憶錄,僅能將教學與研究過的經歷與心得構成些重要的回憶。也因此較適合寫出我對見聞、想像與洞察事物與人情的社會學意義與性質的思索跟探討。
  多半的書籍都有一定焦點主題,我寫這書的焦點主題選擇我到了晚年想像與驗證有意義的見聞與思考,將探討的客體接合完整的社會體系,歸納成個體、團體與組織、社區與社會、國家,及混合型等五個層次。這樣的範圍與角度符合自由社會體系的開放性與多元性,使議論能較充實,讀者也能了解每人關聯的社會事物都極為寬廣。我把在晚年的這份想像、注視與驗證,看成至今個人還遺漏的部分,像是額外的收穫,是一件要事,也是快事。
 
蔡宏進 謹識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