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築蓬萊新樂園: 一群池上人的故事 | 誠品線上

共築蓬萊新樂園: 一群池上人的故事

作者 黃宣衛
出版社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共築蓬萊新樂園: 一群池上人的故事:農村翻轉並非偶然池上天堂路崛起背後的秘密一群農村素人的精彩遇合在地行動如何創造夢想家園 為什麼池上會那麼有名?池上為什麼會變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農村翻轉並非偶然池上天堂路崛起背後的秘密一群農村素人的精彩遇合在地行動如何創造夢想家園 為什麼池上會那麼有名?池上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池上經驗有什麼意義? 在地方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既是社會生活裡的主角,在社會變遷中,人更是居於樞紐的地位。本書從民國76年(1987)臺灣解嚴切入,選擇幾個關鍵性人物為主角,結合書中人物的口述,加上作者的觀察與分析,以故事性的方式,簡要地勾勒出池上最近二、三十年的變化。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黃宣衛花蓮人。臺大人類學系學士、碩士,英國 St. Andrews University 博士。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長期在東臺灣做研究,期望以區域研究的視野,跳脫原住民研究與漢人研究的分野,從人的創造性與侷限性出發,探討歷史過程中,個人、社會/文化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池上。影像話說從頭大地舞臺:池上民國70年代末期池上剪影產業變遷與人口消長解嚴後的臺灣轉型前夕的地方社會舊瓶新酒「大姊大」曾純瑩改組前後的救國團池上鄉團委會池上社教站也重新開張了「嫁入」池上的王敏祥八方人才聚池上獎章制度與經費補助的巧妙結合大隻雞慢啼新觀念的引入與地方認同的強化池龍再現池上之母:大坡池經濟發展思維下的大坡池從賞鳥到種樹:簡淑瑩與大坡池池潭源流協進會與賴永松老師第二次種樹、白荷復育與生態公園的提議減法工程與鄉公所態度的改變成為國家級濕地米身分證「阿賢,卡緊倒轉來喔!」建興米廠在池上GATT、有機米與MOAWTO、仿冒、與Do Re Mi共同品牌池潭源流協進會與產地認證紛紛擾擾的三年鄉公所頒發的米身分證正式出爐無敵稻景東臺名庄新開園萬安村拓墾記略萬安社區發展協會從輕便車軌到伯朗大道電線桿事件的衝擊與共識臺灣好基金會進駐池上從「秋收」音樂會到「秋收稻穗藝術節」老田區文化景觀米鄉治理「哇,好開心喔!」張堯城的池上緣鄉公所與社團之間「人在公門好修行」:投入鄉長選舉清廉執政,廉能公所池上經濟的命脈:稻米從關懷弱勢到全人福利池上就是一個度假村地方社團與鄉公所的新關係譜寫中的新樂章從社造到地方創生:一個初窺的視角大事記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共築蓬萊新樂園: 一群池上人的故事
作者 / 黃宣衛
簡介 / 共築蓬萊新樂園: 一群池上人的故事:農村翻轉並非偶然池上天堂路崛起背後的秘密一群農村素人的精彩遇合在地行動如何創造夢想家園 為什麼池上會那麼有名?池上為什麼會變成
出版社 /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071662
ISBN10 / 9863071668
EAN / 9789863071662
誠品26碼 / 2681675334003
頁數 / 20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為什麼池上會那麼有名?
池上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池上經驗有什麼意義?

試閱文字

內文 : 〈大地舞臺:池上〉
 
  臺東縣池上鄉位於花東縱谷的南段,東西寬約8.8公里,西側是中央山脈,東側是海岸山脈,池上平原在兩大山脈之間,地形構造上是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縫合帶。山脈與縱谷的走向大致平行,呈東北─西南方向。這是縱谷內唯一沒被河流切割成東、西兩邊的平地鄉。
  行政上,池上鄉是臺東縣縱谷區最北端的平地鄉鎮。轄有十個行政村,即福原、福文、大埔、新興、慶豐、大坡、錦園、萬安、富興、振興等十村。其中福原、福文、大埔、新興四村,分布於池上平原的中心地帶,而福原村為池上鄉行政、文教、商業的集中地區。另外因族群分布關係,大埔村又分為東西兩區,東區在福原、新興兩村之間,阿美族與閩客族群混居;西區則在中央山脈山麓,居民多數為阿美族。海岸山脈山麓自北而南為:大坡、慶豐、錦園、萬安、富興、振興六村,前兩村鄰近臺9線公路,交通方便;錦園、萬安、富興、振興四村沿197縣道分布,習稱為內四村。
  從17世紀到19世紀初,池上原為「卑南覓七十二社」所控制的區域,卑南族在池上平原的活動,主要是出草、狩獵,並無建社定居的紀錄。19世紀初,布農族的巒、郡兩群,開始遷移到秀姑巒溪上游及池上平原西側新武呂溪流域山區定居,對池上平原的卑南族人造成威脅,卑南族的勢力才逐漸退出,境內族群結構遂起了變化。
  清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西拉雅平埔族分別由北、中、南三種路線遷移來到池上,因為當時池上是南方卑南族、北方阿美族與西方布農族三大勢力的緩衝地帶。其中新開園、萬安、水墜(今富興村)等庄落的先民,為西拉雅支族與大滿亞族,而大坡庄的先民則為馬卡道支族。
  清末同、光之際(約1870-1880年間),屏東恆春一帶Palidaw的阿美族為了躲避盜匪的侵擾,各自取道分別遷移至池上,如:Soel的家族、禮弼(Tipir)的家族等等。初來池上的恆春阿美族與平埔族和平相處,但與布農族曾經有一段非常緊張的關係。
  清光緒元年(1875年),封山劃界禁令解除,進而實施「開山撫番」政策,隨著官招民墾與民招民墾,來到東部移墾的漢人增多,新開園成為東部地區的重要聚落之一。日治時期,西部的移民潮並未減緩,漢人移墾者日多。
  臺東縣的行政區劃在日治時期曾歷經十四次變遷,昭和12年(1937)10月開始,臺灣總督府重編行政區時,在臺東廳關山郡下新設「池上庄」,其轄區大致是目前池上鄉的行政區域。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外來人口不斷移入,使得池上升格為鄉。而且政府為了解決大量退伍軍人的問題,在池上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於是從民國42年(1953)起至64年(1975)間,湧入大批榮民,到池上墾荒。隨著社會環境與經濟型態的轉變,以及遷移人口劇增,池上平原從單純的農業社會,逐漸轉為以農業為主,工商業為輔的綜合型聚落。
 
節錄自〈池上之母:大坡池〉
 
  民間社團朝氣蓬勃,社教活動為地方注入活力,這是民國79年(1990)之後,池上民間社會的樣貌。社團組織百花齊放,各有擅場,卻又緊緊牽繫、協力互補,從團康式活動,逐漸導向專業知識和自我省思的在地意識,一個公共討論的公民社會儼然成形。究竟是什麼議題,得以串連起全鄉的社團力量,勾動濃厚的在地認同?池上人如何抉擇開發建設與環境保護?看盡池上變遷史的大坡池,這回成為全鄉矚目焦點,她像大地的星光,讓仰望的池上人心,聚攏在一起。
 
池上之母:大坡池
 
  不論是搭乘火車還是自行開車,沿著花東縱谷,從花蓮一路往南到臺東,池上平原東部的大坡池,是沿途最大的天然湖泊。這是由池上斷層所形成的窪地,地下湧泉來自卑南溪上游的新武呂溪,池水向北流出,成為秀姑巒溪的源頭之一。
  大坡池,原名大陂池,亦寫作「大陴池」、「大埤池」或「池上大埤(陂)」。清領時期,西拉雅系平埔族與恆春系阿美族陸續由臺灣南部遷入池上,大坡池為當時顯著的地標,豐富的魚蝦也是他們定居下來的原因之一。當時最重要的聚落新開園就位於大坡池不遠處,其下的大陂庄更是因為轄區內有大陂池而得名。日治時期「大陂池」訛化為「大坡池」,沿用至今。現今的池上鄉清光緒年間統稱為「新開園」;日治昭和年間獨立設置「臺東廳關山郡池上庄」,因居民聚居大坡池之上而得名;民國34年(1945)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改臺東廳為臺東縣,「池上鄉」之鄉名也因此產生。
  據鄉民口傳,大坡池最大時面積超過百甲,目前最早的文獻記錄為日治時期,明治43年(1910),臺灣總督府官方資料記載的57甲(約56公頃)。如今整個池域約28公頃左右,比以前的面積減少很多。儘管如此,這仍是規模不小的內陸湖泊,不但吸引觀光客駐足,早期更是當地居民重要的生活空間。
  民國40年代以前,池上是典型的魚米之鄉,大坡池更是魚蝦的天然蓄養池。傳統的池上飯包,即以大坡池的魚蝦為賣點。日治時期至光復初期,靠大坡池捕撈水產維生之專業及兼業漁戶約有三十戶,維持家庭生計人口約百餘人。池中盛產鯉魚、鯽魚、土虱、蝦虎(俗稱狗甘仔)、沼蝦、米蝦、大肚魚、鱔魚、鱸鰻、烏仔魚等。並有荷、菱角、茭白筍、藺草為主要經濟作物,另有布袋蓮、浮萍、蘆葦、水柳等水生植物。魚蝦、菱角等除了鄉民消費外,也賣到臺東市。
  民國51年(1962)以後,隨著當地經濟發展,大坡池周邊的沼澤濕地逐年被開闢為水田。加上山洪造成的泥砂淤積,大坡池面積日漸縮小,豐沛的水產資源不復存在。但是,此時的大坡池水域與田園景觀相映成趣,也是鄉民引以為傲的天然湖泊。
  後來熱情投入大坡池保育的簡淑瑩說:「大坡池不是只有池上人的童年,那也是花東地區很多小學生遠足來的地方,所以扮演一個很多共同記憶的地方。」張天助則回憶:「早期大坡池北面有白蓮,是當時許多學校自然課的教學題材,也是學生遠足的地點。那時大坡池可以划小船,很多人划著小船去採白蓮花。早期大坡池還有水雉,牠有個別名叫『凌波仙子』,在繁殖期間就像是水裡的仙子般,很漂亮。」對大坡池保育貢獻良多的陳茂村一語中的:「大坡池是池上之母。」他們的觀點突顯大坡池對地方的意義,也點出後來的大坡池保育工作,為什麼引發許多池上人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