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描德布西 | 誠品線上

點描德布西

作者 吳毓庭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點描德布西:一本融會作品分析、樂曲背景與生活思索的音樂散文集。向鍾情樂曲與成長光景致意之作。音樂工作者吳毓庭將自小彈奏、聆聽德布西的理解和生活體會,以文字記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本融會作品分析、樂曲背景與生活思索的音樂散文集。向鍾情樂曲與成長光景致意之作。音樂工作者吳毓庭將自小彈奏、聆聽德布西的理解和生活體會,以文字記下,期待完成一部邀請讀者聆聽與佇足之書。讀者若從音樂內容深入,將途經日常百態,若從生活點滴讀起,能領略樂聲帶來的純粹感情。德布西(1862─1918),現代法國音樂開創者,其作品之聲如印象畫作色彩豐饒,樂念如象徵主義詩句洋溢新鮮、獨創之眼光。音樂文字工作者吳毓庭自選德布西三十二首鋼琴曲組成本書,以兼容理性分析與感性抒情之筆法,透過一曲一曲捕捉德布西聲響內涵,亦抒發這些內涵觸動的情感與生活體會,嘗試以不同角度帶領讀者感受德布西的迷人與天才。作者以自中學開始彈奏德布西的鋼琴曲中,精挑細選了三十二首曲子,分析、集結每一首曲子所喚起的凌亂回憶碎片,將湧現的過往情感與體悟串連成閃著銀光的記憶絲線記錄下來,成為作者的第一本音樂隨筆。寫作這本書的過程,像德布西的〈月光〉。一個正拍和弦落下,隨後其他和弦緊跟著奏出,後者是前者的殘影,隨著樂曲呈現出月色「被照耀」出來的質地;寫作時,一首樂曲被喚起,隨後一些分析、故事與回憶隨之湧現,後者依然是前者的殘影,我試圖以文字將分散的碎片集結成一種體會,呈現出聆聽後「被暗示」出來的結果。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吳毓庭學歷: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演奏系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學士現職:活樂時光音樂活動設計工作室負責人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樂興之時管絃樂團常任撰稿《PAR表演藝術》、《MUZIK典樂刊》特約筆者黃秋芳創作坊古典音樂作文課程講師經歷:著有《音樂訓練II--古典音樂賞析》國家兩廳院節目部專員2014臺北律師公會法律文學委員會藝文講座策劃暨主講2016~2017兒童音樂劇《阿醜奇遇記》、《青鳥》音樂總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斑斕四重奏自序:月光一般的日子學步:波西米亞舞曲天真:巴瑟比舞曲尋:小船不疾不徐:前奏曲只是去看:來自速寫簿來不及看清:煙火期待:浪漫圓舞曲欲望來襲:為琶音而作之練習曲不安:雪花飛舞破壞規矩:拉威努將軍摧毀:西風之所見隱瞞:面具孤立:向晨雨致謝又甜又苦的笑:冊頁發噱:黑娃娃布態舞雀躍:運動悸動:夜曲盡興:酒門耽溺:快樂島醞釀:隨樹葉而來的鐘聲生機:石南叢生的荒原擴張:雨中庭院相映:阿那卡普里的丘陵知心:向海頓致敬牽纏:第一號華麗曲依偎:敘事曲流連:棕髮少女無常:霧記憶變形:我們不再到樹林了變調:英雄搖籃曲深刻:塔希望:熊熊炭火照亮的黃昏

商品規格

書名 / 點描德布西
作者 / 吳毓庭
簡介 / 點描德布西:一本融會作品分析、樂曲背景與生活思索的音樂散文集。向鍾情樂曲與成長光景致意之作。音樂工作者吳毓庭將自小彈奏、聆聽德布西的理解和生活體會,以文字記下,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198262
ISBN10 / 9571198269
EAN / 9789571198262
誠品26碼 / 2681688488007
頁數 / 176
開數 / 32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一本融會作品分析、樂曲背景與生活思索的音樂散文集。
向鍾情樂曲與成長光景致意之作。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月光一般的日子

寫作這本書的過程,像德布西的〈月光〉。一個正拍和弦落下,隨後其他和弦緊跟著奏出,後者是前者的殘影,隨著樂曲呈現出月色「被照耀」出來的質地;寫作時,一首樂曲被喚起,隨後一些分析、故事與回憶隨之湧現,後者依然是前者的殘影,我試圖以文字將分散的碎片集結成一種體會,呈現出聆聽後「被暗示」出來的結果。

從中學開始彈奏德布西,二十多年來,他的樂譜不曾離開過我的鋼琴四周,我著迷他斑斕的聲響,更著迷他為樂曲所留下鮮明的音樂意象(為單一樂曲所創造出的某種音符組成結構),是如何精確卻又富含想像力地把人的抽象情緒或某種自然風景呈現出來。於是,我的第一本音樂隨筆,決定自選他三十二首鋼琴曲爲題材,記錄它們如何共振著我個人的三十二種心理狀態,乃至這些心理狀態的前後來由。

寫的過程有些曲折,常常在樂曲如月光落抵大地層層折射途中,一分心就看向了原本計畫之外風景,而得重擬大綱變更主題,但也因為如此,我意外撿拾回許多早已忘卻的事,這是寫作帶來的禮物。

當然,不可否認我一度感覺自己就要被寫盡了,再也一點不剩,體無完膚,但完稿的一瞬間,又深感其實還有好多人事物尚未被收錄進來,開始期待起下一回動筆。浮動的欲望構成了生活的真實,如〈月光〉中段十六分音符終究隱忍不住原始的幽靜而開始奔馳。索性讓自己這般反覆,因訴說樂聲本來就是一輩子的事,而只要樂聲未央,所有破碎、遲到的情感永遠來得及被寫成下一首樂曲。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斑斕四重奏
黃秋芳 小說家、「黃秋芳創作坊」負責人

毓庭為人溫雅、行事從容,常見他用一種安安靜靜的顏色,為形色倉促的流離行途,塗抹著沉靜的專注。他習慣在靜夜練琴,每一趟琴聲反覆都像素白的輕煙不斷消失;只有在文字揮灑的時空,才看得到一種濃郁的鮮豔,用「斑斕」、「絢麗」、「爛漫」這一類文字,捕捉著人世間許許多多轉瞬隨即消失的金陽、葉影、蒼茫光點,把所有美得無從複製的精神嚮往,一點一滴,在記憶裡定格。

《點描德布西》的音聲搖曳,像光影絢麗的斑斕四重奏。第一小提琴的高位旋律,清亮地演奏出德布西的創作生涯,讓我們輕鬆靠近一位別具特色的法國音樂家;接下來,透過毓庭反覆回望的日常碎片,有自己的生活刻痕,也有人事交接的深沉感慨,如速寫,如點描,一點一滴呼應著德布西的生命故事和琴聲悠悠,迴旋出第二小提琴的低位旋律;而後在中提琴天鵝絨般的柔順音色中,深入導聆德布西的三十二首鋼琴曲,折現出多層豐富;當我們翻讀完這本書後,一個大時代的藝術表現、文化精神,以及一個又一個追慕難企的人文典範,如典雅渾厚的大提琴,讓我們在絕美、纖細中,或多或少感受到一點點淒切、焦慮的眷戀難捨。

1.第一小提琴:德布西形影

從第一篇德布西十五歲完成的〈波西米亞舞曲〉開始,用青春學步展開一段又一段充滿熱情、渴望的生命跋涉;直到最後一篇五十六歲完成的〈熊熊炭火照亮的黃昏〉,癌末的德布西,生理上衰頹虛弱、心理上困窘拮据,卻仍能以這首溫暖輕柔的曲子,和煤炭商人交換賴以倖存的炭火,生命的冷冽、生存的寒冬,以及漫漫人生裡的困頓與美好、艱難與祝福,都成為一種預言般的揭露。

我們看著很早就表現出獨特見解的德布西,在作業中出現違反規則的不尋常和聲;多次贏得鋼琴比賽獎項,卻又深切感受到攀登演奏高峰的局限;這個叛逆、倔強而又充滿內省能量的創作者,在法國博覽會初識爪哇島甘美朗承受文化衝擊,經歷充滿痛楚、破壞的世界大戰,在烽火戰亂煎熬中,同時飽受不倫戀情和腫瘤病痛的層層折磨,如秀拉點描,慢慢拼組出形象渾沌、感覺卻很強烈的人物印象。

2.第二小提琴:這些、那些,日常回聲

隨著德布西的人生拼圖,我們同時也覷見毓庭的記憶碎片,勾勒出當兵的回顧、跨年煙火的思索、創作坊的牽纏、外公的堅定和退化、偶像Midori的追逐、「沙丁龐克」的「紅鼻子醫生計畫」,以及音樂圈朋友們在婚禮現場、看夜景、酒吧微醺時反覆忐忑的各種關於流光、樂團、專業轉型的感慨。

從小小的吧檯開始,像一條無邊的輸送帶,匯集、組裝著身外訊息後,又送往不同的編輯檯,同樣也醞釀著自己的未來。這本書,就是在不斷消失中奮力的定格。他的閱讀、書寫,他的生活、休閒,他的夢想和追尋;他愛過、惦記過的這些人那些人;所有喜歡過、感動過,以及在幸與不幸的迴游中偶而飄過的感懷,都因為德布西的音聲迴響,慢慢兜向眼前。

3.中提琴:德布西作品導聆

最重要的是,長期演奏德布西的毓庭,結合人文領略和技術拆解,兼顧知性的歷史厚度、理性的整體理解,以及感性的想像延伸,對德布西這三十二首作品作深入而優美的音樂導聆。這些音樂的詮釋和聯想,有時像詩,在情韻和意趣間飄浮;有時像鋼琴教室,為旋律性格、音型變化和樂句理解附註;有時化身音符精靈,翻飛在聲部、音程、和弦、滑音、琶音……間夢幻流動著;有時就是說書人,分享著暖如篝火或者是痛徹心扉的小故事;有時只是簡單如鄰人偶遇時小小的交流,呢喃著純粹的感動:「德布西的雨,不只在沖刷這個世界,同時也以點狀的接觸,彈奏這個世界」。

無論是初學鋼琴者的好奇摸索、專業演奏者的深入探究,或者只是純粹欣賞者的悅納玩賞,都可以找到相映於心的感動。

4.大提琴:在我們的流光中

循著德布西的樂音,毓庭閱讀雪萊的詩《西風頌》、安徒生的童話〈天國花園〉、莫泊桑的〈脂肪球〉、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咀嚼莫內的〈乾草堆〉、勞爾‧杜飛〈向德布西致敬〉、秀拉編織般的細緻,或只是看著照片,想像著巴黎市區在德軍轟炸中縝密堆放的沙包鑲嵌。

還有更多時間沉浸在影像世界,動畫《芭蕾奇緣》、《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第一位黑人小丑表演者拉斐爾帕迪拉(Chocolate)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小丑的眼淚》、《巴黎走音天后》和《愛在黎明破曉時》;以及紀錄片《天鵝湖畔的芭蕾女伶》、《遇見黑天鵝王子》、柏格曼和莉芙‧烏曼共用的一扇門,以及門外牆上的歲月滄桑,全都像耳語般緩緩絮說著生命的可能和吁嘆。

毓庭的行旅腳印,從芝加哥、芬蘭卡瑞利亞地區、巴黎音樂學院又回到我們的土地,關山療養院的修女們、樂賞基金會和池上居民透過音樂的相互增強、「田中央」規劃的宜蘭慶和橋。跟著毓庭,我們走進大時代的流光中,像大提琴嗚咽纏綿的背景,看見光榮和卑微,也一起感受到誰都不能置身度外的悲哀和歡喜。

試閱文字

內文 : 學步 波西米亞舞曲Danse bohémienne

十八歲那年,我在水中重新體會學步。那時受媽媽的朋友推薦,我找到了一位國手退休的游泳教練,他年輕時曾赴美受訓,後來在警大教書,除了游泳專業,也善於教學。

課程開始前,他聽聞我自四年級起就會捷式,於是要我先游給他看。還游不到二十公尺,我就被喊停了,教練說,「從頭開始吧。」

從頭,在泳池裡是從手開始。划手的技術是捷式的關鍵。最初,教練會叫我站在他的右後方,仔細觀察他划水的路徑:掌心外翻,以指尖入水,微微靠胸後,在接近大腿處時往後用力推。稍後,他也教我以不同的輔助器具練習,比如手臂圈、划手板,然後換他沒入水中觀察我每一次的比劃。

教練最常提醒我的,大概就是:每一次划水後,都要感覺手臂持續延伸,以善用每一瞬往前的力量。如同彈琴,每一個動作都不浪費力氣,寫作,沒有一句廢筆。明瞭原則後,剩下的就是日復一日練習,把抽象的想法活動成肌肉的慣性。其實最困難的不在於從零開始,而是得從既有的習慣調整成新的方法;是新舊動作之間的扞格,促成了學步的優劣,內心與外在的拉鋸都像嬰兒的雙足要從爬行發展成步行。

德布西的〈波希米亞舞曲〉似乎也出生於這樣的心情。

寫作此曲的1880年,德布西十五歲,還在巴黎音樂院唸書,儘管他在老師們的口中是不按和聲規則寫作、喜愛恣意即興的學生,但此曲(包括同年寫下的四手聯彈曲《交響樂》)處處充滿著德弗札克寫作斯拉夫舞曲時的筆法,無論是簡潔、清晰的樂句行進、源於鄉間舞蹈的切分節奏,它的風格都清楚置身於十九世紀音樂脈絡中。

不過,他在同年另外完成的作品,像是聲樂曲〈星夜〉(Nuits d'étoiles)、〈美麗的向晚〉(Beau soir)等,音樂語法和和聲轉換並不簡單,其調性的游離,更令人感覺有一些情緒已從浪漫主義蒸發,成為漂浮在空間裡的氣息。是傳統與自我意志間摩擦生出的熱氣吧?

學步,學前人的步,行自己的路。不斷重複,直到某一刻,划手推動的水流,會把自己帶向前,也把前人的步履帶向前。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