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計畫: 一個從無到有的設計思考過程與可行之道 (第2版) | 誠品線上

建築計畫: 一個從無到有的設計思考過程與可行之道 (第2版)

作者 李峻霖/ 莊亦婷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建築計畫: 一個從無到有的設計思考過程與可行之道 (第2版):本書作為相關建築系所學生在進入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前的基礎入門讀物,我們的著眼點在於一個建築計畫首重設計分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相關建築系所學生在進入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前的基礎入門讀物,我們的著眼點在於一個建築計畫首重設計分析、設計思考與設計決策這三者的完整度與深度,接續是執行設計構想的可行之道,諸如結構計畫、機電計畫、財務計畫、永續計畫…等。本書提供了相關學院裡中低年級同學進入建築設計課程的操作前,關於建築設計的基本認知與前置作業的架構說明,希望藉由此一基礎入門之介紹能夠給予同學建構一個與設計教師溝通的專業平臺,也就是建立一個共同的建築空間語言基礎。我們同時希望強化同學在建築設計程序上的觀念,並提供初步的設計思考學理說明介紹與方向,讓學生能夠逐漸地在學習建築設計的過程中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設計方法論;另一個在書中不斷強調的是建築計畫的內涵是建構在以設計分析、設計思考與設計決策為基礎並據以擬定將其付諸實踐的各項專業行動計畫。當前臺灣建築界需要的是一種面對地域環境種種課題的深刻反省與態度之積極論述,進而採取一種永久且持續性的空間實踐,而不是聚焦在風格呈現的自我陶醉中。最後,我們由衷的希望仍在建築這條路上奮進與堅持的準建築人們,請先學會走,走穩了再跑,會跑了之後再飛,只有你∕妳相信自己能飛,你∕妳才有機會展翅高飛!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峻霖簡歷:李峻霖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中華民國(臺灣)註冊暨開業建築師英國愛丁堡藝術學院ECA建築碩士德國iF DESIGN AWARD 2016教學:聯合大學建築系 兼任講師(2016~2018)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兼任助理教授級專家(2010~2017)建築哲學-空間的溫度真實世界中每日生活的設計思維人、事件與環境三者間的空間關係再定義建築整體的質量展現於細部設計與材質的介面整合莊亦婷簡歷:美國紐約州建築師暨LEED-AP專業簽證資格新北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2014~2017)新北市校園規劃設計審議委員(2014~2017)學歷: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博士班(ASD建築與永續設計學院)(2017.09~迄今)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GSD設計碩士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建築榮譽學士教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助理教授(2009~2016)學術:建築設計與都市永續發展策略Big Data與Urban Science在都市設計之規劃策略應用社會住宅空間類型學之分析與應用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第1章 建築計畫--一個從無到有的建築設計思考過程一、在開始建築之前二、企劃與計畫:建築計畫的內涵三、建築計畫的定位:承先啟後的基礎第2章 建築設計的基本認知及內涵一、在日常生活的本質中發現建築二、空間的概念三、建築設計的基本認知四、空間語言與建築語彙五、空間尺度、比例與模矩六、人體工學與單元空間七、建築繪圖基本原則八、永續--節能減碳的設計觀九、結構系統與建築十、建築構造與材料十一、通用設計與無障礙環境十二、營建法規架構十三、數位建築與設計軟體第3章 建築設計的程序一、設計思考的意涵二、業務(客戶)類型與設計專案背景三、分析與結論:界定設計的課題四、建築案例與類型分析五、設計思考的意涵與操作六、對策擬定與決策--解決問題的可行之道第4章 建築計畫的廣義內涵一、緒論二、空間計畫:空間需求說明及定性與定量三、基地環境分析四、都市計畫與營建法規分析五、規劃設計課題六、相關案例分析七、規劃設計構想八、規劃設計指導原則(準則)九、景觀與植栽計畫十、綠建築計畫十一、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施計畫十二、性別平等空間計畫十三、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十四、建築物夜間照明計畫十五、智慧建築計畫十六、結構系統計畫十七、機電與特殊設備計畫十八、綠營建計畫十九、成本計畫二十、作業進度管理計畫二十一、工程發包策略二十二、管理維護計畫二十三、節能減碳計畫二十四、建成環境使用後評估二十五、永續與整合:B.I.M 導入第5章 趨勢與願景一、趨勢:跨領域的多元整合二、臺灣建築教育的進化三、臺灣建築環境的在地觀點附錄 設計思考在建築設計之應用

商品規格

書名 / 建築計畫: 一個從無到有的設計思考過程與可行之道 (第2版)
作者 / 李峻霖 莊亦婷
簡介 / 建築計畫: 一個從無到有的設計思考過程與可行之道 (第2版):本書作為相關建築系所學生在進入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前的基礎入門讀物,我們的著眼點在於一個建築計畫首重設計分析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7631114
ISBN10 / 9577631118
EAN / 9789577631114
誠品26碼 / 2681683100003
頁數 / 496
開數 / 2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作為相關建築系所學生在進入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前的基礎入門讀物,我們的著眼點在於一個建築計畫首重設計分析、設計思考與設計決策這三者的完整度與深度,接續是執行設計構想的可行之道,諸如結構計畫、機電計畫、財務計畫、永續計畫……等。\

試閱文字

自序 : 關於什麼是建築計畫?誠如民國95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建築師考試試題中的論述,同時亦作為本書的核心價值與出發點:
建築計畫書的撰寫(Programming)是一個界定設計工作範圍與性質的專業作業過程,它是好的設計的重要基礎。撰寫計畫書的過程中,需要蒐集與分析現況的資料,以提出設計的限制與可能性,包括設計目標、基地、使用者、法規、社會文化等資料,以及,要能在過程中回應周邊社區,或是未來基地與建物的使用者的真實需要。一個典型的計畫書可能包含以下的層級結構,從任務與目標(Goals and Objectives)、展現的效能要求(Performance Requirements)到空間設計構想(Design Ideas)。而撰寫計畫書需要以下的能力:空間與社會研究的能力、人與環境研究或是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以及將理論概念轉換成為空間的初步構想的能力。
  接著,無可避免地將面臨著諸如何時要擬定建築計畫?誰可以擬訂建築計畫?建築計畫擬定的正當性?它的功能以及預期成果為何等,而這些都是尚待釐清及界定的課題。以建築計畫在臺灣建築實務界的狀態而言,在公部門的公共工程案中似乎多被隱藏在所謂的「先期規劃報告」中,在民間的投資項目中也似乎由投資方委託的銷售/代銷/市調公司所取代。無論是先期規劃報告抑或是銷售/代銷/市調公司,其著眼點多半是土地價值與基地容積的最大化利用及配合市場銷售趨勢,其中缺乏回歸社經發展、人口成長、國土計畫與社會住宅政策等的探討,當這些無法回歸真實生活的需求面與住居正義的考量,其結果多半容易導致蚊子館現象與住居空間供需失衡的狀態。
  在學院教育部分,建築計畫的定位長期以來也是非常模糊與莫衷一是,普遍缺乏結合國土發展趨勢、本土地域特色與社會潮流脈動等鮮明的設計教育型態與方向。在前述的考試試題中亦提到:
目前臺灣建築實務界所撰寫的建築計畫書內容,其重點經常在於房間幾間等空間需求,然後再加上一些如「既能展現西方科學之先進,又能兼顧東方文化之豐厚」等有關建築風格的空洞要求。然而未來空間使用與表現的基本特性為何?它如何在社區與使用者之互動中完成?這些議題卻缺乏反省與討論。結果,建築設計成為「既有的」空間分類在一特定基地中的組合而已,失去了建築設計早期階段所應發揮的作用,也限制了下階段建築設計構想發揮的潛能。建築計畫是建築設計做為成功的解決方案的堅實基礎,不能等閒視之。
  而上述的命題無疑且非常清楚地給臺灣建築界定訂了一個關於建築計畫的架構與方向。筆者在因緣際會下進入學校擔任兼任教職工作,在此感謝五南圖書提供的機會,我們得以著手將這幾年擔任建築計畫授課(2010∼2015)、指導研究生建築設計課程(2011∼2017)與大學部畢業設計課程(2010∼2017),同時結合開業以來的些許設計實務的心得予以彙整。本書作為相關建築系所學生在進入建築設計訓練前的基礎入門讀物,如同副標題:一個建築設計的前導。關於此書,我們的著眼點在於一個建築計畫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設計分析、設計思考與設計決策這三者的完整度與深度,也就是說建築設計構想與執行方向的重要性大於整個計畫擬定的規模與內容完整度。
  因此,本書預期提供建築相關科系低年級同學,在進入建築設計課程的操作前,關於建築設計的基本認知與前置作業的架構說明,例如第貳部分的(1) 建築與日常生活、(2) 空間的概念、(3) 建築設計的意涵、(4) 空間語言與建築語彙、(5) 空間尺度、比例與模矩、(6) 人體工學與單元空間、(7) 建築繪圖基本原則、(8) 永續—節能減碳的設計觀、(9) 結構系統、(10) 建築構造與材料、(11) 通用設計與無障礙環境、(12) 營建法規架構及(13) 數位建築與設計軟體等的介紹,希望能夠藉由此一基礎入門之介紹能夠給予同學建構一個與設計老師溝通的共同平台,也就是建立一個共同的建築空間語言基礎。
  我們同時希望提供一個幫助同學在建築設計程序或方法上的觀點,例如第參部分的(1) 設計思考的意涵、(2) 業務類型與設計專案背景、(3) 分析與結論:界定設計的課題、(4) 建築案例與類型分析、(5) 設計思考意涵與操作、(6) 對策擬定與決策—解決問題的可行之道、(7) 擬定規劃設計需求項目及原則等,我們將提供初步的學理說明介紹與方向,讓學生能夠逐漸地在學習建築設計的過程中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設計方法論。
  我們另一個在書中不斷強調的是建築計畫的內涵是建構在以設計分析、設計思考與設計決策為基礎並據以擬定將其付諸實踐的各項作業計畫;一般而言,這個計畫廣義上包含了如第肆部分的(1) 緒論、(2) 空間計畫:空間需求說明與定性定量、(3) 基地環境分析、(4) 都市計畫與營建法規分析、(5) 規劃設計課題、(6) 相關案例分析、(7) 規劃設計構想、(8)規劃設計指導原則、(9) 景觀與植栽計畫、(10) 綠建築計畫、(11) 通用設計與無障礙環境設施計畫、(12) 性別平等空間計畫、(13)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14) 建築物夜間照明計畫、(15) 智慧建築計劃、(16) 結構系統計劃、(17) 機電與特殊設備計畫、(18) 綠營建計畫、(19) 成本計畫、(20) 作業進度與管理計畫、(21) 工程發包策略、(22) 管理維護計畫、(23) 節能減碳計畫、(24) 建成環境使用後評估與(25) 永續與整合:B.I.M 整合。這部分我們希望提供一個初步的建築計畫架構,主要在說明一個好的建築設計除了創意及美學的呈現外,更是需要其他建築專業的支持才得以成就。
  本書的最後,記錄了這幾年我們在海外執行設計業務(緬甸、柬埔寨、中國與多明尼加)與在國際學術交流機會(新加坡、奧地利、紐西蘭、日本、韓國與中國)的些許經驗與心得,分別是(1) 趨勢—跨領域的多元整合、(2) 臺灣建築教育的進化與(3) 臺灣建築環境的在地觀點。臺灣建築環境與空間專業表現實在需要急起直追,這需要公部門、教育單位與家長等在心態與觀念在本質上的改革,尤其是在強調百年大計的教育體制的改革。以色列本古里大學科學教育教授伊夏克(Haim Eshack)曾言到:我們希望學校老師能鼓勵小孩子問問題,但不直接告訴答案,讓他們自己思考。問問題本身比回答問題更重要!無疑地,目前臺灣各級學生普遍呈現的問題之一就是膽怯開口提問與表達自己的觀點,其原因可能是口語表達的訓練不足或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現象的改善是非常必要且急迫的。
  本書之諸多內容因多來自筆者多年前準備建築師考試的學習資料與課堂筆記、執業與學術交流過程的心得,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回饋等集結而成,因筆者才疏學淺,在能力及時間有限的情形下,未察書中有疏漏不及備註出處及錯誤,還請不吝指教,並給予我們更正之機會。
  建築計畫的擬定作為建築設計操作的指導(Guide line),同時也作為落實建築項目的總體策略,它集結且整合了建築學裡大多數的專業及工程技術,以一種文件(Document)及圖像(Diagram)的方式予以記錄與規範;因此,一個具有一定效能的建築計畫實有賴更多相關領域的專業投入及支持,而非來自建築師的觀點。
  當前臺灣建築(學術)界需要的是一種面對地域文化及生存環境種種課題的深刻反省與專業回應之積極論述,進而採取一種永久且持續性的空間策略,而不僅僅聚焦在風格呈現的自我陶醉中。最後,我們由衷的期盼仍在建築這條路上奮進與堅持的準建築人們,請先學會走,走穩了再跑,會跑了之後再飛,只有你/妳相信自己能飛,你/妳才有機會展翅高飛!

試閱文字

內文 : 一、在開始建築之前
Architecture has its own realm. It has a special physical relationship with life. I do not think of it primarily as either a message or a symbol, but as an envelope and background for life which goes on in and around it, a sensitive container for the rhythm of footsteps on the floor,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work, for the silence of sleep.
我們亦認為建築是生活場域中人類每日生活物件彼此間「關係」的一種總和再現(Representation),而這也隱喻了多重的關係組合,諸如:人/物種、行為/活動/需求、物件/空間/環境、時代性/科技等。無疑地,從個別空間到建築乃至於地方(Place/Locus)的形成可作為某時段與某場域內人們集體生活之價值、文化、經濟、空間美學、區域政治與時代趨勢等因素互相影響作用下的巨觀再現與社會縮影。誠如英國首相邱吉爾(W. S. Churchill)曾說:建築及結構會影響人類的品格和行為,這點無庸置疑。人類先建造建築,然後建築再形塑人類,為人類定出生命開展的軌跡。這觀點指涉了主、客體之間的關係、建築與時間的關係、人與建築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
建築代表真實,而在這個虛擬時代中,真實也愈來愈珍貴。每件建築都是得到真實體驗的機會。既然建築是處理真實世界的事物,那麼我們就必須真實的面對,也就是說在我們開始建築之前,必須釐清什麼是我們必須面對、必須深入了解的課題與空間專業介入的解決之道。以下列舉若干關於「建築」的定義:
1.中華民國建築法第四條:本法所稱建築物,為定著於土地上或地面下具有頂蓋、樑柱或牆壁,供個人或公眾使用之構造物或雜項工作物。
2.牛津英文字典將“Architecture”解釋為:建築物的藝術與科學(the art and science of building),包括建築學、建築術、建築的設計或式樣。在建築學和土木工程的範疇裡,「建築」是指興建建築物或發展基建的過程。一般來說,每個建築項目都會由甲方之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建築師(architect)負責統籌各項專業事務(結構、機電、環保、大地、水土保持等),並由各級的承包商(contractor)、分包商(Sub-contractor)、工程顧問(consultants)等專業人員負責監督。
3.建築,通常指的是對那些為人類活動提供空間的、或者說擁有內部空間的構造物進行規劃、設計、施工而後使用的行為過程的全體或一部分。「建築」除了可指具體的構造物外,也著重在指創造建造物的行為(過程、技術)等。通常在表示具體建造物時,稱之為「建築物」,但在漢語中兩者常被混同使用。建築經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也被當成是一種藝術作品。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文明都有其獨特的代表性建築成就,例如眾所皆知的埃及文明與金字塔。建築除了包含規劃、設計並建造出能反應功能的型式、空間和環境,也需要將技術、社會、自然環境和美學納入考量。
建築一向都得面對各種限制,實體限制、財務限制或功能需求。若是認為建築只是藝術或只追求實用,就不能真正掌握建築的本質。要討論建築有多重要,就必須了解建築以何種方式展現影響力。建築除了明顯具有「遮風擋雨」的功能之外,其重要之處就和任何藝術一樣,都是讓生命更美好。這也應證了建築作為一個應用藝術的另一個身分與觀點。
建築的開展,如同前述是一個藝術的且科學的觀點,建築既是藝術的展演,也是科技的結晶;既保存了城市發展的文明資產、記載了人類歷史的演進,同時更承載了人類生活場域中每日生活的點滴內涵。我們可以藉由了解建築,體驗建築,以驗證不同族群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積累現象。然而,也如同《邏輯哲學論》的作者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一私人信札中所言:也許你會覺得哲學非常難搞,我跟你說,比起來,想要成為一個好建築師所面對的挑戰,那才真正叫做高難度。當我在維也納為我的姐姐蓋她的房子時,我真是每天都筋疲力竭到只能有力氣在晚上把自己泡在戲院裡。
建築設計之所以複雜與矛盾便在於它同時具有理性與感性、美學與工程、單一領域與跨領域、縱向的深入與橫向的整合、傳承與創新、準確與浪漫、法規與使用性、實用與藝術等的狀態。因此,當我們開始要進入建築設計的操作前,我們也必須同時具備面對這些狀態的專業學養與態度。而這所謂的專業學養係指在建築設計的實踐過程中考量且融入了環境科學未來願景、城市空間美學、都市設計、營建法規、敷地計畫、景觀綠化、水土保持、結構系統、物理環境、建築設備、防災計畫等眾多跨領域學科的專業涵構,而建築師的角色與職責便是在於整合這些學科,協調出最大公約數(環境、投資方與使用者),尋找出相關的課題並提出具創意的可行之道,這便是一個關於水平廣度的分析與垂直深度整合的一個專業態度,及作為建築師的專業價值。
二、企劃與計畫:建築計畫的內涵
設計是解決問題,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提供解決問題的創意實踐;計畫是找出問題,釐清問題,並提出因應之道;當我們欲執行某些繁複且跨領域的企劃案時,我們通常會接著擬定一個可行度高的執行計畫作為後續工作落實的依據與準則。同樣地,建築亦然;例如政府部門欲興建某公共工程,在設計監造建築師的評選階段,一般會在招標文件中提供一個該工程的興建計畫書(或稱作設計準則及空間需求說明書)以作為參與投標評選建築提案的規劃設計依據(一般稱為服務建議書)。在評選後,由得標建築師依照評選意見修正該規劃設計提案,並根據該提案進行建築設計與後續營建施工階段之任務。
(一)「企劃」的定義
郭泰(2002),指出「企劃」的定義,即激發創意,有效地運用手中有限的資源,選定可行的方案,達成預定之目標或解決某一難題,就是「企劃」。他也指出,企劃三要素包括:一、有嶄新的創意;二、有方向的創意;三、有實現的可能。
戴國良(2002),指出,「企(規)劃」的劃有刀旁,代表是一種活動的過程,特別是思考與共同討論的過程,或是成為共同腦力激盪,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共同過程。
企劃,是一個由個人、眾人、組織/法人團體亦或是企業為了完成某個策略性目標而必經的首要程序。包括從構思目標、分析現況、歸納方向、評估可行性,直到擬訂策略、實施方案、追蹤成效與評估成果的過程;亦或是以W-H的內涵表達,即Why(動機、目的)、What(需求)、Who(設計者)、Whom(對象/使用者)、When(作業時程)、How(工法/構法)、How much(預算)。簡言之「企劃」就是為了實現某個目標或是解決某一問題,所產生的構想;企劃之結果一旦確定形諸於書面,則可稱之為「計畫」。
(二)「計畫」的內涵
建築計畫為以人之生活、行動、意識與空間之對應關係為基礎,探討並決定建築設計與規劃內容落實之手法。亦即針對某特定之建築類型(單一功能或複合功能),於進行實質設計作業前,藉由一連串科學手段的分析、預測模擬空間使用型式、使用者之生活行為、業主使用需求探討、規劃設計課題探討與因應之道、空間及設施之定性定量等的一種設計思考行為與設計前導作業。簡言之,我們可以將建築計畫視為是一份闡明價值觀念、目的、事實和需求的文件,同時也作為某一建築專案執行與設計操作的前導作業及依據。以一般建築物類型的新建案例而言,其廣義且完整的建築計畫內涵包含下列主要項目:(1)計畫內容概述、(2)基地現況與分析、(3)設計需求與課題、(4)願景與定位、(5)設計思考與對策、(6)空間使用計畫、(7)節能減碳計畫、(8)空間設計準則、(9)綠營建計畫、(10)結構計畫、(11)機電與特殊設備計畫、(12)照明與燈光計畫、(13)綠建築(標章)計畫、(14)通用設計(無障礙環境)與性別空間計畫、(15)營建成本計畫與作業期程規劃、(16)整合與永續:B.I.M導入、(17)發包策略與作業品管計畫、(18)建築物營運維護管理計畫、(19)更新擴張與再利用計畫、(20)拆除與廢棄物處置計畫、(21)建成環境使用後評估等。
三、建築計畫的定位:承先啟後的基礎
尋求由設計來解決問題之定義的那一段過程,就是建築計畫。這簡短的文字不僅道出建築設計與建築計畫的關係,同時也清楚指涉出任何成就建築設計的專業項目都必須在建築計畫的脈絡與程序中被討論與規劃。這也做為我們將這五、六年來從事建築計畫與建築設計教學的回饋,並將建築師執業過程中的真實情境予以結合進行整理與撰寫的初衷。我們希望這是一本讓年輕建築相關科系學子或初為業界新鮮人容易閱讀、理解進而應用在設計操作的入門基礎參考,同時也盡量反映業界執行建築設計業務所可能遭遇到的真實情境,畢竟建築的本質是這個生活世界中每日生活場域的總和呈現與集體記憶的再現,脫離了這些,我們就失去與這個真實世界的有效連結與失去不斷成長前進的機會。
要討論建築有多重要,就必須了解建築以何種方式展現影響力。建築除了明顯具有「遮風擋雨」的功能之外,其重要之處就和任何藝術一樣,都是讓生命更美好。這也應證了建築作為一個應用藝術的另一個身分與觀點,如同羅馬時代的建築家維特魯威(Vitruvius)所著的現存最早的建築理論書《建築十書》的記載,建築包含的要素應兼備用(utilitas,實用)、強(firmitas,堅固)、美(venustas,美觀)的特點,為了實現這些特點,應確立藝術的且科學的觀點。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