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國際關係 (第5版) | 誠品線上

圖解國際關係 (第5版)

作者 陳牧民/ 陳宛郁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圖解國際關係 (第5版):◎能夠輕易理解國際關係的相關理論◎用簡潔的說明方式能快速的記憶重點◎以圖表方式來加深記憶本書是專為初次接觸國際關係、且希望更深入了解世界局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能夠輕易理解國際關係的相關理論 ◎用簡潔的說明方式能快速的記憶重點 ◎以圖表方式來加深記憶 本書是專為初次接觸國際關係、且希望更深入了解世界局勢變化的讀者們所設計入門書兼工具書。內容相較於坊間出版的國際關係書籍來說較為淺顯易懂,章節安排特別兼顧具理論與實務。理論與概念的部分皆以條列式歸納和圖文解說等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國際關係各主題,有助於強化讀者對抽象理論或概念的理解。在實務部分,本書在各單元中列舉了與主題相關的國際政治議題或歷史事件,並佐以簡要的說明,以幫助讀者更了解國際關係的實際狀況,以及這些現象背後的脈絡。此外,本書同時也嘗試協助讀者對當前世界局勢培養更敏銳的分析角度與觀察能力,因此即使您並非因考試或修課來接觸國際關係,本書同樣能成為您掌握世界局勢與動脈的最佳幫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陳牧民現職: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學歷:台大政治系學士(1992) 美國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學院碩士(1997) 美國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學院博士(2004)經歷: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訪問學人、兼任外語教師(2001-2002) 總統府副總統辦公室聘用諮議(2002-2004) 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副教授(2004-2008)主要研究領域:國際安全理論、東亞區域安全、中國對外關係、南亞政治陳宛郁現職: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服務中心副研究員學歷: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領域:國際關係理論、國際社會化研究、中小企業政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如何研究國際關係1-1什麼是國際關係1-2一世紀以來的歷史概觀:國際政治權力結構的演變過程1-3國際關係現象的分類1-4國際關係的分析層次第二章 現實主義觀點2-1現實主義的基本概念2-2現實主義理論的先行者:修昔堤底斯、馬基維利、霍布斯2-3二十世紀的現實主義:摩根索理論介紹2-4新現實主義2-5權力平衡與霸權穩定2-6安全困境:賽局理論中的囚徒困境2-7軟實力、巧實力與公共外交第三章 自由主義觀點3-1自由主義的基本概念3-2近代自由主義理論的先行者:盧梭、康德、威爾遜3-3新自由主義的基本概念3-4民主和平論(Democratic Peace)3-5福山的歷史終結論3-6國際建制3-7集體安全制度第四章 國際衝突的現象與類型4-1戰爭、衝突與人類社會4-2領土引發的國際爭端或衝突4-3經濟利益引發的衝突4-4歷史遺留下來的對立或衝突4-5意識形態的衝突4-6嚇阻理論與戰爭邊緣策略第五章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5-1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種類與特性5-2核子武器的歷史5-3核子嚇阻與核武競賽5-4防止核武擴散的國際機制5-5違反核不擴散的實例:北韓與伊朗5-6裁減核武的構想與實踐第六章 民族與宗教對立所引起的國際政治問題6-1民族主義與民族獨立運動6-2宗教與國際政治6-3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6-4前南斯拉夫種族與宗教衝突6-5民族與宗教的糾葛:巴勒斯坦問題6-6恐怖主義的歷史與類型6-7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與美國反恐戰爭第七章 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理論與發展趨勢7-1國際經濟與貿易:歷史發展與現況7-2經濟自由主義的基本概念:亞當斯密、李嘉圖、凱因斯7-3經濟民族主義7-4馬克思主義觀點7-5跨國企業與投資7-6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第八章 國際貿易與金融機制的運作8-1國際貿易機制的誕生與發展:關稅暨貿易總協定時期8-2國際貿易機制的現況:世界貿易組織(WTO)8-3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的發展8-4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8-5「1997年」與「2008年」的兩次金融危機第九章 發展不平等問題9-1南方世界與北方世界9-2歐洲的殖民主義的影響9-3帝國主義理論9-4依賴理論9-5世界體系理論9-6世界銀行的角色9-7國際援助發展與合作第十章 跨國際政治現象與全球環境問題10-1跨國議題簡介10-2通訊與資訊網路的建立10-3跨國現象中的犯罪問題:毒品10-4人口增長與環境負載10-5全球暖化問題10-6減緩氣候暖化的跨國合作:京都議定書第十一章 能源問題與地緣政治11-1石油問題簡介11-2目前全球石油之生產與需求趨勢11-3能源與國際衝突11-420世紀的能源危機11-5油管的地緣政治11-6未來能源發展趨勢第十二章區域整合12-1區域主義簡介12-2功能主義到新功能主義12-3區域主義的發展趨勢12-4歐洲聯盟(一):發展歷程12-5歐洲聯盟(二):決策機構12-6東南亞國協(ASEAN)12-7亞太經合會(APEC)12-8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第十三章 國際法體系13-1國際法簡介13-2國際法淵源13-3國際法與國家主權13-4國際法院的功能13-5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3-6「中華民國」的國際法定位問題13-7南海主權爭議第十四章國際組織14-1國際組織的歷史、定義與分類14-2聯合國簡介14-3聯合國改革問題14-4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角色與成效14-5功能性國際組織實例:世界衛生組織(WHO)14-6非政府組織(NGOs)14-7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問題第十五章 外交決策15-1外交決策簡介15-2影響外交政策的各項因素15-3外交決策過程:決策模型與決策者15-4危機決策15-5團體思維15-6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決策過程第十六章 當代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16-1國際關係理論發展過程中的三次論戰16-2建構主義16-3英國學派16-4批判理論16-5女性主義16-6後現代主義第十七章 國際關係的現況與挑戰17-1未來國際政治版圖的變化趨勢17-2主權國家的興衰17-3太空垃圾與太空戰爭17-4中小型國家的競爭力與臺灣的未來延伸閱讀與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圖解國際關係 (第5版)
作者 / 陳牧民 陳宛郁
簡介 / 圖解國際關係 (第5版):◎能夠輕易理解國際關係的相關理論◎用簡潔的說明方式能快速的記憶重點◎以圖表方式來加深記憶本書是專為初次接觸國際關係、且希望更深入了解世界局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198286
ISBN10 / 9571198285
EAN / 9789571198286
誠品26碼 / 2681629620008
頁數 / 272
開數 / 2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如何研究國際關係
1-1 什麼是國際關係

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是一門研究國際社會中各成員之間如何互動、並影響彼此關係發展的學科。從學術領域的分類來看,國際關係是政治學(Political Science)中的一個子題,但是也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門(如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法律、心理學、文化研究、甚至人類學)有密切的聯繫。不過國際關係學者對這個學門的研究範圍並沒有共識,因此不同的學者對於哪一些「成員」值得被研究、哪一類的「互動」才值得關注等問題可能提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只是大致上我們仍然能夠從多數學者關注的議題內容以及他們研究的方式來勾勒出這個學門的基本樣貌。

許多學者認為國際關係主要研究的是國家之間的互動,或是更精確的說是政府之間的交往。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走向、國家間為何會走向軍事衝突或願意進行貿易合作等議題都是國際關係的研究範圍。實際的例子像是印度與巴基斯坦會不會為喀什米爾而開戰、美國和中國是不是能迫使北韓放棄發展核武?各國政府之間是不是能夠協調出一個能有效減緩溫室效應的國際協議等等。

也有學者認為國際關係不應該只是研究國家之間的互動,因為國際社會中的成員除了國家之外,還有各種類型的國家組織、跨國公司、團體、甚至個人。因此這些非國家成員的行為也應該被納入國際關係的研究範圍之內。這些人或團體的做為有時能對國際局勢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發動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賓拉登及其基地組織(Al Qaeda),2008年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佈破產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等。

至於哪一類的互動才算是國際關係的研究範圍?有些學者認為軍事、衝突、外交等議題才真正值得研究,但也有學者認為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也同樣值得關注。這樣的差異產生了國際關係學者之間關於「高階政治」與「低階政治」何者較為重要的辯論(將在單元1-3詳細說明),不過這也顯示這個領域的界限至今仍在不斷變動。

國際關係學者之間研究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學者致力於發展出較為抽象的理論或模型來解釋國際社會上的各種現象,也有些學者對於如何將人們對現象的理解轉化為實際的政策感到興趣,因此在這個領域裡可以看到用數學模型來研究國際戰爭發生的頻率,也能看到類似外交政策與國際情勢的分析,例如中國的崛起是否會挑戰美國在國際事務的領導地位就是近年來許多國際關係學者感興趣的議題。

雖然多數人認為國際關係所討論的議題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只要留給有志從事外交戰略或國際新聞工作的人來學習就好。這樣的看法其實並不正確。舉例來說:今日全世界的石油有六成以上來自中東地區,因此這個地區一旦發生任何軍事衝突,勢必引發國際油價甚至原物料上漲,其結果不僅會牽動所有國家的經濟發展,也會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由此觀之,今日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深受國際情勢變化的影響,我們也會對這些發展做出相對的回應,這些回應將進一步改變我們所創造的世界。

1-2
一世紀以來的歷史概觀:國際政治權力結構的演變過程

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大多同意:主權國家仍然是國際體系中最重要的行為者,因此分析國家之間的互動,特別是主要強權之間的實力消長,是研究者的主要任務。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國際體系,大概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逐漸形成的,因此我們就將這個時期做為描述國際政治權力結構演變的起點。

此時歐洲的主要強權如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俄羅斯、義大利等國仍然是國際舞台的主角,不過在歐洲範圍以外的國家(如美國與日本)也開始躋身強國之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俄國(因十月革命後改稱蘇聯)、德國與奧匈帝國被躋下權力的舞台,英國與法國雖為戰勝國但已元氣大傷,美國與日本則確立其強權的地位。之後經過短短二十年的休兵,又再度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義大利與日本組成軸心國集團,與美、英、法、蘇聯、中國所組成的同盟國彼此對抗。最終同盟國得到勝利,並取得主導國際政治秩序的權力。直到今天我們都能看到當時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即為二次大戰之後建立的聯合國,其安全理事會中具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就是這五個戰勝國。

但就在此時,原本合作對抗軸心國的美國與蘇聯反目成仇,世界自此進入了持續四十年的冷戰(Cold War)狀態。不僅歐洲國家分別被納入美國與蘇聯的勢力範圍,德國、韓國、越南也一分為二;1949年由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與撤守台灣的國民黨政府隔海對峙。美國與蘇聯兩個主要的強權為了維持彼此力量的平衡,製造大量足以毀滅地球的核子武器做為嚇阻的力量,並不斷在世界各地爭取盟邦以擴充影響力,打代理人的戰爭。因此冷戰雖然不是真正的戰爭,卻讓全世界的人類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下。1989年間,東歐共黨政權因其內部的經濟危機紛紛垮台,兩年後共產世界集團的領袖蘇聯也自行解體。國際體系正式告別兩強對立的局面,進入後冷戰的新階段。

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後冷戰世界的權力結構?過去有人預測日本將會崛起成為新的超級大國,但是隨著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化,這個預測並沒有實現。也有些學者主張美國是今日世界的唯一超級強權,因此今日的國際體系是由美國單一霸權所主導的局面。如果僅從軍事實力來說,這個說法確實具有相當程度的說服力:美國的國防支出大約是全球的一半,甚至能獨立出兵推翻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政權,稱其為霸權並不為過。不過從美國在面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必須依靠其他國家的合作才能渡過難關,甚至其國土都曾在九一一事件中遭到恐怖份子攻擊,證明在軍事力量之外,美國很難稱得上是絕對的霸權。若從經濟實力與發展程度來看,整合後的歐盟看似一股非常強大的政治力量,不過歐洲各國目前比較專注在自身的問題,不太有意願取代美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主導的角色。目前大眾關注的焦點是,中國是否真的能夠崛起並挑戰美國的地位,以及其他具有影響力的區域性強權如印度、俄羅斯、巴西等國是否能夠影響國際局勢的走向。因此未來國際體系會如何演變?由誰稱霸?短期內似乎還難有定論。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