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ory of My Life
作者 |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安徒生: 用童話寫幸福的大師:安徒生是窮苦人出身,一生也只為窮苦人說話。他那些跨越文化鴻溝的童話故事,溫暖著一代又一代貧寒子弟的心。 他同情那些身遭不幸的人,同 |
作者 |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安徒生: 用童話寫幸福的大師:安徒生是窮苦人出身,一生也只為窮苦人說話。他那些跨越文化鴻溝的童話故事,溫暖著一代又一代貧寒子弟的心。 他同情那些身遭不幸的人,同 |
內容簡介 安徒生是窮苦人出身,一生也只為窮苦人說話。他那些跨越文化鴻溝的童話故事,溫暖著一代又一代貧寒子弟的心。 他同情那些身遭不幸的人,同情那些被「主流社會」拋棄的人。他為他們說話,為他們點燃黑暗人生裏一盞盞路燈。他終其一生把自己看成一個「局外人」,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完全融入他生存的社會的情抱。他在最隱秘的個人感情生活中,備嘗痛苦而不能自拔。 他筆下那些充滿憂鬱傷感氣息的故事,其實也是在訴說自我衰傷的感情…… 在講故事的方法上,他是一位真正的革新家。他以口語辭彙與句式,打破了文學傳統的約束,他融講故事的本質、高超的想像力、民間傳說等為一爐,鍛造出一大批跨越文化鴻溝的偉大作品。 他把自己的天才和生命,獻給了「未來一代」。他一生所寫童話故事,超過168篇,影響極廣…… 他被譽為「舉世無雙的童話大師」,他以童話作品而聞名全球,但他也寫戲劇、小說、詩歌、遊記以及自傳。 他在1840~1875年間,曾到歐洲、小亞細亞、非洲等地旅行,他把自己的感受記錄在遊記作品及自傳中。他很少毀棄自己所寫的東西,所以日記及數以千計的書信得以保存至今。和他的「回憶錄」一樣,這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H.C.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丹麥人,著名作家。他於1872年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的前三年,共創作了168篇童話和故事。■譯者簡介玄之■繪者簡介林明鋒童安安
產品目錄 安徒生——舉世無雙的童話大師 (代序)第一章 純真快樂的童年第二章 闖蕩哥本哈根第三章 求學生涯第四章 初露鋒芒第五章 遊歷歐洲第六章 遊歷義大利和返回丹麥第七章 牆裏開花牆外香第八章 二度出國遊歷第九章 躋身丹麥一流詩人之列第十章 走進童話王國第十一章 重遊德國、赴丹麥國王之約第十二章 沒有遊歷、就沒有生活第十三章 多彩的國外遊歷生活第十四章 悲傷多於歡笑的歲月第十五章 遊歷就是我的摯愛中譯後記
書名 / | 安徒生: 用童話寫幸福的大師 |
---|---|
作者 / |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
簡介 / | 安徒生: 用童話寫幸福的大師:安徒生是窮苦人出身,一生也只為窮苦人說話。他那些跨越文化鴻溝的童話故事,溫暖著一代又一代貧寒子弟的心。 他同情那些身遭不幸的人,同 |
出版社 /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178141 |
ISBN10 / | 9571178144 |
EAN / | 9789571178141 |
誠品26碼 / | 2680912139005 |
頁數 / | 54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第1章純真快樂的童年
第1節 鞋匠夫婦的掌上明珠
1805年,有一對相親相愛的青年夫婦生活在奧登塞(丹麥費恩島上的一座城市。——譯者注)的一間陋屋裏,男的是一位鞋匠,才華橫溢,想像力豐富,時年不及22歲。女的是他的老婆,大他幾歲,雖不諳人間世故,卻有一顆愛心。這年輕人做了一張制鞋用的工作臺和一張不久前停放過特蘭普伯爵的棺材的木架做的床架,就是靠著這點東西,他就開始為一家的生存而奔波。這張床架本是棺材的木架。在悼念亡者期間,棺材曾在這張木架上擱置著,還殘留在木工活上的黑布絲使人對此事還歷歷在目。
可是,到了1805年4月2日,躺在這張木架上的已非被黑紗和蠟燭包裹起來的高貴屍體,而是一個鮮貨的、啼哭的嬰兒——這個嬰兒就是漢斯•克裏斯琴•安徒生。我出生的那一日,據說,爸爸一直在床邊大聲讀著霍爾堡(丹麥作家,1684—1754,丹麥文學的奠基人。——譯者注)的作品,我卻哭個不停。據說,爸爸開玩笑地問我:「你是要睡覺,還是要靜靜地傾聽呢?」可我只是一個勁地哭個不停,甚至當把我帶到教堂去做洗禮的時候,我哭得就更大聲了,我媽媽未忘記我的哭鬧招得熱情的神父說:「這小東西像貓一樣尖叫不止!」那位忠於神父職守的一個貧苦移民戈馬爾連忙安慰她:「幼時哭聲越大,長大後的歌聲就越優美。我幼時就這樣。」
工作臺、床頭毛巾和我的小床幾乎把我們的小屋——我兒童時代的住所——塞得滿滿的。然而,牆壁上滿是圖畫,有一個裝滿了書籍和歌本的櫃櫥在工作臺上方;擦得亮閃閃的盤子和金屬盆子把小廚房裏塞滿了,爬上梯子就哪個從廚房來到屋頂;有一個裝滿了泥土的大箱子,放在屋頂和鄰裏的房屋之間的簷槽上,那就是我媽媽惟一的小菜園,她就在這個小菜圃裏栽種蔬菜。在我那《白雪皇后》的童話裏,那個菜園還長得非常茂盛呢。
我是這個家庭的獨苗,因此吐魯番受家庭的疼愛。所以,我常聽到媽媽這樣說,同她幼時相比,我不知有多幸運,她還說,我給嬌慣得像個小貴族。她幼時常被她的爸媽趕出門去乞討,有一次,她未乞討到什麼東西,就坐在一座橋下哭了一日。我用兩個不同性格的人物對她的性格進行了描摹——一位是《即興詩人》中的老多明尼加;另一位是《孤單單的流浪人》中的克裏斯琴的媽媽。
我爸爸使我的全部願望都得到了滿足。我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他為我而活著。每個週末他都為我造望遠鏡、木偶舞臺和能變換角度的圖畫。還朗誦霍爾巴格的劇本和《阿拉伯故事集》給我聽。我還有印象,只有在這一時刻,才看出他真的高興起來了。因為在他當手藝人的一生裏,他沒有感覺到自己有一絲一毫的快樂。
我的爺爺奶奶本是家道殷富的鄉紳,但災厄驟然降臨:家中的牲口死光了,農舍燒光了,最後,爺爺瘋了,奶奶只好攜帶兒子搬到了奧登塞。到了奧登塞,她那聰明而有才氣的兒子在她的斡旋下,跟一位鞋匠去學徒,儘管他非常想到小學去學拉丁文,可是,除了當學徒,就沒有其他辦法了。有一次,幾位闊老曾聊起這一事,提議一起湊點錢給他做伙食費和學費,從而給他一個為他一生的事業打根基的機會,但那話從未兌現。我那可憐的爸爸眼睜睜得看著他的心願無法實現,這件事他是永遠無法忘懷的。我記得在我孩提時代,有一次,那所小學的一位學生上我家做新靴子,在量尺寸的時候,他把他的書給我們看,並告訴我們他學了些什麼時,我看到爸爸老淚縱橫。
「我本應該也走那一條路!」爸爸說,熱情地親吻著我,整夜都不說一句話。
他同與他身份一樣的人打交道極少。週末他常帶我和走進樹林,他在外面的時候話語不多,只是靜坐著,沉思著,而我卻到處亂跑,或把楊梅用一根葦草串起來,或者織花環。一年之中,在5月間樹林吐出了一片新綠的時候,媽媽才同我們一起去二次。那時,她身著一件棉布長袍,這件衣裳她只在此種場合和做聖餐儀式時才穿一穿,據我的記憶,這件衣裳是她的節日禮服。她總是從林子裏把許多新鮮的山毛櫸樹枝帶回家,然後在光滑的石頭後面把它們載種下去。下半年,長出了小小的連翹的細枝就伸進了房梁縫隙,我們把小連翹成長的好歹視為我們是否會長命百歲的預兆。我們這小房間總是被媽媽料理得非常整潔,用青蔥的枝葉和圖畫裝飾著,她常以擁有雪白的床單和窗簾而自得。
第2節 記憶中的童年時代
在我最先的記憶之中,有一件事雖然非常瑣碎,但對我而言卻至關重要。憑著一個孩子的想像,這件瑣碎之事在我心靈深處留下的印象卻是非常深刻的。那是一個家庭節日——你能猜出在何處嗎?就是在奧登塞這個地方,在那所我一見就怕得發抖的房子裏,就像巴黎的孩子們看到巴士底獄的情形一樣,那是在奧登塞教養所。
我爸媽曾認識一位元教養所的看守,他邀他們去吃飯,我得和他們同行。其時我還非常幼小,幼小得連回家都是爸媽抱回家的。
對我而言,教養所就是強盜、小偷故事的素材庫。我常站在那裏,諦聽裏面的男人和正在紡紗的婦女們的歌聲,但對它永遠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我隨爸媽來到教養所看守那兒。沉重的插著鐵栓的門開開了,又被嘩啦地關上了。爬上了陡峭的樓梯之後,我們大吃大喝起來,桌子旁還有兩個囚犯在伺候著。他們無法讓使我嘗一口,我把最味美的食物都推到了一旁。媽媽說我生病了,於是,就把我放到床上。躺在床上,我聽到了附近傳來嗡嗡的紡車聲和愉快的歌聲,這到底是夢幻還是真事,我說不明白,但我知道我心中害怕,而且一直非常緊張。我的情緒還是不錯的,一面虛構著我如何走進強盜窩的故事。直至深夜,爸媽才帶我回了家。那天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雨點重重地擊打在我的小臉上。
我孩提時代的奧登塞鎮與今天的奧登塞市完全不同:今天的它的發展比哥本哈根還要快,一條河從市區穿過,其他的我就不曉得了,當時它簡直落伍一百年之久,首都在很久前就改變了的一些習俗在這裏還留存下來了。當一個行會更換牌子時,人們高擎著迎風飄揚的旗子和飾以絲帶、挑在劍尖上的檸橡遊行以慶祝。跑在隊伍前面的是一個小丑,他手持一柄木劍,手裏搖著好一些的小鈴鐺;其中一位老頭子——漢斯•斯特魯,憑著他那使人高興的饒舌和那張除了鼻子保持純紅以外塗得黑黑的臉而備受大家的歡迎。我媽媽高興得想搞清楚,他是不是我們的什麼遠房親戚,可是,我記得非常清楚,我以十足的貴族派頭極端傲慢地反對與這個「笨蛋」有任何瓜葛。
屠夫們習慣于在大齋期(指復活節前的四十天。——譯者注)的第一個禮拜一牽著一頭肥牛招搖過市,這肥牛用花環打扮著,一位身穿白衫、長著雙翼的男孩騎在牛背上。
水手們也吹吹打打,扛著隨風飄揚的旗子,從大街上經過,最後是兩位最勇猛敢的水手,在搭在兩條船之間的一塊木板上角鬥,誰不跌下水,誰就是英雄。
但是,在我的記憶之中,1808年西班牙人在菲英島停留這一件事,卻是印象最深刻、而且一提起就會回想起來的事情。丹麥和已向瑞典宣戰的拿破崙結了盟,然而,在無獲悉此事的時候,在龐特科夫家族的伯納多特元帥(拿破崙(Napoleon)的一位將軍,1763?—1844。他於1810年被選定為瑞典王位繼承人。——譯者注)的指揮下,一支法國軍隊和西班牙援軍就取道菲英島,以便直接進入瑞典。大街上那些熙熙攘攘的棕黑色的人群,市場上和主教公館門前爆炸的炮彈,儘管其時我才3歲大,但對這些卻有著清晰的記憶。我曾看到外國兵攤開手腳在人行道上躺著,在被燒掉了一半的聖約翰教堂裏的草堆上躺著。科爾丁城堡被燒光了,龐特科夫跑到了奧登塞鎮,他的妻子和兒子奧斯卡都生活在這個城鎮。校舍差不多都成了衛兵室,人們在田野的大樹下和馬路上做彌撒。據說,法國兵高傲自大,西班牙人友善溫和,二者之間有著血海深仇。人們對可憐的西班牙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日,一位西班牙士兵把我抱進懷裏,讓我的小嘴緊緊貼在他胸前配戴的銀質像章。我記得我媽媽被他的這一舉動給激怒了。因為據她說,他是什麼天主教徒,可我喜愛這像章,於是,這個外國兵就和我跳起了舞,親吻我,流了淚,或許他也有小孩。我看到他的一個同伴因為打死了一位法國人而被處死。許多年之後,我憶起了這件事,就創造了一首小詩《士兵》。沙米索(Adelbert von Chamisso(1781—1838。——譯者注),德國作家,其作品有《綠色繆斯年鑒》、《環球旅行》、《婦女的愛情和婦女的生活》等)把這首小詩翻譯成了德文,這首小詩隨即就傳開了,而且被視為德國「士兵歌曲」中最早的一首德文歌。
後來,還有一個跟西班牙人留給我的印象完全一樣深刻的事件,那是在我6歲那一年,—811大彗星出現了。媽媽說,這彗星將會把我們生活的地球毀掉,或者會如《古代女先知的預言》一書所言,還有另一些恐怖之事在威脅我們。我專心地聆聽了所有這些迷信故事,而且很信它們。我同媽媽以及鄰家的女人們一起站在聖•卡魯特教堂的大院裏,看著那恐怖的大火球拖著發光的大尾巴掠過天空。
對這不吉祥的徵兆和毀滅的日子,大家都在議論著。我爸爸也參加了我們的議論之中,但他一點也不贊同別人的看法,並且給大家作了正確合理的解釋。於是,媽媽就唉聲歎氣起來,女人們都搖了搖頭,爸爸笑笑就走了。我這才領悟到爸爸的信仰不同於我們的,這使我很吃驚!夜裏,媽媽和年老的奶奶一起閒聊,我坐在她膝蓋上,望著她那
一雙溫柔的眼睛,以為彗星隨時都會猛衝下來,世界的末日就隨之而來臨了。
奶奶為了看看她的小孫孫,日日都上我家一次,但只坐片刻。我的存在使她幸福,使她快樂。她是一個文靜的、很和藹的、很可親的老嫗,一雙溫柔的藍色的眼睛,還有一副艱苦生活磨練出來的健壯體格。她曾是一個家道殷實的鄉紳之妻,這時跌進了貧困潦倒的境地,和她的意志不強的丈夫住在一間小屋裏,那是他們最後的可憐的家財。我從未見她流過淚,但當她輕聲地歎息著把她自己的外婆的故事說給我聽的時候,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外婆曾是卡塞爾城裏一位富家小姐,氣質高貴,正如她自己所言,她委身於一位「喜劇演員」,然後撇下父母與家鄉出走了。由於這些,她的子孫後代不得不生活在艱苦之中。她談到她外婆姓什麼來著,我一點兒也記不起來了,但是,我還記得她曾說過,她的娘家姓諾梅森。她幫過傭,照管收容所的花圃,每個週末晚上她都把精神病院同意拿走的一些花給我們帶過來。這些花裝扮了我媽媽的櫥櫃,但這些花也屬於我,我可以把它們插在水杯裏。這有多大的快樂啊!她把那些花全帶給了我,她全心全意地愛著我,這一點我是知道的,而且也是很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