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操演時代: 展演作為策展策略 | 誠品線上

Empty Stages, Crowded Flats: Performativity As Curatorial Strategy

作者 Florian Malzacher/ Joanna Warsza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邁向操演時代: 展演作為策展策略:內容簡介過去數十年來,「展演」一詞用在許多領域,包括人文、哲學、藝術或經濟。本書將展演概念用在策展脈絡中,打開至今尚未開發的潛能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過去數十年來,「展演」一詞用在許多領域,包括人文、哲學、藝術或經濟。本書將展演概念用在策展脈絡中,打開至今尚未開發的潛能,同時也將著重於那些受忽略、卻常常實踐的口語意義,用來形容和現場藝術、表演或是劇場式演出相關的事物。 書中第一部分以專文說明「展演」理論概念,第二部分則透過二十篇不同策展人與藝術家自身策劃活動的實際經驗,探索各種情境,如舞蹈展覽、非實體美術館、協商劇場、論辯馬拉松、街頭嘉年華,以及具有顛覆意味的公共藝術計畫,尋求如何在藝術中實現「製造真實」的情境,而「策展」本身也因此成為了策畫過的、戲劇化的、經過編排與組織的行為,是從事展演規劃、決策、執行人絕佳的參考指南。 本書特色 1. 歐洲重量級策展人主編 2. 以「展演」概念作為策展主軸,打破傳統展覽印象 3. 列舉各國不同展覽範例,呈現如何規劃動態展覽 4. 與2021鐵玫瑰藝術節合作出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佛羅里安‧馬扎赫Florian Malzacher、喬安娜‧華沙 Joanna Warsza編者簡介 佛羅里安‧馬扎赫 Florian Malzacher 德國獨立策展人,曾任2006-2012奧地利泰爾秋天藝術節(Graz Steirischer herbst)聯合策展人,2013-2017德國衝動戲劇節(Impulse Theater Festival)藝術總監。相關著作有《真實是實:現實政治之藝術策略手冊》(Truth Is Concrete. A Handbook for Artistic Strategies in Real Politics, 2014)與《不只是面鏡子:尋找當代的政治劇場》(Not Just a Mirror. Searching for the Political Theatre of Today, 2015)等。編有《日常專家:你不知道的里米尼紀錄劇團》(書林,2020)。喬安娜‧華沙 Joanna Warsza生於華沙,現居於柏林,為視覺、表演藝術暨建築領域策展人,目前為瑞典國立藝術與設計大學策展人實驗室(CuratorLab)主持人,曾任慕尼黑公共藝術節(Public Art Munich)藝術總監。重要策劃展覽包括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喬治亞館,以及聯合策展2012年柏林雙年展(Berlin Biennale)與2021年科索沃公路雙年展(Autostrada Biennale)。白斐嵐譯者簡介白斐嵐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戲劇理論碩士,近年寫作重心聚焦於音樂在劇場之運用、劇場翻譯與文化轉譯、音樂與語言之結合等領域。翻譯作品包括《帕克特X藝術家――220件合作計畫》、《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致演員:麥可‧契訶夫論表演技巧》、《劇場公共領域》、《編舞筆記》。文章不定期發表於《表演藝術雜誌》、表演藝術評論台與台新ART TALK。siraya1029@gmail.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市長序 鄭文燦 推薦序 耿一偉 前言 論文與對話錄 展演式策展如何展演 夏儂•傑克森 活的•活著:關於策展的展演可能 佛羅里安•馬扎赫 模式再翻新 喬安娜•華沙與凱薩琳•伍德對話錄 案例研究 窺見叢聚:瑪西雅•塔克與詹姆斯•蒙提之《反幻:程序/物質》(1969) 畢亞特莉絲•馮•俾斯麥 論展演式的(自我)製作:貝爾格萊德文化中心之《十月75》(1975) 葉雷娜•維斯奇 通日又透夜:克莉絲汀•彼得斯之《群像》(2000) 提姆•艾契斯 視線的邊界:杜佛特與普利契科之《可見》(2002) 奇哈德•席格蒙 外來的陌生人:馬提亞斯• 李連塔爾之《X 公寓》(2002 迄今) 莉娜• 瑪傑萊尼 太多又太快:托爾• 林德斯特蘭德與馬登• 史班博的《國際藝術節》(2004-2010) Galerie 個人字母表:漢娜• 赫紀希《有用知識與無知識之黑市》(2004 迄今) 卡琳• 哈拉瑟爾 排演「政治性」:喬安娜• 華沙之《十年足球場:從來不是這樣的地方》(2006-2009) 伊娃• 瑪耶夫絲卡 策展人作為構作:皮耶• 巴爾布蘭克之《活幣》(2006 迄今) 安娜• 珍娜夫斯基 所謂策展人評論:克澤提爾• 考斯蘭與BIT 劇院製作之《夠了》(2008) 努特• 奧維• 安提茲 暴動奇觀:嘉年華、策展與行進(2008 迄今) 克萊兒• 唐亙絲 每個展覽都需要一場座談:波赫士• 夏瑪茲《零之展》(2009 迄今) 克萊兒• 畢夏 入侵麥地那:薩爾瑪• 奧西與索菲恩• 奧西之《夢想城市》(2010 迄今) 拉希達• 特利奇 格拉茲愛與懼:史泰爾秋天藝術節《真實是實》(2012) 瑪雅• 薛勒夫 邊陲微革命:阿加塔• 席瓦克之《大波蘭:革命》(2012) 卡西亞• 托爾茲 策展是諸夢合一:瑞牧德斯• 馬拉薩斯卡之《Oo》(2013) 凡妮莎• 德克洛 掀桌以策殖民遺緒:黑貝爾劇院之《退回寄件者》(2015) 內吉瑪• 哈吉• 班傑拉比 為了一種觀看策略:布魯諾• 拉圖與法國南特爾—亞蒙迪劇院之《協商劇場/ Make It Work》 菲德烈克• 艾特—杜阿第 60分鐘的展覽:亞麗珊卓• 勞朵之《時鐘的思想史》(2016) 喬安娜• 華沙 小小一步,大大縫隙:麗亞• 馬托斯劇場之《瑪麗亞• 馬托斯的馬維拉》(2016-2021) 胡伊• 卡達路 劇院火線 作者簡介 攝影師列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邁向操演時代: 展演作為策展策略
作者 / Florian Malzacher Joanna Warsza
簡介 / 邁向操演時代: 展演作為策展策略:內容簡介過去數十年來,「展演」一詞用在許多領域,包括人文、哲學、藝術或經濟。本書將展演概念用在策展脈絡中,打開至今尚未開發的潛能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4459605
ISBN10 / 9574459608
EAN / 9789574459605
誠品26碼 / 2682084805009
頁數 / 24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3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耿一偉

2017年我受邀參加在科隆舉辦的衝動藝術節(Impulse Festival),本書編者之一的佛羅里安•馬扎赫,當時是藝術節總監。衝動藝術節以實驗性聞名,整個氛圍相當前衛與國際化。除了演出之外,衝動藝術節還有很多研討會,參與的知名學者包括後馬克思主義者香陶•穆芙(Chantal Mouffe)、奧地利哲學家奧利弗•馬爾夏特(Oliver Marchart)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某一場研討會的最後,關於什麼是政治劇場,佛羅里安挪用了電影導演高達的知名句子,強調:「問題不是去做政治劇場,而是政治地做劇場。」(“The problem is not to make political theatre, but to make theatre politically.”)
《邁向操演時代:展演作為策展策略》可說是佛羅里安對政治劇場思考的實踐。這是隸屬於劇院火線的出版計畫,劇院火線是由十幾個歐洲劇院與藝術節所組成的臨時聯盟,針對當下社會與政治議題發出即時的操演建言。這個名為「表演迫切性」的書系受到歐盟的文化計畫補助,共出版了四本書,包括2015年的《不只是一面鏡子:尋找當代政治劇場》(Not Just a Mirror: Looking for the Political Theatre of Today),2016年的《烏龜翻身:機構再啟動》(Turn, Turtle! Reenacting The Institute)與《聯合行動:劇場中的觀眾參與》(Joined Forces: Audience Participation in Theatre),以上三本書都是由佛羅里安擔任主編。2017年出版的《邁向操演時代:展演作為策展策略》是最後一本,另一位編者喬安娜•華沙(Joanna Warsza)是歐洲相當活躍的視覺藝術策展人,她的東歐與視覺背景擴大了本書的編輯視野。
佛羅里安是當代表演藝術策展研究中,最重量級的行動者與發言人。表演藝術策展理論要到近年才有比較蓬勃的研究出版。最早一份重要資料是2010年克羅埃西亞的表演藝術期刊Frakcija第55期特刊《策展表演藝術》(Curating Performing Arts,網路上可以下載),裡面收錄了許多策展人的文章與訪問,包括大名鼎鼎的藝術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佛羅里安不但是該期主編之一,裡面也收錄一篇他探討如何用策展對抗市場思維的論述。2019年出版的《策展現場藝術》(Curating Live Arts),大概是目前國際上最完整,也是篇幅最多的表演藝術策展研究讀本,佛羅里安則為該書撰寫序言。2021年出版的《策展戲劇構作:當代藝術中策展與戲劇構作的交涉》(Curating Dramaturgies: How Dramaturgy and Curating are Intersecting in the Contemporary Arts),收錄了佛羅里安關於展演性作為策展策略的訪談。簡單說,若想了解表演藝術策展理論的最新趨勢,你不能錯過這個人,因為到處都會看到他的名字。
最後來談一下,是什麼樣的機緣,2021年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要搭配出版此書。2020年聚合舞Polymer DMT在鐵玫瑰藝術節呈現以新移民為主題的《Better Life?》,透過結合紀錄劇場、美術裝置與行為藝術,橫跨美術與劇場,帶有強烈的展演性,而這個作品也入圍第十九屆台新獎最後決選名單。2021年的鐵玫瑰藝術節的策展主題「我們來幹大事」,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濃厚展演╱述行性(performative)的命題,是一個召喚,而不是策展理論。當我作為一個策展人發出這樣的邀請,給予回應的藝術家們,就透過他們的行動來創造答案。這些操演行動的集合,是希望能創造出一個事件,為被疫情壓抑的台灣社會,打出一個洞,讓新鮮空氣得以
進來。
本書文章來源廣泛,在翻譯上有很大挑戰,要特別感謝譯者白斐嵐。另外,也要感謝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主任陳瑋鴻與同仁,埜遊文化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劉麗婷及執行團隊,書林出版公司發行人蘇正隆與編輯劉純瑀的支持,有了他們的幫忙,本書才得以順利出版。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容摘文

市長序
鄭文燦

桃園作為經濟、教育及文化發展完善的年輕城市,匯聚了多元族群文化,不僅盡力保存歷史文化,也廣闊地擁抱新興創作能量,呈現出豐富多樣的文化生活面貌,展示屬於桃園的文化氣度。劇場是展現一座城市文化的重要場域,「桃園展演中心」為本市藝文展演的指標性場館,2012年以鐵玫瑰劇場為別名,2018年將鐵玫瑰劇場提升定位為「桃園鐵玫瑰藝術節」,並由專業策展人規劃每年不同的藝術節主題,逐漸建立鐵玫瑰的品牌形象,也象徵一座城市裡文化想像與創作活力的意象。
桃園近年除了大型劇場演出外,也增加小型實驗性演出形式,藉以創造真實的互動經驗,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而本書主要介紹策展如何以戲劇、舞蹈或音樂形式呈現,以及策展與展演兩者如何密切結合,其中「觀眾真實感受」則為展演成功的重要關鍵。如同本書編者佛羅里安•馬扎赫(Florian Malzacher)提到,當策展概念導入到表演藝術領域,戲劇、舞蹈及音樂表演規劃不再是單純挑選或製作節目而已,而是把作品放在更大的脈絡下,透過一系列節目規劃、活動或場地,在更大的交流和聚集場域,讓演出者及觀眾彼此產生真實的集體經驗。因此,當演出節目透過適當策展方式,觀眾也可從中獲得更多益處,這也是劇場在表演藝術領域不斷追求創新努力的目標。劇場如此,治理一座城市的生活何嘗不是?
在此特別感謝藝術節策展人耿一偉先生推薦翻譯此書,為廣大讀者開啓了對策展的另一個詮譯,也希望能結合策展策略呈現不同展演方式,以增加與觀眾更多交流及共同體驗機會,在經歷2021新冠肺炎疫情下,希望透過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帶給民眾一場溫暖的藝文饗宴。

前言

「你有十足理由不需要知道『展演性』(performative)」這個字是什麼意思。這是個新字,討人厭的字,或許根本也沒什麼特別的意義。但不管怎麼說,這個字不太深奧,這是它的好處。」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丁(John Austin)用這幾句評論,解釋了其論文〈踐行的敘說〉(“Performantive Utterances”, 1979)提出的開創概念,在今日依舊成立:此字歷經數十年的輝煌,早已在人文學、哲學、人類學、藝術與經濟學領域,發展出諸多彼此平行、甚至相對的意義。近年來,我們甚至見證了「展演性轉向」(performative turn)建立了具影響力的論述,同時卻也被泛用、誤用與亂用。
當我們提議將「展演」概念運用於策展脈絡中,是希望這個詞具有的獨特開放性,能為我們打開某種至今多被忽略的潛能。一方面來說,我們依循約翰•奧斯丁與茱蒂絲•巴特勒(Judith Butler)相信展演能夠藉話語及其他文化敘說(cultural utterance)來轉化真實的理念(意即「展演性」做為某種「製造真實」)。瑪麗亞•林德(Maria Lind)在〈不只是展示〉(“Going Beyond Display”, 2011)一文中,提出「展演式策展」(performative curating)一詞是「針對製作方法與狀態的實質關注」,也約略指涉此概念。
本書同時也將著重於那些多被忽略、卻常常實踐的口語意義,用來形容那些和現場藝術、表演或是劇場式演出相關的事物。這麼說並不是要特別區分這兩條路線,而是將其視為各自獨立的行動主體(agent),得以打開所有的可能性。因此我們認為在策展中運用「展演」概念,正意味著:調整劇場式策略與方法,以實現「製造真實」之情境。
《邁向操演時代:展演作為策展策略》深入探討各種情境,自舞蹈展覽(choreographed exhibition)、非實體美術館、協商劇場、論辯馬拉松到街頭嘉年華、顛覆性的藝術計畫,並探問策展本身如何以戲劇、舞蹈或音樂形式來搬演與編排。本書以夏儂•傑克森(Shannon Jackson)文章開頭,為「展演」一詞各種認識與誤解、其在策展概念中如何定位,提出詳盡說明。佛羅里安•馬扎赫(Florian Malzacher)接著藉由幾個實例現身說法,概述策展思維與展演策略如何彼此結合。泰特現代藝術館策展人凱薩琳•伍德(Catherine Wood)在與喬安娜•華沙(Joanna Warsza)的對話中,闡述她如何結合現場藝術於美術館(以展示物件為主的)脈絡中—這也成為機構的「展演挑戰」。
本書第二部分集結二十篇案例研究,透過藝術家與策展人的書寫,述說同行們的實務經驗,為展演式策展刻畫各種可能性。如畢亞特莉絲•馮•俾斯麥(Beatrice Von Bismarck)所述,瑪西雅•塔克(Marcia Tucker)與詹姆斯•蒙提(James Monte)1969年的《反幻:程序/物質》(Anti-Illusion: Procesdures/Materials),是展覽初步嘗試在展出期間不斷演變、保持變動狀態之早期案例。葉雷娜•維斯奇(Jelena Vesić)在文中提及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文化中心(Belgrade Student Cultural Centre)演出的《十月75》(Oktobar 75),架構在非展示(not-showing)與非再現(not-representationalist)的展覽態度上,由社區文化工作者(藝術家、評論人、策展人與親友們)集結於展廳,共同參與支持。諸如此類在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之間的斡旋,持續見於多個策展計畫中:如皮耶•巴爾布蘭克(Pierre Bal-Blanc)的劇場式展覽《活幣》(The Living Currency),由安娜•珍娜夫斯基(Ana Janevski)撰文;海姆達斯•馬拉薩斯卡(Raimundas Malašauskas)的《Oo》,由凡妮莎•德克洛(Vanessa Desclaux)記述;還有舞蹈博物館(Musée de la danse)及其由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規劃的《零之展》(expo zéro)計畫,如克萊兒•畢夏(Claire Bishop)文中所述,這是個沒有任何雕塑、裝置或影像的展覽。
有些案例研究回溯到二十一世紀初。回望當時,劇場和舞蹈領域開始關注帶來更多思考與力道的策展方式,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是用選節目或節目製作的思維來規劃表演、劇場、舞蹈、音樂,而強調更全面的脈絡,也更在意不同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關係。類似例子如克莉絲汀•彼得斯(Christine Peters)的《群像》(Portraits)系列(由參與藝術家提姆•艾契斯〔Tim Etchells〕撰文),委託劇場創作者呈現自己作品,並藉由邀請其他人士加入來脈絡化作品;又或者是莉娜•瑪傑萊尼(Lina Majdalanie)文中提到的馬提亞斯•李連塔爾(Matthias Lilienthal)《X公寓》(X-Apartment)貝魯特版。像這樣強調特定脈絡、因事設事的手法,同樣可見於華沙的《十年足球場》(Stadium X),如伊娃•瑪耶夫絲卡(Ewa Majewska)所述,使用廢棄足球場及周邊商場來進行政治排演(rehearsing the political);另外還有里斯本的瑪麗亞•馬托斯劇場(Teatro Maria Matos)創作的同名作品《瑪麗亞•馬托斯的馬維拉》(Marvila Maria Matos),由胡伊•卡達路(Rui Catalão)見證作品如何和當地鄰里產生關係。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歐洲重量級策展人主編
以「展演」概念作為策展主軸,打破傳統展覽印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