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欣力: 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 | 誠品線上

老屋欣力: 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

作者 梁雯晶
出版社 詹氏書局
商品描述 老屋欣力: 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這是一場從登革熱開始的常民場域文藝復興運動。  誰也沒想到,2008年由一小群人在台南府城發起的「老屋欣力」選拔活動,竟會帶起席捲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是一場從登革熱開始的常民場域文藝復興運動。 誰也沒想到,2008年由一小群人在台南府城發起的「老屋欣力」選拔活動,竟會帶起席捲全台的老屋熱潮,並開啟了常民生活場域文藝復興運動的契機。從此老屋成為熱門的空間顯學,談論風尚品味、改造經營、旅遊打卡的老屋主題書籍如雨後春筍,各展風姿。但,你知道老屋欣力的起因是源自於一場登革熱大作戰嗎?你知道老屋曾經歷過被視為破舊衰敗的象徵,阻礙城市發展的時期嗎? 走過十年,老屋欣力從萌芽到開花結果,經歷過不同時期的轉變,本書記錄了一群始終認可並堅持老屋欣力精神的人,他們是相對於主流價值的「非主流」與「小眾」,他們樂於發掘蒙塵的老屋,讓這些原本將步向頹圮命運的老屋,煥發出新生命,朝向未來開展故事的下一個篇章。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梁雯晶曾做過編輯、企畫,現為文字工作者。學歷史出身,喜歡在巷弄中走路,發掘有趣的角落,觀察城市中獨特的人文風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當我們討論老屋欣力,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一、 疫情拉警報!一場開始於蚊子的戰爭 想像一座偉大城市的模樣 一場從民間發起的常民文化文藝復興運動 二、 我們選擇「非主流」 歡迎來到老屋主題樂園 除了懷舊與鄉愁,老屋欣力的價值是什麼? 老屋再利用的思考:我們可以對於生活有更多元的想像 十年之後,那些消失的老屋 三、 當老屋欣力遇上老屋保存政策 老屋欣力,仍在未完成的路上 推薦文 老屋為本、欣力為用,營造城鄉美好生活的共享方程式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張玉璜 生活在老屋 /迪化207博物館館長 華安綺 我們一直在路上 /透南風工作室 余嘉榮 城市中的老屋可以扮演何種角色? /在地偏好工作室負責人 林思駿 附錄 老屋欣力大事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老屋欣力: 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
作者 / 梁雯晶
簡介 / 老屋欣力: 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這是一場從登革熱開始的常民場域文藝復興運動。  誰也沒想到,2008年由一小群人在台南府城發起的「老屋欣力」選拔活動,竟會帶起席捲
出版社 / 詹氏書局
ISBN13 / 9789573023647
ISBN10 / 9573023644
EAN / 9789573023647
誠品26碼 / 2681951598006
頁數 / 176
注音版 /
裝訂 / T:線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1X1.4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55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你不知道的「老屋欣力」來龍去脈。
沒有必去必拍景點,沒有文青式的附庸風雅與小確幸,沒有復古懷舊情懷的傷春悲秋,一本非典型卻更趨近於真實的「老屋」之書。

試閱文字

自序 : 當我們討論老屋欣力,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老屋欣力如同一把野火,在二○○八年時突然竄起、熱烈蔓延。

  還記得那一年夏天,正在與論文奮戰的我,忙裡偷閒地跟著同學到台南小旅行。我們偶然拿到了一張老屋欣力地圖,彼時智慧型手機尚未普遍,只能在南國的豔陽下揮汗按圖索驥,造訪散落在平面上,那些名為「老屋」的小圓點。

  在府城街頭忙碌穿梭時,內心對這個名為「老屋欣力」的陌生詞彙,有著好奇的新鮮感,更有著難以名狀的雀躍,像是突然打開了五感知覺,讓我開始從不同角度,重新認識腳下的這塊土地。

  三年後,因緣際會來到當初印製老屋欣力地圖的古都基金會,幸運地得到進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面對眾聲喧嘩的老屋欣力,不僅外界試圖用各種角度去定義什麼是「老屋欣力」,在基金會內部,工作夥伴對於這個議題也一直不停地討論、定義、推翻、再討論。

  總以為穿過重重密林與濃霧,從局外人變成局內人,會更了解什麼是老屋欣力。但就像是瑞蒙.卡佛的短篇小說〈新手〉所描述的劇情,當不同的人在看待「愛情」時,總有著不同的想像與思考,而談論、定義得再多,我們面對愛情時,始終是「新手」。

  老屋是什麼?老屋欣力的價值是什麼?或許我們需要的,只是繼續不斷地討論,拋出更多的議題、更多的可能性,讓這個自草根長出的文化,持續成長茁壯。

  作為發動老屋欣力的NGO團體,第一次正式出版的同名書籍,這本書並不試圖給予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希望藉由出身背景、美感喜好各不相同的老屋欣力夥伴訪談,展現老屋欣力的多元樣貌。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基金會一路走來的工作夥伴,這些年來對於推動老屋欣力不懈的努力,以及給予我機會採訪紀錄這個議題;更要感謝在老屋欣力這條路上,始終踽踽獨行、未曾放棄的老屋欣力夥伴們,因為有你們的努力與堅持,才會讓這顆結來不易的果實開花綻放。

  老屋欣力走過十年,希望在下一個十年,有更多人能一起與我們同行。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本書紀錄了古都基金會發起『老屋欣力』運動的緣由與初衷,以及一路走來的歷程和省思,期許讀者和投入老屋保存活化事業的公私部門,得以認同並落實『欣力』所揭櫫的文化、美學、創意、環保、分享等公益理念。」──張玉璜(建築師、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如同本書一開始所談『對於一座城市的樣貌該如何想像』,老房子應該要在城市中的哪個角落出現,存在每個人的心中;至於我則期望以居住在老屋中為人生目標。」──華安綺(迪化207博物館館長)

「老屋的修復與營運,除了比較文青式的咖啡店、民宿之外,它有沒有一種改變地方的可能性?我們以「共學堂」作為營運主軸,透過這個老屋平台,從地方學童的教育開始著手,並同時摸索著打造偏鄉藝文環境的實驗性。期盼未來還可以有更多的人加入,一起在不同的地方經營出最具有在地性的老屋營運模式,跟著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推動老屋欣力的初衷,一起走在路上共同努力著。」──余嘉榮(透南風工作室)

「這一本書記載了一群人守護老屋,進而反思老屋存在意義與價值的過程,相較於坊間流行談論的老屋美學、品味乃至生活風格的塑造,本書藉由不同老屋經營者的側記描寫,帶給我們更多反省與提問,究竟城市中的『老屋』到底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林思駿(在地偏好工作室負責人)

試閱文字

內文 : 一場從民間發起的常民文化文藝復興運動
  《府城牌房蚊疫》出版後,古都基金會對於老屋保存與城市歷史環境的觀點更加凝聚成型,因此在「必須做點什麼」的意識下,開始著手籌備一場關於老屋的「活動」,並在二○○八年開春,以「老屋再生,活力無限」為口號,揭櫫「老屋欣力」的開端。
  而這場被視為點燃老屋保存運動火把,以及延續至今老屋熱潮的老屋欣力,其實最開始的想法只是一個「老屋選美」的簡單構想。
老屋會長蚊子且有礙市容?那就來場老屋選美吧!
  最初,古都基金會並沒有設想藉由舉辦活動,去對抗公部門在城市規劃上的「拆老屋」政策。但在台南登革熱疫情失控之後,政策及輿論的操作下,逐漸塑造了老屋與公共環境衛生、市容美觀間極端對立的形象,導致老屋拆毀速度加劇。
  「蚊子導致老屋消失」的荒謬性,以及對於城市歷史環境風貌快速消失的無力感,讓古都基金會原本希望以再出版一期《路克米》,用「老屋選美」的趣味性方式──指認出老屋在構件、裝飾、形式上獨有的美麗之處,並舉辦頒獎,翻轉大眾對於老屋的成見。
  但隨著討論愈來愈深入、觀念逐漸聚焦之後,發現這樣的方式不夠深刻,進而演變成蒐集當時台南舊市區中既有老屋活化再利用的優質案例,向民眾推薦介紹,並由作為NGO團體的古都基金會,邀請第三方專家學者進行評選及頒布認證銘牌,期待用更積極正面的態度,肯定經營者活化老屋的努力,以及對於保存城市歷史環境的貢獻。
  如此不同於過往文化資產保存的活動,要如何命名才能精準表達所欲傳遞的意涵?古都基金會內部對於活動名稱討論了許久,包含「老屋再生」、「老屋新生」,甚至是KUSO版的「老屋SONY」,也都在討論中天馬行空地被丟出來,最後由「老屋欣力」脫穎而出。
  為什麼叫老屋「欣」力?「老」與「新」是最直接而顯著的對比,對於一個提倡老屋保存再利用的活動而言,老屋「新」生的意象或許是最簡單有力的號召,直接打破社會大眾對於老屋破舊髒亂的印象,以煥然一新的意象,重新省視老屋的價值。
  但古都基金會選擇以「新」的同音字「欣」作為整個活動──或者說一場新興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文眼,即是期待社會大眾不要只專注於老屋硬體建築保留、改造比率的多寡,而是能更進一步彰顯老屋之於城市空間、歷史文化、生活環境等更深層的價值。因此古都基金會對於「欣力」如此定義:「為滿足當代使用需求,而有增修調整老屋內外空間樣貌,使用機能等作為,且能具體看到新舊融合的良性改造成果。」
  老屋欣力所推廣的老屋活化案例,強調的並非凍結式保存方式,也非凝結往日情懷的「時代村」展現,而是期許使用者能以當代生活為思考核心,融合美學、生活需求等價值,對於老屋進行適度的增修或調整,讓後代得以藉由日漸增多的優質老屋保存再利用案例,認識生活土地的歷史文化,並找到老屋保存與城市發展的和平共處之道。
在文資法之外,打造台灣城市歷史環境保存再生的藍圖
  房子為人類的居住使用空間,老屋如同新屋一樣,皆為硬體空間資源,民間從很早以前,就因實際使用所需,出現改造老屋成為商業空間使用的案例。一般民間老屋再利用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無意保留老屋架構或立面,以拉皮、遮蔽、大幅度改造的方式隱藏或除去原有老屋元素,使空間成為符合現代商業使用需求的標準;另一種則是有意識的保留老屋元素,且將其作為整體空間氛圍營造的一環,這類型的老屋經營者大多保留較大比率的老屋元素,以彰顯其異質美學的特色。
  早在老屋欣力舉辦之前,台南已有部分先行者注意到老屋在美學、歷史文化上的價值,因此自發性地整建老屋建築,並有意識的保留老屋元素,將老屋作為商業及開放性空間使用,例如奉茶(一九九二)、新生態藝術環境(一九九二)、窄門咖啡(一九九二)、東門美術館(一九九六)等。
  台南為歷史悠久的古都,各類型老屋眾多,屋主後代雖然遷出, 但基於家族、投資等因素考量,暫時也沒有拆建售出或整修的意願,因此老屋在長期閒置的狀況下多半租金便宜,對於年輕創業者而言相對友善,進而吸引了酒吧、藝術工作等微形創業者承租使用。
  這些經營者一方面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通常不會針對空間進行大幅度的整建裝潢,進而保留了老屋主體架構與元素;另一方面也因其喜愛人文藝術的背景,對於老屋所呈現的異質美學具有相當的敏銳度及鑑賞力,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刺激下,打造出令人驚豔且具獨特性的老屋空間。因此造就早期老屋再利用案例,除以餐飲空間為大宗之外,另有一批以酒吧夜店、藝術工作室為經營項目的現象。
  在當時台南已普遍存在的老屋活化再利用案例中,第一屆老屋欣力從中挑選出四處觀摩案例、十五處入選案例,並以保存觀念、創意經營、空間美學、人文意涵、理想精神五項指標作為標準,由專家學者評選後頒發金賞、銀賞,以及由民眾票選的人氣賞獎項,授予十九間案例「老屋欣力賞」認證銘牌。
  老屋欣力頒發認證銘牌的構思,來自於英國已有一百五十四年歷史的「倫敦藍色牌匾計畫」(London Blue Plaques Scheme)的啟發。該計畫接受社會大眾的提名申報,授與倫敦市區中歷史名人、團體或事件曾活動過的建築設置牌匾。藍色圓形的牌匾上記載建築物名稱及年代,讓居民可以藉由這項計畫與城市空間的歷史記憶產生連結,進而提升居民對於城市、文化資產的認同感。
  不同於倫敦藍色牌匾計畫著重於建築需具備歷史或名人知名度,老屋欣力更重視城市中留存下來的常民生活空間,希望藉由銘牌的授與以及懸掛,喚起大眾對於歷史環境保存的多元想像,並在《文資法》之外,以一種更具彈性的方式,保存具文化資產意義的老屋,適當活化舊建築空間,打造城市歷史環境保存再生的藍圖。
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復興」與「革命」的雙重敘事
  報導老屋欣力時,也因為其中所呈現的「新奇」、「有趣」特質,多持正面的評價與鼓吹。如此迴響不僅反映在專門「來台南體驗老屋」的遊客日漸增多,台南老屋再利用的案例數量及類型也開始大幅度增長,並翻轉過往台南給予外界以小吃、古蹟為主的傳統古都印象,老屋所構築的城市風景逐漸成為台南的新興代表樣貌。
  有鑑於這股在民間逐漸醞釀成長的老屋能量,原本沒有預期規劃下一屆老屋欣力的古都基金會,為了加以提倡,並讓大眾看到更多有趣、貼近日常生活的老屋活化再利用案例,於二○一○年繼續辦理第二屆老屋欣力。
  此屆老屋欣力除了挑選四處觀摩案例,二十二處入選案例頒發老屋欣力賞、進行人氣票選之外,還增加了「老屋串門」集章、「名人推薦」老屋等活動,並正式提出老屋欣力為「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運動」的期許,希望老屋欣力能如同文藝復興運動一般,成為回應時代潮流的文化運動。
  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Renaissance),起源於歐洲知識分子對於中古世紀宗教思想、神權時代的反動,時人雖主張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但並非單純地將古代文化制度重現,而是以人文主義為本,重新建構當代文化思想的運動。因此以文藝復興運動為指標精神的老屋欣力,並不是一味地強調復古情懷,或者提倡原樣保留所有老屋建築,而是期待融合新與舊的對話,以當代精神與思維的角度出發,為城市樣貌找到另一條出路。
  老屋欣力之所以能如野火燎原般迅速開花,並掀起浪潮,不僅反映社會大眾對於現代以土地開發為主的都市更新模式已積聚了許多不滿與疑惑,更是一種針對當代主流思維的反動,使老屋欣力如同文藝復興運動一樣,呈現「復興」與「革命」的雙重敘事:「復興」──喚起大眾重視城市既有地景紋理,找回過去常民文化所積累的價值;「革命」──打破老屋非《文資法》經典建築的認定,以更加彈性的方式保存蘊含豐富常民文化的舊建築空間。
掀起老屋熱潮之後,老屋欣力的轉向
  老屋欣力以具彈性、多元面向的保存再利用思維,賦予不具法定文資身分的老舊建築,另一種活化再生的可能性。對於社會大眾而言,老屋不同於以往強調歷史感、名人事蹟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多為常民生活場域,與大眾的生活記憶較有共鳴。且老屋改造後呈現融合懷舊及創新的異質美學氛圍,對於民眾而言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新奇體驗,無形中增添了吸引力。
  而這種文化體驗上的獨特感與親近性,亦吸引許多媒體及報章雜誌的注意力。各種針對台南老屋吃喝玩樂的「必去」、「必拍」報導大幅渲染,勾勒出大眾對於台南慢生活、懷古情調的憧憬,一種販賣懷舊感、文青感、網美感的「文化創意」商機於焉成型,促使具商業眼光的投資者鎖定這股正在台南冉冉興起的老屋熱潮。
  這波由老屋欣力開端、媒體渲染以及投資客炒作所形成的「台南老屋熱」,在二○一二年前後來到最高峰,無論是旅客、島內移民者、投資客、老屋經營者,皆在這幾年間前撲後繼地湧進台南, 各式以老屋為號召的民宿、咖啡廳、餐廳等商業空間在台南百花齊放,老屋在房地產市場上的價值也顯著提升。
  據古都基金會非正式的統計,至二○一七年底為止,台南老屋改造再利用成為商業空間的案例達七百多處。而古都基金會在辦理第二屆老屋欣力時,便曾對於當時隱隱浮現的老屋熱現象表達憂心,在所出版的《老屋欣力二○一○系列成果專輯》中拋出疑問:「這是一股懷舊風潮還是一顆萌芽的幼苗?」
  二○一二年三月,一篇署名「台南空隊長」的部落客在其部落格「台南海軍航空隊」發布一篇〈台南老屋欣力?但這是哪裡?〉網誌,所探討的內容在關心老屋再利用的「老屋圈」中,掀起一陣不小的波瀾。這篇網誌針對台南自老屋欣力推廣以來所掀起的「老屋熱」、「老屋改造」現象,提出質疑的看法:「現今的台南已然失控,成為老屋改裝高手的競技場,甚至亂改一通,讓府城原貌盡失。」
  這篇網誌在網路上引發一陣你來我往的論戰,包括古都基金會亦針對此篇文章發表聲明與回覆。這場論戰在當時雖重挫了古都基金會夥伴對於推廣老屋再利用的熱情與士氣,卻也直指老屋熱潮下所出現某些令人困惑的負面的現象。多年後回過頭來看,這篇文章的出現,不僅是一個讓社會大眾對於「老屋現象過熱,好還是不好?」議題,展開理性討論與對話的開端,也促使古都基金會開始反思,並著手調整推動老屋欣力的腳步。
沉澱後的回歸初衷:欣府城.好生活
  二○一二年,在台南老屋最熱的當下,古都基金會選擇暫緩第三屆老屋欣力案例的選拔。其實當時不乏一些老屋經營者主動向古都基金會自薦,詢問如何「獲得」老屋欣力銘牌的推薦資格;也有許多關心老屋欣力的朋友對於基金會的舉動不解──如此大眾叫好、老屋經營者反應亦熱烈的活動,為何基金會選擇暫緩辦理?
  對於古都基金會而言,最初選拔老屋欣力案例,是為了向大眾推廣介紹老屋再利用的可能性,喚起民眾對於老屋的重視。經過四年之後,老屋再利用已成為社會大眾普遍認可的價值觀,無需再以選美、票選等炒熱度的形式進行推廣,基金會希望能回歸提倡老屋欣力的「初衷」──不刻意強調老屋建築外觀的整理改造,更專注於老屋之於城市整體樣貌、美感、生活的串聯,落實城市歷史環境保存的願景。
  在老屋熱潮之下,老屋之美被簡化成為吃喝玩樂的娛樂性質,為了讓大眾感受到老屋所蘊藏的豐富美感,二○一二年八月,古都基金會結合台南二十八間老屋、五十五個展點,策畫一場以城市為展區,老屋為展場的「欣府城.好生活」生活美學展。
  以歐美城市Open House的形式為策展概念,欣府城.好生活規劃街道、空間、家具、器物四大主題,邀請策展者在五十五個老屋展點中,以植栽插花、整理巷弄街道、咖啡茶飲所使用的器皿、陳列設計燈具及家具等展覽方式,引領觀者從中品味老屋所展現的多面向美感。在為期三個月的展覽中,於各展點設計專屬解說卡,提供參訪者實際看展時自由索取、蒐集成冊,並設計腳踏車、接駁巴士、巷弄導覽、生活美學講堂等活動,讓民眾從不同角度感受台南生活美學。
  老屋的美不僅是單純的建築外觀,細品其用料材質搭配、獨具匠心的空間尺度設計,以及小陽台、女兒牆、天井、高處氣窗等細節配置,如何在經營者的巧思下呈現融合新與舊的美感經驗;而不同特色的器物、家具在老屋恰如其分的搭配,呈現出或簡約、或繁複的生活品味、色彩質感,空間布置不一定需要昂貴的物件,也可以美得很在地、很日常;街道是城市最主要的臉,藉由樣貌各異的老屋的點綴,城市空間不再是單調一致、高聳入雲的水泥叢林,老屋串聯起地域的天際線與巷弄空間,築構出城市的獨特個性。
  展點之一的卡加米亞咖啡為面朝西方的老屋空間,雖然會面臨陽光直射曝曬,但光線灑落進老屋深綠色牆面上,形成獨特的光影美感,加上老屋擁有的厚窗台設計,以三窗的形式切割窗外風景,既適當阻擋了陽光直射的面積,也保留了光影在老屋流動的路徑,而突出的窗台擺飾馬克杯、啤酒瓶等生活器具所妝點的花草,體現經營者日常生活的品味與美感。展覽期間花藝師與陶藝師在老屋進行花藝創作及花器布置,藉由空間光影與植栽的映襯,呈現老屋與器物、空間互動之美。
  而另一個展點有方公寓為臨巷弄的老屋,在改造時設計師刻意退縮室內占地設計,於室外闢出一塊半開放的院子,沒有圍牆的阻攔,並以花草植栽妝點綠意,不僅使建築空間尺度更適宜,也展現經營者對於公眾的友善,與街道鄰里共享一方綠意。展覽期間結合鄰里整束了街道上原本雜亂無章的電線,重現狹窄巷弄中被遮蔽的天際線,與擁有植栽的老屋院子形成友善公眾的街道空間,讓美不限於自家屋宅,更擴及街道與城市環景的整體美感。
  台南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進而陶冶出底蘊深厚的美感價值,如此美感體現在日常生活、大街小巷、城市空間之中。藉由欣府城.好生活所舉辦的展覽,讓民眾以腳踏車、步行導覽等方式,深入感受老屋之於城市空間所呈現不同尺度、範疇、層次的美感經驗,親身體會這座城市多元而豐富的面貌。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