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
作者 | 台灣教授協會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方今台灣各種本土社團紛紛成立並熱衷參與各種政治活動之際,台灣教授協會紮紮實實地舉辦了「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 |
作者 | 台灣教授協會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方今台灣各種本土社團紛紛成立並熱衷參與各種政治活動之際,台灣教授協會紮紮實實地舉辦了「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 |
內容簡介 方今台灣各種本土社團紛紛成立並熱衷參與各種政治活動之際,台灣教授協會紮紮實實地舉辦了「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研討會,從國際法、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乃至人類學等不同學門、方法,以嚴謹而持平的學術態度,發掘過去一甲子來中華民國體制在台灣土地的印痕,更探討了戰後中國性在台灣的建構及其對台灣性的具體影響、意義與內涵。
各界推薦 「2009年距離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流亡來台正好六十年,距離1979年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否定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正好三十年,我們並不是唯一注意到2009年的「六十、三十」特性的團體,但其他團體的整體概念顯然是站在中國國民黨史觀或中國的立場在說話,相當程度反映了當前台灣歷史學界的權力結構以及與台灣社會現實脫節的現況。……當中華民國逐漸成為古董或灰燼的時刻,有人選擇擁抱對岸的中國,我們則是伺機樹立起台灣的旗幟。」--2009-2010年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儀深 「方今台灣各種本土社團紛紛成立並熱衷參與各種政治活動之際,台灣教授協會紮紮實實地舉辦了「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研討會,從國際法、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乃至人類學等不同學門、方法,以嚴謹而持平的學術態度,發掘過去一甲子來中華民國體制在台灣土地的印痕,更探討了戰後中國性在台灣的建構及其對台灣性的具體影響、意義與內涵。我認為這將會是啟動一個重大論述新方向的很好起點,對參與這項研討的諸位學者們,我表達個人的敬意,並期盼各界可以此論文集為參考座標,展開中國性與台灣性之間更積極的對話與協商,邁向台灣主體性的「重建時代」。」--第12屆民進黨主席/蔡英文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陳儀深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許文堂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王雲程 獨立研究者黃智慧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李明峻 台灣東北亞學會副祕書長李福鐘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陳文賢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龔宜君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吳鯤魯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呂東熹 公視新聞部製作人若松大祐先生東京大學區域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周志宏 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Professor J. Bruce Jacobs(家博)(澳洲蒙納士大學亞洲語言與研究講座教授暨台灣研究室主任楊孟軒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產品目錄 序一/蔡英文 序二/陳儀深 第壹場 戰後台灣與中華民國地位問題 一、 從〈康隆報告〉到〈台灣關係法〉─美國對台政策的曲折歷程 陳儀深 二、 1949年中國變動之際外交官員的認同抉擇─以駐法國使領人員叛國附逆案為中心 許文堂 三、 台灣:未定的地位,存疑的身分 王雲程 第貳場 中華民國政權性質解析 四、 中華民國在台灣(1945-1987)─「殖民統治」與「遷佔者國家」說之檢討 黃智慧 第參場 台灣對外關係 五、 中華民國流亡台灣六十年與日華關係 李明峻 六、 台灣中國關係六十年的省思 李福鐘 七、 台美關係發展的歷史觀察 陳文賢 第肆場 黨國體制下的台灣(上) 八、 外人?國人?─國民黨移入政權的族群政治 龔宜君、吳鯤魯 九、 黨國體制下的媒體政策 呂東熹 第伍場 黨國體制下的台灣(下) 十、 蔣經國時代所公告的歷史敘述─著重與蔣介石時代差異的分析 若松大祐 十一、 蔣經國並不是民主的創造者─自由化與民主化不同的分析 J. Bruce Jacobs (家博) 十二、 從受教育的義務到受教育的權利─戰後台灣國民教育的歷史 周志宏 第陸場 「外省人」在台灣 十三、 五零年代外省中下階層軍民在臺灣的社會史初探─黨國、階級、身分流動、社會脈絡,兼論外省大遷徙在「離散研究」diaspora studies中的定位 楊孟軒 十四、 形塑「黨國體制」與「民主經驗」的記憶文化─以《自由中國》為例 潘光哲
書名 / | 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 |
---|---|
作者 / | 台灣教授協會 |
簡介 / | 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方今台灣各種本土社團紛紛成立並熱衷參與各種政治活動之際,台灣教授協會紮紮實實地舉辦了「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 |
出版社 /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8016415 |
ISBN10 / | 9578016417 |
EAN / | 9789578016415 |
誠品26碼 / | 2680497963002 |
頁數 / | 663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序】
序
從反抗、重建到台灣主體的真正確立 蔡英文(民主進步黨主席)
戰後,台灣一直作為中國主體之下的客體而存在。政治上,台灣被接收台灣的流亡中華民國政府所統治;人文上,中國則是詮釋台灣意義的依據,台灣無法自我詮釋。在這種宰制下,台灣的主體性被壓抑,人民的自我認同也被扭曲,從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就成為二元對立,並在民主化過程中表現為台灣性對抗中國性,或本土性對抗外來性的衝突與緊張。
首次政黨輪替後,「台灣」取得相對的主體性,而許多權威性的民調也都顯示,「台灣人」認同已逐漸成為國家認同新主流。這可說是民進黨執政八年、陳水扁總統任內,台灣政治最巨大、幾乎是革命性的轉變!
受限於中華民國憲法的基本格局,和國家認同變遷帶動的族群緊張,雖然台灣主體意識在民間社會已經有高度的成長,但在政治上仍有待新的解方乃至新的領導性論述。這也就是何以隨著台灣主體性議論的高漲,學界乃至政壇對族群政治的關注也就益為熱切。
在我們過去的本土-民主化論述裡,「被壓抑的台灣性」和「能壓抑的中國性」是一組相互定義的基本概念,也因此,「台灣主體性」就和「去中國化」難以切割。對我們而言,追求自由、真理,就必定要反抗中國體制對台灣人民不公不義的壓迫,以實踐我們的主體。這種反抗敘事的道德性,武裝了我們的精神,也團結了許多個體,不但使手無寸鐵的台灣人民得以打倒威權、創建民主,更使「台灣人」的群體想像和台灣民主共同體的建構成為可能。
但這種關於台灣性與中國性對立的架構,事實上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而不必是先驗的必然。作為政治工作者或社會實踐者,我們自當對時空條件的變遷保持適當的敏感與回應。在民主化之後的台灣,至少在政治和社會領域中,中國性對台灣性的宰制地位已經動搖;而其文化霸權意義上的支配性,也在開放的文化情境中面對競爭或挑戰。則台灣主體性的建立和發展,就不再與反抗中國性的支配必然關聯。
進一步思考,如果我們的意識與行動長久滯留在「反抗」的歷史階段,則反抗與被反抗者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互相實現的預言,而必然被僵化、固著化。這種關係,就像漢亭頓(Samuel Huntington)式的西方基督文明本位主義和賓拉登(Usama bin Laden)式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相互需要與依存—它們雖不是兩個世界衝突的起點(事實上是衝突之下的產物),但確實具有相互增強的作用。
因此,如何從「反抗的時代」有意識地過渡到「重建的時代」,將會是我們真正能鞏固台灣主體性的關鍵。民主進步黨曾經在2004年以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具體定義了我們對多元文化憲政民主體制的價值和追求,並表達了對「「外省」」族群歷史經驗的理解、尊重與肯定。這使戰後以來在台灣情境中演化的中國性,得以與台灣性調和甚至整合,而成為一種動態演進的新台灣性想像。這類論述工程值得我們繼續努力開拓之、豐富之。如果在鞏固並深化民主的情境中,「外省」族群對中國性的想像、情感和認同不能被理解、尊重與接納,甚至被負面化、污名化,持續地被當作應與以去除的雜質或干擾,則我們可以想像,「外省」族群將難以在這樣排斥性的台灣性想像中得到安身立命的空間,甚至必須出之以種種的反彈和對抗,從而開啟台灣島上另一段反抗與被反抗的悲壯。其實,這正是首度政黨輪替以來發生在台灣並繼續發展中的不幸故事--民主化竟未許諾我們牛奶與蜜之地,反而帶來團結與衝突的艱困課題,令許多人沮喪。試問,對於不同族群無法一同慶賀的事物,我們豈能視為台灣的勝利?
因此,我認為,重新追索、理解台灣性與中國性的關係,是台灣主體性辯證的必要工作,也是台灣主權建立與維護的內在基礎。對於戰後台灣的中國性,我們必須能夠區別其中必須要被去除的宰制性,和作為多元文化架構下的人文價值。也就是說,在重建的時代,我們必須超越單純的去中國化階段,而回歸到去客體化的原始立場,重新審視台灣性之中的中國性,尤其要正視其本土化經驗。這個任務必須要在不同領域、從各個角度,廣泛檢視發生在台灣土地上的中國性,尤其戰後中華民國體制的質性,與隨帶而來的「外省」族群的離散經驗。
方今台灣各種本土社團紛紛成立並熱衷參與各種政治活動之際,台灣教授協會紮紮實實地舉辦了「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研討會,從國際法、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乃至人類學等不同學門、方法,以嚴謹而持平的學術態度,發掘過去一甲子來中華民國體制在台灣土地的印痕,更探討了戰後中國性在台灣的建構及其對台灣性的具體影響、意義與內涵。我認為這將會是啟動一個重大論述新方向的很好起點,對參與這項研討的諸位學者們,我願藉此序表達個人的敬意,並期盼各界可以此論文集為參考座標,展開中國性與台灣性之間更積極的對話與協商,邁向台灣主體性的「重建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