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最終演講: 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 | 誠品線上

都市から学んだ10のこと: まちづくりの若き仲間たちへ

作者 西村幸夫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東京大學最終演講: 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近40年的街町保存、社區營造與都市計畫經驗,沉澱粹鍊出與都市共學所得之10項心法。本書總結著西村幸夫教授對都市、對社區營造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近40年的街町保存、社區營造與都市計畫經驗, 沉澱粹鍊出與都市共學所得之10項心法。 本書總結著西村幸夫教授對都市、對社區營造的心血經驗。 既是十個接續的心法,也是社區營造的青年世代值得借鏡的一個整合的態度、一以貫之的價值。 希望透過我求教於都市至今的經驗所彙整出的十個心法,讓讀者了解如何從都市的角度思考社區營造。讓大家未來在從事都市、社區工作時能有個參考方向。除了投身社區營造的態度,書中另一個部分則想討論我從都市身上所學。某個街角、廣場、坡道空間、水岸風光甚至是人群聚集之處,都市空間的設計藏有許多巧思,只要用心觀察,永遠都會有新發現。本書特別收錄了大量全彩圖片,期望能夠透過交互比對照片,讓各位感受到都市所飽含的豐沛想像力,以及充滿魅力的都市多半共通的,在街道、建築與土地空間中所孕育而生的多樣盎然生機。我將由衷地期待,與各位一同展開這趟社區營造的旅程。──摘自內文 之所以特別想寫給年輕朋友,最主要的緣故就是來自於二○一八年三月在東京大學的退休演講。雖然我不很擅長講述自己的故事,但在這場演說中,我決意將我從都市身上一路所學分享給年輕學子。 研究生涯最初的階段,我跟其他多數初出茅廬的研究者一樣,對自己從事的研究沒什麼自信。對我而言再重要的問題意識,一旦放在這個社會上,會不會只是件無關緊要的小事。而今回想,畢竟當時實際經驗不足,會缺乏自信也是無可厚非。 日後親身前往各種大小都市,有機會與在地前輩接觸,日夜與都市空間搏鬥的過程中,才發現所有的自我懷疑一一都轉變為確信。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改變,回首過往,我想是因為都市無形中教了我許許多多的道理。 把這些基本態度交棒給下個世代,我相信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也是我將此書付梓的最大動力。──摘自後記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臺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丘如華臺北市政府產發局局長 林崇傑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夏鑄九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所教授 曾旭正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 陳郁秀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龔書章熱烈推薦(推薦人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西村幸夫西村幸夫神戶藝術工科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1952年出生於福岡。東京大學工學都市工學科、研究所畢業。曾任教於明治大學,1996~2018年任職東京大學教授,目前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神戶藝術工科大學教授,為都市計畫、都市保存計畫、都市景觀計畫專家。著有與編著多冊都市計畫、都市保存與社區營造主題專書,主要著作有《縣都物語》(有斐閣,2018年)、《西村幸夫文化‧觀光論》(鹿島出版會,2018年)、《都市保存計畫》(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年)、《環境保護與景觀創造》(鹿島出版會,1997年)等。已翻譯成繁體中文版的有《故鄉魅力俱樂部》(遠流)、《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從城鄉之傲開始的地域管理》(天下雜誌)等作品。廖怡鈞廖怡鈞1992年生,政大日文系、雙主修新聞系畢業。曾任職於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現於東京上智大學攻讀新聞學碩士,研究日本鳥取縣以「書本」為中心的地方情報網絡,課餘時間在東京舉辦中文讀書會與各界交流,增廣視野。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前言:我與都市共學的這一路上 從都市身上的所學 有關都市 之一 都市承載了世代傳承的寄託 之二 都市是一本接力撰寫的書籍 之三 都市空間的構想力 之四 形形色色的都市面貌 有關都市的居民 之五 充滿魅力的人與都市 之六 立足於日常生活的自信 給求教於都市的你 之七 通往最佳解答的路 之八 因應變化而準備 之九 傾聽來自過去的託付 之十 帶著想像力與他人共鳴 照片中的都市空間構想力 街道風景 親水風景 都市的小空間 三叉路 斜坡風景 人潮群聚的風景 參道風景 河畔與池塘風景 飛驒古川的景色變遷 拱廊風景 巷弄風景 結語

商品規格

書名 / 東京大學最終演講: 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
作者 / 西村幸夫
簡介 / 東京大學最終演講: 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近40年的街町保存、社區營造與都市計畫經驗,沉澱粹鍊出與都市共學所得之10項心法。本書總結著西村幸夫教授對都市、對社區營造的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87155
ISBN10 / 9573287153
EAN / 9789573287155
誠品26碼 / 2681846876004
頁數 / 2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0.9X14.8X1.6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都市,一個薪火相傳的懸念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 林崇傑
西村與台灣的情緣
二○一八年三月來自台灣一群歷史保存的同好者,不約而同地齊赴日本東京大學,參加西村幸夫教授在東京大學退休前的最終演講。那可是突破了語言、文化的隔閡,大家自然而然地聚集他鄉異地講堂聽講。說來,台灣和西村老師的交集可是源來已久,遠從當年樂山文教基金會丘如華執行長推動迪化街保存開始,西村老師就已與台灣結下情緣。後來從陳郁秀擔任文建會主委期間,開始聘任西村老師擔任顧問起始,多年來西村老師往返台灣參與各級地方政府指導,在無數個歷史保存現場或是社區營造場域留下身影。一九九七年遠流出版公司翻譯出版西村老師的《故鄉魅力俱樂部》,這本在台灣長銷的書籍,也讓台灣各地從事歷史保存與社區營造的朋友們當成經典教案,也是許多文史工作者的重要精神食糧。這也是為什麼在西村老師退休前的最終講座會有那麼多台灣各地的朋友遠赴東京聆聽西村老師的最後一堂課。
西村老師不僅是育人無數的老師,他也是日本七、八十個城市與町並的社區營造與都市保全導師,同時他也擔任了日本各地政府政策計畫的指導與各個景觀委員會的主席。另外西村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下專司世界遺產指定保護的世界遺產保存委員會(ICOMOS)的委員、副會長及顧問,長期在世界各地保存場域提供意見與指導,並參與許多聯合國保存文件與條約的研訂與起草,這些寶貴的經驗都一一反映在他著作等身的各種書籍之中。可惜的是因為語言的限制,台灣人熟悉的只有已經翻譯成中文的《故鄉魅力俱樂部》及《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二本書。相對於西村老師許多精闢的見解與精彩的對話,此地都緣慳一見,實是非常可惜的事。
這本書為二○一八年西村老師那場最終演說的再整理,也是他總結三十多年來對於都市保全與社區營造的堅持,歸納於都市的經驗與心法。此書的翻譯一定程度的讓我們一窺西村老師幾十年來的心路歷程與深入都市這門學問的堂奧,也稍微彌補我們對西村老師了解與認知的差距。
 
西村,這個人
西村老師生於一九五二年,成長於日本快速繁榮成長而忽略了城鄉營造、歷史保存的年代,在他進入東大學習前的中學時期,正是日本保存運動開始萌芽引動的時代,原本強調發展的社會主流意識仍強悍挺立,但是日本各地城鄉對於地方感的消逝湮滅,也逐漸興起一股不捨難忍之心,在這個特殊的氛圍情境之下,西村老師毅然的選擇了走向保存地方感這條在當時仍孤獨寂寞的路途。
一九六九年,因東大事件他注意到了東大工學部的角色,並在一九七三年進入了東大都市工學科就讀。當此期間,一九六四年妻籠宿場資料保存會成立、一九六八年愛妻籠之會成立,一九七一年日本第一個住民憲章經由妻籠宿住民大會通過。同一時間,一九六四年鎌倉鶴岡八幡宮裏山宅邸的開發案,促成了日本國民信託發展的重要導火線,由全民募資買下民間的開發預定地,它同時也促成了一九六六年古都保存法的訂定。然後一九七四年日本全國町並保存聯盟成立,一九七五年日本文化財保護法導入了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制度。西村老師就在這個各地保存運動啟蒙的當下,進入了斯時以現代建築運動為都市規畫重點的都市工學部,這也造成了當時他對都市工學的懷疑與距離。如西村老師所言,直到一九七七年他進入大谷幸夫教授的都市設計研究室才漸漸回歸認同。在大谷研的訓練之下,西村老師後來接手研究室賡續奠立都市設計研究室重視都市保存、景觀風貌與社區營造的傳統。即令二十多年後我進入了這個前身為日本現代建築大師丹下健三開創的都市設計研究室,都可以感受到大家絕口不提丹下都市開發的過往,因為那無論如何是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取徑啊。
西村老師在都市設計研究室期間走遍了日本七十多個町並街區,辛苦的擷取地方人文景觀脈絡、參與地方景觀的維護,並與各地方的熱心人士維繫了長久互信互動的基礎,建立了西村老師與日本各地町並街區數十年來緊密而長期的協力夥伴關係。這也是多年以後我以西村老師的外國人學生身分拜訪一些日本町並街區的時候,地方致力於景觀營造與社區工作的朋友,仍然會很興奮地拉著我這樣的一個外人,告訴我這裡是西村老師的建議、那裏是西村老師的指導,這些點點滴滴都在訴說著西村老師長期在日本各地努力經營與參與的成果。
這種與地方長期脈絡的互動以及發自內心真誠的關切,不僅體現於日本各地的町並街區,在亞洲地區,從台灣的迪化街、馬公等諸多歷史街區、到中國廈門、澳門等地以及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家,都有著他長年往來關切的足跡。
西村老師本人非常積極於參與各地的社區實踐,但同時他也一向的低調謙虛與內斂。在他強調地方精神與地方主體的態度下,向地方學習、參與而不居功,從町並聆聽、尊重而不主導,他作為各地町並的實質導師,卻如沐春風與所有的町並街區共同學習成長。這樣內斂的態度讓大部分他的學生與地方認識他的人,都不曉得西村老師同時參與日本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處保存現場與社區營造場域所扮演的多重輔導角色、與付出的巨大貢獻。
三十多年來西村老師在都市設計、景觀、社區營造、都市保全、觀光營造等各個領域汲汲努力,從日本各地、台灣、大陸、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包含聯合國ICOMOS的派遣)奔波與參與指導討論。從理論論述、規劃案例、參與行動、社區對話,各種形式的闡述推廣與論述實踐,積累出西村老師豐厚的經驗與學養。西村老師在他的最後一堂課,將之總結為他對都市的觀察與實踐。這個都市的十個心法反映了西村老師念茲在茲的都市及其所能涵蓋的精神、性格與價值。也是他在數十年來從學生時代參與全國町並活動,到從事教學與參與社會實踐,從日本原鄉到親赴世界各地行動參與累積的豐富人生經歷的萃取。這本書正是西村老師最終講之後,重新沉澱凝鍊整理出來的精粹。
 
西村,這本書
一如西村老師所言,這本書是寫給一般普羅大眾看的書,從他侃侃而談、親切且行雲如水的筆下,也的確讓讀者在西村老師的引導之下,自然而然的接觸都市、了解社區營造,並從西村老師揭示的十個面向,重新省視我們的都市、重新認識我們所在的土地與人們。然而更深層的來看,這本書也是他沉澱三十多年實踐所得的心法,蘊含了他走遍世界各地、歷練各處風土之後深切的都市哲學思考。看似簡單溫婉的行筆,背後卻蘊藏著深厚複雜的哲思,這讓我想起有一次西村跟幾位專業先進在華山文創的屋頂,先後集結了德日美等國專家的意見,看著與歷史建築與順著排水管已經盤根交錯與建築互為依存的榕樹,大家討論樹的存留問題時,他所說的話:先保樹還是先保房子,這是保存的哲學問題!的確,在單純的問題之後,潛藏著的是複雜的哲學思考。
西村老師在書中費盡心思安排了為數眾多他所親自拍攝的照片對照參考,希望更為容易讓一般讀者更為了解書中所述的討論。然而對於像我這樣的資深都市設計工作者而言,這些照片卻更是一個個具體的都市設計與景觀營造的教案範例。隱藏於文字與照片之後,書中所不與言明的都市設計概念與規劃理念,才是字字珠璣、張張典範。這其實是一本藏數十年經驗於內涵、蘊行動實踐於字裡行間的寶貴教案。這本書既淺顯易讀,易於一般讀者貼近都市入門堂奧;它也深奧繁複,將諸多都市的意喻埋藏於多層寓意的文字之後。
十個都市心法,看似各個獨立論述,其實卻是完整延續的循環構成。聚焦於都市獨有的歷史脈絡與風土人情構成的都市性格,及其生活其間極具魅力性格的頭人們,所共同形塑而成可以意會難以言明的都市構想力,並且互動形成都市的多樣性與和諧性。西村老師也提出了虛心傾聽與接觸這種難以言明之都市構想力的必要,它成為每一個想深入都市或參與都市的年輕朋友學習的必要門徑,唯有這種投入傾聽的學習態度,我們才得以真正了解都市,從而成為共創都市的一份子。
西村的十個都市心法環環相扣,先以四個章節鋪陳了都市無以名之具自主性的都市性格,它既承接了都市傳承歷史的形成軌跡,也孕育了作為載體,都市所承載生活其間的人們及其世世代代承續的文化。西村老師反覆闡述著這個彰顯於外為都市景觀形貌、蘊育其中為都市性格,而承續這份衍替的則是世世代代接力傳承的文化脈絡。西村老師並以都市構想力描繪出維繫都市形貌與漸隨時代演替的力量作用,並特別提出了在時代演變中賴以維持世代傳承的「老規矩」的重要性。
西村老師在第二個主要的段落裡,重點於作為都市構想力維繫的根本、世代傳承演替的主角,也即是生活於都市中的居民作為重心。因為這些日復一日堅守著心中的堅持,活出都市活力的人們,他們所形塑的魅力凝聚出了都市構想力的核心精神。這些動人心弦並能帶動都市魅力形成的人們,說穿了也不過是堅持著日常生活中老規矩的傳承吧。意即這些活出魅力的人們其實是都市中延續社區營造的根本動力,是維護社區基本性格於不墜的薪火傳遞。西村老師在此闡述了「居住」與「定居」的深刻意涵。因為定著一地、因為執著於都市裡的社區,讓社區居民的精神得以凝聚,也因為這個凝聚與對傳承的尊重,從無形文化脈絡的賡續,到有形物質文明的維持,都市構想力得以深植於社區營造的脈絡之中。
最後一個段落,西村老師用了四個篇章帶領年輕的你我,尤其是關心都市、關心社區,有志於社區工作、都市營造的後來者,如何傾聽在地居民的聲音、如何融入社區之中,如何發現都市性格形成的法則與脈絡。他教我們如何進入都市承接都市百千年來的付託,這份期待既來自生活於此的居民們的共同盼望,也來自百千年來都市性格形成的意志。我們必須以最大的誠意、最謙虛的傾聽、最豐富的想像力去面對都市,我們才能真正融入都市,與居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一起尋路。
西村老師的都市十個心法,其實總結著他對都市、對社區營造的心血經驗。它既是十個接續的心法,也是一個整合的態度、一以貫之的價值。這條路西村老師伴隨著日本、亞洲與世界各地許多的城市社區,以及都市裡鮮活的人們一起走過。現在,一如本書文案所訴求的:獻給從事社區營造的青年們,將這心法傳給了年輕的一代!

試閱文字

自序 : 中文版序
 
一九九七年二月,我的著作《故鄉魅力俱樂部(町並みまちづくり物語)》在日本付梓。同年十一月此書在台灣得以翻譯出版,也是我個人著作中第一本海外翻譯的作品。還記得當初中文版發行時,我的內心其實十分忐忑不安。擔心「社區營造(まちづくり)」這個在日本文化背景下誕生的社會運動,究竟能否得到台灣讀者的共鳴。於今回想仿若昨日,一轉眼就過了二十年以上的歲月。
慶幸的是《故鄉魅力俱樂部》在台灣得到諸多好評,甚至有幸能夠再版。最初透過丘如華老師的引介,讓遠流出版王榮文先生決意出版此書,也有幸邀請到夏鑄九老師、丘如華老師替拙作撰寫推薦序,更因此結識了許多台灣的朋友。很高興看到「社區營造」一詞逐漸在台灣普及,並且根植在台灣的社區工作者心中。甚至更勝日本,我在台灣各地一次次地被諸位對於社區的熱力所深受感動。
在前著《故鄉魅力俱樂部》中介紹的十七個聚落,我和它們大多數仍保持著聯繫。在這期間,聚落一一成熟茁壯,我也增長了不少年歲。在二○一八年,也從任職超過三十年的東京大學卸下教職。藉著屆齡退休的機會,彙整出我從各個都市身上收穫的十個心得。最終誕生的,就是各位手上的這本書。
書的內容主要奠基於二○一八年三月在東大舉行的退休講座。但在書中,將我個人的人生故事稍稍壓縮,而把重點放在從都市身上得到的教誨。
此外,在本書中也放上和文字相同份量的照片。這些照片都是由我親自拍攝,裡頭的主角則是日本各地帶給我啟蒙的聚落與街區。我想比起言語,任由街區空間以它們最原始的模樣來說故事,才最具有說服力。希望透過這些照片,也能將這些街區的魅力傳達到讀者心中。有時空間所能傳達的訊息絲毫不遜色於語言。所以我們才必須好好重視都市和社區。
每個都市身處的狀況各有不一,但從每一個人真誠面對都市的姿態,卻能找出共通性。我相信這是跨越國境的普世真理。雖然我們不能選擇自己出生的地方,但我們能夠選擇以什麼樣態度與都市共處。並且在過程中,必然能夠從都市身上得到收穫,這也是共通的真理。
很榮幸能透過遠流出版,讓我的新書以中文版的姿態再次呈現在各位眼前。很期待有一天能帶著這本書,與台灣的朋友們再次相聚,共同討論社區營造下一步的可能性。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都市計畫‧社區營造‧街町保存領域第一人 西村幸夫 與年輕世代分享社造經驗40年的經典案例 希望透過我求教於都市至今的經驗所彙整出的十個心法,讓讀者了解如何從都市的角度思考社區營造。讓大家未來在從事都市、社區工作時能有個參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