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 | 誠品線上

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

作者 劉吉軒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圖書館的本質是人類知識傳承與再造的一種儲備中介輔助機制,圖書館蒐集各種書寫紀錄、長期保存累積,再由求知者的閱讀領會,完成知識的傳遞擴散與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圖書館的本質是人類知識傳承與再造的一種儲備中介輔助機制,圖書館蒐集各種書寫紀錄、長期保存累積,再由求知者的閱讀領會,完成知識的傳遞擴散與深化再造,而提升文明演化的速度。 網際網路數位時代,全球資訊彈指之間、唾手可得,各地圖書館不斷面臨讀者流失的困境。二十一世紀的大學圖書館應該以何種功能角色重新定位,讓知識傳承與知識再造的本質在數位新時代中,得到創新內涵的進展,並展現出更好的投資效益,是一個值得關注與思考的議題。 本書以大學圖書館的管理與發展實務經驗為本,探討新時代大學圖書館的可能定位,檢視兩個發展面向——文化知識資產與數位轉型開創的發展過程與具體案例,省思創新未來的策略方案。本書設定的讀者群,包括大學圖書館的管理及專業人員、圖書資訊系所師生及所有關心圖書館事業的人士,希望以兼具圖書館實務經驗與資訊科技視野的觀點,提供圖書資訊專業領域成長及圖書館轉型進化的參照,藉由案例、觀點與想像的探討,凝聚圖書館社群創新發展的能量,共同邁向數位時代圖書館的華麗轉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劉吉軒劉吉軒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機器人學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圖書館館長、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主任、資訊科學系主任、台灣數位人文學會理事、全球華人創造力學會理事、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常務理事、財團法人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大學校院圖書館委員會委員。現為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長期耕耘跨域學術開創與跨域知識應用,發展人工智慧、機器人學、數位典藏、數位人文、計算語言學、知識管理等專長領域,自我實踐資訊科技與人文社會之跨域連結與多元創新。擔任政大圖書館館長九年期間,發展大學圖書館的價值深化與轉型再造,完成孫中山紀念圖書館、羅家倫藏書、善本書、台灣史料的入藏,設計與建置百年跨度的政府官職資料庫,打造圖書館空間場域與數位呈現之融合創新。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打造「圖」、「書」合一的現代圖書館 項潔 大學的知識心臟 柯皓仁 自序 前言 第1篇 核心價值 第一章 館舍空間 第二章 特殊館藏 第2篇 創新突破 第三章 轉型再造 第四章 視覺化與數位展演 第五章 讀者觀點與省思 第3篇 數位未來 第六章 數位人文 第七章 計算思維 第八章 數位創新 結語

商品規格

書名 / 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
作者 / 劉吉軒
簡介 / 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圖書館的本質是人類知識傳承與再造的一種儲備中介輔助機制,圖書館蒐集各種書寫紀錄、長期保存累積,再由求知者的閱讀領會,完成知識的傳遞擴散與深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86752
ISBN10 / 9573286750
EAN / 9789573286752
誠品26碼 / 2681828953006
頁數 / 240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3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藉由案例、觀點與想像的探討,凝聚圖書館社群創新發展的能量,共同邁向數位時代圖書館的華麗轉身。

試閱文字

自序 : 從1960年代的「圖書館是大學的心臟」到2000年代的「網際網路全球數位圖書館」,大學圖書館走過人人求知求學必備的輝煌盛況,而今面臨資訊隨手可及、使用者逐步流失,再加上多年的擴張累積,造成投資與營運成本高居不下,而服務效益卻逐漸遞減的落差。大學圖書館的反思與突破,功能與角色的重新定位,勢在必行。
政治大學圖書館及社會科學資料中心組成的大學圖書館體系,擁有兩座獨立館舍建築及四個設於學院大樓中的圖書分館,整體藏書量超過兩百萬冊,編制館員及計畫性專職助理人力超過九十人,規模為國內僅次於臺大圖書館。筆者於2005年8月起至2014年11月止,擔任館長兼中心主任,以資訊科學系教師的學術專業,帶領館務發展,啟動各種階段性轉型與改造計畫,累積一些寶貴經驗與心得,乃將之化諸文字傳承,希望能對大學圖書館的永續發展有所助益。本書的撰寫計畫原先預計於2016年6月完成,不料期待中的工作減量未能如願,撰寫進度嚴重落後,經常因學術行政與計畫性工作之負荷而多所中斷、進展緩慢。但基於對大學圖書館發展的責任、理念與關懷,仍堅持目標,轉為慢思緩筆,並加強近期數位發展概念,終於2019 年6 月完稿,也許少了情感的羈絆,留下沉澱之後的去蕪存菁。本書設定的讀者群,包括大學圖書館的管理及專業人員、圖書資訊系所師生及所有關心圖書館事業的人士,希望以兼具圖書館實務經驗與資訊科技視野的觀點,提供圖書資訊專業領域成長及圖書館轉型進化的參照,藉由案例、觀點與想像的探討,凝聚圖書館社群創新發展的能量,共同邁向數位時代圖書館的華麗轉身。
從理工學科訓練的背景與學術工作,到管理經營以人文底蘊為核心的大學圖書館,尤其是多年的浸潤、融會與共創,是個人生命中的幸運機緣與美好經驗,不僅開展個人的視野與足跡,更帶來豐富的精神饗宴。這段奇幻旅程要感謝許多包容指導的師長與共同努力的夥伴,包括政大吳思華校長、鄭瑞城校長的提攜及對館務發展政策的支持、臺大圖書館前館長項潔教授亦師亦友的鼓勵與帶領、臺師大圖書館館長柯皓仁教授及臺大圖書館館長陳光華教授溫暖互動的同儕情誼、政大圖書館前副館長廖文宏教授及政大社資中心研發組前組長劉昭麟教授的專業貢獻,無私捐贈珍貴史料的陳芳明教授、余光中教授、尉天驄教授、羅久芳與羅久華教授等,另外,也感謝政大創新與創造力講座吳靜吉教授對創意創新所帶來的啟發。最後,要特別感謝政大圖書館一群部門主管與館員的同心攜手前行,以專業與敬業回應時代的挑戰與共同設定的館務發展目標,讓政大圖書館的發展經驗也許有機會成為討論大學圖書館如何定位的參照案例。本書如仍有謬誤或疏失之處,乃是筆者自身學識與思慮之不足。最後,謹將本書獻給陪伴與支持的家人。
 
2019年7月29日於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打造「圖」、「書」合一的現代圖書館
 
好友劉吉軒教授完成了期待已久的書稿,命我寫序,欣然從命。
吉軒和我背景相似,我們都是在上個世紀進入計算機科學領域,又因緣際會在二十一世紀初分別擔任任職學校的圖書館館長,因此對於彼此的想法和處境,亦能感同身受。以往我們這兩所大學的館長,多由圖書資訊相關系所教師擔任,做為資訊科技出身的館長,一方面要面對外行領導內行的質疑;另一方面更深切體會到身處資訊革命時代,圖書館其實面臨巨大的衝擊和轉型壓力,必須要有所作為。這本頗具分量的專書,便是吉軒面對這一挑戰,多年來心力和思考的結晶。
在一般讀者的印象中,圖書館就是收藏很多很多書的地方。長久以來,我們似乎都忘記在「書」的前面,其實還有個「圖」字。中國古代一直有藏書的傳統,每個朝代、各個地方都有足以傲世的藏書樓,但卻沒有「圖書館」這個名稱。在西方,圖書館的英文是library,源自拉丁文的libraria,也就是「書店」(libre是書,所以在法文裡,librairie是書店的意思);而法文則是bibliothéque,來自希臘文,biblio(βιβλίου)是書,teke(τήκη)則是放東西的架子或屋子,似乎也沒有把圖和書合在一起的說法。
追溯起來,與很多近代名詞一樣,中文「圖書館」之稱其實是十九世紀從日本舶來的。日本在剛接觸西方文化的時候,用來翻譯library 的名稱其實也不是圖書館,而是書籍館。三浦太郎在〈「書籍館」の誕生〉一文中指出,書籍館最早出現在1860 年日本使節森田岡太郎的《亜行日記》中,用以描述紐約那時才興建不久的Astor Library,其中強調所見到的四層鐵製書架及豐富的館藏量,在日本沒有見過。1872 年,文部省「東京書籍館」在湯島聖堂(就是東京孔廟)設立,「書籍館」一詞被正式用於機構名稱。然而1862 年,日本使節前往大英博物館參觀(那時還沒有大英圖書館,後者是1973 年才從大英博物館中分出), 關於藏書的部分,除了提到書籍典藏和借覽的功能外,更特別指出地圖以及圖畫類藏品的陳列和開放閱覽。所以在明治初期,書籍館及圖書館兩種稱呼並存,然而圖書館的名稱漸漸普及,大部分公立libraries 都採用圖書館的用法,甚至「東京書籍館」都於明治13 年(1880)改名為「東京圖書館」。
近代西方的圖書館概念,經由日本為媒介引入中國,同樣經歷了兩種名稱並用、最後統一化的過程。根據政大的「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早在1879年王韜所著的《扶桑遊記》中,便提到在日本看到的書籍館;1896年,梁啟超在上海創辦的《時務報》創刊號中,提到「泰西教育人才之道,計有三事:曰學校、曰新聞館、曰書籍館」。(而在同年9月第六期的〈古巴島略述〉一文,他則用了圖書館。)然而在1902年,清廷頒行「學堂章程」,其中正式提到「大學堂當附屬圖書館一所……設圖書館經營官」,由此以降,圖書館遂一統江山,而書籍館做為圖書館同義詞的用法在中國則銷聲匿跡了。
然而「圖書」這個名詞畢竟來自中國,雖然現在在大眾的觀念中似乎並沒有區分「圖書」和「書」,但圖書這兩個字在古代東亞地區的內涵,卻要比現代豐富得多。古籍中提到「圖書」的時候大多對應到《周易》中「河出圖,洛出書」的說法,而《漢書.藝文志》則有一部《圖書祕記》放在天文家下面,但這書已經失傳,內容不可得知。《漢書》提到蕭何在進咸陽後「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臧之」,使得漢高祖「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彊弱處,民所疾苦」,可見《漢書》中所謂的圖書除了書外還應有地圖、檔案、各種統計資料。唐代對圖書這個名詞使用的似乎很多,雖然沒有確切的界定,但常出現在文集甚至詩詞中,玄宗時甚至在祕書省下設了修圖書使(或圖書使)的官,但並沒有說它的執掌。相對的,日本在西元701年(文武天皇大寶元年,周武后時期)在中務省下設了圖書寮,它的執掌就很清楚,而且包山包海,除了書籍管理外,還要管理佛像、佛經等,並負責提供文房四寶,或許這個古老的圖書寮的設置就是日本後來棄書籍館而就圖書館的原因之一吧。
南宋的鄭樵對「圖」與「書」的關係,作出了頗具歷史感的解釋, 並闡釋了二者相互依存、互為表裡的關係。他在《通志》的總序裡說「河出圖,天地有自然之象,圖譜之學由此興矣。洛出書,天地有自然之文, 書籍之學由此而出。圖成經,書成緯,一經一緯,錯綜而成文。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他認為因為劉向劉歆父子在編《七略》時只收書不收圖,而《漢書.藝文志》又是從《七略》編成,所以「自此以還,圖譜日亡,書籍日冗」,但是圖和書各有不同的功能,尤其「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捨易求難,成功者少」,所以難怪在圖譜之學不被重視後就「良材隳而後學困」了。所以鄭樵的《通志二十略》中不但有藝文略,也有圖譜略。而他覺得學術中需要用到的圖譜有天文、地理、宮室、器用、車旂、衣裳、壇兆、都邑、城築、田里、會計、法制、班爵、古今、名物、書(這裡指的是書寫文字和音韻)等十六種,包羅萬象,基本上除了抽象的哲學外,大概可以實證的學問都被包含在裡面了,而且說對這些學問而言,「有書無圖,不可用也」。他在《圖譜略》中詳細的說明了每一種圖譜為何重要,要如何使用。總體來說,「圖至約也,書至博也,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於左,置書於右,索象於圖,索理於書,故人亦易為學,學亦易為功」。換句話說,在求知的過程中,有效的使用圖是一個掌握學問的竅門。
我一直認為鄭樵是一個具有科學意識,不拘泥形式而勇於創新的人。如果鄭樵活在二十一世紀,會用怎樣的說法來形容圖與書的區別呢?若用他的眼光重新審視現代「圖書館」,則一個圖書館應該不僅僅要提供充滿文字符號的書,更要提供視覺化的方法,幫助讀者掌握書中要傳達的知識。然而在鄭樵的時代,圖是靜態的,所以他的想像中也只有靜態的影像。現在的呈現就豐富多了,除了圖畫、列表(如年表)之外,還有照片、動畫、錄像、聲音、多媒體、甚至虛擬實境。凡是能夠用視覺呈現的方式,幫助我們取得知識和創造知識的做法,都可以被想像成「圖」的延伸。所以書和圖是知識的一體兩面,書提供的是文字的敘述,圖則是知識的視覺化呈現。
吉軒的書要傳達的,恰恰是使長久被忽視的視覺化的重新回歸,打造一個「圖」「書」合一的現代圖書館。本書第一篇,他便直截了當地點出現代圖書館的價值和困境。在他看來,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在於館藏建置與館藏服務,並以政大圖書館為例,豐富的特藏資源便彌足珍貴,然而對於使用者來說,這部分可能恰是最難以親近的。因此在第二篇「創新突破」中,吉軒便透過自己在政大圖書館的經驗,細數了如何透過現代科技視覺化和讀者回饋,達到圖書館創新再造的目的;尤其用他在館長任內所做的眾多實例,來彰顯視覺化的展示和呈現,以及它們對教育普及和知識傳播的效果。至此,他已經將現代圖書館圖(視覺化) 與書(典藏)的結合,闡述得非常清楚。然而不僅如此,在第三篇「數位未來」中,吉軒更進一步的把圖書館知識傳播的責任,轉化成知識創造的角色。在學術研究服務上,他闡述大學圖書館是理想的數位人文平台,並且指出導入計算思維是大學圖書館轉型突破的一個關鍵。在本篇結尾,吉軒指出在未來世界中,數位創新將不斷的改造社會的結構,對圖書館而言,這是挑戰,更是機會。
在數位革命時代,臺灣的大學圖書館的使命任重而道遠,因為除了支援學校的學習和研究兩個基本任務外,它也有文化保存和社會教育的責任,所以圖書館的轉型和再造,是迫切而又重要的挑戰。我非圖資領域出身,在臺大圖書館任館長時,常為自己有這個機會而惶恐、感激又倍感壓力,一方面可以徜徉在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裡,何其幸福;另一方面又不斷思考如何透過數位科技,將大學圖書館的知識保存、知識傳播和知識創新這三個功能做得更好,何其緊迫。吉軒在做政大館長的時候,應該也有同樣的心緒和抱負吧。而他能夠在本書中如此流暢的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成就,並投射在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大格局上,令人感佩。特此為序。
 
項潔  2019年8月 於國立臺灣大學
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臺大圖書館前館長

試閱文字

內文 : 館舍空間
 
窗外藍天白雲,你視而不見,靜默一隅,青春的徬徨得到陪伴;滿室書香慧思,你駐足尋覓,時光飛逝,生命的進取正在孕育。
 
圖書館空間是大部分人在求學養成階段,都擁有的共同經驗與溫暖記憶。走進圖書館,就像進入另外一個小小的世界,在寧靜的氛圍中,時間的步伐變慢了,大部分的物體靜止不動,可以暫時隔離外界的喧嚷紛擾,轉而專注內在世界的運轉。圖書館空間提供了一個獨特場域,讓心靈與浩瀚的歷史、文化、知識對話,尋找思想的指引、疑惑的解答、情感的慰藉、心靈的沉澱安定與清澈,進而獲得心智的成長、學識的增加、甚至思想與價值的形塑。圖書館空間也附帶的扮演了生活調劑的角色,不論是休閒的書刊閱讀與影片觀賞,或是發呆、空想、做夢,甚至約會陪伴等,都是文明社會美好生活的元素。因此,圖書館空間場域與館藏資料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許多特殊意象展現於電影與小說的情節場景中,例如:深沉木質書架與桌椅設備帶來的古典莊嚴氣息,高大書牆包覆形塑的知識殿堂,閱覽書桌上的聚精會神,黑暗中散發溫潤智慧的桌燈,開放書架走道中的搜尋目光與意外發現,塵封已久的資料中不為人知的古老祕密,隱密角落中躲避眾人耳目的事件等。圖書館空間在跨世代的心靈中留下深刻印記,連結著許多人的成長經驗,更在文明演進中扮演重要基礎角色。因此,能與時俱進的圖書館空間規劃、打造與目標效益,將是大學圖書館經營者或是大學社群的重要課題。
 
功能
圖書館空間過去對讀者提供的功能以查找資料與閱覽資料為主,活動型式主要為書刊資料的查找取用或是長時間的定點閱讀筆記,因此, 圖書館一向被定位為一個安靜的、個人的學習場所。圖書館同時也肩負著長期收集與保存書刊資料的社會責任,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也因此形塑了知識殿堂的意象。大學圖書館的空間利用通常以存放不同書刊資源類型為主要區塊,如書籍、期刊、雜誌、報紙、視聽資源、微縮微捲等,再搭配讀者利用這些資源的活動空間與設備配置。館藏資源的存放與利用,通常也區分為開架與閉架或撤架兩種型式,開架的館藏資源提供讀者直接使用,閉架或撤架的館藏資源則存放於隔絕讀者的內部管理空間,必須透過調閱,由館員取出登記後,再提供讀者使用。開架區通常存放較為近期或使用率較高的館藏資源,閉架區通常保存較為特殊的或珍貴的館藏資源,如手冊、手稿、地圖、珍本、孤本等,撤架區則存放從開架區汰換下來的館藏資源。大學圖書館的另外一種空間配置則是以人為主體而無需使用實體館藏資源的活動區塊,如獨立而安靜的自習區、小團體使用的研討室或影音觀賞室、配置大量電腦的資源檢索室等。這些空間利用型式反映了大學圖書館的兩大核心功能,一為蒐集與保存歷史、文化、知識等各類資源,二為支援各種學習型態的需求。
 
問題與策略
大學圖書館近年在空間上普遍存在幾個問題,包括讀者使用率下降、館藏空間不足、陳設老舊而缺乏美感、功能單調而無法因應新需求等,這些問題有各自的背景因素與不利影響,但也有針對性或整體性的因應策略。大學圖書館的主要使用者為大學社群中的師生,這群使用者在資訊時代大量產製的數位資源與快速便利的網路傳輸環境下,也大幅的改變資訊搜尋模式與資訊使用行為,而逐漸降低對圖書館的需求。圖書館的讀者到館人次逐年下降,圖書館席位充分利用的情形通常只剩期中考、期末考等特定期間,許多教師與研究生漸漸不再到館,轉而利用豐富、多元而近在指尖的網路數位資源,圖書館館內的讀者身影日益稀疏,館藏資源不再被讀者需求的空間區塊更顯得冷清。然而,圖書館被設定為一個知識儲存的體制,其既定運行軌道是不斷的累積館藏資源。一方面有利於高教院校升格與校務考核中的基礎設施指標,一方面也是社會責任的承擔,圖書館的館藏量一定是逐年提升,原有的空間量體在一定時間之後,就會開始面臨空間不敷使用的問題。週期性的新入館藏迫使圖書館必須定期盤點罕用館藏,撤架、搬移至其他空間存放,以維持館藏空間的周轉使用。這些耗費時間與人力的挪移轉換,大致只能解決眼前的短期問題,更中長期的解決方案,需要整體性的圖書館發展策略目標與空間利用規劃。
圖書館空間另一個顯著議題在於空間質感的落後,除了少數在特定時空充分資源條件下新建的圖書館,更多大學圖書館逐漸曝露館舍空間老舊而簡陋的困境。在新世代大學社群成員眼中,這些舊式的館舍空間呈現出一種制式的、教條式的意象,不講究讀者的空間感官經驗,也不追求空間美感的形塑。相形之下,世界著名大學圖書館所精心塑造的古典知性風華,或是知名書店所打造的溫馨雅緻風格,讓讀者願意親近感受知性的美感,享受沉浸其間的舒適感,甚至蘊涵能讓讀者吸納的心靈能量養分。因此,大學圖書館必須面對空間氛圍改造的必要性,重新找回能吸引讀者的空間場域力量。最後一個討論的議題則是圖書館空間大都以紙本書刊的存放與閱覽為功能目的,在數位媒介與資訊加值的演進中,過度單一主軸的空間利用方式已經無法因應大學社群中新型態的資訊獲取模式需求。部分大學圖書館開始出現完全以讀者為主體的空間,如自習室及研討室,或是因應影音內容與數位資訊需求的空間,如觀賞室、電腦區及檢索室等,這些都是圖書館開始改變空間利用方式以回應新世代大學社群需求的表現。然而,隨著社會進步與生活水準提升,圖書館所提供的空間設施已經不再獨特,許多讀者已經開始取得能替代圖書館空間設施的資源,而失去了必須到圖書館的動機。圖書館必須再次思考如何發展出新的空間設施優勢,如何重新建立無可取代的場域特色,讓讀者必須到館利用,得到其他場所無法提供的功能服務與學習經驗,圖書館空間才有新的價值。
圖書館空間的優勢特色不再是時代演進衝擊的結果,過去數十年的各種社會資源累積與資訊技術發展,對大學校園的知識體系活動本質也帶來大幅改變,從傳統上單一、集中的紙本載體與靜態、個人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實體與數位雙軌、資訊匯流即時互動的多元樣貌,圖書館空間所扮演的角色必須重新思考定位。圖書館只能正視這個議題,積極改造空間,開發新的功能,創造新的場域氛圍,才能灌注新的生命力。圖書館的時代新貌當然以整體新建為首,從建築外觀設計到館舍內部規劃,從設施布置到功能服務,都以現代社會能力的高標準,體現資訊、知識與文化融會的新意涵,形塑人文與科技結合的新典範。少數歷史悠久、社會資源豐沛的大學所擁有的圖書館,已經達到建築藝術精品的層次,從外觀建材到內裝陳設,典雅莊重、精緻大器,呈現經過時間考驗的空間美學,散發世代師生共同蘊含的靈氣,更輝映出文明精髓與歷史風華。精品級圖書館的內外氛圍,投射出知識殿堂的形象,代表著大學追求真理、創造知識的學術意涵,而成為大學校園中的珍貴資產。這些圖書館在新世代潮流中,可以局部改變內在空間利用方式,適度引進數位科技元素,支援新型態學習活動,延續亙古彌新的生命力。當然,若是在一所財力雄厚的大學中,能同時擁有一座充滿歷史感的精品級圖書館及一座以全新概念設計打造的新世代圖書館,古今輝映、人文科技雙軌並進,會是好幾個世代大學社群的最大福祉。
大學校園中一座圖書館的新建,同時需要校地與經費兩大條件。大學圖書館的位置必須盡可能是大學校園師生活動的適中區域,同時也需要足夠大小的空地。通常已經發展數十年的大學,校園土地空間飽和利用,除非拆除既有老舊校舍建築,或是在一個全新校區的土地開發,否則很難會有合適的場址做為新館的基地。在經費部分,以目前的建築造價而言,一座新建的圖書館大約是以新台幣十億元起跳。如此的經費規格對面臨高教資源日益緊縮的各大學而言,幾乎是難以自行籌措實現的財務支出計畫,或是在整體校務發展目標上,未必能將一大筆預算優先投注於未能帶來外部資源收益前景的基礎設施上。在當前的現實條件下,大學圖書館的新建大致以募款或捐贈為主要途徑,通常只能長期努力、等待特殊機緣的發生。在新建條件困難重重、遙不可及的情形下,圖書館更實際的策略應是以階段性的局部調整為目標,力求減少外部條件因素,在不造成學校過度財務壓力下,分年、分階段、分區塊實施,累積小成果為大改變,以逐步、漸進的方式,完成整體性的空間改造。在個別空間目標短期實踐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凝聚館內共識與信心,建立館員工作目標與專業;另一方面也可以即時回饋改變效益,減少社群成員中的可能阻力,為經充分驗證、穩健可行的實施策略。
圖書館的空間改造牽涉到空間用途核心思維的改變。長期以來,圖書館空間是以存放紙本書刊為主體,大量的開放式書架讓讀者走動瀏覽、自行取閱,再搭配桌椅設備提供靜態閱讀。大學圖書館可能持續館藏了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書刊存量,館藏量的成長速度可以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間就填滿一座大學圖書館,許多大學校園內開始設置一座座圖書分館或專門圖書館,以擴增館舍空間來因應不斷成長的書刊量所需的存放與使用空間。在資訊與知識載體由紙本書刊獨佔的年代,館藏量是大學圖書館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各地大學必須持續投入資源,以支持教學與研究的必要基礎設施。然而,每新設一座分館,除了新建館舍的費用之外,更大的負擔是長期的組織人力與運作成本的倍數增加,這種模式幾乎對所有大學都造成沉重的負荷。到了高教體系擴張、高教資源稀釋、高教營運成本攀升的近期,許多大學已經無力再持續擴充圖書館規模,圖書館的運作模式與服務功能開始有更大的壓力必須考量資源投入與效益產出之間的均衡。同時,在資訊技術進步與數位資源充沛的時代,讀者對紙本書刊的依賴與需求程度逐漸下降,過去大量累積的紙本書刊仍持續佔據高比例的圖書館空間,形成空間資源的效益不彰。
在此時代發展脈絡下,圖書館必須某種程度的降低紙本書刊的空間佔有率,騰出部分空間區塊,開發以人的互動及多元學習活動為主體功能的空間。紙本書刊依其效益與價值決定其處理方式與保存位置,圖書館內空間只保留新到館書刊、常用書刊及特殊珍貴書刊,使用率低的一般書刊必須定期篩選、撤架、搬移到圖書館外之密集書庫或罕用書庫, 以大量長期保存並提供不定時的調閱需求。因此,圖書館空間改造的整體目標乃尋求空間用途與功能效益的改善,以回應前述議題,包括:以館外設置運作成本較低的密集書庫,解決館藏空間不足的問題,並重新調整空間利用配置;建置符合現代化標準之舒適閱覽環境,提供多人互動學習與資訊多元呈現功能設施,以空間美學營造空間氛圍質感,建立兼具功能性與經驗性之空間吸引力,找回讀者常態到館的熱情與慣性, 重新滿足讀者的新空間需求,塑造圖書館的新空間價值。圖書館空間的改造大致以硬體設施與軟體內容為兩大主軸,硬體設施的更新從功能規劃與空間設計開始,涵蓋門窗材質、天花板、地板、桌椅設備、燈具照明、牆面裝飾、畫作布置、植栽點綴、色彩光影呈現等整體視覺效果與空間氛圍之打造,軟體內容則是廣義學術資源之多元型式及其使用與呈現所需之設備,尤其在數位資源的開創上,更有許多發展的可能性,包括新的主題、新的連結整合、新的利用方式等。部分空間區塊的功能規劃相對較為單純,可能只涵蓋硬體設施的更新,在預期執行結果上也較能事先掌握,可以優先處理。部分空間區塊的改造目標可能涉及軟體內容與硬體設施的整合規劃,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術與條件準備,但也將展現更大的突破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