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勢溝通: 一句話說到心坎裡! 不消耗情緒, 掌握優勢的39個對話練習 | 誠品線上

順勢溝通: 一句話說到心坎裡! 不消耗情緒, 掌握優勢的39個對話練習

作者 張忘形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順勢溝通: 一句話說到心坎裡! 不消耗情緒, 掌握優勢的39個對話練習:如果表達像丟球,那麼溝通就是接球,如何完美接招,再做個好球給對方,你需要「順勢溝通」的思考!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如果表達像丟球, 那麼溝通就是接球, 如何完美接招,再做個好球給對方, 你需要「順勢溝通」的思考! 我們常常誤解溝通,以為「只要我主動說了怎樣的話,對方就應該照我說的這樣做」,但如果沒有看懂自己與對方的關係,或是未察當下的情緒、心境,往往會陷入被拒絕、被無視、對方大聲就不知道要怎麼回應、講沒兩句就火大翻臉等溝通不良的惡循環裡。 高人氣社群KOL、溝通表達培訓師張忘形從自身經驗出發,他曾經歷第一線的學生團導遊、校園職涯中心老師,再到後來的講師人生,一路走過衝動發言、當夾心餅乾、在社群上「仗義執言」、與網友筆戰等各種消耗情緒心力的情境。這些都使他更深刻體會「溝通」的重要性,進而鑽研與人對話的本質,並且發現── ●把溝通想成戰鬥,當然沒人想與你溝通。 ●討好人和當好人是不一樣的,好人必須要有清楚的界線。 ●除了接收內容,「接住情緒」更重要。 ●面對「頻率不對」的人也能溝通?其實,理解人格特質能帶來更多對話! ●只要三寶技巧(請、謝謝、抱歉/好、不好、好嗎),就能完美應對最常見的溝通情境! 如何把過去的阻力轉變為工作、生活上的助力?如何用一句「適當的話」說進別人心坎裡?「溝通的力量是來自於我們的理解和選擇,而不是說話技巧。」成為忘形的順勢溝通之道。 這本書深入解析個人信念、人際界線、各類情緒、人格特質等四大面向,提出相應的心法、工具、可能性以及「換句話說」的方式,也讓你知道溝通原來比想像中更不費力──只要一句話,就能精準擊中對方需求;一個眼神,別人就知道你要說什麼!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優勢推薦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 周震宇|聲音訓練專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莊舒涵(卡姊)|出色溝通力教練 張瀞仁|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亞太經理 楊士範(Mario)|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這本書就是「溝通」這門學科的功夫菜……精彩案例、實用技巧的背後,蘊藏了心理學、行為學等深刻的原理原則,讓人欲罷不能地一頁一頁往下翻。──周震宇/聲音訓練專家 比起強調那些具有說服力或煽動力的美麗話術,我們得回到自己的內在,覺察自己對於溝通的信念……保持彈性而非套用公式,才是溝通的精髓所在。──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用對的鑰匙開鎖,才能真的讓話語走入對方心中……讓這本書成為改善關係,建立更強大信賴與羈絆的一個起點吧!──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在忘形的書中,我特別喜歡的是他直接點破這個盲點:「溝通的力量是來自於我們的理解和選擇,而不是說話技巧。」……相信大家讀了他筆下的溝通奧妙與心法後,更能懂得人與人相處的珍貴與美好。──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溝通技巧提升是對自我最好,也最值得的投資,只要願意依照著《順勢溝通》中的方法應用在職場、生活當中,溝通必能有效果又有效率。──莊舒涵(卡姊)/出色溝通力教練 以自我覺察為基礎的溝通,不只在職場上,在網友、家人、朋友、伴侶、親密關係之間,其實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操作。我甚至覺得,對像我這樣的內向者來說,這是更有效率的方法。──張瀞仁/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亞太經理 這本《順勢溝通》提綱挈領地提供一套系統,能快速讓讀者明白,溝通可以如何學習、思考和精進。──楊士範(Mario)/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 身為一個高敏感人,我非常在意他人與我互動的過程……善用溝通,可以連接起更多人與我們一起成就更多事情,也讓我們可以活出更好的人生版本。──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我們總以為對方難溝通,結果最難溝通的可能是自己……但有了忘形的《順勢溝通》,從此,溝通成為我們最強的優勢!──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張忘形 溝通表達培訓師,相信溝通是為了建立有意義的關係,表達是為了傳遞有價值的訊息。 自稱「忘形」,因為忘形的前面,是得意。得意的意,是音與心的結合。期許自己能夠「忘記所有的形式,得到對方心中的聲音」。 具有Everything DiSC顧問、NLP執行師、ATD培訓大師等認證,授課時數超過一千五百小時,講演受眾超過一萬人次。 自創的「忘形流微簡報」在社群上引發大量關注,以化繁為簡、黑白圖文的敘述方式呈現多元的議題,創造了高流量、高分享、高互動的溝通效果。著有《忘形流簡報思考術》一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 溝通的力量 Part 1 溝通的信念 第1課 溝通的各種情境 第2課 溝通,是為了建立隊友,而不是建立對手 第3課 溝通,是為了找到共識,而不是彼此控制 第4課 溝通,是為了好好說話,而不是好說話 第5課 溝通,是為了找到方法,而不是找到罪人 第6課 放下自動導航 Part 2 溝通的界線 第7課 溝通的修練:理解界線 第8課 控制型語法 第9課 調整控制心態 第10課 討好型語法 第11課 調整討好心態 第12課 帶著討好的控制 第13課 為自己而活 Part 3 溝通與情緒 第14課 情緒與情緒背後 第15課 表達情緒,而不是壓抑與攻擊 第16課 鍛鍊防彈玻璃心 第17課 回應快樂與悲傷 第18課 回應憤怒與焦慮 第19課 愛與恐懼 Part 4 根據人格特質來溝通 第20課 DiSC人格特質 第21課 D特質的特徵與修練 第22課 與D特質互動 第23課 i特質的特徵與修練 第24課 與i特質互動 第25課 S特質的特徵與修練 第26課 與S特質互動 第27課 C特質的特徵與修練 第28課 與C特質互動 第29課 學習彈性,而非限制及分析 Part 5 互動關鍵詞 第30課 「請」──邀約的參考步驟 第31課 「謝謝」──感謝該怎麼說? 第32課 道歉,是讓對方感受到心意 第33課 拒絕,是不委屈也不打壞關係 第34課 讚美,是誇到對方心中 Part 6 高情商溝通 第35課 我不會說話,怎麼辦? 第36課 不熟悉的社交場合,該怎麼辦? 第37課 利用即時訊息溝通,要注意什麼? 第38課 對方不想溝通,怎麼辦? 第39課 溝通為什麼這麼累? 後記 活得自在的人,就是會溝通的人

商品規格

書名 / 順勢溝通: 一句話說到心坎裡! 不消耗情緒, 掌握優勢的39個對話練習
作者 / 張忘形
簡介 / 順勢溝通: 一句話說到心坎裡! 不消耗情緒, 掌握優勢的39個對話練習:如果表達像丟球,那麼溝通就是接球,如何完美接招,再做個好球給對方,你需要「順勢溝通」的思考!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94573
ISBN10 / 9573294575
EAN / 9789573294573
誠品26碼 / 2682131752003
頁數 / 27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文 用善感的心,寫深刻的溝通之道
周震宇/聲音訓練專家
  認識忘形老師五年多了,我看著他從入行,到對於溝通表達相關議題的摸索、撞牆、取經、練功,終於,他所經歷、發現、體悟的,都聚攏在這本書裡,成就了一個美好的里程碑。
  心思細膩又敏感的人,往往要比「鈍感力」強的人,承受更多關係上的苦。忘形老師就是這樣的人,所幸他在受苦之後,會啟動他那酷愛分析的大腦,思考問題的核心,釐清背後的原因,找出有效的方法來保護自己、經營關係。這讓他得道多助,各方面都漸入佳境。
  不知道你有沒有吃過「功夫菜」?就是那種看似簡單,實際上卻需要經驗豐富的廚師親自花時間、花功夫下去料理的好菜。這本書就是「溝通」這門學科的功夫菜。忘形老師的用字遣詞非常淺白,閱讀起來流暢度極高,很容易理解與吸收。而這些精彩案例、實用技巧的背後,蘊藏了心理學、行為學等深刻的原理原則,讓人欲罷不能地一頁一頁往下翻,不知不覺就把整本看完了。
  我教聲音表達,其中有個技巧叫「殘韻」,這個技巧能讓話語更有餘韻,在聽者心裡留下迴響。忘形老師在每個單元後面都留有「溝通思考題」,看完了書,這些需要細細反思的問題,像是繞梁餘音一般在內心敲叩,後勁十足。
  「溝通,是為了建立有意義的關係。」這是我的恩師陳怡安教授教我的,感謝忘形老師的傳承。不是每一段關係都有意義,但只要我們願意學習溝通,便有很大的機會贏得豐盛富足的有情人生。

推薦文 學習溝通,就像學一種新的語言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我是個親子作家,常與讀者分享親子之間如何有效溝通。有一次,我被一位家長問到:「家中有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每次我想關心他,但他都不太想理我,怎麼辦?」
  我告訴他,遇到這樣的情境,可以這麼回應:「我很想關心你,你可以和我分享,也可以什麼都不說,我都尊重你。如果你願意說的話,可以多說一點,也可以少說一點,我也都尊重你。」
  發問者頻頻點頭,若有所思;而現場的學員,則是如獲至寶,拚命抄筆記。我等了一下,邀請在場學員思考,想像在孩子不願意開口時,對著孩子說出剛剛那番話。
  我問:「請誠實回答,能說得出口的請舉手?」
  只有一兩位舉手,其他人則是皺眉搖頭。
  為什麼說不出口?答案很簡單,就是「不習慣」——我們覺得這樣說很彆扭,也擔心孩子聽了感到很奇怪。
  為什麼不習慣呢?因為「缺乏練習」。
  從小到大,沒有任何大人這樣對我們說話,也沒有任何人告訴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向身旁的家人或孩子說話。突然要我們說出口,當然不習慣。
  而這不代表這些溝通技巧沒有效,只說明了我們不常用,需要更多的練習。
  我常分享,如果沒有進入輔導諮商領域學習,我永遠不會接觸到這些能帶給他人溫暖、同理與力量的說話方式。我肯定會用過去的習性,來應對我的家人或孩子,那通常會為彼此帶來痛苦。我也不可能覺察究竟是哪裡說得不妥當,更不會思考還可以怎麼表達會更好。
  或許,我只會拚命抱怨:「你們都不懂我的用心!」
  學習溝通,就像學習一個新的語言,通常需要從模仿開始。一開始是幾個單字、幾句話,然後串成複雜的段落。接著,我們開始理解語言的規則,懂得語言背後的文化典故,開始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
  如果能讓自己長期浸潤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一段時間,是最好不過;如果不行,每天反覆練習,是不二法門。
  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與身旁的人有良好的溝通,卻沒有機會先釐清溝通的本質。就像許多來向我學習親子溝通的大人都希望拿到一套「公式」,或者期待憑「一句話」就說服孩子聽話或改變。
  首先,這樣的話語並不存在;再者,這種尋求溝通特效藥的心態,如果不是天時地利人和,在人際關係中永遠會碰壁。
  閱讀忘形的《順勢溝通》,會發現我們所想像的溝通,大部分都只是想說服對方,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然後告訴對方:「聽我的吧!」
  問題是,對方憑什麼要聽我們的呢?
  常有人問我:「我只是想幫助他,他為什麼要拒絕我?」
  我通常會說,每一次的抗拒背後,必定存在著控制。我們得思考,自己是想幫助他,還是想控制他?
  也許有人會問:「幫助和控制究竟有什麼不同?」
  如果是想幫助對方,會站在對方的立場,提供對方更多選擇,並尊重他的決定。反之,如果是控制,則會想著對方如何做能滿足我們的期待,於是要求對方只能遵循唯一選擇,就是我們提供的那一個。
  話說得再好聽,當起心動念存在著控制的意圖,對方也可能心生抗拒。
  這正是《順勢溝通》一書的價值所在。書裡不斷提醒,比起強調那些具有說服力或煽動力的美麗話術,我們得回到自己的內在,覺察自己對於溝通的信念,以及關注人際關係中的界線與溝通中的情緒等課題。
  忘形提到:「溝通,是為了找到方法,而不是找到罪人。」我們常常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於是透過貶抑他人的想法,甚至人身攻擊,來讓對方「想通」,進而贊同我們。然而,愈是這麼做,溝通愈容易成為爭執。這時,雙方火氣都來了,覺得自己被冒犯。在高漲的情緒下,更無助於化解歧見、取得共識。
  很榮幸能受邀為本書寫推薦文。略讀書稿,就已對忘形在溝通議題脈絡的清晰洞察及有條不紊的思考觀點佩服不已。學習溝通這門藝術已久,可遇上很多情境,我也會詞窮、不知所措。即使已常對大眾分享親子溝通技巧,但面對自己的孩子,仍有碰壁的時候。
  所幸,忘形老師提醒,我們永遠可以有意識地選擇要怎麼去理解對方、洞悉情境,以及表達自己。《順勢溝通》幫助我們在說出任何話語時,都能感覺到自己是帶著覺知、意識和選擇的。我始終相信,保持彈性而非套用公式,才是溝通的精髓所在。

推薦文 用對的鑰匙,讓話語走入對方心中
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溝通向來是個很難的課題。雖然你我都會說話,也能寫字,然而落實到生活中,大家一定會發現人際關係的維繫,並不是識字與表達就好。能不能說出得體的話語,能不能透過言談與文字與別人拉近距離、化解敵意?這往往需要經驗與智慧。
  你一定看過身邊很多人,明明是為了對方好,但三言兩語間就是會刺激到別人。比方說身邊的很多長輩,逢年過節時,可能他們是好意,但開口就說你比誰差,要你趕快結婚,拿你與表弟表妹比較,拚命說服你換個穩定的工作。這些總總,怕都得讓你努力壓抑怒火,甚至蒙上陰影記恨一整年。所以溝通,真是很多人一輩子的課題。
  拿起這本書的你,也有類似的困擾嗎?只是我猜,有些人可能期待從書中快速學個幾招,使別人變得更好溝通、更聽我的話。
  其實,溝通從來都是雙向的,而改變別人也不是溝通這件事情的本質。想透過溝通來改變別人,這是最多人的誤解。也因這誤解,讓溝通最後往往成了爭執或是辯論。
  忘形老師的書中剛好就有講這概念,要大家千萬不要誤把溝通當成說服。溝通的目的是幫我們與他者建立關係,進而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畢竟與人的距離近了,信賴有了,別人才會覺得我們的建議好像有道理。「自己人嘛,不會害我。」對方會這麼想,這意見才可能往心裡去。
  如果只是拚命說服,強調自己是對的,或酸言批判,甚至嘲弄對方,最後必然是沒人會想聽我們的話。想想我們的老爸老媽,他們必然從小就苦口婆心,給我們很多「良心的建議」──無論那是透過嘮叨、激將法、或是責罵批判。我們多是無動於衷,甚至還故意和他們反著做,以忤逆他們來證明他們是錯的,甚至在辯論過程中產生「長輩是笨蛋,我自己才是高人一等」的念頭。
  當信賴不穩固,任何好心都只會搞砸結果。
  忘形在這本書中,幫大家建立溝通的正確認知,還透過DiSC這樣的工具來教大家怎麼判斷人的說話特質。畢竟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習慣與聆聽方式,用對的鑰匙開鎖,才能真的讓話語走入對方心中。
  當話語能深入人心,關係就會好。當關係好了,信賴強了,自然會觸發對方思考。而對方願意思考,哪怕今天尚未有動作,只要他問題存在、痛點明確,總有一天他會願意採行看看。
  如此,改變就可能成真。
  雖然這需要花些時間,但這樣的努力一定是值得的。具備良好的溝通力,雖然不能瞬間扭轉別人的行為,卻能幫我們建構更緊密的人際關係。這會讓我們擁有很多朋友,保有友善的職場環境,建立好的親子關係與良善的伴侶關係。這種種人際關係若能都鞏固,對人生絕對是大加分的事。
  讓這本書成為改善關係,建立更強大信賴與羈絆的一個起點吧!
 
推薦文 溝通很難,把溝通談得好,更難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在我的工作中,遇見的大多是與人溝通不順暢的人。溝通障礙所會引發的困擾很多,最惱人的是對關係的消磨與對自我的損耗。所以很多人都想學「溝通技巧」,遇上了和長輩家人伴侶朋友相處不順時,便可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說話技巧不夠好。
  然而,在忘形的書中,我特別喜歡的是他直接點破這個盲點:「溝通的力量是來自於我們的理解和選擇,而不是說話技巧。」
  然後他又說:「表達是為了讓我們想說的東西被對方聽見,而溝通是去挖掘對方想表達的部分。」
  我想起自己成為專業心理師初期,每每與母親吵架,總是見她垂頭喪氣收場,嘴裡說著:「你現在是專家了,我說不過你!」
  如果用一場母女戰役來看,這場語言的爭戰顯然是我贏了,但在這種時候,我絲毫沒有勝利的快感,只察覺逞口舌之快後的愧疚感,心想自己是個不孝的女兒。
  許久之後,我也有了這樣的領悟:語言,其實是一種為了讓我們彼此理解而誕生的事物。而忘形的這本書,正是忠實記錄了這種溝通的本質,讓我們學習用語言拉近關係和解決問題。
  由衷感謝他用這種貼近人性的觀點來詮釋溝通,相信大家讀了他筆下的溝通奧妙與心法後,更能懂得人與人相處的珍貴與美好。

推薦文 溝通的廣度、深度與溫度
莊舒涵(卡姊)/出色溝通力教練
  我和忘形老師有過幾面之緣,他給人極為客氣、謙和又陽光正面的感受。每每在臉書上看到他的大作被廣為流傳,我也總忍不住一看再看。他總能把複雜的觀點長話短說,且有組織架構地道出重點,並且透過簡單圖文精彩表達。
  溝通是每天一睜開眼就如影隨形,不斷在發生的日常事情。從工作職場到生活,從面對他人到自己,愈了解溝通的技巧,就愈能自在地應對一切。
  這次搶先看了忘形老師累積多年經驗和功力所撰寫的《順勢溝通》,讀完後我想先和大家說說這本書的三大特色。
  第一,議題有廣度。每翻開一個新篇章的議題,就會不自覺檢視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溝通困境,或者身旁的誰是這個樣子。從顯性的外在行為到隱性的內心感受,一一教我們如何克服和調整。
  第二,內容有深度。這本書的內容以簡單口語的方式和讀者分享,並輔以忘形老師的生活觀察與經驗案例來做強化,在無形間告訴我們「某件事為什麼是這樣」,也同時指引我們可以怎麼反應或回答。
  第三,提醒有溫度。有些話太過照著自我性格說出口,無意要傷人的話語最容易在無形中讓人不舒服,忘形老師特地整理成系統或流程來告訴我們該怎麼「換句話說」。每課最後的「溝通思考題」更是幫助你我自我檢視與省思溝通的現狀。
  溝通技巧提升是對自我最好,也最值得的投資,只要願意依照著《順勢溝通》中的方法應用在職場、生活當中,溝通必能有效果又有效率。
 
推薦文 內向者的順勢溝通
張瀞仁/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亞太經理
  大坂直美在二○二一年法國網球公開賽首輪勝出後,因為心理疾病拒絕接受賽後記者會,被罰一萬五千美元(約新台幣四十一.五萬)。當時引起輿論一片譁然,一派為她加油,認為頂尖運動員在世界級賽事做出這種「宣示」,可以讓大眾更重視心理健康;一派則持相反意見,認為接受媒體訪問是職業球員工作的一部分,拒絕受訪無疑是瀆職。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邊聽著安德魯.皮特森(Andrew Peterson)唱〈 Be Kind to Yourself〉,大坂直美又剛好出現在我腦海裡。為什麼這些會讓我聯想在一起?我想,可能因為忘形老師不偏不倚地寫到一般溝通相關書籍較少討論的「自我覺察」。
  講述溝通的技巧之前,忘形老師先建立了「溝通的意識感」,譬如做好自己的課題、尊重別人的界線、不討好不控制。這些聽起來簡單,不過認真想想,有多少次溝通時,你是腦筋一直轉、有意識地做到這些?還是習慣性開啟自動導航,用「應該行得通」的方式進行?
  的確,聽自己聲音、自我紀錄、反省之類的行為,聽起來與溝通八竿子打不著關係,但我深深同意這才是一切溝通的根本。很多溝通毀在情緒衝動,然而一味叫對方冷靜,也會引起大爆炸。
  書中寫到覺察情緒的過程,我覺得已經充滿啟發。舉凡我的情緒是怎麼來的?這對事情是幫助還是破壞?如果有幫助,那麼我可以怎麼做?這種以自我覺察為基礎的溝通,不只在職場上,在網友、家人、朋友、伴侶、親密關係之間,其實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操作。我甚至覺得,對像我這樣的內向者來說,這是更有效率的方法。
  很多溝通書的重點放在技術,譬如在什麼情境可以說什麼話,用什麼招可以達到什麼效果,但對於內向者,這或許有些隔靴搔癢,也像某些老師口中「不要問為什麼,做下去就對了」的信條。經過反覆、機械性的訓練,或許可以達到爐火純青,但我們還是不知道背後的道理,以及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
  而從自我覺察、同理心出發,對重視內在需求的內向者而言是更容易掌握的方式,畢竟我們的內心小劇場本來就很熱鬧,可以把這種能量轉換為溝通的效率,對我來講實在是很划算。
  這又與大坂直美有什麼關係呢?運動心理師洪紫峯形容自我覺察是一個開關,一打開就會走上不同的路。
  大坂直美因自我覺察的能力很好(意識到記者會是巨大壓力來源),所以選擇主動避開以保護自己。要是她完全關閉這個覺察開關,假裝從來不知道心理壓力這件事情,或許可以「照常」比賽和出席所有活動,但在日積月累之下,也可能會突然爆炸。
  幸運的是,我們不是大坂直美,每天面對的對象也不是極盡所能要獲取資訊的記者。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想,這種由內而外的溝通和處事方式,實在很值得追求。
 
推薦文 溝通的內功
楊士範(Mario)/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
  忘形的新書《順勢溝通》透過深入淺出的三十九堂課,用各種角度來分析如何強化自己的溝通能力。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是他並非從「技術」著手,而是從「信念」、「界線」、「情緒」等看似與「溝通技巧」無關的內容談起。
  對於正確且有效的溝通,多數人想快速習得的「說話技術」反而不是真正的重點,也就是說,溝通的核心是建立好「內功」,再去練習和學習外顯的技巧。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分析「情緒」的部分,有些人會認為「理性溝通」不應該包含情緒,但實際上,人不可能沒有情緒。能夠妥善思考,認清在溝通中的情緒,絕對是讓溝通更順利有效的一大重點。
  多數現代人在工作、感情或家庭上都需要理解溝通的重要性,而這本《順勢溝通》提綱挈領地提供一套系統,能快速讓讀者明白,溝通可以如何學習、思考和精進。

推薦文 既然一生都離不開溝通,現在就順勢學起來!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班日午後,大稻埕的遊客稀稀落落,我和友人沿街步行,人聲漸遠,直到我們走到位於老屋二樓的「季風帶書店」。
  店裡沒有別人,只有我和朋友及一位店員,隨興翻閱十多分鐘後,我是第一位開口說話的人。「請問妳是老闆嗎?」我問。這句話讓整個書店熱絡、溫暖了起來。
  「我不是,老闆因為疫情,人在新加坡,沒有辦法過來。」店員很開心地回應了好幾句話,並且熱心地介紹店裡的特色,展示了手工製作的書衣和筆套,也與我分享她很喜歡的一些作品。
  約莫半小時的短暫停留,雖然我只買了一本書、一個布質手工書籤,但被加贈了一本雜誌,還有店員暖洋洋的招呼款待。我和朋友滿懷喜悅地離開店裡。
  「溝通是去挖掘對方想表達的部分……照著這樣的思路,可以想像對話是一個『丟接球』的過程。溝通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思考怎麼樣可以更穩當地接住對方的球,並且找到這顆球想傳遞的核心價值。」這就是忘形撰寫此書的核心思維,而書中所提到的許多觀念和技巧,我在短短半小時的書店之旅,已經充分運用到了。
  在我開口說:「請問妳是老闆嗎?」之前,我已經先觀察店員的外型、衣著風格,以及靜靜待在櫃台後打電腦的舉止,大致上可以判斷對方散發著「S特質」,屬於慢熟型。
  而在「理解界線」之下,我靜靜花了十分鐘,把整個書店逛過一圈後再主動開口,第一句話就要讓S特質的她感受到被尊重(我推測她不是老闆,但我以看待老闆的方式與其對話),於是展開了後來的一連串交談,以及獲得來自S特質的溫暖款待。
  以上只是一個實例,身為一個高敏感人,我非常在意他人與我互動的過程,不喜歡被打擾、言語侵犯或情緒控制的感覺,因此總會運用此書所描述的「DiSC人格特質」先判斷出對方較可能屬於哪種類型,再順勢採取最適合的溝通應對模式。
  此外,我也是非常注重溝通情緒的人,很認同此書所說「情緒能傳遞的能量更強大」以及「丟接球理論」。接招快樂要像打桌球,接招悲傷就如打棒球;面對他人投來棘手的憤怒、焦慮情緒,也能不逃避、正面迎擊,帶領雙方邁向更好的狀態。
  我認為在COVID-19疫情之後,許多產業生態出現重大變革,有些行業嚴重受挫,也有些新興行業順勢崛起,但不變的,是「溝通」仍為各行各業都同樣需要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我在拙作《內在原力》當中很重視的一種基本原力(運用同理心、感恩之心的表達方式是開啟無限力量的萬用鑰匙)。善用溝通,可以連接起更多人與我們一起成就更多事情,也讓我們可以活出更好的人生版本。
  既然人活著一輩子都離不開溝通,早晚都要學會精進自己的溝通能力,何不利用這一本簡單又好用的《順勢溝通》,順勢把這項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好好學起來呢?
  願原力與你同在!
 
推薦文 讓溝通成為我們的最強優勢!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讀忘形的《順勢溝通》,我腦海中浮現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的一句話:「拿著鐵鎚的人,看到什麼都像是釘子。」
  溝通真正難的地方,在於身邊太多鐵鎚人。我說牛排好吃,他說品味真差;我提了一份企畫,他說這行不通;我寫了一篇爆文,他嗆說這樣也能紅。這是我們熟悉的溝通日常,以往我們要不是算了,不然就與他拚了。愈吵愈兇,低頭一看,自己手上也握著一把鐵鎚。
  我們總以為對方難溝通,結果最難溝通的可能是自己。這正是為什麼非讀《順勢溝通》不可。
  忘形對於溝通,像做學術研究一樣縝密,他拆解各種溝通地雷,像是控制型和討好型語法。他也有著「心理諮商」的洞察,帶我們理解溝通背後的情緒,如何讓情緒流動,而非一味壓抑或失控噴發。不過更厲害的,是他用「老朋友」般的口吻與我們分享互動關鍵詞,也坦然聊自己的失敗經驗。正因為如此,我們不會覺得這是一本遙不可及的書,反而更願意在生活中嘗試。
  最後,忘形有句話讓我特別喜歡,他說:「溝通,是為了好好說話,而不是好說話。」沒要我們當好好先生,我們仍然可以拒絕別人,別陷入對方的劇本;我們仍然可以堅定己見,但要知道自己是對的,對方也是對的。
  所謂的溝通,就是把對方放在心上,少說「又」、「應該」、「每次」;多說「請」、「謝謝」、「有你真好」。
  生活就像修練場,總讓我們身陷劣勢。但有了忘形的《順勢溝通》,從此,溝通成為我們最強的優勢!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溝通的力量
  在開始談溝通前,我想分享自己在溝通上遇到的痛點。對,這是我也很難與別人溝通的地方。
  
三十年不在乎溝通,卻希望三小時搞定溝通
  常有辦課單位對我說:「老師,我們希望學溝通,但我們沒有什麼時間,能不能請你來講個三小時,讓我們能懂怎麼溝通。」
  其實我一直覺得「學溝通」這件事情,不是和學數學一樣,套公式就能學會。學溝通反而更像是泡茶,當沉浸在其中夠久,味道自然就會出來。
  我也認為,溝通中更重要的不是聽老師怎麼說,而是實際地去感受、應用,多去與人對話。所以,在這本書中,我更希望大家可以運用這些想法,也許用了之後,你會有自己的見解。
 
不學技巧被說沒用,學了技巧,卻拿出去亂用
  溝通,當然還是有很多技巧,但背後的原理都是「如何看待當下的人事物」。
  許多人總認為溝通是「只要我說了怎麼樣的話,對方就應該要怎麼樣做」。我覺得這很像網路上常見的撩妹語錄,這些語錄當然有效果,但如果看不懂對方與自己的關係,甚至是自身條件的差異(好比我說了很可能會被當性騷擾),這時,這個技巧就不是助力,反而是更大的阻力。
  所以除了技巧,我更想談的其實是如何看待溝通的過程,期望透過思考,讓溝通有更多可能。
 
學會溝通,就能夠解決所有事情?
  也有很多人覺得說服、談判、銷售等等都是溝通。似乎只要學會溝通,人生的一切都無往不利。
  如果真是這樣,我就不用這麼認真的教學了,我應該可以當個成功的業務,或成為談判大師。甚至連看似概念相近的「溝通」與「表達」,在很多時刻也是不一樣的。我認為溝通更重視如何理解對方,而表達更重視如何讓對方理解自己。
  釐清這件事後,是不是很想放下本書,畢竟如果學溝通沒什麼用,為什麼要看呢?其實,溝通很多時候不是增加好處,而是降低成本。
 
溝通,是降低成本的思維
  我們來想像一下,如果兩個溝通不良的人,針對一個事件討論時,可能會造成什麼後果?
  也許兩個人要花很多精神力氣一來一往,也浪費許多時間,可能最後沒有結論,一件事都無法完成;或是兩個人都講到生氣,彼此產生很多情緒,甚至最後雙方撕破臉,連關係都沒辦法維持。
  也因此,我認為溝通能夠降低的成本有四種。
 
時間成本
  當溝通順利時,能省下許多時間。而有趣的是,很多人常覺得溝通很浪費時間,但其實不溝通可能更浪費時間。
  以工作為例,我之前常常會「以為」對方知道我與他的分工,但其實對方不知道。最後我們分頭做了一模一樣的事,等於做了白工。如果事先說明清楚,也許只花不到百分之一的時間,就能阻止這種誤會。
 
價值成本
  「價值」可能比較難懂,我想說的是,如果溝通順暢,那麼彼此的共識或許能創造出更多價值。
  舉例來說,很多老闆總覺得某件事情很重要,打算叫員工去做,但在交辦的過程中,並沒有告訴對方這件事為什麼重要,導致員工最後做出來的成果與老闆的預期相差很遠。
如果老闆能多說幾個他在意的重點,或是給出幾個範例、概念,或許最終產出就能更有價值。
 
情緒成本
  我認為一次順利的溝通,沒有太大的情緒反應,能夠讓彼此維持好心情。而這個「好心情」是大多數人忽略的成本。
  思考一下,即便我們都是成熟的人,但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是不是也會失去效率,甚至做出錯誤的判斷?舉個極端的例子:你有沒有遇過一個人失戀,就茶不思,飯不想,完全失去生活?這就是情緒成本的可怕之處!
 
關係成本
  「關係」比較容易理解,如果溝通不良,很可能會讓彼此的關係會變得不好。所以很多的溝通術,其實都不斷強調關係中的溝通,例如親子、伴侶、職場內外等等。套一句我的好友小虎老師說過的話:「學說話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不學說話就很容易出問題。」
  學溝通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很多時候,溝通不一定能馬上解決問題,卻能讓自己看懂關係,也看懂問題。我以前不能理解的事情,都是在學習溝通的過程中,忽然明白在那個狀況下,原來我們的關係是這樣。
 
  我很喜歡看武俠小說,總是想像把裡面的各種招式和劍法搬到真實生活上。後來才發現,所有厲害的主角,很多時候不是修練了技巧,而是因為有了強大心法的支撐。
  所以,在這本書裡,我整理了自己在學習溝通的過程中,從內而外的不同感受。包含心中的信念與價值觀、彼此的界線、理解自我的情緒。搞定內在之後,才開始思考為什麼對方會這樣說話,以及扮演不同角色時可能有什麼不同的應對方式,或不同的情境下可以怎麼發揮溝通的效果……
  透過這些分享,我想讓你明白溝通並非依靠直覺,相信你一定能發現溝通的力量是來自於我們的理解與選擇,而不是說話技巧。
也希望你能和我一樣,從溝通的旅程中得到一些「啊哈」。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課 溝通的各種情境
  
  如果你願意翻開到這邊,應該對於溝通有些興趣吧!不過溝通實在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所以我想邀請你來思考一下什麼是溝通。
  最常和溝通放在一起的,通常是「表達」。假設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況,你會怎麼樣定義這兩個詞彙呢?
  很多人到這邊就會稍微卡住一下,接著有些人會說:「溝通是雙向的,表達是單向的。」這也是我一開始對於溝通和表達的認知。但如果表達只是單向的,我們是不是就不用去管對方,只要說我們認為重要的事就好了呢?
  想一想也不完全,畢竟在表達之前,還是要思考我們怎樣說,對方才能聽得懂、明白我們想說的意思。可是,這樣好像又與純粹的單向說話有點不同。
  如果看到這裡,你有點被弄暈了,先不要著急。我主要是希望透過許多的問題,讓你感受一下多數人對於說話情境中的定義。
  我也想透過一些自己的觀察,向你分享我的想法。先說這不是標準答案,但當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也許可以成為一些參考。
 
關於「溝通」
  溝通,是先從對方出發。我們會看見對方的行為,或是聆聽對方的話語,接著我們去感受對方行為或話語背後的情緒,再去思考對方的動機。
  這個概念有點像是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冰山理論,我們看見的行為或話語都是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冰山的下面還有許多值得探究的東西。
  因此,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會花更多時間去理解對方心中的想法,並且盡可能讓對方感受到「我們想理解對方」的心意。實際執行時,比較著重「聽」和「問」,而這些都是為了建立起更好的關係。
 
關於「表達」
  表達,是你我心中有一些想法,或是想要闡述的價值。我們透過思考,想想怎麼樣讓對方更容易理解我們所要說的事情。
  在表達中,更重視的是思考邏輯、說的方式、渲染力。學表達的時候,我們往往也會運用多元的架構,例如一次說三個點,或是按照時間軸來說話等等。《忘形流簡報思考術》一書,就是在闡述這個概念。
  雖然表達和溝通都是為了促進彼此了解,但在價值的傳遞上可能是相反的。表達是為了讓我們想說的東西被對方聽見,而溝通是去挖掘對方想表達的部分。
  照著這樣的思路,可以想像對話是一個「丟接球」的過程。溝通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思考怎麼樣可以更穩當地接住對方的球,並且找到這顆球想傳遞的核心價值。
  而表達則是當我們把球丟給對方的時候,如何拿捏丟球的力道,或是當球本身太小或太大時,怎麼樣可以讓對方接住這顆球,理解我們要說的內容。
 
關於「說服」
  如果我們說著想和對方溝通,但從頭到尾都不聽對方說,其實我們沒有在溝通,我們只是表達出我們的意見罷了。
  這樣不聽對方說的表達,我們通常會給它另一個名稱,叫說服。說服,往往是一個人希望對方照著他的方式行動。
  曾經遇過一個媽媽問我:「怎麼樣才能與他的孩子溝通,讓他早點睡覺?」我便反問她,知道為什麼孩子晚上不睡覺嗎?她說孩子晚上都在打電動,把身體都打壞了。
  接著我又問:「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他都晚上打電動嗎?」她說她哪知道,她希望我告訴她一個方法,讓她的兒子可以晚上直接睡覺。我當時只能苦笑,如果有這樣的方法,不用出來教學,光靠賣這項法寶就賺翻了。
  在說服的情境中,如果彼此之間沒有階級關係,那就要靠引發對方的情緒,或是讓對方覺得有道理。所以像簡報、說故事,甚至廣告,都是某種說服的情境。
  而說服的好壞,就是對方是否有被強迫的感受。好的說服一直都能夠引發我們內在的動機,讓我們覺得這件事情是自己決定的,進而去執行。就像有些  廣告,讓人一看就「有感覺」,或是有些人的簡報讓人意猶未盡,甚至是直播帶貨讓人腦波變弱,這些都是強大的說服。
 
關於「談判」
  當溝通和說服都沒有效果了,此時可能就得祭出絕招,例如打電動案例中的媽媽或許會說:「如果你再不早睡,那我就扣你的零用錢。」或是「你再不早睡,我要拔你網路線。」
  這時候的對話過程,就進到了談判當中,也就是雙方可能會拿出各種方式,讓對方願意妥協。
  不過談判其實也不是都需要威脅,例如我們在市場買東西,問老闆買兩個能不能便宜一點,這也是種談判。
  教我談判的Alex老師說:「談判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很多所謂的職場溝通,我認為其實都是談判,好比即便我們雙方都清楚明白對方的意思以及價值觀,但老闆要我們留下來加班還是很為難的。
  但萬一老闆說:「你今天留下來加班,趕完這個案子,明天補休一天。」這是不是又令人能夠接受了呢?所以我認為談判就是去思考,如何在資源以及對方在意的事情上做交換。
  既然談判是為了解決問題,回到打電動的案例,如果媽媽換個方法向孩子說:「只要每天都早睡,白天再起來打電動,不但時間不會少,還會有額外的獎勵。」這樣會不會也是個可行的辦法呢?
 
關於「辯論」
  最後,假設媽媽沒有採用這個方法,而是斷網路線,並且把小孩臭罵了一頓。接著孩子上網抱怨,說自己明明十一點就睡了,媽媽還是把網路弄斷。
  於是有很多人支持小孩,覺得十一點睡已經很乖了,還有小孩半夜兩點都還沒睡呢。媽媽看到之後,在下面留言罵孩子,說十一點明明就很晚,十點才算早睡,網友們不要帶壞小孩。
  接著網友們就開始與媽媽筆戰,媽媽火冒三丈,覺得明明自己講的才是對的,外人懂什麼,卻被無盡的留言淹沒。
  這個場景就是辯論。所謂的辯論,重點不是打倒對方,而是讓現場的人覺得講得有道理。因此,每次看到公關危機的事件,很多事件主角一直停留在與網友互罵,這就有點可惜了。
  在辯論中,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吵贏對方,而是讓其他人認為我們講的很有道理,進而轉向支持我們。就像辯論比賽時,評審才是決定輸贏的一方,所以真正要說服的對象,是評審。
  講了這麼多,我們來整理一下重點,透過這樣的脈絡,也許更能明白說話時的各種情境。
  ●溝通:透過理解,建立關係
  ●表達:理清脈絡,建立價值
  ●說服:透過影響,改變對方
  ●談判:資源交換,解決問題
  ●辯論:拉攏評審,贏得青睞
 
【溝通思考題】
  留下幾個思考,沒有正確答案,希望你能夠想出屬於你的答案。
  ●你最常遇到的說話狀況是什麼呢?
  ●你都如何應對,和這一課提示的重點一樣嗎?
  ●看完這一課後,你有考慮換個方式來應對嗎?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如果表達像丟球,
那麼溝通就是接球,
如何完美接招,再做個好球給對方,
你需要「順勢溝通」的思考!
高人氣社群KOL張忘形,
手把手帶你打造高情商人際互動模式!

活動